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折叠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角膜散光的变化情况。方法:收集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58例79眼,全部实施透明角膜小切口超声乳化吸除联合折叠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观察术前,术后3d;1wk;1mo视力及角膜散光情况。结果:术后1mo视力提高明显且趋于稳定。平均角膜散光度,术后1mo较1wk明显减少,二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3.2mm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折叠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角膜散光小,视力恢复快,稳定时间短,是理想的白内障手术切口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可折叠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上方3.2mm阶梯状透明角膜切口,对101例123眼白内障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折叠人工晶体植人。术后观察手术反应,角膜散光,视力和并发症。结果术后第一天裸眼或球镜矫正视力≥0.5者占79.68%;术后1周,1个月和3个月裸眼或球镜矫正视力≥0.5者分别占87.00%,91.87%和95.12%。术后3个月平均角膜散光与术前两者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术后常见的炎症反应主要与核的硬度,超声乳化的时间及能量的大小有关。结论透明角膜切口的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具有角膜散光小、术后视力恢复快、术后反应轻、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的优点。  相似文献   

3.
3.5 mm和5.5 mm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后角膜地形图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推广和发展 ,因手术切口所致的角膜散光成为影响术后视力恢复的主要因素。因此 ,我们对不同长度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患者的角膜地形图进行了分析比较。一、资料和方法1 一般资料 :收集 1 999年 3~ 1 0月在我院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且术后屈光状态为正视的白内障患者 80例 (80只眼 ) ,男 52例 (52只眼 ) ,女 2 8例 (2 8只眼 ) ;年龄 50~ 81岁 ,平均 65 4岁。全部患者按手术切口长度分为 2个组 ,A组 :46例 (46只眼 ) ,手术切口长度 3 5mm ;B组 :34例 …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角膜隧道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及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对136例(162只眼)老年性白内障,采用角膜隧道切口长3.2mm,隧道长1.75mm切口的方法,行超声乳化注入器法白内障吸除术,同时植入硅胶类三片式折叠式人工晶状体。结果 术後1天、1周,1个月和3个月裸眼视力≥0.5者分别为126(77.8%)、131(80.9%)、135(83.3%)、143(88.3%),并对115只眼手术前与手术後1个月、3个月散光情况进行t检验,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角膜隧道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手术操作简单,损伤小,术後反应轻,裸眼视力恢复快,屈光状态稳定,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2.6mm与3.0mm两种透明角膜小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角膜散光的影响.方法 将69例(69只眼)白内障患者,按照2.6mm与3.0mm两种不同大小透明角膜切口随机分为A、B两组,行透明角膜小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比较两组手术性角膜散光的情况.结果 A组(3.0mm组)术后1周、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平均手术性角膜散光度分别为(0.6347±0.57773)D、(0.6029±0.52986)D和(0.6471±0.51902)D;B组(2.6mm组)术后1周、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平均手术性角膜散光度分别为(0.7286±0.62241)D、(0.6286±0.45927)D和(0.5714±0.49472)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同轴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中,2.6mm透明角膜切口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切口.  相似文献   

6.
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术后的角膜散光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潘福军 《眼科研究》2002,20(5):451-453
目的总结小切口非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的角膜散光变化.方法 39例44眼老年性白内障患者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检查术前及术后3天,2周,1、2、3、6个月等不同时期的角膜散光情况;计算手术产生的角膜散光在各时期的变化.同期常规现代囊外手术的老年性白内障42例42眼作为对照.结果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组术后1、2、3、6个月的散光度接近于术前的散光值.对照组手术各时期的散光度明显高于术前的散光值.两组术后产生的角膜散光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小切口非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能在术后早期减少角膜散光,获得较快的视力恢复,有利于基层医院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上方巩膜5.5mm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角膜散光的改变。方法 68例70眼白内障,排除其它眼病,术前角膜散光小于2.5D,眼轴长度在20.0~25.5mm之间,用自动角膜曲率仪测量角膜中央3mm内散光。术后10~12月复查,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t检验)。结果 角膜逆规性散光组的年龄大于顺规性散光组,(P<0.05)。术后逆规性散光度有所增加(P<0.01),顺规性散光度有所下降。结论 上方巩膜5.5mm切口超声乳化术后会增加逆规性散光度,提示已有逆规性散光者,不宜用上方巩膜切口。  相似文献   

8.
硬核白内障手术治疗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比较硬核白内障不同手术方法及其术后视力恢复的特点及影响因素,对手术方法进行评价.方法:Ⅳ级硬核白内障121例(134眼)白内障患者随机分为超声乳化组和小切口非超卢乳化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术后并发症及术后1wk、1mo时的视力和角膜散光程度.结果: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组手术时间较短,术中并发症少;术后1wk和1mo时两组间视力差异无显著性;术后1wk时超声乳化组较小切口非超卢乳化组角膜散光小,P<0.0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术后1mo时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在术后并发症中的中、重度角膜水肿、房水闪辉( )方面超声乳化组较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组重,P<0.0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硬核白内障术后的视力恢复较好;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的方法经济、安全、实用.  相似文献   

9.
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角膜地形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1.2mm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散光动态变化.方法 将75例(89只眼)老年性白内障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34例(40只眼)行双手超声乳化术,切口为1.2mm,植入Acri.Smart人工晶状体.另一组41例(49只眼)行传统超声乳化术,切口为3.2mm,植入AR40e人工晶状体.术前及术后1周、1月、3月行眼科常规检查及角膜地形图检查.分析患者术后视力和角膜地形图改变.结果 术后1d、1周双手组裸眼视力好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1月双手组散光度数小于传统组(P<0.05),术后1周、1月双手组的手术源性散光小于传统组(P<0.01).传统组术后1周的SRI和SAI较术前增加,双手组术后1周的SRI和SAI小于传统组.双手组术前术后角膜地形图改变极小.结论 1.2mm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切口小,对角膜形态影响小,散光小,视力恢复快.  相似文献   

10.
段智博  彭抿 《国际眼科杂志》2006,6(5):1059-1060
目的:观察微小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联合推注式人工晶状体植入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6例(41眼)老年性白内障患者采用双手微小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推注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进行治疗,观察术中超声乳化时间、手术并发症、术后矫正视力、术后散光及角膜内皮细胞密度的变化。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超声乳化时间为0.5~4.2min,其中Ⅳ级核超声乳化时间平均为2.20±0.85min。术后1wk最佳矫正视力0.3~0.8共16眼,0.8以上25眼。术中未见明显并发症,术后5眼角膜轻度水肿,2眼术后3mo发生后发性白内障。结论:双手微小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是一种安全、可靠、疗效好的白内障手术方式,特别是对硬核白内障,具有其他术式无法比拟的优势。  相似文献   

11.
透明角膜小切口白内障术后的屈光稳定时间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钱进  王军 《临床眼科杂志》2005,13(2):137-138
目的 观察分析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折叠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屈光状态趋于稳定的时间。方法 计算并比较73例(82只眼)施行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折叠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患者术后不同时间的手术性角膜散光度。结果 比较白内障患者术后1周与1个月的手术性角膜散光度,差异无显著性(P =0 .312 ,>0 .0 5 ) ;术后1周与3个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0 .0 0 0 ,<0 .0 5 ) ;术后1个月与3个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0 .0 5 0 )。结论 透明角膜小切口白内障术后早期角膜散光即基本稳定,至术后3个月时角膜散光还会较前有少许改变。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角巩膜隧道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86例(107只眼)老年性白内障患者,采用角膜上方膜缘后0.5mm做长约4mm角巩膜隧道切口的方法,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同时植入丙烯酸酯类三片式折叠式人工晶状体。结果 术后1d、1周、1个月和3个月裸眼或矫正视力≥0.5者分别为62.6%、76.6%、92.5%和88.8%。结论 角巩膜隧道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兼有巩膜隧道小切口和透明角膜小切口手术的优点,术后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3.
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霞 《临床眼科杂志》2004,12(4):362-364
目的 探讨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及丙烯酸可折叠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上方 3.2 mm阶梯状透明角膜切口 ,对 80例 (89只眼 )老年性、并发性和外伤性白内障行超声乳化吸除 ,并植入丙烯酸可折叠人工晶状体。结果 术后第 1天裸眼或球镜矫正视力≥ 0 .5者占 88.77% ;术后 1周、1个月和3个月裸眼或球镜矫正视力≥ 0 .5者分别占 95 .5 1 %、97.75 %和 98.88%。术后 1周平均散光为 (0 .96± 0 .82 ) D,比术前增加 0 .1 2 D,(P >0 .0 5 )。术后 1个月和 3个月平均散光为 (0 .89± 0 .5 6 ) D和 (0 .85± 0 .6 9) D,与术前无统计学差异 (P >0 .0 5 )。术后后囊膜混浊发生率为 1 .1 2 %。结论 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和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具有早期恢复视力、散光稳定快和后囊混浊发生率低的优点 ,是值得推广的手术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不同大小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手术后角膜屈光变化的差异.方法 选取160例(160只眼)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患者.随机分成A组(2.2mm透明角膜切口)78例(78只眼),B组(3.0mm透明角膜切口)82例(82只眼),在术前、术后1周、1个月、3个月行角膜地形图检查,比较角膜散光度的变化.结果 术后1周,A组的散光度高于B组(P<0.05);术后1个月,A组的散光度与B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散光度仍高于B组;术后3个月,A组与B组比较,两组的散光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较硬核的白内障双手3.0mm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手术比2.2mm透明角膜切口术后早期角膜屈光改变更小.  相似文献   

15.
李战梅  黄海  黄学文 《国际眼科杂志》2012,12(10):1925-1927
目的:比较超声乳化术与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术治疗老年性白内障的临床疗效。

方法:白内障患者355例393眼分成A、B两组,其中A组180例193眼施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B组175例200眼施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术后观察视力、角膜散光、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情况。

结果:术后1d,患者视力恢复情况超声乳化手术组明显优于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手术组,但术后7d和30d两组无显著差异。术后7d,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组角膜散光度明显高于超声乳化组,但术后30d无显著性差异。对核硬度在Ⅳ~Ⅴ级的患者,超声乳化术后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少于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组,统计学分析有显著差异。

结论:应针对老年性白内障患者核硬度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16.
陈凤华 《国际眼科杂志》2008,8(12):2506-2507
目的:对白内障患者施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术的效果进行评价。方法:选取2007-02/2008-02在本院就诊的白内障患者96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观察组施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术+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对照组施行超声乳化术+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并对术后视力恢复情况及术后角膜散光进行比较。结果:5.5mm切口的白内障非超声乳化术与超声乳化术后效果无明显差异,而且对过熟期白内障及硬核性白内障更安全,更经济实用。结论:白内障患者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术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1.8mm同轴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对角膜内皮损伤及术后视力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07/2015-07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患者120例145眼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60例73眼和对照组60例72眼,观察组采用1.8mm同轴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对照组采用传统3.2mm同轴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裸眼视力(UCVA)、最佳矫正视力(BCVA)、切口部位角膜厚度、切口宽度、切口长度、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手术源性散光、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手术并发症等指标.结果:术后1wk,观察组UCVA、BCVA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04、7.109,P<0.05);术后1wk、1mo时,观察组切口宽度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5.3、225.2,P<0.05),切口长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26、5.009,P<0.05);术后1wk,观察组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17,P<0.05);观察组手术源性散光度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43、22.16,P<0.01);两组患者并发症(8.22% vs 11.11%)比较无统计学意义(x2=0.348,P>0.05).结论:1.8mm 微切口超声乳化技术有助于促进白内障患者视力恢复,可能与减轻角膜损伤、增强角膜闭合状态及降低术后术源性散光有关.  相似文献   

18.
不同方向透明角膜小切口白内障术后角膜散光比较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钱进  王军  康惠娟 《眼科》2005,14(1):31-33
目的 :比较与评价不同方向透明角膜小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折叠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角膜散光的变化。方法 :将 6 8例 (72只眼 )白内障患者 ,按切口方向位于角膜曲率最大子午线方向或位于颞上方及鼻上方分为A、B两组 ,行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折叠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比较术后角膜散光的变化情况。结果 :A、B两组术后 3个月平均手术性角膜散光度分别为 (0 92± 0 38)D和 (1 2 6± 1 0 8)D ,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A组平均角膜散光度较术前减少0 14D ,B组增加 0 4 8D ,两组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根据术前散光轴位选择切口方向 ,行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折叠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术后可减少角膜散光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双手法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的疗效.方法 将40例(40眼)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例(20眼),分别行双手法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并人工晶体植入术及常规的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并人工晶体植入术.观察两组术中有效超声乳化时间、术后视力和角膜屈光状态变化等至3个月到6个月.结果 双手法组术中有效超声乳化时间(EPT)为0.9~22.1s,平均5.91±4.70s.术后1周平均散光度数为0.65±0.24D,术后1个月为0.67±0.22D,术后1个月角膜内皮细胞计数为2590.6±243个/mm2.常规组术中有效超声乳化时间为1.2~23s,平均7.1±2.30s.术后1周平均散光度为2.05±0.54D,术后1个月为1.45±0.75D.术后1个月角膜内皮细胞计数为2623±287个/mm2.两组患者术后手术性散光1天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1周对比仍有统计学意义(P<0.05);1个月时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矫正视力1周,1个月,3个月两组均有明显提高,比较视力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双手微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可安全、有效地通过<1.9mm的切口摘除白内障并植入人工晶体,术后早期视功能恢复优于常规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  相似文献   

20.
双手微小切口冷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双手微小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的手术技术与疗效分析。方法对老年性白内障86例(108只眼)行双手微小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在颞侧做1.4mm透明角巩膜隧道切口,自切口伸人已除去硅胶套管、外径为0.9mm的钛金属乳化针头,在10点角膜缘处作1.2mm的辅助切口伸入灌注式晶状体核劈开器,以快速晶状体核劈裂技术双手配合超声乳化吸除晶状体核。用双手皮质注吸器械吸除晶状体皮质。观察术中超声乳化时间、术后视力和手术并发症。并与常规超声乳化手术组80例(98只眼)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术中平均超声乳化时间为(0.75±0.64)min。术后1d、1周及1个月时,裸眼视力>0.5的术眼分别占55.30%、87.12%及90.15%。术后1个月最佳矫正视力≥0.5和0.8者分别占90.9l%和77.27%。所有患者术中前房稳定,均无切口热损伤。结论双手微小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可安全、有效地通过<1.4mm的切口吸除白内障,较常规超声乳化术恢复快、散光少,视力提高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