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小檗碱对大鼠海马CA_1区迟发性神经元坏死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采用Pulsinelli-Brierley4血管结扎致SD大鼠全脑缺血(10min)再灌流模型,分别观察了早期不同再灌流时间(12、24、48h)点上,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的超微结构以及再灌7d时光镜结构变化,同时观察了小檗碱对CA1区迟发性神经元坏死的影响。结果显示脑缺血再灌流早期,CA1区神经元超微结构发生明显改变,7d时光镜下绝大部分细胞脱失;而用药组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在相应时间点上超微结构变化相对较轻,7d时仍有绝大多数(82%)细胞存活,细胞密度为172±12.2个/mm,显著高于缺血对照组27±7.6个/mm,P<0.001。提示小檗碱对大鼠短暂脑缺血再灌流造成的海马CA1区迟发性神经元坏死具有显著的对抗作用。  相似文献   

2.
脑缺血选择性海马CA1区神经元损害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Pulsineli-Brierley4血管阻塞脑缺血模型观察了大鼠全脑缺血20min再灌流8h,c-fos基因表达及再灌流7d海马CA1区迟发性神经元损害。在缺血再灌流早期(8h)海马CA1区极少c-fos表达,而齿状回、海马CA3区、杏仁核大量c-fos表达。缺血再灌流晚期(7d)镀银染色显示海马CA1区神经元及其突触终末带呈黑色溃变相,而齿状回、海马CA3区、杏仁核呈金黄色正常相。相邻切片HE染色示缺血组海马CA1区核完整的锥体细胞数(5±2.6个/200μm)与对照组(40±2.9个/μm)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脑缺血诱导的c-fos基因表达对于缺血易损海马CA1区迟发性神经元坏死可能起直接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采用Wistar大鼠4血管关闭法制成全脑缺血10min再灌流动物模型造成迟发性神经元坏死(DND),分别观察了海马CA1区再灌流后3d和5d的普通病理和超微结构改变,同时观察了中药保精增智液对DND的保护作用,结果显示再灌流3d时电镜下CA1区神经元内亚细胞结构改变明显,5d时光镜下出现明显的神经元脱失,造模前8d给药组可明显改善再灌流3d时的亚细胞结构的改变,使5d时神经细胞存活数上升(181.6±15.1个/mm,对照组41.4±4.0,P<0.01)。该药对大鼠短暂全脑缺血再灌流造成的DND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脑缺血再灌流后海马氨基酸递质变化与神经元损害的关系。方法建立大鼠前脑缺血再灌流模型,测定海马CA1区和CA3/齿状回区游离氨基酸含量,观察阻断隔-海马通路对海马神经元损害和氨基酸水平的影响。结果(1)海马结构中仅CA1区神经元明显损害,但CA1区和CA3/齿状回区的Glu、Asp和GABA含量无差异。(2)阻断隔-海马通路可明显减轻海马神经元损害,但对海马氨基酸水平变化无影响。结论脑缺血再灌流后,氨基酸递质水平的异常变化不是海马CA1区神经元选择性易损的唯一决定因素,隔-海马通路末梢释放的神经递质也参与海马神经元损害过程。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脑缺血再灌注拟血管性痴呆小鼠大脑皮层及海马细胞病理形态学的较长期演变。方法 复制脑缺血再灌注拟血管性痴呆小鼠模型,分别于术后7d、15d、30d脑部取材,石蜡切片,HE与Nissl染色,对皮层及海马细胞病理形态学进行较长期动态观察。结果 7d模型小鼠大脑皮质变薄,部分神经细胞核固缩,局限性神经元数目减少,出现筛网状结构,胶质细胞增生,15d、30d镜下与7d基本相同。海马CA1区细胞脱失,随时间推移逐渐加重,至术后30d,海马CA1区细胞几乎完全脱失,胶质细胞大量增生,形成结节,CA2、CA3区细胞也严重脱失,呈现海马硬化。结论 海马锥体细胞的迟发性坏死是缺血性脑血管病致痴呆的病理学基础。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鼠全脑缺血再灌流后海马区NOS活性的变化。方法:采用大鼠4血管关闭方法制作全脑缺血再灌流模型。实验动物分为假手术组、缺血10min组、再灌注1、2、3d组。测定脑缺血再灌流后海马区NOS活性的变化。结果:全脑缺血曹澡注后海马组织NOS活性被激活上调。结论:NO可能参与了海马CA1区迟发性神经元死亡(DND)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急性脑缺血再灌流后脑组织钙依赖性中性蛋白酶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大鼠全脑缺血模型,观测脑缺血再灌流脑组织钙依赖性中性蛋白酶(calcium-actizatedmeutualproteimase,calpain)活性的变化及海马CA1区神经元损害改变。结果显示脑缺血再灌流脑组织calpainⅠ和calpainⅡ活性都明显升高(P<0.01),CA1区神经元密度相应下降,提示calpains在脑缺血损害过程中可能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脑缺血再灌注流后海马氨基酸递质变化与神经元损害的关系。方法 建立大鼠前脑血再灌流模型,测定海马CA1区和CA3/齿太回区游离氨基酸含量,观察阻断隔-海马通路对海马神经元损害和氨基酸水平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脑缺血再灌注拟血管性痴呆小鼠大脑皮层及海马细胞病理形态学的较长期演变。方法 复制脑缺血再灌注拟血管性痴呆小鼠模型,分别于术后7d,15d,30d脑部取材,石蜡切片,HE与Nissl染色,对皮层及海马细胞病理形态学进行较长期动态观察。结果 7d模型小鼠大脑皮质变薄,部分神经细胞核固缩,局限性神经元数目减少,出现筛网状结构,胶质细胞增生,15d,30d镜下与7d基本相同。海马CA1区细胞脱失  相似文献   

10.
巴曲酶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流损伤保护作用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探讨巴曲酶对大鼠短暂性脑缺血再灌流损伤引起的细胞凋亡有无抑制作用,参照Smith等(1984)方法,制备大鼠前脑短暂性缺血再灌流模型,采用TUNEL(脱氧核苷酸转移酶末端介导的dUTP-生物素切口末端标记)法,观察了海马脑区细胞凋亡的特征变化—DNA降解片段(凋亡小体)。发现脑缺血10min再灌流24h,海马CA1区即可见凋亡小体,于再灌流48h、96h凋亡小体明显增多。给予巴曲酶(1.6BU/kg.iv)后上述变化被明显逆转。本实验提示巴曲酶对脑缺血再灌流损伤所引起的细胞凋亡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大鼠脑缺血再灌流海马及皮层一氧化氮合酶(NOS) 的变化。方法 用线栓法建立大脑中动脉梗死(MCAO) 模型,用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黄递酶(NADPHd) 染色法观察NOS阳性细胞的变化。结果 海马及皮层NOS阳性细胞在缺血15 分明显增多,1 小时减少,6 小时有所恢复;再灌流15 分又显著减少,1 小时渐增多,24 小时皮层出现较多NOS阳性的毛细血管和大量胶质细胞。结论 本实验结果符合NO 在缺血早期增加和再灌流后期大量增加的变化,支持NO参与脑缺血再灌流损害的观点。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单唾液酸四已糖神经节苷脂(GM1)对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中钙平衡紊乱、氧自由基代谢异常以及病理损伤的影响。方法 运用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4VO),观察假手术组、脑缺血30 分钟再灌注60 分钟生理盐水(NS)处理组(NS组)和缺血30 分钟再灌注60 分钟GM1 处理组(GM1 组)的脑海马组织线粒体钙(MCa)、钙调素(CaM)、丙二醛(MDA)及海马CA1 区病理改变。结果 NS组海马组织MCa、CaM、MDA含量显著升高(P< 0.01),海马CA1 区神经元呈较严重缺血损伤性改变,而GM1 组较NS组生化和病理变化明显改善。结论 GM1 能改善脑缺血再灌注中钙平衡紊乱和氧自由基代谢异常,减轻脑缺血再灌注病理损伤。  相似文献   

13.
镁对脑缺血早期神经元保护机制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探讨Mg^2+对脑缺血早期神经元保护机制。方法:利用阻塞胡防中动脉制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观察缺血后Mg^2+对海马区谷氨酸含量的影响,利用透射电镜观察Mg^2+对海马CA1区神经元超微结构的影响。结果:大剂量Mg^2+可显著降低Glu含量,且能减轻缺血后海马CA1区神经元的损害。  相似文献   

14.
神经节苷脂对缺血性大鼠脑保护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神经节苷脂(GM1)的脑保护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用四血管闭塞(4VO)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柱前衍生色谱法测定假手术组、缺血30min再灌注60min生理盐水(NS)处理组、缺血30min再灌注60minGM1处理组的海马组织兴奋性氨基酸(EAA)含量,并观察缺血30min再灌注4d海马CA1区病理变化。结果缺血再灌注NS处理组海马组织EAA含量显著性降低(P<0.01),海马CA1区多数神经元坏死,残存神经元呈较严重缺血性改变,GM1处理组上述生化病理改变明显为轻。结论推测GM1可调控缺血再灌注早期EAA的过度释放和(或)重摄取受阻,减轻其在细胞外堆聚引起的兴奋毒性损伤,具有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采用流式细胞仪(FCM)检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流后凋亡细胞DNA断裂百分率。结果表明:随再灌流时间的增加,DNA断裂百分率逐渐增加,再灌流1d时达高峰,再灌流3~7d逐渐下降。结果提示:细胞凋亡在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流损伤中呈动态过程且系神经细胞死亡的重要形式。  相似文献   

16.
高血压大鼠局部脑缺血再灌流边缘区超微结构改变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用透射电镜观察了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局部脑缺血早期再灌流及持续缺血9个实验组和假手术组缺血边缘区超微结构改变。结果发现:局部脑缺血0.5至3小时再灌流均较相应持续缺血神经元损害轻;缺血6小时再灌流,神经元细胞器固缩,并有暗黑颗粒沉积。表明在高血压鼠局部脑缺血早期,恢复血流有利于边缘区神经元恢复。  相似文献   

17.
采用大鼠全脑缺血模型、观察脑缺血再灌流过程中海马神经元的病理变化,并用尼莫地平(钙拮抗剂)及MK-801(NMDA受体拮抗剂)治疗,观察其对迟发性神经元坏死的疗效,旨在探讨钙及兴奋性氨基酸在海马神经元缺血损害中的作用,为缺血性脑损伤的治疗探索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轻度低温对大鼠脑缺血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观察了轻度低温对大鼠脑缺血的保护作用。Wistar大鼠在36.8℃下将四血管阻断10分钟,低温组33℃低温再灌流3小时,正常体温组保持在36.8℃,缺血后第2~6天观察动物行为,第7天处死大鼠进行脑组织病理分析。结果发现,正常体温组神经系统损害积分明显高于低温组,学习记忆能力也明显减退;正常体温组海马CA1段神经细胞损害率(91.7%)明显高于低温组(38.9%)。提示轻度低温对短暂脑缺血后再灌流期脑组织有明显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细胞间粘附分子( I C A M1) 蛋白在大鼠脑缺血再灌注的不同时程脑组织中的表达与中性白细胞浸润程度的关系及丹参对它们的影响。方法  S D大鼠分为3 组:假手术组、对照组及丹参组。大脑中动脉缺血2 h 再灌注2 h 、12 h、24 h 、48 h 、72 h 、7 d、14 d 后,分别进行 I C A M1 免疫组织化学及组织 H E染色。结果 在脑缺血再灌早期,脑微血管内皮细胞 I C A M1 免疫反应开始逐渐增加,再灌注48 h 达到高峰,再灌注14 d 接近正常水平,同时脑缺血区中性白细胞浸润也随之增加,在时程上与 I C A M1 表达同步。丹参组,再灌注48 h 后, I C A M1 免疫阳性血管数及中性白细胞的浸润比同时间对照组明显降低。结论 脑缺血 I C A M1 的表达与中性白细胞浸润密切相关,丹参能降低 I C A M1 的表达,抑制中性白细胞的浸润。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神经生长因子( N G F)在缺血性脑损伤中对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采用大鼠 4 血管闭塞脑缺血模型, T U N E L 方法原位标记 D N A 片段,观察脑室内注射 N G F 后海马 C A1 区神经细胞凋亡的变化。结果 使用 N G F 后 3d 海马 C A1 区 T U N E L 阳性神经细胞数为神经细胞总数的13.9% ±11.6% ,与缺血对照组(21.3% ±13.7% )比较显著减少( P< 0.01)。结论 外源性 N G F 对脑缺血所致的神经细胞凋亡可能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