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探讨ETI和ANP两种神经肽在急性脑梗塞中可能的发病机制及其相关关系。方法“:运用放射免疫方法测定了44例急性脑梗塞患者血浆、脑脊液ETI和ANP含量。  相似文献   

2.
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对33例急性脑梗塞患者血浆中内皮素(ET)含量的变化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脑梗塞患者血中ET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且梗塞临床病情重,梗塞体积大者ET含量又显著高于病情轻、梗塞体积小者。结果提示,ET在急性缺血性脑损伤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血浆ET含量的水平,可一定程度反映缺血性脑损伤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3.
脑出血患者血浆中ET—1,SP含量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动态观察30例脑出血患者血浆内皮素-1(ET-1)、P物质(SP)含量变化。方法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RIA)。结果(1)急性期血浆ET-1、SP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2)急性期血浆ET-1、SP含量显著高于恢复期。(3)急性期血浆ET-1含量与SP含量呈正相关。结论ET-1、SP共同参与和影响脑出血的病理生理过程,血浆ET-1、SP含量的增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脑出血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4.
脑梗塞患者血浆内皮素水平的研究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目的进一步探讨内皮素(ET)与脑梗塞(CI)的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采用放免分析法动态观测了95例CI患者血浆ET含量变化。结果(1)CI患者血浆ET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2)CI患者血浆ET水平与病灶大小、病情轻重及是否合并其他器官损害有关;与年龄、病灶部位及病灶数目无关。(3)CI患者血浆ET水平动态变化规律为:血浆ET水平在发病后24h内开始升高,4~7天达高峰,半月后明显下降,1月后降至较正常水平稍高,与CI后脑水肿及缺血半暗带的形成时程一致。结论ET在CI的发生、发展及预后中起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尼莫地平对脑梗塞患者血浆中内皮素的调节作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机将64例脑梗塞患者分成常规治疗组和常规加用尼莫地平组,并检测血浆内皮素含量,结果表明急性期内皮素1(ET-1)含量明显高于康复期及对照组(P<0 .001),康复期尼莫地平组ET-1含量较常规治疗组要明显低(P<0.01)。ET-1含量的变化与全身应激反应有关,而及时应用钙离子拮抗剂能减少内皮素分泌,有利于神经系统征恢复,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6.
用放免法检测40例脑梗塞患者脑脊液和不同病期血浆中内皮素-1(ET-1)、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的含量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脑梗塞患者脑脊液中ET-1含量无明显改变(P〉0.05),CGRP含量显著降低(P〈0.01)。发病2周内血浆ET-1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发病4周内CGRP值却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患者是否伴高血压、神经功能缺损轻重、梗塞灶大小对血浆ET-1  相似文献   

7.
8.
抑郁症患者血浆P物质含量变化及其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抑郁症患者血浆P物质水平的变化及其与抑郁症的关系。方法对32例抑郁症患者(抑郁症组)应用帕罗西汀治疗6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第6周末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患者血浆P物质含量;同时以汉密尔顿抑郁量表(24项,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18项,HAMA)评定症状严重程度,以HAMD减分率评定疗效。以32名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结果抑郁症组患者治疗前血浆P物质水平[(51±13)ng/L]明显高于对照组[(43±11)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治疗后血浆P物质水平[(44±10)ng/L]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前后血浆P物质的变化与HAMD总分值的减分率呈显著正相关(rs=0.826,P=0.000)。结论抑郁症患者的血浆P物质存在异常,动态观察血浆P物质水平变化可能有助于判断疗效。  相似文献   

9.
脑梗塞患者血浆内皮素和血管紧张素Ⅱ变化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内皮素(ET)和血管紧张素Ⅱ(AⅡ)在脑梗塞中的作用及相互关系。方法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同步测定30例脑梗塞患者和30例正常对照者血浆ET和AⅡ含量。结果脑梗塞急性期血浆ET和AⅡ含量均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P均<0.01),且中-重度脑梗塞组两者均显著高于轻度组(P均<0.01)。急性期血浆ET与AⅡ呈显著正相关(r=0.7033,P<0.01),恢复期(r=0.2465,P>0.05)和正常对照组(r=0.1837,P>0.05)无显著相关。结论脑梗塞时血浆ET和AⅡ增高并与病情严重程度相一致。内源性ET与AⅡ具有正反馈调节关系,两者相互作用可能在脑梗塞发病和进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脑梗塞患者高压氧治疗对血浆内皮素 (ET)水平的影响。  方法  3 2例脑梗塞患者行高压氧治疗 ,观察血浆内皮素变化与疗效的关系。  结果  3 2例脑梗塞中 ,病程在 2个月以内者在高压氧治疗后血浆ET比治疗前明显增高 (P <0 0 1 ) ,而病程在二个月以上者的血浆ET水平明显下降 (P <0 0 5) ,治愈组的脑梗塞高压氧治疗后血浆ET明显增高 (P <0 0 1 ) ,而好转组则ET水平略有下降。  结论 高压氧治疗脑梗塞的效果不是以降低血浆ET水平起作用 ,可能是通过其他途径起作用 ,其机制尚需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1.
急性脑梗死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的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为了解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sICAM-1)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ELSA法测定了68例脑梗死患者血清sICAM-1,并与31例TIA患者和30例正常人对照比较。结果脑梗死患者24小时内血清sICAM-1水平明显高于TIA和正常对照组(P<0.01)。大梗死灶组血清sICAM明显高于中梗死灶组和小梗死灶组。脑梗死患者血清sICAM-1水平在脑梗死发生24小时至7天呈现上升趋势,7至14天呈下降趋势。结论sICAM-1与急性脑梗死密切相关,参与了缺血后脑组织损伤的病理过程。实验证明,急性脑梗死早期大量白细胞聚集阻塞微血管,穿越内皮细胞进入组织,使局灶区组织受损。此时白细胞聚集与sICAM-1表达增强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急性脑梗塞病人血浆中NO含量变化及其临床意义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改进的Griess法测定了脑梗塞病人血浆中一氧化氮含量。结果表明,脑梗塞急性期组病人血浆中一氧化氮含量显著高于恢复期组和对照组。在此基础上,结合血浆中cGMP、内皮素、维生素E、维生素A以及脂质过氧化物等与一氧化氮相关物质的变化,探讨了脑梗塞急性期病人血浆中一氧化氮含量升高改变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急性脑梗死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的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的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用流式细胞仪对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后第3、5、7、14天的外周血CD3^ 、CD4^ 、CD8^ T淋巴细胞进行动态检测。结果 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后的第3、5天周围血CD3^ 、CD4^ T淋巴细胞和CD4^ /CD8^ 比值均较健康对照组低(均P<0.05),而第14天的CD3^ 、CD4^ T淋巴细胞和CD4^ /CD8^ 比值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第3、5天的细胞免疫功能明显降低,第7天开始逐渐恢复,第14天基本恢复正常,提示急性脑梗死后预防感染的重点时期是发病后10天之内。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内皮素 (ET)、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CGRP)及心钠素 (ANP)含量的动态变化及其在老年急性脑梗死过程中的病理作用。方法 用放射免疫技术测定 78例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 (脑梗死组 )和 6 0名健康老人 (对照组 )的血浆ET、CGRP和ANP水平 ,并观察其动态变化。结果  (1)脑梗死组病程各期血浆ET、ANP含量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 (P <0 0 5~ 0 0 1) ,且随时间延长有逐渐降低的趋势 ;CGRP的水平则明显低于对照组 (P <0 0 5 )。 (2 )与腔隙脑梗死组比较 ,大面积及小面积脑梗死组血浆ET及ANP水平均明显升高 (均P <0 0 1) ,而其CGRP水平则显著降低 (P <0 0 5 )。结论 ET、CGRP和ANP与老年急性脑梗死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ET与CGRP之间和ET与ANP之间存在相互促进、相互抑制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E-和P-选择素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应用ELISA方法测定30例脑梗死患者,25例脑出血患者及28例正常人的sE-和sP-选择素血清水平。结果 急性期脑便死患者sE-和sP-选择素血清水平明显高于脑出血患者及正常人。急性期脑梗死患者sE-和sP-选择素水平分别与WBC、N%、IL-6水平呈正相关关系,sP-选择素水平还与TNF水平呈正相关关系。结论sE-和sP-选择素血清水平增高反映脑便死急性期E-和P-选择素可能在TNF和IL-6的刺激下,参与脑梗死损伤过程。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浆S-100蛋白含量的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30例ACI患者病后1d、2d、3d、5d、7d、10d的血浆S-100蛋白浓度,并与30名健康人作对照;在发病1d、10d进行中国卒中量表(CSS)评分。结果与对照组相比,ACI患者发病1d血浆S-100蛋白含量即明显升高(P〈0.01),2~3d达到峰值,5d下降,7d降至正常;大面积脑梗死患者血浆S-100蛋白含量高于中、小面积梗死患者,中面积梗死又高于小面积梗死患者(P〈0.05~0.01)。发病后1-5d血浆S-100蛋白浓度与CSS呈正相关(r=0.468-0.642,均P〈0.01)。结论ACI患者血浆S-100蛋白含量的变化可以反映疾病的严重程度,对指导治疗、评估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脑梗死患者血浆胎盘生长因子(PLGF)水平的变化和意义。方法 选取92例脑梗死患者和46例非脑血管病患者(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发病时间长短再将脑梗死患者分为急性期组和恢复期组,采用颅脑CT或MRI测量梗死病灶最大直径,根据直径大小将其分为大、中、小面积梗死组,利用ELISA法测定所有纳入对象血浆PLGF水平。结果 脑梗死组血浆PLGF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显著升高(P<0.05); 脑梗死急性期组血浆PLGF水平高于恢复期组,但无明显差异(P>0.05); 小面积梗死组血浆PLGF水平明显低于中、大面积梗死组(P<0.05),大面积梗死组血浆PLGF水平明显高于中面积梗死组(P<0.05)。结论 PLGF可能参与了脑梗死的病理生理过程,PLGF水平与梗死面积密切相关,可作为判断脑梗死患者病情严重程度一种新的血液学指标。  相似文献   

18.
脑梗塞患者血浆及脑缺血鼠脑组织儿茶酚胺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脑梗塞患者及脑血鼠脑组织茶酚胺(CA)浓度变化,和其在脑缺血损伤中的作用以及与脑梗塞患者的有现的关系,方法 采用液相色谱-电化学检测器方法测定了39例脑梗塞患者血浆CA浓度和脑缺血/复灌沙土鼠脑组织CA的含量,结果 脑梗塞急性期血浆CA浓度显著升高,沙土鼠在脑缺血/复灌期间CA含量明显降低,结论 脑缺血过程中脑内CA代谢紊乱,递质释放入血增加。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急性脑梗死 (ACI)患者血浆肾素活性 (PRA)及血管紧张素Ⅱ (AngⅡ )浓度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 55例ACI患者急性期、恢复期的PRA、AngⅡ浓度 ,并与病灶大小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1 )ACI患者发病 3日内PRA和AngⅡ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分别P<0 0 1和P <0 0 5)和恢复期 (均P <0 0 5) ,恢复期AngⅡ浓度仍高于对照组 (P <0 0 5) ;(2 )ACI的PAR及AngⅡ浓度与患者是否伴高血压病无关 ,而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呈正相关 (分别为r=0 .72 ,r =0 .63) ;(3)PRA和AngⅡ浓度在大梗死灶组 (>3 .0cm2 )与中梗死灶组 (1 .5cm2 ~ 3 .0cm2 )之间无差异 ,但两组均高于腔隙性脑梗死组 (<1 .5cm2 ) (分别P <0 0 1和P <0 0 5)。结论 ACI早期PRA和AngⅡ水平应激性升高 ,提示肾素 血管紧张素系统参与了ACI形成的病理过程 ,可作为ACI患者病情监测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