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 毫秒
1.
低颅压综合征(spontaneous intracranial hypotension,SIH)远低于高颅压综合征,在临床相对少见,SIH具有脑脊液(CSF)压力低、体位性头痛的特点,部份病例CSF异常,为了解CSF的变化,现对26例SIH的CSF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腰部硬脊膜外腔监测脑脊液压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临床实验探讨LEDP与CSFP之间关系,了解LEDP能否监测CSFP。方法:随机选择颅脑疾病患者150例,在腰4、5椎间隙用18号Touhy针将特制小型压力传感器送入腰部硬脊膜外腔内,同时在腰5骶1椎间隙常规做腰椎穿刺,用普通测压管测CSFP作为标准压力值对照,使LEDP压力数值与CSFP相等,此时的LEDP为LEDP0,持续监测LEDP0数值并持续描记成曲线,每例在监测后的第24、48、72、96小时再次行腰穿测当时的CSFP进行对照,以观察持续监测后LEDP0与CSFP两者之间的关系;在监测LEDP0期间注意观察呼吸、体位变化及咳嗽时压力变化;颅高压时临床症状的变化等关系。结果:两种方法测量的脑压数据结果相同。结论:LEDP能反映CSFP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19,(1):64-65
<正>自发性低颅压(spontaneous intracranial hypotension,SIH)又称自发性低脑脊液容量(pontaneous cerebrospinal fluid hypovolemia,SCFH)是一种少见的神经系统疾患。虽然其典型的临床特点是体位性头痛,在临床上的漏诊和误诊率仍较高。由于国内很多神经诊疗中心一直沿用陈旧的诊疗观念,有些明确诊断的患者得不到规范的治疗。低颅压的病理基础是硬脊膜脑脊液瘘,文献报道瘘口以胸腰段脊柱多发,而颈段特别是高位颈段相对罕见。本文报道1例轻微外伤后 相似文献
4.
脑膜癌病的脑脊液细胞学诊断相关因素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 探讨影响脑膜癌病脑脊液细胞学诊断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46例脑膜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46例脑膜癌病的脑脊液中,38例发现瘤细胞(约82.6%);40例腰穿脑脊液中,35例检到瘤细胞;6例脑室穿刺脑脊液中,3例检到瘤细胞;35例腰穿脑脊液检到瘤细胞中,26例为第一次检到瘤细胞,5例第2次检到瘤细胞,3例第3次检到瘤细胞,l例3次以上检到瘤细胞;6例硬脑膜-蛛网膜强化者仅l例脑脊液细胞学检到瘤细胞;4例软脑膜-蛛网膜强化者脑脊液细胞学均检到瘤细胞;38例原发肿瘤中,19例血液系统肿瘤(白血病、淋巴瘤)均检到瘤细胞,7例肺癌检出4例,5例胃癌检出3例,4例乳腺癌检出2例,1例室管膜瘤全部检出,1例脑淋巴瘤全部检出。结论常规脑脊液细胞学检查具有较高的特异性,脑脊液的来源、腰穿检查的次数、脑膜癌病病变的位置、原发肿瘤及组织类型均为影响其敏感性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6.
脑脊液减少症是一种与过去被称为低颅压症候群的症状相类似的疾病,多数患者颅内压在正常范围内. 相似文献
7.
杨玉佩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8,11(9):108-109
我科在1998-2006年从收治的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病人中共做脑脊液置换239例,脑脊液置换测得的脑脊液压力变化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体位与腰椎穿刺脑脊液压力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资料与方法
1.临床资料:从1995年1月至今,对门诊、病房住院者,除腰穿禁忌症外,适合进行腰穿检查者(20-75岁),共计47例。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颅高压中脑脊液脉动压的变化及其规律。方法:14条狗安置硬膜外球囊并注液制成颅高压模型。通过改变球囊内液体量改变颅高压程度和颅内容积。通过压力传感器持续记录脑室内压力、腰椎管内压力及体动脉压。结果:随着颅内压的持续增高,脑脊液动脉压也相应增高,两者间呈正性线性关系。当排空球囊内液体后再次注入液体时,颅内压和脑脊液脉动压增大的幅度较首次球囊内注液时更加明显。颅内压高到一定程度后,颅压描记中持续出现≤0.2 Hz的波动(M波)。出现该波动时,颅内压和脑脊液脉动压增大的幅度较未出现该波时更加明显。结论:脑脊液脉动压随着颅内压的增高而增高,两者间呈正性线性关系。同一观测对象如果出现脑脊液脉动压变化趋势改变,提示颅内顺应性改变。M波的出现可能提示颅内压代偿机制受损。 相似文献
10.
颅高压时脑脊液脉动压与脑灌注压相互关系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颅高压时脑脊液脉动压与脑灌注压的相互变化关系。方法 14条狗安置硬膜外球囊并注液制成颅高压模型。通过改变球囊内液体量改变颅高压程度和颅内容积。通过压力传感器持续记录脑室内压力、腰椎管内压力及体动脉压。结果 随着颅内压的持续增高 ,脑灌注压逐渐下降 ,脑脊液脉动压相应增高。脑脊液脉动压与颅内压的变化趋势呈现正性线性关系 (r=0 732 2 ,P <0 0 5 ) ,而与脑灌注压的变化趋势呈现负性线性关系 (r=- 0 6 879,P <0 0 5 )。结论 在实验性颅高压中 ,脑脊液脉动压随着脑灌注压的下降而增大 ,两者间呈现负性线性关系。在脑血管自动调节机制受损的情况下 ,脑脊液脉动压的变化可能提供脑血流量改变的信息。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 探讨特发性正常压力脑积水(iNPH)病人脑脊液(CSF)磷酸化tau蛋白(p-tau)、总tau蛋白(t-tau)、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变化。方法 前瞻性收集2018年6月至2020年2月经分流术临床确诊的16例iNPH为确诊组,同期行脑脊液释放试验无效的16例可疑iNPH为可疑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CSF中p-tau、t-tau、TGF-β1水平。结果 确诊组CSF中p-tau水平显著低于可疑组(P<0.01),TGF-β1水平显著高于可疑组(P<0.01)。两组CSF中t-tau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8例确诊iNPH术后7 d的CSF中p-tau、t-tau水平较术前均明显降低(P<0.05),而TGF-β1水平与术前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本文结果提示CSF中p-tau、t-tau、TGF-β1在iNPH诊断、分流术效果评估中具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可引起脑脊液补体变化。补体经典、替代途径参与细菌性脑膜炎病变过程 ;Alzheimer病可通过外源凝集素途径激活补体 ;重症脑外伤替代途径参与继发性脑损害 ;多发性硬化不但经典途径激活 ,而且补体激活程度和病变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表明脑脊液补体激活也加重中枢神经系统病变。 相似文献
14.
15.
抑郁症脑脊液生长抑素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进一步探讨抑郁症可能的生化病理机制。 方法: 采用非平衡放射免疫测定法(RIA) 对符合入组标准的26 例抑郁症患者和20例对照者脑脊液(CSF) 中生长抑素(SS) 含量进行检测。 结果: 抑郁症患者CSF中SS水平(19.53±9.43) ng/L明显低于对照组(28.57±16.03) ng/L;抑郁症患者CSF中SS水平与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 总分呈显著负相关(r= - 0.479)。 结论: 抑郁症发病与脑SS水平低下有关。 相似文献
16.
头部姿势对腰穿时脑脊液压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观察了128例腰椎穿刺患者,发现头部姿势会影响脑脊液压力值,现分析如下。
资料和方法
1.一般资料:128例我院于1995年3月至2005年5月收治的患者,均意识清楚,除外腰穿禁忌证,能配合手术。所有患者均使用9号腰穿针。其中男性78例,女性50例,平均年龄48.2岁。癫痫28例,眩晕18例,颈椎病20例,结核性脑膜炎1例,脑出血2例,脑血栓形成6例,脑栓塞1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4例,脑膜脑炎6例,各种不明原因头痛23例。128例患者中较肥胖者23例。 相似文献
17.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是存在于神经元和神经内分泌细胞上的二聚体糖酵解酶,在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神经细胞崩解时,释放入脑脊液(CSF)。它作为神经元损害的定量生化标志物已为多数研究者认定。本研究对32例病毒性脑炎(病脑)患儿进行CSF压力监测及CSF—NSE测定,以探讨两者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根据对脑脊液生理学的传统理解,脑脊液由脉络丛产生,通过脑室、脑池和蛛网膜下腔循环,最终被蛛网膜绒毛吸收到静脉系统中。然而,随着现代分子和细胞生物学以及神经影像学的发展,脑脊液生理学可能比以前的理解更为复杂。脑脊液不仅由脉络丛分泌,血管周围空间处的液体交换也可以产生部分脑脊液。脑脊液的吸收包括三大途径,即蛛网膜颗粒或绒毛、沿脑神经孔流出和硬脑膜淋巴管。脑脊液循环不仅包括脑脊液的定向流动,还包括在整个大脑中的搏动运动,以及间质液和脑脊液在血管周围空间的局部液体交换,这种快速而持续的双向液体交换对大脑清除废弃物分子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耐药性癫痫患者脑脊液中热休克蛋白27相关蛋白1(heat shock 27kDa associated protein 1,HSPBAP1)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采集36例耐药性癫痫患者的脑脊液标本,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方法检测脑脊液HSPBAP1的表达,并与16例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耐药性癫痫患者脑脊液HSPBAP1表达量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结论耐药性癫痫患者脑脊液HSPBAP1表达量明显升高,其可能通过抑制热休克蛋白27(heat shock protein 27,HSP27)的神经元保护作用,导致神经元凋亡及海马苔藓纤维发芽。 相似文献
20.
经典脑脊液循环理论认为,脑脊液由脉络丛产生,侧脑室及三脑室中的脑脊液经正中孔及外侧孔到达小脑延髓池,其与脊髓腔脑脊液混合流入颅底各脑池,最终流向大脑凸面的蛛网膜下腔,由蛛网膜颗粒吸收入静脉窦完成循环[1].然而,随着胶质淋巴循环理论的提出,脑脊液的产生来源、吸收途径、与脑组织间液的交换以及脑膜淋巴管等新发现,经典脑脊液...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