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血清von Willebrand因子与糖尿病血管并发症关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 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 von Willebrand因子 (v WF)与微血管、大血管并发症之间的关系。 方法 将 4 0 8例年龄相近的 2型糖尿病患者 ,根据是否合并血管并发症分为 :无并发症组 (1 2 5例 )、大血管并发症组 (1 2 3例 )、大血管和微血管并发症组 (1 6 0例 )。观察不同组患者血清v WF水平 ,并与正常对照组 (1 0 5名 )比较。 结果 血清 v WF水平在正常对照组为 (0 .8± 0 .4 ) U/ml;无并发症组 (1 .2± 0 .5 ) U/ ml;大血管并发症组 (1 .4± 0 .6 ) U/ ml;大血管和微血管并发症组 (1 .6± 0 .6 ) U/ ml;血清 v WF水平随血管并发症增多而上升 ,各组间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意义 (P<0 .0 1 )。L o-gistic分析表明 ,v WF既与是否合并大血管病变呈显著相关 (回归系数 β=0 .95 6 ,P=0 .0 0 1 ) ,也与是否合并微血管病变呈显著相关 (回归系数 β=1 .783,P=0 .0 1 2 )。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表明 ,尿微量白蛋白、年龄、糖尿病病程分别与 v WF呈正相关 (β=0 .32 4 ,P<0 .0 0 1 ;β=0 .2 31 ,P<0 .0 0 1 ;β=0 .1 4 5 ,P<0 .0 5 )。 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 v WF逐渐升高反映了微血管和大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极短期氟伐他汀治疗对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血浆可溶性P-选择素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抗原浓度的影响.方法40例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和20例健康人(健康对照组)在禁食12 h后接受高脂餐,检测空腹和餐后4 h血浆PAI-1抗原、可溶性P-选择素和血脂水平.2型糖尿病患者被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接受安慰剂(安慰剂组,n=20)和氟伐他汀40 mg/d(氟伐他汀组,n=20)治疗.1周后,再次进行高脂餐负荷试验.结果两组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前及治疗1周后和健康对照组餐后4 h较本组同期空腹血浆甘油三酯(TG)浓度比均有显著升高(P<0.05);两组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前餐后4 h血浆TG浓度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两组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前及安慰剂组治疗1周后餐后4 h血浆可溶性P-选择素、PAI-1抗原浓度均较本组同期空腹显著升高(P均<0.05),均有显著性差异;而氟伐他汀组治疗1周后和健康对照组无显著变化.将治疗前的两组2型糖尿病患者和健康对照组作为一个整体(n=60)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显示餐后4 h血浆TG浓度分别与餐后血浆可溶性P-选择素、PAI-1抗原浓度显著正相关.治疗1周后,两组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脂、血糖水平较治疗前均无显著变化.结论一次性高脂餐导致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纤溶功能异常和血管炎症.极短期的氟伐他汀治疗可减轻这种餐后改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DM)并大血管病变患者血液中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D-二聚体(D-D)以及血浆凝血酶激活的纤溶抑制物(TAFI)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分别应用ELISA及乳胶免疫分析测定DM患者血浆PAI-1、t-PA、TAFI、D-D活性;并与糖尿病无大血管并发症组和健康对照组比较。结果:DM组PAI-1、t-PA、D-D和TAFI含量分别为(48.36±7.92)ng/mL、(12.52±3.17)ng/mL、(0.75±0.58)mg/L和60.82%±14.71%,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其中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组PAI-1、t-PA及D-D水平与糖尿病无大血管病变组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糖尿病患者血液中PAI-1、t-PA、D-D、TAFI水平与血管损伤和功能变化的进程有显著相关性,联合检测上述指标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诊断、治疗和病情观察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缺血性心力衰竭时血栓前状态标志物与心功能的关系。方法 测定 118例缺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 ~ 级 )的血浆纤维蛋白原 (Fg)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 (v WF) ,P-选择素 (P- selectin)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t- PA)及其抑制物 (PAI- 1) ,D-二聚体 (D- dim er)水平。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心室射血分数 (L VEF)。 4 5例心功能 级患者随机分成 3组 ,福辛普利组 15例 ,缬沙坦组 15例 ,比索洛尔组 15例 ,治疗 3个月后重复测定血浆标志物。结果 不同程度心力衰竭患者的血栓前状态标志物存在明显差异 (P<0 .0 1)。福辛普利组 ,缬沙坦组治疗后较用药前血浆 Fg,v WF,P- selectin(P均 <0 .0 5 ) ,D- dimer,PAI- 1(P<0 .0 1)水平均显著降低 ,t- PA水平显著升高 (P<0 .0 1) ,但两组间治疗前后变化值相比无显著性差异 (P>0 .0 5 )。比索洛尔对血浆血栓前状态标志物水平无影响 (P>0 .0 5 )。结论 缺血性心力衰竭存在血栓前状态 ,并与心力衰竭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ACEI)或血管紧张素 (Ang )受体阻滞剂 (ARB)可改善血栓前状态 ,但 β受体阻滞剂未见此作用。  相似文献   

5.
脑梗死急性期患者凝血与纤溶指标的改变及降纤酶的疗效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目的 :研究脑梗死急性期患者纤溶、凝血指标的变化及降纤酶的疗效。方法 :测定 38例脑梗死急性期 (<3天 )患者降纤酶治疗前、后的血浆纤维蛋白原 (Fbg)、α2 抗纤溶酶 (α2 - PI)、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t- PA)及其抑制物 (PAI- 1)和 D-二聚体 (D- D)的变化。结果 :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血浆 Fbg、α2 - PI、 PAI- 1、 D- D水平分别为 4.32± 1.7g/ L、 (15 4.39± 34 .86 ) %、 0 .2 6± 0 .1IU/ m l、 1.12± 0 .32 AU/ ml和 1.34± 1.18mg/ L,明显升高 ,较正常对照组有显著差异 P<0 .0 1) ,t- PA水平下降非常显著 (P<0 .0 0 1)。降纤酶治疗后 Fbg、α2 - PI、 PAI- 1、 D- D水平显著下降 (P<0 .0 5~ P<0 .0 0 1) ,t- PA水平升高非常显著 (P<0 .0 0 1)。结论 :降纤酶有良好降纤、溶纤作用 ,对脑梗死急性期患者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凝血酶激活的纤溶抑制物(TAFI)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纤溶抑制的作用机制,并分析TAFI、PAI-1、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凝血酶原片段1+2(F1+2)等凝血、纤溶的指标与尿微量蛋白之间的关系。方法:64例2型糖尿病患者以尿蛋白排泄量分微量蛋白尿组(MAU)和正常蛋白尿组(NAU)组。TAFI、PAI-1、t-PA及F1+2等凝血纤溶指标测定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ELISH),并分析上述指标与尿微量蛋白、血压、血糖、血脂、功能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血浆TAFI仅在MAU组显著性升高(P<0.05);血浆t-PA在T2DM的2组中增高均无显著性;而血浆PAI-1和F1+2在NAU和MAU组均显著性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TAFI、PAI-1、t-PA、F1+2在2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的纤溶功能降低主要是由于PAI-1的作用,随着蛋白尿的出现,其进一步的低纤溶状态则是由TAFI介导的,故TAFI和PAI-1在抑制纤溶系统功能上的作用是独立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纤溶活性变化与胰岛素抵抗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63例2型糖尿病患者(包括无血管并发症组30例和有血管并发症组33例)和25例正常对照者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含量,结合临床资料分析其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结果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t-PA含量明显降低(P〈0.01),而PAI-1含量明显升高(P〈0.01),合并血管病变者,此变化更为显著(均P〈0.001)。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HOMA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是PAI-1升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纤溶活性降低,胰岛素抵抗在降低其纤溶活性,并发血管病变中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吡格列酮预防2型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的可行性及机制。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P-选择素及胰岛素抵抗等动脉粥样硬化相关因素的影响。方法对30例2型糖尿病患者加用吡格列酮15mg/d,共12周。治疗前后测定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P-选择素及胰岛索抵抗指数、血脂等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指标。结果治疗后hs—CRP、PAI-1及P.选择素、胰岛素抵抗指数均显著下降(P〈0.05),血脂各项指标均无显著变化。结论吡格列酮有助于预防2型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其机制为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hs—CRP、PAI-1及P-选择素水平及胰岛素抵抗程度。  相似文献   

9.
随机选取2型糖尿病合并大血管病变患者34例,单纯2型糖尿病患者34例,正常对照30例,比较三组脂联素(APN)、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水平的变化,并与其他因素进行相关分析及回归分析.发现2型糖尿病合并大血管病变组血浆APN水平均低于正常对照组与2型糖尿病组,血浆PAI-1水平则明显高于其他两组;2型糖尿病合并大血管病变组APN与PAI-1水平呈负相关.认为APN、PAI-1与2型糖尿病及大血管病变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纤溶活性与2型糖尿病及其大血管病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是纤溶系统的主要调控因子.2型糖尿病患者高血糖、高胰岛素血症、脂代谢紊乱、炎症反应、肥胖等多种因素可引起血浆t-PA水平降低、PAI-1水平升高.纤溶活性的降低参与了大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提高纤溶活性的综合治疗将对防治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DM)患者凝血、抗凝及纤溶活性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及发色底物法测定2型DM患者血中凝血酶原片段1+2(F1+2)、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复合物(SFMC)、抗凝血酶(AT)、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活性。纤维蛋白原(Fbg)测定为Claus法。结果:①2型DM患者的Fbg、F1+2、SFMC、及PAI-1较正常对照组有显著性增高,AT和t-PA表现为显著性降低(P〈0.05);②DM有并发症组与DM无并发症组相比较,上述凝血、抗凝及纤溶各指标间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各指标改变的幅度随病变的程度增加而加重。结论:2型DM患者的凝血活性亢进、抗凝和纤溶活性降低,导致凝血-纤溶功能紊乱,表现为血液高凝状态,当DM患者有并发症存在时更为明显。为临床上对糖尿病患者使用抗凝剂及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H型高血压并发外周动脉疾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及依那普利叶酸片对其的干预作用。方法随机抽取2012年4月至2014年4月在宝安区中心医院接受治疗,资料完整的原发性高血压(高血压)患者共2 000例为研究对象,检测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浓度,并依据Hcy浓度分为H型高血压1 362例、非H型高血压638例。测定踝臂指数(ankle brachial index,ABI)、血浆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bg)、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v WF)、抗凝血酶III(antithrombin III,AT-III)、D-二聚体(D-dimer,D-D)、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issue 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t-PA)与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1,PAI-1)。对并发外周动脉疾病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分析。然后整群抽取H型高血压并发外周动脉疾病患者进行亚组研究,随机平均分为应用依那普利叶酸片(观察组)及依那普利片(对照组),治疗24个月,观察两组降低血浆Hcy浓度、改善ABI及凝血-纤溶系统的效果。结果相关分析显示,H型高血压患者ABI与AT-III和PAI-1呈正相关(r=0.781、0.752,P0.05),与Fbg、v WF、D-D和t-PA呈负相关(r=-0.846、-0.943、-0.713、-0.813,P0.05)。观察组Hcy、D-D、PAI-1、ABI显著低于对照组,t-PA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型高血压并发外周动脉疾病患者的某些凝血-纤溶指标出现异常,依那普利叶酸可以改善H型高血压并发外周动脉疾病患者的ABI及部分凝血-纤溶指标。  相似文献   

13.
纤溶活性与2型糖尿病及其大血管病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是纤溶系统的主要调控因子。2型糖尿病患者高血糖、高胰岛素血症、脂代谢紊乱、炎症反应、肥胖等多种因素可引起血浆t-PA水平降低、PAI-1水平升高。纤溶活性的降低参与了大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提高纤溶活性的综合治疗将对防治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循环血中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纤维蛋白原(Fg)在2型糖尿病人群及非糖尿病人群中的差异。探讨PAI-1、Fg与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硬化的相关性。方法对158例心内科住院患者及42名健康体检者检查血糖、空腹胰岛素、血脂、尿酸(UA)、血常规、凝血三项、PAI-1、Fg,测量血压、腰围(WC)、身高和体重,并计算体重指数(BMI);通过颈动脉超声测量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分析PAI-1、Fg与2型糖尿病患者IMT的相关性。结果与正常对照组人群相比,2型糖尿病组患者PAI-1、Fg水平明显升高(P<0.05),2型糖尿病合并颈动脉硬化组患者PAI-1、Fg水平均显著高于2型糖尿病无颈动脉硬化组患者及正常对照组人群(P<0.05)。多元回归分析显示,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浆PAI-1、Fg水平与颈动脉IMT独立相关,提示体内PAI-1、Fg水平的高低与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硬化程度密切相关。结论 PAI-1、Fg水平升高可能是2型糖尿病合并大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凝血纤溶功能的变化及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ACEI)与血管紧张素Ⅱ受体 1(AT1)拮抗剂对高血压病患者凝血纤溶功能的影响。方法 测定 4 0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及 2 0例与高血压病患者年龄性别相匹配的正常对照组血浆纤维蛋白原 (Fbg)、假性血友病因子 (vWF)、P 选择素、凝血酶原激活物抑制剂 1(PAI 1)。随后 4 0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随机分成 2组 ,依那普利组 2 0例 ,10~ 2 0mg ,每日口服 ;氯沙坦组 2 0例 ,5 0~ 10 0mg ,每日口服 ,治疗 8周 ,治疗后测Fbg、vWF、P 选择素、PAI 1。结果 老年高血压病组治疗前Fbg(P <0 .0 1)、vWF(P <0 .0 0 1)、P 选择素 (P <0 .0 5 )、PAI 1(P <0 .0 5 )显著高于对照组 ,药物治疗后依那普利组、氯沙坦组较用药前Fbg、vWF、P 选择素、PAI 1均降低 ,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而两组间凝血纤溶指标降低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存在高凝状态 ,依那普利与氯沙坦抗高血压治疗时可改善其高凝状态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血栓形成前状态(PTS)分子标志物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关系。方法:选择OSAHS患者56例和健康体检者28例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血小板颗粒膜蛋白-140(GMP-140)、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 WF)和抗凝血酶(AT)水平,采用底物发光法测定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和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水平;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结果:OSAHS组血清GMP-140、v WF、Fbg、PAI-1水平高于对照组,血清AT、t-PA水平低于对照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高于对照组(P均0.05)。血清GMP-140、v WF、Fbg、PAI-1水平与IMT呈正相关(r=0.507,0.411,0.392和0.458,均P0.05)。血清AT、t-PA水平与IMT呈负相关(r=-0.401,-0.367,均P0.05)。OSAHS患者GMP-140、v WF、t-PA水平与IMT成线性回归关系。结论:OSAHS患者存在着明显的PTS,同时颈动脉内膜增厚明显,PTS是导致患者颈动脉内膜增厚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7.
李立宇 《山东医药》2008,48(13):40-41
选择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24例,健康体检者36例作对照,采用ELISA法测定两组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PAI-1)、D-二聚体(D-D)、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及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NE),观察两组血气分析、血常规、CRP、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FIT)及血浆纤维蛋白原(Fbg).结果 肺炎患者vWF、t-PA、D-D、NE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PAI-1升高,但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认为肺炎患者存在显著纤溶功能失衡状态,可能与炎症相关.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可溶性血管细胞粘附分子 1和选择素E在 2型糖尿病患者血管病变中的变化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 2型糖尿病组 (分为并发大血管病变组、微血管病变组和无微血管病变组 )、糖耐量受损组、空腹血糖受损组和正常对照组的血管细胞粘附分子 1和选择素E水平 ,并测定糖代谢指标和尿微量白蛋白水平。结果发现 ,2型糖尿病组和糖耐量受损组血管细胞粘附分子 1和选择素E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1) ;糖尿病伴大血管病变组血管细胞粘附分子 1和选择素E显著高于微血管病变组 ,伴微血管病变组高于无微血管病变组 (P <0 .0 1) ;空腹血糖受损组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 ;在不同种类数量的微血管病变组间 ,血管细胞粘附分子 1和选择素E差异存在显著性 (P <0 .0 5 ) ;血管细胞粘附分子 1和选择素E存在相关性 (γ =0 .4 2 ,P <0 .0 5 ) ;选择素E与糖代血红蛋白存在相关性 (γ =0 .5 9,P <0 .0 1)。以上提示 ,血管细胞粘附分子 1和选择素E可能参与了 2型糖尿病血管病变的发生和发展 ,检测血清血管细胞粘附分子 1和选择素E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 2型糖尿病血管病变的情况。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糖尿病微血管病变(DMA)患者血栓前状态标志物的改变及与自身抗体产生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浆纤维蛋白原(Fbg),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测定血浆中外周血浆因子Ⅷ相关抗原(VWFAg)、D-二聚体((D-D)和抗心磷酯抗体(ACA)在DMA组、糖尿病无微血管病变组和正常组中的含量。结果:DMA组血浆中血栓前状态标志物Fbg、VWFAg及D-D和自身抗体ACA的水平明显高于糖尿病无微血管病变组和正常组(P〈0.05或P〈0.001),ACA水平的增高与Fbg、VWFAg及D-D水平的增高呈正相关,且ACA在DMA组中的阳性率显著高于糖尿病无微血管病变组和正常组(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存在着凝血和纤溶功能的改变,在DMA时Fbg、VWFA、D-D等血栓前状态标志物增高更明显,与血栓形成密切相关的自身抗体ACA在DMA时的阳性率明显增高,且与Fbg、VWFA、D-D的增高呈正相关。因此,检测DMA患者的Fbg、VWFA、D-D和ACA水平对预防和治疗血栓形成及预后判断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长期游泳运动对2型糖尿病(T2DM)大鼠血管内皮细胞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 8周龄雄性Wistar大鼠高糖高脂饲料喂养联合链脲佐菌素(STZ)注射制备成T2DM大鼠模型后,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C组)、单纯运动组(CE组)、糖尿病对照组(DM组)、糖尿病运动组(DME组)。CE组、DME组进行8 w游泳训练(6 d/w),第1周前3 d练习时间分别为20、30和45 min,第4天起每天持续游泳60 min。运动8 w后测定各组血浆中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v WF)、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I-1),以及胸主动脉中二酯酰甘油(DAG)、蛋白激酶C(PKC)的水平。结果与DM组相比,DME组的血浆v WF、PAI-1含量以及胸主动脉中PKC活性均明显降低(P<0.05),而DAG水平也有所降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8 w游泳运动可降低v WF、PAI-1水平,减轻DM造成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对内皮细胞起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减少组织DAG的合成、抑制PKC途径的激活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