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通过原发性脑干出血的临床与头颅CT分析,探讨脑干出血的出血量、出血部位与脑干出血症状、预后关系。方法:利用头颅CT检查对65例原发性脑干出血进行病因、症状和出血量、出血部位研究。结果:65例患者死亡51例,存活14例。出血量在1—18ml,出血横径5~35mm。结论:(1)血肿横径〉20mm或出血量〉5ml;(2)出血破入脑室;二者预后不良。出血量小于3ml者的轻型患者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CT分型、伴随改变和不典型表现的鉴别诊断。方法:对82例SAH患者(外伤性54例,自发性28例)头颅CT行回顾性研究。结果:SAH分为单纯型和复合型,多累及2个脑池以上;自发性SAH多伴脑室积血、脑积水和脑组织血肿,外伤性SAH颅内其他改变以硬膜下血肿、脑组织血肿和脑挫裂伤为主。结论:认识SAH的CT表面和分型,有助于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原发性桥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表现、头颅CT特点及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对23例原发性桥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表现、头颅CT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原发性桥脑出血患者预后与出血部位及出血量有关,桥脑被盖部出血少,预后好,基底被盖部出血大,预后差,出血量>5ml者预后差.结论.原发性桥脑出血患者的预后决定出血量和出血部位及波及范围.  相似文献   

4.
急性重型颅脑损伤CT表现与预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奎勤  张景荣 《医学综述》2000,6(4):F003-F004
目的:研究急性重型颅脑损伤CT表现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手段,对近3.5年来本院119例急性重型颅脑损伤头颅CT显示的脑室、脑池、中线结构变化、脑挫裂伤、脑肿胀、颅内血肿与患者治疗效果进行评估。结果:第3脑室消失,基底池完全封闭,中线结构移位≥1.5cm,广泛脑挫裂伤,脑肿胀、大量硬膜下血肿(血肿量≥70ml),原发性脑干损伤严重者病死率高,其中以基底池完全封闭及原发性脑干严重损伤病死率更高(72.7%~84.6%)。结论:重型颅脑损伤,基底池完全封闭,严重脑挫裂伤,脑肿胀,脑干损伤,治疗效果均差。  相似文献   

5.
肺部是滋养细胞肿瘤最常见的转移部位,脑转移常继发于肺转移[1],脑转移者预后极差,死亡率高达65.1%[2]。因此早期诊断滋养细胞肿瘤肺脑转移,对改善预后极为重要。以往常以普通X线摄片明确肺部转移情况,但难以显示微小和隐蔽病灶,对临床造成错误导向。脑转移以往仅靠临床判断,发现较晚,延误治疗。我院收治滋养细胞肿瘤52例,常规做肺CT检查和肺X线摄片,以对照两种检查方法的结果O对肺CT阳性病人常规行脑CT检查,以了解CT对早期诊断肢转移的价值。1资料与方法自1995年3月至互995年12月,本院经临床、B超、HCG测定、病理…  相似文献   

6.
原发性脑干损伤是一种病情复杂、预后较差、病死率及伤残率较高的脑损伤。脑干是生命中枢所在部位,伤后早期必须采取有效的治疗护理措施,防止并发症,避免脑干受到继发性损害,以降低病死率,提高生存质量。我院2000年2月-2006年5月共收治60例原发性脑干损伤患者,采用综合治疗和护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及治疗方法。方法:对72例SAH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SAH临床表现以突发剧烈头痛为主;大部分患者通过头颅CT及腰穿确诊,大量出血、再出血及继发脑血管痉挛为主要死亡原因。结论:SAH病因复杂,临床表现多样,易诊断,但治疗比较复杂,治疗应针对病因治疗,预防再出血及继发脑血管痉挛。  相似文献   

8.
颅内动脉瘤DSA特征与SAH CT表现相关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颅内动脉瘤DSA特征与CT显示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分析,着重探讨颅内动脉瘤发生部位,形态及CT显示SAH量与临床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63例颅内动脉瘤脑血管造影表现和63例SAH CT表现与临床资料,就其动脉瘤部位,形态及SAH量CT表现,以及临床表现进行综合分析。结果:颅内动脉瘤部位,形态、大小及生长方向和出血量与临床表现有直接关系;CT表现与出血量明显有关,而与动脉瘤部位及形态无明显相关性,DSA或旋转DSA对动脉瘤检查显示更清晰,直观,特别结合CT,对其诊断和治疗能提供可靠依据。结论:颅内动脉瘤生长部位,形态、大小及SAH量与临床表现有一定相关性。但无明显特异性;CT表现与出血量有关,而与动脉瘤的来源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求脑型血吸虫病的发生情况、CT及MRI的诊断价值、治疗的选择和观察其预后。方法67例患者常规作免疫、病原学检查及头颅CT或MRI,并给予吡喹酮抗病原治疗,治疗后3个月~5年复查和回访。结果67例免疫或病原学检查呈阳性。头颅CT平扫显示单个或多发病灶,增强扫描病灶呈结节状、斑片状或脑回状强化。MRI显示病灶呈片状或结节状长T1长T2信号灶,增强扫描其内可见斑片状、点状强化灶。9例同时作CT与MRI的患者,显示病灶部位及数目基本相同。治疗后30例复查,头颅病灶消失19例,缩小11例。52例复诊或回访,症状消失45例,减轻7例。结论脑型血吸虫病主要发生在青壮年,头颅CT或MRI对脑型血吸虫病定位和定性诊断有很大价值。用毗喹酮治疗,及早治疗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原发性脑干出血的临床和CT及MRI的表现,探讨出血部位,出血量与预后的关系。方法:经头颅CT或MRI确诊的31例病例,对病因、出血部位、出血量与预后进行分析。结果:31例中,平均年龄59岁,既往有高血压病史21例,出血量≥5ml,症状复杂者死亡率高。出血部位局限或出血量<5ml者死亡率低。结论:高血压动脉硬化为脑干出血的主要病因,出血部位和出血量是判断预后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重型颅脑损伤的无创性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干反射(BSR),眼底(OF)检查,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中脑及其周围池的变化在观察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病情,判断预后方面的价值。方法:对92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同时进行BSR,OF,BA-EP,CT扫描观察中脑及其周围池的变化等监测,并对所有监测指标进行综合计分,分析其与格拉斯哥昏迷计分(GCS),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之间的关系。结果:BSR,OF,BAEP,中脑及其周围池的变化与患者的病情轻重基本平行,同时与预后密切相关。对以上监测指标进行综合计分,分值的高低与重型颅脑损伤的病情及预后的关系更为密切,分值小于5分者,预后良好;分值大于8分者,预后多数不佳。结论:采用BSR,OF,BAEP,中脑及其周围池的变化对重型颅脑损伤病人进行监测,在观察病情变化,指导治疗,判断预后等方面具有相当价值。对所有监测指标综合计分后,通过对分值高低的评价,使重型颅脑损伤的伤情更趋于明晰,便于分析,这些均有助于降低死亡率,致残率,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颅脑损伤患者手术治疗前后CT环池影像学改变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5月至2015年5月80例颅脑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颅脑CT扫描,根据环池改变程度分型分为A组(14例)、B组(25例)、C组(31例)、D组(10例),分别为Ⅰ、Ⅱ、Ⅲ、Ⅳ型。比较环池的受压程度与预后的关系,并分析影像学特点。结果 A、B、C、D组死亡率依次升高,分别为0.00%、23.81%、53.85%、86.67%,四组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8例环池无明显受压情况,无闭塞患者中,14例预后良好,3例中度残疾,1例重度残疾,无植物生存与死亡患者。21环池变窄、轻度受压,环池宽度为1-2mm患者中,12例预后良好,2例中度残疾,重度残疾、植物生存各1例,死亡5例。26例环池中度受压,宽度1mm患者中,7例预后良好,1例中度残疾,重度残疾、植物生存各2例,14例死亡。15例环池重度受压,完全闭塞患者中,预后良好、植物生存各1例,13例死亡。结论颅脑损伤患者环池的受压程度越严重,预后越差;手术治疗可减轻患者环池受压程度,达到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3.
周仪  朱为娅  刘伟 《河北医学》2004,10(12):1113-1115
目的:研究重型颅脑损伤CT表现与临床预后关系.方法:对24例重型颅脑损伤CT表现中线移位、基底池压闭和脑肿胀分别观察,结合临床病情( GCSS), 研究预后相关性关系.结果:中线移位和结构基底池压闭者、弥漫性脑肿胀, 脑损伤程度严重.结论:CT是早期诊断重型颅脑损伤的有效方法并可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14.
游鸿海 《医学综述》2011,17(11):1657-1660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具有很高的病死率和致残率。然而,传统的针对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治疗却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最新研究认为,早期脑损伤(EBI)可能才是决定SAH患者预后的主要原因。EBI的发病机制是一系列复杂的病理、生理变化,主要包括全脑缺血、血脑屏障的破坏、脑水肿、氧化应激反应、免疫炎症途径和细胞死亡途径等。  相似文献   

15.
纵裂池创伤性少量蛛网膜下腔出血CT征象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CT扫描对创伤性纵裂池少量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断价值。方法:24例颅脑创伤患者,表现为纵裂池少量蛛网膜下腔出血,经过短规CT复查少量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阳性征象均消失。结果:24例少量蛛网膜下腔出血表现为前纵裂池高密度影长度增加,8例伴有胼胝体沟征;纵裂池呈局限性羽毛状高密度影,邻近脑沟消失;后纵裂池密度增高增粗,边缘毛糙;复查显示上述征象均消失。结论:局限在纵裂池少量蛛网膜下腔出血CT扫描有特征性表现,与检查时间关系密切,容易漏诊。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CT在老年人颅脑损伤的诊断及预后评估中的作用。方法:选择老年颅脑外伤患者55例,所有患者均接受CT检查。观察患者颅脑损伤的CT表现及其预后。结果:CT检查显示颅骨骨折27例,硬膜外血肿及硬膜下血肿21例,脑内血肿7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4例,脑挫裂伤12例。预后差的患者中,基底池受压及消失的比例显著高于预后好的患者,中线结构重度移位的比例显著高于预后好的患者,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可以清晰的显示老年人颅脑损伤,并可以对预后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脑干出血的CT诊断与预后评估的意义。方法 通过对48例脑干出血病例的临床治疗与CT资料分析,探讨脑干出血的位置、大小、出血量与治疗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脑干平均出血量G=3.3675ml,病死率与出血量有关,出血量小于5ml病死率为35.71%(17.97-53.46%)。早期诊断与治疗是影响预后的关键。结论 CT是目前脑干急性出血快速、准确的检查手段,对其临床治疗及预后评估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X P Lo  W J Liu 《中华医学杂志》1992,72(9):556-8, 574-5
Cranial computerized tomographic (CT) scan and serum creatine phosphokinase-BB(CPK-BB) determination were done in 85 asphyxiated newborn infants, in some of them, long-term follow-up study including neurodevelopmental assessment and CT scan were also carried out. The types of early brain damage after perinatal asphyxia included intraparenchymal hemorrhage (IPH), periventricular-intraventricular hemorrhage (PV-IVH),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SAH) and brain edema (BE). Serum CPK-BB levels were elevated within 24 hours after the events of asphyxia, and correlated to the severity of brain damage. These findings were helpful in the early diagnosis of brain damage and estimating its severity and prognosis. The types and severity of brain damage were obviously related to prognosis. The prognosis of infants after SAH and BE were better than those of infants with PV-IVH, and infants with IPH showed the poor results. Follow-up CT scans were performed in 30 infants with brain damage. Abnormal changes included ventricular sulcus dilation, leukomalacia, cyst formation (pseudocyst) and porencephalic cavitation (porencephaly).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新生儿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与正常新生儿颅脑的CT鉴别诊断。方法对比分析85例新生儿SAH与85例正常新生儿的颅脑CT表现,对其影像学特征进行对比分析鉴别。结果85例SAH中发生于直窦27例(31.76%),上矢状窦22例(25.88%),纵裂池14例(16.47%),小脑天幕11例(12.94%),外侧裂池8例(9.41%),脑底池2例(2.35%),小脑延髓池1例(1.18%)。在85例SAH征象中,出现线状征及空三角征49例(57.65%)。85例正常新生儿颅脑相对高密度部位:直窦9例(10.59%),上矢状窦7例(8.24%),纵裂池3例(3.53%),小脑天幕1例(1.18%)。85例SAH患儿,有6例诊断不符。两组CT表现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正常新生儿CT表现为直窦、上矢状窦、纵裂池、小脑天幕有时密度相对略高,易误诊为新生儿SAH,因此要注意正常新生儿颅脑与新生儿SAH的CT鉴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