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乙状窦后入路锁孔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手术方法、效果及并发症。方法 23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行显微血管减压术,采用乳突后发际内小切口,小骨窗开颅,显微镜下全程解剖三叉神经颅内段,寻找责任血管,将其从三叉神经入脑干区(REZ)分离,植入Teflon垫棉。观察术后效果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中均发现明确的责任血管压迫三叉神经REZ区。23例中22例术后症状立即消失,1例无效。3例术后发生术侧面部麻木。随访1个月~2年无疼痛复发。结论乙状窦后入路锁孔显微血管减压术是治疗三叉神经痛安全且有效的方法,正确的手术方法是决定手术效果、减少并发症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是一种常见病,主要表现为短暂而剧烈的阵发性面部疼痛,可被三叉神经分布区内轻微的皮肤刺激“扳机点”所触发,给患者造成较大的痛苦[1]。目前,颅内血管对三叉神经的压迫是导致三叉神经痛发作的主要原因已经被广大学者所接受[2]。微血管减压手术是针对三叉神经痛的主要病因进行治疗,是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首选手术治疗方法[3]。我科自2009-02至2012-05在神经内镜辅助下行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治疗患者56例,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三叉神经根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围手术期的异常情况及处理措施。方法:对647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病患者在局麻下经乙状窦后入路行三叉神经根微血管减压手术,术后常规及对症治疗。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手术,治愈出院,无死亡病例。结论:发现和正确处理围手术期的各种异常情况,可最大限度降低手术风险及复发率,减少并发症,达到“零死亡率”。  相似文献   

4.
三叉神经痛是一种严重的面部发作性、疼痛性疾病,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与三叉神经根受血管压迫有关,经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可获得较好疗效。2002年7月-2009年7月,我们采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65例,疗效满意。现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是临床常见疾病,常严重影响患者生活。2003年3月~2008年5月我们采用显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治疗10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 总结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疗效,并对手术进行部分改进。方法 选择2012-02至2015-12在武警北京总队医院采取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76例,针对术中部分患者出现显露不良的情况,对手术探查入路及并发症的预防方法进行改良。结果 76例中,治愈65例,缓解11例。缓解的11例中,恢复性治疗1个月后,8例疼痛消失,3例无效。手术总有效率为96%。在所有患者术后随访中无神经功能缺失症状,未发生明显的并发症。结论 显微血管减压术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安全有效方法,通过手术方法的改进有利于提高手术治疗的有效率,并可以最大限度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7.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TN)是指在三叉神经分布区内闪电样反复发作的剧痛,而不伴三叉神经功能破坏的症状,又称痛性抽搐。微血管压迫是TN的主要原因,因此,微血管减压术是目前治疗TN的主要方法。我科2007—2009年采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TN76例,  相似文献   

8.
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在临床已应用多年,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解放军第477医院耳鼻咽喉科1999年6月~2006年12月成功实施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227例,术后并发小脑出血、脑疝形成死亡1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偏侧面肌痉挛、舌咽神经痛是常见的功能性神经外科疾病。目前公认血管压迫是导致其发病的主要原因。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lardecompression,MVD)是治疗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舌咽神经痛等颅神经疾病的有效外科治疗方法,临床疗效显著而持久,术后并发症少。我院自1998~2008年,采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偏侧面肌痉挛、舌咽神经痛共58例,效果良好。现就手术治疗情况总结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0.
乙状窦后入路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三叉神经痛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原发三叉神经痛病因长期以来存在争议,治疗也比较困难。我科从1991年以来采用乙状窦后入路三叉神经根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三叉神经痛186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正>三叉神经痛(TN)常累及三叉神经的第二、三分支。85%以上的TN患者是由于三叉神经根存在血管压迫所致。目前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MVD)被认为是治疗TN最有效的方法。2009年3月—2012年10月我科经MVD治疗单侧TN患者43例,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病因与发病机制仍不清楚.随着现代微创神经外科的开展以及医学影像学的发展,通过术前磁共振检查和术中观察可见到血管对神经的压迫和微血管减压手术治疗有效,使得神经血管压迫导致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这一观点逐渐被很多研究者接受.但也有一些研究者不认同该理论,提出无症状的神经血管关系密切为常见现象;临床上仍有一些不能用神经血管压迫理论来解释的表现;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有效性与手术对三叉神经的创伤有关.也有研究表明中枢机制在三叉神经痛上起主要作用.针对神经血管压迫学说的争论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微血管减压手术(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治疗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等脑神经疾病是一项有效但具有挑战性的工作。作者所在的两院神经外科自2000年10月-2008年2月共完成613例微血管减压手术,围手术期的手术体位摆放及术中配合都对护理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通过对613例微血管减压术的配合,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4.
三叉神经微血管压迫的争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病因与发病机制仍不清楚。随着现代微创神经外科的开展以及医学影像学的发展,通过术前磁共振检查和术中观察可见到血管对神经的压迫和微血管减压手术治疗有效,使得神经血管压迫导致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这一观点逐渐被很多研究者接受。但也有一些研究者不认同该理论,提出无症状的神经血管关系密切为常见现象;临床上仍有一些不能用神经血管压迫理论来解释的表现;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有效性与手术对三叉神经的创伤有关。也有研究表明中枢机制在三叉神经痛上起主要作用。针对神经血管压迫学说的争论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三叉神经痛的诱发电位和动作电位研究及其机制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20例三叉神经痛患者减压手术前后及80名无三叉神经痛的正常人分别进行了三叉神经体感诱发电位(TSEP)检测,并对其中12例在术中三叉神经减压前后进行了三叉神经动作电位(TCAP)测量,并就其结果的对比研究,确定TSEP的早期成分P3(或N3)属三叉神经诱发电位,而不是肌电位。认为P3(或N3)是三叉神经根及三叉神经脊束核的突触后的混合电位。对减压前后TSEP和TCAP的比较,推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神经血管压迫综合征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2006年12月—2009年12月我院采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23例的临床疗效。结果术后2个月评价疗效,痊愈17例,显效5例,进步1例。无死亡病例。结论微血管减压术是治疗颅神经血管压迫综合征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李荣华  赵红 《人民军医》2000,43(4):235-236
三叉神经痛是以强烈的阵发性疼痛为主要症状的神经疾患 ,治疗方法有许多种[1] ,从单纯的药物治疗、物理疗法 ,到各种药物注射封闭治疗以及手术切断术、撕脱术、射频温控热凝术、微血管减压术等 ,但效果均不十分满意。我们采用自制的穿刺冷冻针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3 5例 ,效果良好。1 临床资料1 1 一般情况 本组男 2 0例 ,女 1 5例 ;年龄 4 769岁 ,平均 56岁。三叉神经第 1支痛 5例 ,第 2支痛 1 8例 ,第 3支痛 6例 ,第 2、3支均痛 6例。病史 :3个月 1 0年 ,平均 1 5年。多数曾口服或注射药物治疗 ,效果不佳。1 2 穿刺冷冻针的制作 …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基于3D-FIESTA的磁共振仿真内镜技术在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7月~2018年12月间98例单侧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均经神经外科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确诊。将术前常规的3D-FIESTA和3D-TOF诊断结果作为常规组,将MRVE、3D-FIESTA、3D-TOF三者联合诊断结果作为联合组。结果联合组MRVE、3D-FIESTA、3D-TOF三者联合诊断血管接触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率分别为97.9%、100%及98.0%,灵敏度和准确率要优于常规组的3D-FIESTA和3D-TOF序列诊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8例患者术后随访6个月~2年,治愈率86.7%,显效率8.2%,有效率3.1%,无效率2.0%。结论磁共振仿真内镜技术可以清楚显示三叉神经和责任血管之间的三维空间关系,联合3D-FIESTA和3D-TOF序列后可以显著提高责任血管判断的灵敏度和准确率,对小动脉和静脉的检出更具优势,是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术前评估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超导型磁共振成像对血管压迫性三叉神经痛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经颅脑超导型磁共振成像检查拟诊为血管压迫性三叉神经痛12例,将其颅脑超导型磁共振成像结果与微血管减压术所见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术前颅脑超导型磁共振成像共检出责任血管12条,其中血管与三叉神经接触9例,血管对三叉神经形成压迹3例。微血管减压术证实均为单侧责任血管(小脑上动脉7条,小脑前下动脉4条,岩静脉属支1条),其中血管与三叉神经接触8条,血管压迫三叉神经4条。结论:超导型磁共振成像能清晰显示三叉神经与周围血管的关系,可为血管压迫性三叉神经痛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20.
摘要对20例三叉神经痛患者减压手术前后及80名无三叉神经痛的正常人分别进行了三叉神经体感诱发电位(TSEP)检测,并对其中12例在术中三叉神经减压前后进行了三叉神经动作电位(TCAP)测量,并就其结果的对比性研究,确定TSEP的早期成分P_3(或N_3)属三叉神经诱发电位,而不是肌电位。认为P_3(或N_3)是三叉神经根及三叉神经脊束核的突触前和突触后的混合电位。对减压前后TSEP和TCAP的比较,推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发病部位在外周,而致痛机制在中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