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吾师承先父福建省名老中医柳增荣 ,遵父传之法 ,临床上重视对“后天之本”的调摄 ,疑难杂证 ,亦多从促进脾胃之气论治。今整理先父用药特色经验 ,并加浅析以期同道交流。1 脾胃之气与元气的关系元气又称“原气”、“真气” ,是健康之本 ,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人体的一切活动 ,无不领先元气的推动、充养。元气禀受于先天 ,为先天之精所化生 ,又依赖于后天水谷精气之滋养与补充 ,并通过三焦而流行于全身。内至脏腑 ,外达肌肤腠理 ,以供各脏腑的生理活动需要。如《景岳全书》说 :“故人之自生至死老 ,凡先天之有不足者 ,但得后天培养之力 …  相似文献   

2.
魏凤琴 《陕西中医》2010,31(3):381-382
1对中医学气的认识 气是中医学理论的重要概念。根据气的生理作用和来源不同,人体之气又有元气、营气、卫气、宗气、脏腑之气、经络之气等不同的名称。从逻辑层次角度言,处于最高层次的气为人体一身之气。人体一身之气分布于不同的部位,具有不同的生理作用,从而名称各异,如一身之气分布于人体五脏则称为五脏之气,激发推动和维持人体五脏的功能;分布于六腑,则称为六腑之气;分布于经络则称为经络之气等等。  相似文献   

3.
<正> 气是指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的基本物质,气的运动变化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体现。人身之气有多种,元气、宗气、营气、卫气,以及脏腑之气、经络之气等,总的来说气有赖于摄入于胃的饮食物经脾和胃的消化吸收所生成的水谷精微所化生。血是运行于脉管中沿一定方向循环流动的红色液体,由营气和津液所组成,来源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而化生。气无形而血有质,血之于气,来源相同,化生相同,异名同类,共居脉中(指营  相似文献   

4.
31.何谓气?包括哪几种?其功能是什么?答: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它在人体脏腑组织中存在,是通过脏腑组织的机能活动反映出来的。气有元气、宗气、营气和卫气。元气:是先天之气和后天之气结合而成,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又可以激发脏腑组织功能。  相似文献   

5.
“三焦出气”语出《灵枢·五癃津液别论》,这是对“三焦之气”理论的高度概述。如马莳曰:“故三焦者,上焦为宗气之所出,中焦为营气之所出,下焦为卫气之所出。”张介宾亦谓:“宗气积于上焦,营气出于中焦,卫气出于下焦。”以下就依此分述。营卫二气均源于水谷之精气,都是由谷气所化生的,水谷入于胃中,经过脾胃的腐熟、运化,将其精  相似文献   

6.
一、卫气与四时卫气为人体气的组成部分,由水谷之气所化生,其性傈悍、活动迅速,是人体卫外的屏障。《素问·痹论》曰“卫者,水谷之悍气也”,指出了卫气的来源及特点。卫气多行于脉外肌腠之间,外合皮毛肌肉,内联胸腹脏腑,与经络相交贯通,与宗气互为表里,有顾护肌表、防御外邪、控制汗孔开合、调节体温、温煦脏腑、润泽皮毛的作用。《灵枢·本藏》所曰“卫气者所以温分  相似文献   

7.
试论脾肺皆为后天之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宋以来,脾肾两脏日益为医家所重视。延至明朝末年,医学大家李中梓集各家之说,明确提出了“先天之本在肾”、“后天之本在脾”的理论,并成为后世学习和遵守的规范.但笔者认为,后天之本不仅在阵,更在乎肺,脾肺皆为后天之本.试粗论如下.人之所生,赖于父母;人之所长,赖于阴阳.阴阳者,天地也,气血也.而气血之所由生,一靠先天之精的激发而化生,二靠后天之精的滋养和补充。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发源于肾脏,故称“肾为先天之本”,这自不待言.而后天之精则源于寒气.宗气者,后天之气也,其由肺所吸入的自然清气和脾胃化生的…  相似文献   

8.
许慧  周鑫  刘辉  李丹丹 《河南中医》2023,(2):194-197
吉兰-巴雷综合征(guillain-barrésyndrome, GBS)主要病机为湿、热、气虚、阴虚,气虚是核心病机之一。而一身之气由元气、宗气、营气、卫气共同组成,元气与宗气共同构成了脏腑之气与经络之气。宗气足则人体气血运行通畅,濡养肢体经脉,呼吸平整,肌肉筋脉活动自如。吉兰-巴雷综合征的发生发展与宗气密切相关,宗气不足则气血运行不畅,血行艰涩,瘀滞不通,形体官窍失养,致人体肌肉活动不利,废用痿软;宗气不足,宗气下陷,水谷精微无法输布于形体官窍,则肢体乏力;宗气不足则外不能纳气,内不能散布水谷精微,鼓动肺之开阖,则会出现呼吸微弱,甚则呼吸困难;宗气不足即营卫不足,外无法抵御外邪,内无法化生气血营养全身,发而为病。故本病核心病机为宗气不足,宜采用补益宗气之法,方选补中益气汤合参苓白术散加减,同时合用针灸,选穴以阳明经穴为主,若有寒热之象,亦随证加减治之。  相似文献   

9.
赵琪  张佳佳  王军 《辽宁中医杂志》2014,(11):2309-2311
一氧化氮(NO)属于中医学气的重要物质基础,人体的气、脏腑之气、经络之气均由元气所派生。脏腑之气如心主血脉、脾胃升降、肾主生长发育、肺主气、肝主疏泄;经络之气如穴位经气的激发、针灸疗病和保健、以及太极拳、气功运气,均与NO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张万昌 《陕西中医》2012,33(8):1101-1102
<正>气在祖国医学中应用非常广泛,或反映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或指人体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或指具有营养作用的精微物质,有时又指包含着物质与功能两方面,有时则指疾病的演变过程等内容。由于"气"所分布的部位不同,内外有别或功能有异,故有"真气"、"元气"、"营气"、"卫气"、"宗气"、脏腑之气、经络之气、  相似文献   

11.
大气探析     
吴娟学 《浙江中医杂志》2009,44(10):709-711
精、气、神为人身之三宝,而气在身形之中,有营卫之气,有宗气,有脏腑之气,有经络之气,各有区分。然所以统摄营卫、脏腑、经络,使充周无间,环流不息,遍体百节皆灵者,全赖胸中大气为之主持。本文兹就“大气”理论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体会作一粗浅的总结,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12.
精、气都是古代哲学中的重要名词,意义深广。在"气一元论"的影响下两者均为构成宇宙万物的本原,并逐渐形成了"精气学说"。然在中医范畴下,精和气有了相对明确的分流,并且多是针对人体而言。精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本原物质,气是功能活动的动力源泉,具有物质和功能双重性质,由此可知,精和气对人体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着手于经典医学著作,查找相关论述,分析中医之"阴精"、"阳精"、"阴气"以及"阳气"的涵义,以期明确其所指并对今后中医阴阳相关名词的理解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3.
“脉气流经”一语出自《素问·经脉别论篇》,是人体“食气”代谢过程的一个中间环节。本文通过分析“脉”字的本意,提出“经”“脉”义异,“经”指主干大经,“脉”指分支细络,这一文辞现象在《黄帝内经》中不是孤例;“脉气流经”描述的是气由远端细小络脉逐级向大经中汇聚的过程,饮食精微之气在人体的代谢分别由心、肺完成了2次从中向外的布散,而“脉气流经”是衔接2次布散过程的中间环节;结合《灵枢·痈疽》《灵枢·营卫生会》的相关论述,“脉气流经”也是营气化生血液的关键过程,这为临床认识血虚证的形成机理提供了新的思路,除了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之源不足可致血虚证外,还可从“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肺朝百脉”等环节探索血虚证的关键病机。  相似文献   

14.
从学术界对"中气"一词的理解入手,阐述"中气"的意义,认为黄元御对中气的理解才是正统.  相似文献   

15.
从“升陷汤”浅析大气下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锡纯汲取《内经》之旨,参仲景、嘉言之说,于临床实践中升华理论,系统的阐述了“大气下陷”理论的内涵,并于此基础上创设升阳益气举陷法以及升陷汤诸方,发前人之说,补前人之未备,并用大气理论指导临床辨证,积累了宝贵的诊疗经验。本文研习张氏对“大气下陷”理论的认识,参合导师陈宝贵诸医案,从大气的渊源、生理功能、病因病机、主证、脉象及治疗、临床应用等方面浅析“大气下陷”理论。  相似文献   

16.
气机升降出入运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其功能障碍是导致各种疾病的根本原因。因此,从调畅气机入手对各种疾病的病因、病机、症状表现进行分析、归纳和辨证施治,具有广阔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马晓峰 《天津中医药》2005,22(5):412-414
笔者结合<金匮要略·水气病>篇论"气分"的30、31、32条原文,依据历代注家观点,对其疑难点进行了相关分析与评述.提出"气分"为一病证名,并对其形成的病机、证候、治方及相关病证鉴别等进行了深入探讨,认为掌握"气分"病证对指导临床辨证论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胸腹气街的形态学基础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 :探求俞、募穴与其相应脏腑之间的神经联系通路。方法 :选取大鼠的 1 0对俞募穴及 4个非穴点为实验用穴 ,应用荧光双标记法进行研究。结果 :各俞募穴组及与脏腑位于同一神经节段的非穴点组分别在脊神经节内出现双标细胞。结论 :①脊神经节中存在可双重支配脏腑和体表的神经元 ,不仅使牵涉痛的机制得到进一步的解释 ,而且揭示了针刺穴位的感觉冲动是通过分支的传入轴突影响到内脏的功能和感觉或对某些脏器的活动产生影响。②为临床应用俞募穴治疗脏腑病提供了形态学理论根据。③进而揭示中医经络学中气街的现代生物学本质。  相似文献   

19.
"气"穴不仅是中医认识人体的重要结构,且在刺灸治疗时亦是施术定位的评判标准。针刺调气关键在于补泻,而补泻的关键是如何辨气,如何辨正邪大小。"用针之类,在于调气",意欲调气,需要医者先"治其神",医者要摒弃杂念,内省自视,保持极虚静的精神状态才能守神。"针响""医者得气"及"二次得气"在治疗层次上相差较大,前两类处于致病的启动阶段,施术者必须在"针响""医者得气"的基础上判别疾病的阴阳盛衰及证候的寒热虚实,诊其脉气大小后施以相应的补泻手法,才可激发"二次得气",这是针刺得气补泻的内在本质。"凡刺之道,气调而止",知气之所在而守其门户,守门户运用于临床即是守神。临床上运用"气"穴时应擅于调气与治神,二者中调神为先导,调气为关键,"以神导气,令气易行,以意通经",达到经脉调畅,血脉通利,阴阳调和之效。  相似文献   

20.
"百病生于气",一切疾病都与气相关。"六淫天之常气,冒之……为外所因;七情人之常性,动之……为内所因;其如饮食饥饱,……疲极筋力,……,为不内外因";"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正气的强弱,取决于先天禀赋以及后天饮食居处、七情劳逸等。邪气与人体正气相互斗争是各种疾病发生发展的关键,病由气生,治当从气,治百病当治气,祛邪气、助正气、补虚气、调气机。掌握疾病与气的关系,能够更好地指导临床,取效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