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肺火 咳嗽无痰或痰 少而黏、干咳时间较长、有 足心热、午后两颧发红并 有失眠、口干、咽燥、声音 嘶哑、舌红嫩等症状。可采用下面两个保健方法:1.膳粥疗法:百合30克,红枣10枚,大米适量共煮粥吃。2.保健茶:沙参、麦冬各10克,胖大海一枚,泡茶饮服。  相似文献   

3.
Liu JS  Hou XH  Chen JD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10):661-663
目的研究小肠电刺激对人小肠传输功能的影响。方法健康正常人12名,经胃镜于十二指肠内植入带有环状电极的鼻胃管,经胃管注入混合有”Tc”的不吸收的电解质平衡液,检测给予真性或假性小肠电刺激后核素到达回盲部时间,同时对受检者在实验中发生的消化不良症状严重程度进行评分。结果(1)真性小肠电刺激时核素到达回盲部时间为(28±10)min,显著低于假性小肠电刺激组[(39±17)min,P〈0.05]。(2)给予真性刺激前后志愿者自觉症状评分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中位数为1.0vs1.5,P〉0.05),真性刺激与假性刺激(自觉症状评分中位数为0.5)间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肠电刺激可加速人体小肠传输,且不引起消化不良症状,可能成为治疗小肠动力障碍性疾病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4.
人胎小肠的组织发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取1例胚胎、96例胎儿和6例新生儿的小肠,光镜下观察其主要结构的出现时间和形态分化。7周胚的十二指肠正值管腔重建。十二指肠的绒毛、肠脲、杯状细胞和内分泌细胞于第9周胎出现。肠脲基底的成熟潘氏细胞出现于第14周。在十二指肠绒毛顶端有嗜银细胞大量聚集的濑木帽出现于第15周胎儿至新生儿阶段。十二指肠腺于14周或15周胎形成,腺内除柱状细胞外尚含有潘氏细胞和嗜银细胞。小肠壁的四层结构直至21周始建立。  相似文献   

5.
"补火生土"考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补火生土"是传统中医学的治疗方法之一,按相关辞典上的解释,所谓"补火生土"是借五行相生理论,运用壮肾阳的药物,以温补脾气的方法[1].问题是,按照传统五行与五脏的配属关系,"火"原指心火,而肾是属"水"的.那么从何时起,"补火生土"之"火"改成肾阳或"命门之火"?这种改变的临床意义何在?对此,笔者谨从古代文献入手,作一梳理.  相似文献   

6.
7.
人胎小肠上皮细胞的形态发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光镜和电镜方法研究人胎小肠上皮细胞的发生,发现了一种核下含嗜伊红颗粒的细胞和胞质内含嗜伊红团块的杯状细胞,用免疫组化方法研究了EC细胞和G细胞的发生以及EC细胞与嗜银细胞的关系,并对杯状细胞分泌物,M细胞及濑木帽进行了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8.
中国人小肠周径的观测董炜,付杰关于国人小肠周径的测量,国内至今报道较少。本文测量了96具成人尸体(男64,女32)空回肠周径,以补充国人体调资料。在空肠起端,空回肠交界处(小肠上2/3与下1/3)交点处和回肠末端等三处,分别将其表面脂肪组织去除后,用...  相似文献   

9.
人胎小肠上皮细胞体外培养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联合应用粗胶原酶和中性蛋白酶消化胎儿小肠组织小块,可简便、快速地获得大量活率高的小肠上皮细胞(intastinalepithelialcell,IEC)。培养细胞1~2d内贴壁,7~8d明显增殖,10~12d汇合成片。免疫组化检查,细胞角质蛋白和上皮细胞膜抗原染色阳性。组化检查显示存在碱性磷酸酶表达。光镜下,培养细胞呈扁平多角形,单层排列。电镜下,细胞表面可见大量微绒毛及细胞间紧密联结、桥粒等。讨论了人IEC体外培养应注意的问题及减少、异源细胞增殖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人胎小肠内分泌细胞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Segi在30年代研究人胎小肠的基底颗粒细胞(即内分泌细胞),并报道5个月或5个月以上人胎十二指肠和空肠上段的绒毛顶部有大量基底颗粒细胞聚集。后来,Kobayashi等把这些聚集的细胞称Segi帽~1。本文通过对人胎十二指肠内分泌细胞的观察,探讨小肠这种细胞的发生和发育情况。以及Segi帽的形成和形成机制。材料与方法取妊娠第12~38周雷佛奴尔引产的人胎十二指肠41例,除第14周、20周、31周、34周、35周、37周无标本外,其他各期均有。其中男性22例,女性19例。组织块用10%甲醛液固定,石蜡包埋,间断连续切片,切片厚7μm,用HE  相似文献   

11.
人活体小肠移植术后内镜监测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 报告国内首例活体部分小肠移植术后内镜监测结果 ,讨论内镜监测的作用和意义 .方法 自末端回肠肠造口插入内镜 ,观察移植肠粘膜变化 ,并取检肠粘膜组织做病理学检查 .结果 描述了术后不同时期移植肠粘膜的内镜下表现 ,及时诊断出肠道出血、急性排斥反应等并发症 .结论 内镜观察和肠粘膜活组织病理学检查是小肠移植术后最可靠的监测手段  相似文献   

12.
“心属火”、“心为火藏”并非是一个简单的五行符号,而是中医学“心主神明”与“心主血脉”两大功能之理论基础与高度概括。从火、君火、相火之关系以及“心为火藏”的生理、病理及临床意义等方面进行阐述,进一步揭示中医理论的通贯性。  相似文献   

13.
生产生活常识中的"火"是中医"火"概念发生的原型,经过取象比类思维,抽象出了具有气、阴阳、五行等哲学意义的"火"概念,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中医"火"的概念以及相关理论.  相似文献   

14.
王檀教授认为,哮病具有迁延难治且反复发作的特点,在北方严寒之地其发病率更为突出.引起哮病发作的原因错综复杂,其病因无外乎外感及内因.提出"哮病主于火"及"五脏六腑皆令人哮"为哮病的病机关键.从脏腑相干理论出发提出哮病因火、热而哮,因痰而作.治疗时,当辨清五脏六腑的寒热虚实,调整脏腑功能,尤其脾胃的功能的健运.从火、热论治哮病,发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人各段小肠潘氏细胞的分布、形态结构特点,探讨潘氏细胞颗粒状态与小肠黏膜上皮细胞增殖之间的关系。【方法】人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及结肠黏膜上皮组织各12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潘氏细胞内溶菌酶及黏膜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全自动图像分析系统进行图像半定量分析。【结果】人肠道中潘氏细胞仅存在于小肠,从十二指肠、空肠到回肠,细胞数量呈递增分布,各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肠中未见有潘氏细胞。潘氏细胞的颗粒分泌状态与小肠上皮细胞PCNA增殖指数的表达呈直线正相关(r=0.776,P=0.003)。【结论】人潘氏细胞颗粒分泌与小肠黏膜细胞的增殖状态有关,PCNA指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应肠上皮干细胞的增殖状态,潘氏细胞对维护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完整性具有重要的生理学意义。  相似文献   

16.
人小肠粘膜内神经元的存在和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观察发现,在人小肠粘膜内有神经元,存在于粘膜肌层内和固有层内。在固有层内,多数神经元紧贴粘膜肌,少数离粘膜肌有一定距离;极少数高位神经元约在粘膜1/2以上的高度处,离粘膜肌约95um。因此可以认为,人小肠粘膜中有粘膜肌层内,紧贴粘膜肌的固有层内,以及在离粘膜肌有一定距离的小肠腺之间的3类粘膜内神经元。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索不同胎龄人胎小肠GnRH-IR细胞的变化.方法 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44例第9~38周新鲜人胎小肠GnRH-IR细胞染色定位后,用体视学方法对其进行形态学测量分析.结果 ①GnRH-IR细胞散在分布于人胎小肠的上皮细胞之间和固有层结缔组织中,形态多样;②上皮GnRH-IR细胞比固有层更规则,同肠段上皮GnRH-IR细胞的形状因子(FF)比固有层小(P<0.05);③上皮GnRH-IR细胞比固有层大,上皮GnRH-IR细胞的平均截面面积(A)和平均周长(B)比固有层大(P<0.05);④GnRH-IR细胞的相对数量在肠段之间有差异,其体密度(Vv)、数密度(Nv)从十二指肠到回肠依次减少(P<0.001).各肠段GnRH-IR细胞数量随胎龄而变化,且上皮和固有层变化不同,在上皮第21~24周以前Vv、Nv随胎龄增加而增大,其后则随胎龄增加而变小;在固有层Vv、Nv随胎龄增加而增多,且第21~24周以前增长明显,以后增长变缓.结论 人胎小肠GnRH-IR细胞广泛存在于人胎小肠粘膜上皮和固有层,形态多样,大小不一.数量从十二指肠到回肠依次减少,且随胎龄增加上皮GnRH-IR细胞数量与固有层出现不同的变化.  相似文献   

18.
小肠象火,旺于夏,手太阳其经,心之腑也,其体又为水之路,与水液代谢的作用联系紧密。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是泌尿外科常见病之一,也是引起中老年男性下尿路症状(LUTS)的主要原因,探讨新的治疗思路,以改善BPH/LUTS患者生活质量,降低其手术可能,有一定必要性。“小肠火”理论在一定程度上与LUTS/BPH联系紧密。据此,该文从“小肠火”理论出发,将“小肠火”的病机特点与LUTS/BPH关键病理生理对应,探究LUTS/BPH的治疗思路,以期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9.
实验选用成年健康男性尸体和成年雄性Wistar大鼠各4例,死后迅速取胃、小肠各段组织。用免疫组织化学PAP法,对CGRP在人及大鼠胃、小肠中的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胃粘膜内可见CGRP免疫反应阳性的内分泌细胞,其数量人多于大鼠;胃、小肠各段均可见CGRP免疫反应阳性神经纤维分布;大鼠小肠粘膜下层及内环外纵肌间可见单个存在的CGRP免疫反应阳性神经细胞。这些结果说明,胃和小肠中的CGRP有两种来源,即来源于神经和内分泌细胞。本文还对CGRP在胃和小肠中的功能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0.
一种体外培养的人小肠上皮细胞模型(Caco-2)已应用于药物在小肠细胞中的摄入、排放和过细胞输运等过程的研究。本工作旨在对排放过程的动力学模型进行探讨。实验测定多种药物在Caco-2细胞模型的排放,分别用动力学一级、二级及多项式方程对排放进行数据拟合,用AIC(Akaike’sinformationcriterion)值评判拟合的优劣,并将拟合结果与实际排放作比较。结果:动力学二级模型的拟合度最好,由拟合得到的排放初速和最大排放量等数据与实验量相符合。结论:药物从Caco-2细胞的排放是表观二级的。由此可以计算药物排放的初速、最大排放量及半衰期等重要的动力学参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