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尚翠侠  李强 《中国康复》2000,15(2):117-118
近年来由于外伤、感染、肿瘤及周围血管病等因素造成截肢的患者越来越多,据1987年统计全国有肢体残疾者755万人,其中约有45万人需要安装假肢[’j。由此看来此类患者的康复训练显得越来越重要。我科1993年至今共收住院的下肢截肢患者188例,对其中160例装配假肢的患者进行康复训练,收到满意效果。王资料与方法1.l一般资料160例下肢截肢患者来源于西安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假肢装配中心。①选择大腿截肢平面为坐骨结节距残端距离为15~25。m共6O例,男48例,女12例;平均年龄24.5士72岁;装配假肢时间平均3.9月。随机分为大腿康复组与…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由于外伤、感染、肿瘤及周围血管病等因素造成截肢的患者越来越多,据1987年统计全国有肢体残疾者755万人,其中约有45万人需要安装假肢[1].由此看来此类患者的康复训练显得越来越重要.我科1993年至今共收住院的下肢截肢患者188例,对其中160例装配假肢的患者进行康复训练,收到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3.
一.我国下肢截肢者的概况我国下肢截肢者有多少?据一九七九年民政部组织的调查,推算全国的肢体残缺者为34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3.52%。由于当时统计分类限制,未详细将截肢与截瘫、麻痹、畸形划分出来,下肢截肢者的数量仍不清楚。湖北省假肢厂于一九八三年对湖北的英山、宜城两县进行了肢体残疾人普查和安装的试点工作。被调查总人数为797.689人,其中肢体残疾人为5,209人,约占总人口的6.3%。而下肢截肢者为223人,占残疾人总数的4%,占总人口的0.25%。(见表一、表二)。根据有关资料推算,湖北省的下肢截肢者约有一万人,全国约有十五万下肢截肢者。从经济条件看,农村中绝大多数截肢者在当地平均生活水平以下,较好者占2.5%,一般者占19.7%,贫困者占77.8%。这些人  相似文献   

4.
<正>由于机体功能的缺失,下肢截肢患者在运动中的平衡能力明显减弱,更容易发生跌倒。假肢穿戴者一旦发生跌倒,会造成截肢患者身体和心理的双重负担。因此,对于下肢假肢跌倒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动力型假肢不仅能够跟随健肢运动,从而使健肢和假肢侧腿相互协调运动,还能够  相似文献   

5.
孟庆玲 《全科护理》2011,9(35):3228-3229
[目的]研究下肢截肢术后残肢的自我康复训练方法。[方法]对22例下肢截肢病人,进行残肢体位的摆放、残肢皮肤护理、残肢关节活动训练、残肢肌力训练、残肢承重训练、站立平衡训练、步行训练等方法康复训练。[结果]22例病人平均住院21d。经过跟踪随访,22例中有19例达到了装配假肢标准并于术后3个月~6个月顺利装置假肢,重返学习或工作岗位;2例因经济问题未安装假肢,自理能力较好;1例为恶性肿瘤病人,全身情况较差,以卧床休息为主。[结论]通过病人对残肢的自我康复训练,可以帮助截肢者顺利安装假肢、生活自理、回归社会、从事力所能及的工作。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为了提高小腿假肢穿戴者的步态协调与对称性,降低长期穿戴假肢造成的腰背痛、膝骨关节炎等并发症,我们设计了一套小腿假肢-触觉振动反馈系统,以达到对小腿假肢穿戴者的步态进行自动识别,并根据设定的参数提供振动反馈,从而帮助提高小腿截肢者的平衡功能与行走能力,以及适应各种变化的外在环境。 方法:通过在健侧和假肢侧的大小腿位置,以及假脚的足背共安装5个陀螺仪传感器来采集肢体运动信息,控制主板进行比对数据处理,然后通过固定在假肢侧大腿前后左右的振动马达来对患者行走状态进行提醒并建立条件反射,进而达到调节小腿假肢穿戴者步态平衡性和对称性的目的。招募了6例小腿截肢者参与实验,对穿戴该系统前后的步态参数进行比对。 结果:6例小腿截肢者使用触觉振动反馈系统4周后,步速、健侧单步时长/假肢侧单步时长、健侧摆动期/假肢侧摆动期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穿戴4周后3项指标均高于穿戴前。穿戴前后健侧步长/假肢侧步长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2)。 结论:该小腿假肢-触觉振动反馈系统可帮助提高小腿假肢穿戴者的步态对称性和平衡功能,提高假肢使用的安全性,降低跌倒风险,增加患者对假肢的接受度和依从性,具有实用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7.
下肢假肢使用者由于受到心理因素影响及假肢假脚的限制,其步态与正常步态有较大区别,影响到使用者的生活和社会活动。如能给予适当的指导和训练则可使患步态较接进正常及缩短适应假肢时间。通过对85例下肢截肢患者安装假肢前后进行针对性的心理治疗及步态训练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张刃  何全球 《中国临床康复》2004,8(17):3219-3219
下肢假肢使用者由于受到心理因素影响及假肢假脚的限制,其步态与正常步态有较大区别,影响到使用者的生活和社会活动。如能给予适当的指导和训练则可使患步态较接进正常及缩短适应假肢时间。通过对85例下肢截肢患者安装假肢前后进行针对性的心理治疗及步态训练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假肢是为恢复人体的形态和功能,以补偿截肢造成的缺损而制作和装配的人工肢体,安装假肢是截肢者康复、回归社会的重要手段。我国截肢者人数众多,据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推算,在2412万肢体残疾者中有226万截肢者。国家对假肢的生产和发展一直都非常重视,  相似文献   

10.
现代截肢康复的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外伤、周围血管疾患、肿瘤及感染是截肢最常见的原因。据 1995年底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报告。我国截肢者约 90万人[1] ,因工伤、交通事故、战伤等外伤造成的肢残者约占三分之一。上肢截肢约占三分之二 ,下肢截肢约占三分之一。据美国 1983~ 1985年健康调查报告[2 ] ,美国每万人中 ,大约有 4人施行上肢截肢 ,截肢者年龄在 15~ 45岁之间 ,男性占多数(Laplante ,1988)而下肢截肢的人数是上肢截肢的三倍 ,其截肢原因 ,75 %以上是由于周围血管疾患、糖尿病等所致 ,大多数年龄超过 6 0岁。截肢不仅使患者丧失运动功能 ,导致机体平衡 ,感…  相似文献   

11.
<正> 下肢截肢者一方面面临着下肢缺失引起的循环动态的变化和身体活动量减少、体力降低的变化;另一方面,病人利用假肢步行时能量消耗明显增加。因此,这类病人进行日常的、持久的运动和进行体育活动对提高假肢步行能力有很大价值。 资料与方法 5名进行假肢步行训练的双下肢截肢住院病人参加本实验,全部男性,年龄16~58岁(平均年龄35.2岁)。从截肢到入院时间为6~13周(平均10周),均无安装假肢史。所有病人在入院后安  相似文献   

12.
<正> 下肢截肢是晚期下肢缺血的主要治疗方针,也是下肢损伤应早期采取的手段。Shirer 认为,早期截肢可以为严重下肢损伤者提供假肢代替的机会,并有良好的远期功能恢复。对截肢术后立即,还是延期(3月~半年)装配假肢,一直存在争论。已有许多文献报告,对下肢截肢的病人的最佳康复方法是术后立即使用假肢,并逐渐负重行走.Neff 在恶性骨肿瘤治疗中阐述了对下肢截肢者适当的术后处理,特别是立即、早期、临时性和永久性假肢的装配,确保这些患者康复的最佳远期效果.Millstein复习1000多例工伤截肢后恢复工作的情况指出,截肢者可从早期假肢训练中获得好处.本文特对下肢截肢后立即装配临时假肢这一方法进行介绍和文献综述.  相似文献   

13.
经腰椎截肢(包括全骨盆切除),是目前平面最高的下肢截肢术。2007年3月18日本科收治一名经腰椎截肢患者,经过康复医生、护士、假肢工程师与技师、康复治疗师的共同努力,成功安装下肢假肢并实现行走,康复期间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最终成功回归社会。  相似文献   

14.
下肢截肢后不良残肢的临床评估和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分析下肢截肢后不良残肢发生的原因,并介绍其临床处理方法。方法对109例下肢截肢者(共计110个残肢)进行评定,评定内容包括:残肢皮肤软组织状况、长度、形状、关节活动度、肌力、幻肢痛、残肢痛等,然后对不良残肢进行相应的理疗、体疗或手术处理。结果本组合格残肢64肢(占58%),不合格残肢46肢(占42%)。不合格残肢主要表现为:残端形状不规则20肢,短残肢18肢,残端不稳定瘢痕伴感染13肢,残端肿胀及臃肿14肢,关节屈曲挛缩畸形18肢,神经瘤2肢,经理疗、体疗或手术处理后,均达到装配假肢的条件。结论对不良残肢要进行对症处理,使之能装配或穿戴假肢。由于假肢技术的不断改进,现在残肢的长度不再是影响假肢装配的主要原因,而残端皮肤软组织的条件已成为影响假肢装配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地震后下肢截肢患者综合康复治疗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综合康复治疗对地震后下肢截肢患者的疗效。方法:收治16例地震后下肢截肢患者,其中小腿截肢5例,大腿截肢11例。采用防止关节挛缩、残端脱敏塑形、关节松动术、残肢肌力训练、作业疗法、心理治疗,以及物理因子治疗进行综合康复治疗。康复治疗前后测定膝和髋关节活动范围,以Barthel指数(BI)评定日常生活活动(ADL),以VAS量表评定幻肢痛。结果:进行综合康复治疗后患者膝和髋的ROM增大,ADL能力改善,幻肢痛减轻,康复治疗前后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综合康复治疗后下肢截肢患者幻肢痛明显减轻,下肢功能改善,达到生活基本自理。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定量分析穿戴下肢假肢者的站立平衡功能。方法 采用人体重心动摇检测仪测试正常对照组21例,穿戴假肢者22例。根据穿戴假肢者的截肢平面将其分为单侧小腿假肢组、单侧大腿假肢组及双侧大腿假肢组,共3组,并对各组所得数据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所有穿戴假肢者重心动摇轨迹长度增加,动摇面积增大,其中以双侧穿戴假肢者最为显著,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结论 应用重心检测仪可对穿戴假肢患者平衡障碍及程度进行定量分析,其结果有助于临床医生综合分析判断假肢及残端情况,并可作为判断假肢穿戴合适与否的辅助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下肢截肢者穿戴假肢行走能力的评价方法进行文献研究。方法以"下肢、截肢、结果评价、行走、步态"为中文关键词,以"lower limb*、amput*、outcome assessment、walk*、gait"为英文关键词,检索PubMed、万方数据库和中国知网1995年1月~2015年12月的相关文章。纳入与下肢截肢者穿戴假肢行走能力评价相关的文章。结果和结论共筛选出20篇相关文献,包括外文文献18篇,中文文献2篇。对下肢截肢者假肢辅助下行走能力的评价方法有很多,各有侧重,应当根据实际需要同时采用多种方法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8.
小腿截肢残端假体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利用残端假体增加下肢截肢后骨残端的横截面积,降低负重时截肢残端皮肤单位面积上的压强,减少由于穿戴假肢所引起的并发症。重建离断肌肉的下位附着点,使之保持肌肉的合适初长和原有肌力,并维持肌力平衡,防止关节挛缩畸形,以保持截肢平面上位关节的正常活动,提高截肢肢体穿戴假肢后的功能。方法:山羊10只,随机分为2组,左小腿膝下截肢后,分为对照组和假体放置组。假体采用超高分子聚乙烯材料制成,呈蘑菇状外观。术后穿戴假肢开始负重。观察站立和行走的时间,残端皮肤情况,并进行骨残端组织学检查。结果:假体放置组羊能在截肢术后较早穿戴假肢,负重站立和行走,无残端皮肤溃疡。假体与残端骨接合紧密,肌腱与假体连接良好,坚固。未发现任何假体放置后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结论:截肢后骨残端安放假体能明显增加骨残端横截面积,很好保持残肢末端的圆锥形,加之假体材料的缓冲作用,明显减少截肢骨残端与假肢接受腔间软组织单位面积上的压强,使之能较早安装假肢,减少穿戴假肢所引起的并发症。增加假肢穿戴后的肢体功能。  相似文献   

19.
假肢是康复工程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残肢者的健康。假肢是使截肢者康复、回归社会的重要手段,上肢假肢则是为上肢截肢者安装的假肢,用以代偿失去的上肢功能。近年来因战争、交通事故、自然灾害,以及糖尿病、心血管病等疾病导致截肢的人数在不断上升。因此,开展假肢的研究对于改善残疾人的生活条件和促进其医疗福利事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预见截肢后患者穿戴假肢行走的相关因素。方法:75例下肢截肢患者参加本实验,成功的穿戴假肢行走定义为穿戴假肢可行走至少45m,同时测定主要人口统计学参数及医学因素。结果:康复出院后68%患者可以成功的行走,逐步回归分析显示,成功的步行与残肢没有萎缩和康复住院时间有显著的相关性,与年轻也有一定的相关性,与手术水平或截肢病因无关。成功行走者康复出院时平均穿戴假肢的时间为5.7h,行走的平均距离为67m。未成功行走者70%是由于伤口愈合不良。结论:这组病人中68%可以在康复出院时利用假肢行走,尤其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