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小肠RNA在促进肠道辐射损伤恢复的同时对受照射小鼠粒系和巨核细胞系损伤的恢复作用。方法 BALB/c雄性小鼠接受1150cCy^60COγ射线一次性腹部照射,于照射后1~3h内分别采用局部肠腔扩张注入法和肌肉注入法给受照射小鼠体内注入小肠RNA。照射后小同时间眼球取血,测定外周血细胞数变化;小平皿琼脂双层培养法测定股骨骨髓细胞CFU-GM形成能力和脾/体比。结果 (1)小鼠在接受一次性腹部照射后,除有肠道损伤外还存在着严重的造血损伤。其损伤在照射后6h即以外周血WBC和PLT数减少,脾/体比下降和骨髓CFU-GM集落形成能力降低等形式表现出来,照后1-8d最为严重,15d时开始恢复。(2)小肠RNA可促进受照射小鼠外周血wBc和PLT数的升高,提高脾/体比,增强骨髓细胞CFU-GM集落形成能力。(3)小鼠受照射后一次注入小肠RNA即可起到很好的疗效,多次给药并不能增加疗效。结论 小肠RNA在促进肠道辐射损伤恢复的同时也能促进粒系、巨核细胞系损伤的恢复。  相似文献   

2.
过去很少报道有关辐射诱发兔的心脏组织病理学变化的某些试验研究,并未提及因辐射,心肌损伤的临床和机能的改变。本文的目的是报道大鼠局部心脏照射后产生的适用于机能分析并可与人辐射心脏损伤相比较的临床症候群。  相似文献   

3.
小肠在哺乳动物胃肠道中的功能,主要是对营养物质的吸收,而其吸收能力则与其长度和粘膜表面积有一定的关系。因此曾有一些学者对人和其它哺乳动物的小肠长度进行过一些测量。也有些人做过一些测量粘膜表面积的尝试。哺乳动物受一定剂量的电离辐射全身或腹部局部照射,甚至照射置于腹腔外的肠道之后,就会发生肠型急性放射病。在这种类型的放射病中,胃肠道,特别是小肠,遭受到严重的辐射损伤。数十年来许多学者对小肠的辐射损伤及修复,不论在形态还是功能  相似文献   

4.
小肠粘膜是辐射敏感组织之一,当小鼠受1000rad以上照射时可引起以肠道损伤为主的肠型放射病,而隐窝细胞增殖状况的改变对损伤恢复起重要作用。隐窝细胞周期是反映隐窝增殖功能的重  相似文献   

5.
电子射线照射大鼠胶原及自由基改变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加速器电子射线局部照射SD大鼠致放射损伤后胶原表达的变化、自由基的改变及两者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直线加速器局部照射制作SD大鼠的辐射损伤模型,观察MDA、NOS、SOD、GSH-PX及Ⅰ/Ⅲ型胶原mRNA表达及蛋白含量的改变。结果 照射后在一定剂量范围内MDA、NOS上升;SOD、GSH.PX则下降,血清中指标变化显著而皮肤中变化无明显规律性。受照射局部皮肤Ⅰ/Ⅲ型胶原mRNA表达及蛋白含量有明显改变,但其自由基的变化与胶原的变化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辐射损伤后能在全身产生自由基,其对受照射局部皮肤组织中胶原表达改变的作用不大,在电子射线放射损伤中胶原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电离辐射照射全身后,能够显著地改变动物血清和尿中生物成分的水平。在一些病例,这些变化可以直接反映出辐射诱发的分子或亚细胞水平的生化改变。虽然体液中的蛋白质和代谢物的变化是一个潜在的接受总剂量与损伤程度的生物指标,但是辐射损伤的估计仍然主要依赖于临床表现和血液学的变化。因为至今尚未研究出一个能够直接反映出在急性受照后小肠粘膜损伤和修复程度的生物指标、也不能够鉴别伴行的骨髓低生和胃肠损伤。监测受照后肠上皮损伤程度的能力是特别重要的。应考虑到1.小肠上皮辐射敏感性和骨髓相近;2.胃肠道及造血系统功能与急性辐射症侯群相关。小肠粘膜的二胺氧化酶(DAO;EC_1.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β射线放射损伤后NOS和SOD的改变情况。方法 采用直线加速器照射制作动物的β损伤模型,同时对NIH3T3细胞进行β外照射,观察NOS、SOD含量的改变。结果 β损伤后NOS在一定剂量范围内上升;SOD则在一定剂量范围内下降。结论 β损伤后能产生自由基,但其作用效应主要在全身,自由基在受照局部皮肤组织中改变的作用不大。  相似文献   

8.
机体所需营养物质能否及时在小肠进行消化及吸收,其前提是入胃食物是否按正常速度进入小肠。许多学者已报导,射线可以导致胃排空减慢,但对照射后胃排空的损伤与恢复过程,尚缺乏规律性认识。受照射动物由于不适时地经口进食,可以出现长时间的胃内食物滞留,以致发酵、腐败,胃部  相似文献   

9.
杨志祥 《人民军医》2000,43(7):380-382
局部放射性损伤不同于热力烧(烫)伤,射线与高温造成的组织细胞代谢、结构和功能的改变有着本质上的不同,放射性损伤病变过程发展较缓慢,并有明显的分期和急慢性变化。1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是指皮肤受到1次或近日内受到多次一定剂量的射线照射后所引起的损伤。根据损伤程度的不同,临床上一般分为Ⅰ、Ⅱ、Ⅲ度;根据病变发展,每一分度的临床表现又可分为四期:初期反应期、假愈期、反应期和恢复期。1.工互度损伤表现为脱毛、红斑。1.1.1初期反应期受照射当时,局部可以无任何表现;3~sh后局部仅出现轻微的历痒、…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中药参苓白术复方对放射性小鼠肠损伤模型的治疗作用。方法 MTT法检测复方对辐照后小肠上皮细胞的增殖作用。小鼠腹部局部照射后立即灌胃中药复方,测定小鼠体质量,记录腹泻和存活情况,取小鼠空肠切片进行HE染色,观察肠道病理改变。结果体外实验显示,参苓白术复方能明显促进辐照后小肠上皮细胞的增殖。治疗组小鼠一般状况和小肠病理切片明显得到改善,腹泻减少,小鼠存活率明显提高。结论中药复方参苓白术对辐射性肠损伤小鼠有明显的保护作用,为其应用于临床放射性肠损伤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1.
本实验采用输注骨髓细胞或屏蔽造血组织照射腹部的方法,探讨在大剂量照射后造血组织对早期肠道损伤的作用.结果表明,输注骨髓细胞对受~(60)Co-γ线12Gy和10Gy照射小鼠的小肠重量减轻及隐窝活存率都没有明显影响.小鼠经14GyX线全身照射或照射腹部后,肠上皮细胞的减少及隐窝有丝分裂受抑制的程度相似,没有观察到由于屏蔽自身造血组织而减轻肠道的损伤.提示,在大剂量照射时,肠道的损伤主要取决于射线的直接作用并与照射剂量有关,而造血组织对它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2.
正常组织的晚期放射损伤是肿瘤放射治疗限制照射剂量的主要因素。照射后远期发生进行性纤维化和坏死,其病理机制尚不清楚。但大量证据表明血管的损伤可能是脑、肾、肺、心脏和脊髓发生这些改变的原因。Rubin和Casarett的观察认为内皮细胞的改变与许多组织照射后发生水肿和纤维化有关。本文作者选择肠系膜和供应小肠的血管网进行照射,于照射后不同时间测量血管通透性、血管容积和静脉直径的改变以及与血管内皮各种改变的关系。在加卤甲乙醚麻醉下暴露10周龄CBA小鼠回肠末端和肠系膜血管。用盲肠作解剖标志,以便能认出专门的血管提供照射和其后的测量。实验均选盲肠近端  相似文献   

13.
我们曾报导了不同剂量~(60)Co——丙线照射对小鼠小肠组织中乙酰胆碱含量和胆碱酯酶活性变化的影响。本文进一步观察不同剂量中子-丙线混合照射后小鼠小肠组织中乙酰胆碱和胆碱酯酶的动态变化,并和丙线照射引起的变化进行比较。以了解中子照射对小鼠小肠损伤规律及相对生物效应,研究分析中子损伤所引起的小肠运动功能紊乱及肠套叠易于发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白藜芦醇是否能够通过调节Akt/mTOR通路改善辐射诱导小肠损伤并研究其机制。方法将24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照射组和照射给药组(每组8只)。照射组和照射给药组小鼠接受9.0 Gy剂量的6MV-X射线全身照射,照射给药组小鼠在照射前3 d至照射后3 d每日腹腔注射白藜芦醇(50 mg·kg~(-1)·d~(-1)),对照组、单纯照射组予等量生理盐水。照射后3.5 d获取小肠组织并制作石蜡块后切片,采用HE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行组织学分析;行Western blot试验检测p-Akt/Akt、p-S6RP/S6RP、LC3-Ⅱ、Beclin-1表达。采用ANOVA方差分析进行3组间比较。结果照射给药组小鼠小肠绒毛长度、小肠横断面隐窝数、单个小肠隐窝细胞总数、隐窝细胞Ki67阳性率均高于照射组(均P0.05);照射给药组较照射组小肠组织p-Akt/Akt、p-S6RP/S6RP蛋白表达下降(均P0.001),LC3-Ⅱ、Beclin-1蛋白表达升高(均P0.001)。结论白藜芦醇可能通过抑制Akt/mTOR通路促进受辐射小鼠小肠隐窝细胞自噬从而改善辐射诱导小肠损伤。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小肠RNA对受γ射线照射小鼠肠黏膜屏障及细菌移位的影响.方法选用BALB/c雄性小鼠28只,用11.50 Gy^60 Co γ射线进行腹部一次照射,于照后1~3 h采用局部肠腔扩张注入法给小鼠空肠肠腔内注入正常大鼠小肠RNA,于照后5 d活杀,取空肠段、肠系膜淋巴结,进行肠黏膜组织形态的观察、肠腺存活率及细菌移位率的测定.所有数据经SPSS 13.0统计处理.结果(1)小肠RNA可明显提高腹部照射小鼠空肠的肠腺存活率(P<0.01);(2)光镜和扫描电镜结果显示照射对照组小肠绒毛萎缩、塌陷,黏膜下水肿,肠腺结构破坏,部分细胞变性坏死,RNA组肠黏膜形态结构明显好于照射对照组;(3)小肠RNA可降低受照射小鼠肠道细菌移位率.结论小肠RNA可改善小鼠肠黏膜屏障功能,减少细菌移位.  相似文献   

16.
小鼠受超致死剂量全身中子-γ线照射后,由于小肠隐窝细胞对辐射高度敏感,在受照射后数小时内就可观察到隐窝细胞分裂减少或停止,隐窝萎缩,绒毛脱落等。有人将大剂量照射后3—5天内发生的动物早期死亡与射线引起的早期胃肠损伤相联系,并称之为“胃肠型死亡”。隐窝干细胞是小肠隐窝存活、增生的基础,隐窝干细胞具有较强的亚致死损伤修复能力,因而在一定剂量范围内辐射损伤后隐窝数量很快增加,促  相似文献   

17.
作者为了测定辐射对正常组织生长与机能的影响,以便对晚期损伤采取措施使LD_(90)以上剂量受照射动物的潘存率保持在较高水平,研究了辐射对牙损伤的阈剂量和这种损伤的发生率,以及照射剂量与损伤及修复之间的关系。实验用14周龄C57BL雌性小鼠,分编B组,每组  相似文献   

18.
小肠是辐射敏感器官,照射后小肠粘膜迅速发生破坏。关于脑型、肠型、骨髓型放射病时小肠粘膜的病变规律,迄今缺少系统的资料。本文从病理方面比较了三种类型放射病时小肠粘膜损伤和修复的基本过程,着重探讨肠型放射病小肠的病变特点。  相似文献   

19.
浅谈放射治疗局部皮肤损伤的防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放射治疗是利用各种放射线照射肿瘤,以抑制或杀灭肿瘤细胞的治疗方法。患者在接受放射治疗时,因放射线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也损伤正常的组织细胞。所以放射治疗既有全身的反应,也有不同程度的局部损伤。放射治疗对局部的损伤主要表现在皮肤和粘膜,即照射范围内的皮肤和粘摸的损伤性改变。反应严重时病人不得不中断治疗,既拖延了放疗时间,又影响放疗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放射损伤后肠粘膜和血浆中二胺氧化酶活性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作者观察了电离辐射后小肠粘膜及血浆中二肢氧化酶(DAO)活性的变化.动物受6Gyγ射线照射后1天,小肠粘膜DAO活性即开始下降,3天降至最低,5天开始回升,15~25天酶的活性高于正常值,血浆中DAO活性的变化与小肠中酶活性的变化趋势基本相似.不同剂量照射后第3天,随着剂量的增大,小肠和血浆中DAO活性呈线性下降.通过肠上皮细胞量与DAO活性两者关系的研究表明:照后上皮细胞数的变比与DAO活性的改变基本一致.因此,认为血浆中DAO活性的变化可作为反映小肠粘膜放射损伤与修复的一个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