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最近对恶性疟原虫研究的证据提示,氯喹抗性机制与哺乳动物肿瘤细胞多重抗药性表型(MDR)类似,是由一种称为P-糖蛋白的蛋白分子介导的。在恶性疟原虫中,已证明有两种基因编码P-糖蛋白同系物,即pfmdr1和pfmdr2。pfmdr1有几种与抗氯喹表型有关联的等位基因。然而,恶性疟原虫抗氯喹株与敏感株之间的遗传杂交分析表明与编码P-糖蛋白同系物的基因无关。本文概述了氯喹抗性表型与哺乳动物肿瘤细胞MDR表型的一些相似物,探索pfmdr基因的可能作用。  相似文献   

2.
3.
已知恶性疟原虫裂殖子对人红细胞唾液酸蛋白即MN血型糖蛋白(GPS)具有识别作用,裂殖子通过与它结合从而侵入红细胞。作者用二种方法对其结构作了研究,首先用胰蛋白酶将GPS进行消化,并将其碎片与分离出来的裂殖体混合,然后再观察后者对红细胞的入侵情况以了解是否具有抑制裂殖子入侵的作用。结果低浓度糖蛋白A或高浓度糖蛋白A、B和C的混合物可抑制入侵,单独糖  相似文献   

4.
前有文献报道疟原虫裂殖子入侵宿主红细胞与红细胞上的涎糖蛋白(Sialoglycoprotein)有关,缺乏主要涎糖蛋白成分即血型糖蛋白A的红细胞对恶性疟原虫入侵具有一定的抗性。作者用不同的人红细胞和经过处理人工改变了膜上涎糖蛋白所得的红细胞对这问题作了进一步研究。结果表明:缺少血型糖蛋白A的红细胞(En(a-))和缺少血型糖蛋白B(S-s-U-和S-s-U )的红细胞对恶性疟原虫裂殖子入侵呈现明显的抗性;而用胰蛋白酶或胰凝乳蛋白酶处理正常红细胞也能减少裂殖子的侵入。作者根据上述酶处理后除去了血型  相似文献   

5.
鉴于培养恶性疟原虫的技术都有某一方面的缺点,本文对原来的烛缸法作了如下改进。RPMI内葡萄糖浓度自2g/l增至4g/l,主要缓冲剂TES为4mM/l,所用气体含5%氧、5%二氧化碳、90%氮。采用50ml无菌的带螺旋盖的塑料培养瓶,内盛5ml红细胞悬液。培养时松开瓶盖,置入盛有少量硫酸铜液的玻璃干燥器中,以不超过300mmHg的真空泵抽真空后,通入上述混合气体,使内  相似文献   

6.
化疗是恶性淋巴瘤主要的治疗手段 ,而多药耐药性 ( MDR)是恶性淋巴瘤化疗失败的重要原因。在人类 ,MDR表型与其基因 ( mdrl)过度表达 P-糖蛋白( P- glycoprotein,P- gp)有关。而 P- gp是一种跨膜大分子 ,具有外排泵的作用 ,可将进入细胞内的药物泵出而导致耐药。为此 ,我们采用免疫组化法研究了恶性淋巴瘤的 P- gp表达及其与临床化疗的关系。1 资料与方法1 .1标本来源  1 34例淋巴瘤标本取自山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病理科 1 992~ 1 997年存档 ,均为石蜡包埋组织。其中初诊无化疗者 1 0 6例 ,化疗后复发者 2 8例。所有标本均经病理确诊…  相似文献   

7.
一种省时的恶性疟原虫体外培养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rager蜡烛缸培养恶性疟原虫的方法,每天需换培养液一次。现利用蜡烛缸方法,通过降低虫血悬液中的红细胞压积和起始原虫率来延长更换营养液的时间,获得了较满意的培养结果。 材料和方法 一、材料:以已建立体外培养并已适应兔血清培养的FCC-1/HN株恶性疟原虫作虫源。以RPMI 1640和HEPES缓冲剂参照Trager(1978)和Jensen(1979)方法配制成培养液。兔血清含量为15%。  相似文献   

8.
一种便于现场测定恶性疟原虫抗药性的培养基   总被引:9,自引:5,他引:4  
为了各地开展体外微量测定法调查恶性疟原虫的抗药性,研制了便于现场调查使用的培养基。将连续培养恶性疟原虫用的RPMI1640完全液体培养基用安瓿封装,冰瓶贮存.可供现场50d内使用。该培养基的效果与冰冻干燥培养基相似,明显优于WHO培养基。  相似文献   

9.
不同地区的恶性疟原虫孢子体存在着形状、色素颗粒分布及色素颗粒变粗程度等形态上的差异。本文报告了越南Smith株和马来亚Camp-Sadun株的超显微形态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
孙志军  陈睿  孙英  郭春红 《山东医药》2008,48(48):65-66
采用免疫组化ABC法检测198份恶性淋巴瘤组织中P-糖蛋白(P-gp)的表达,结果本组化疗前P-gp阳性率明显低于化疗后复发者(P〈0.01);P-gp阴性者临床有效率及〉3 a生存率明显高于阳性者(P〈0.05)。提示P-gp检测可用于判断疗效与预后,指导临床用药。  相似文献   

11.
迄今恶性疟原虫体外培养法至少需每天更换培养液一次,浪费人力和物力。作者试图对此作出改进。实验系用恶性疟原虫体外抗氯喹的SGE-1/塞内加尔株,先按Trager-Jensen(1976)法进行体外培养后(培养基谷氨酰胺含量增加到5mM),以1,000转/分离心收集原虫,配成50%的红细胞悬液,再加入正常人A型红细胞使原虫感染率稀释到0.5%或以下。一组仍按上法培养(RPMI组),另一组培养基中添加50mg/l次黄嘌呤(RPMI/HYPOX组)。培养时两组培养皿内皆加入  相似文献   

12.
已报导的体外培养恶性疟原虫的方法中,蜡烛缸法虽简单并已广泛应用,但需手工操作,换液频繁,大量生产疟原虫受到限制;半自动化的流灌法或倾斜法其装置及制造成本较高,亦不易推广及生产大量的疟原虫。为此,本文介绍一种可以推广的简单装置,成本低廉的大量生产恶性疟原虫的方法。培养器为4只扁平的22×75×400mm长方形玻璃管,每管的两端各有一只具有硅胶塞的圆柱形窗(直径21mm)和一接种瓶样开口(直径为40×14mm),前窗的玻璃及硅胶管分别向上连接到一具4分支的玻璃集合  相似文献   

13.
恶性疟原虫(P.f.)获取核酸并进行复制的机制是抗疟化疗的一个潜在中心环节。由于疟原虫不能从外界获得嘧啶,只能依靠自身合成,已确定在P.f.中有合成尿苷酸的酶类,但尚未纯化出来。作者已经分离了嘧啶合成中第一个酶——氨甲酰磷酸合成酶Ⅱ(CPSⅡ)的编码基因。已知CPS是一种极不稳定的酶,难以测到其活性。本文报告一种微量CPS检测方法。 在2%血细胞比容中培养FCQ-27和K1株恶性疟原虫,同步发育至成熟滋养体后,收获虫体并萃取蛋白。对于大量检测,取  相似文献   

14.
鉴于恶性疟原虫能在悬浮培养中生长,并可获得较高的原虫密度。本文作者设计了一种简单的自动培养装置。保存于6℃中的培养基贮存器,以不锈钢管通过螺旋盖与37℃标准轨道孵箱中的培养瓶连接。培养瓶为250ml三角烧瓶,内盛50ml培养液,另装不锈钢管,供气体和更换培养基的进出口与废料瓶及标本收集瓶连接,另一为取样管伸至瓶底,能吸出大量培养基,而不吸出红细胞。其外端装一只疫苗瓶或取样瓶(用于取样或加入新鲜红细胞)。培养基的进出由两个蠕动泵操作。轨道孵育箱  相似文献   

15.
本文报道一种培养恶性疟原虫的精密半自动系统,它既可用于恶性疟原虫的常规保种,又可成批生产。这一新系统的基本原则与Trager,Jensen创立的体外培养原则是一致的,比Chin,Siddiqui等设计的培养法自动化程度高,与Jensen等的转动系统相比,操作较简便。它还不同于Trager和Blackett等的连续灌流培养法,这一系统的培养液是间歇更换的。  相似文献   

16.
宿主对疟原虫的免疫应答中,细胞外的裂殖子可能是重要的靶子。作者用代谢标记法,研究了恶性疟原虫裂殖子蛋白质和糖蛋白的组分、合成及其抗原性。作者选用取自夜猴的恶性疟原虫(K~ 株分离物FVO),经山梨醇同步培养,用Percoll梯度离心法,由上而下可得到疟原虫的滋养体、裂殖体、环状体小团及没有感染的红细胞。收集滋养体和裂殖体,去除环状体和大  相似文献   

17.
多药耐药是由于一系列没有相关性且结构及功能不同的肿瘤化疗药物的频繁临床使用而产生的,它是临床上肿瘤化疗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1-2]。多药耐药的产生机制很多,其中研究最为广泛的机制就是多药耐药基因1(MDR1)基因编码,依赖于三磷酸腺苷(ATP)供能,  相似文献   

18.
以往的研究证明抗氯喹恶性疟原虫释放氯喹较敏感株快40~50倍,而异搏定(Verapamil)能抑制抗性原虫氯喹的外流,从而增加氯喹的积聚。据此本研究设计了一种检测抗氯喹恶性疟的快速(2~3h)体外试验。感染血用含25mmol/L Hepes(pH7.4)但  相似文献   

19.
厚血涂片中恶性疟原虫的镜检需要高度熟练的技术人员,每日只能检查70~80片,费时费力,而用DNA探针法则一般技术人员就可做,每日能检测数千份血样,但其诊断灵敏度约为10个虫体/200WBC水平。为此,作者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来扩增该原虫DNA的靶序列,发展了一种从微量血样中直接检测的简便方法。样品采集自泰国Mae  相似文献   

20.
实验用巴布亚新几内亚FCQ-27/PNG及泰国K1两种虫株,按Trager和Jensen(1976)方法培养。杂交瘤形成的免疫接种程序和融合技术按Schofield等(1982)所述方法。分别以含大量裂殖子及裂殖体的抗原物质免疫小鼠,获得了3F8/3及3A 10/11两个杂交瘤品系,用于研究。采用放射免疫测定和疟原虫生长抑制测定以检测MAB与恶性疟原虫红细胞内期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