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 评价脊髓背角γ-氨基丁酸转运体-1 (GAT-1)在大鼠骨癌痛中的作用.方法 清洁级健康雌性SD大鼠80只,体重150~18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5组(n=16):假手术组(Ⅰ组);骨癌痛组(Ⅱ组)采用胫骨上段骨髓腔接种Walker-256乳腺癌细胞的方法制备大鼠骨癌痛模型;假手术+ GAT-1选择性抑制剂NO-711组(Ⅲ组)和骨癌痛+NO-711(Ⅳ组)于术后第14天鞘内注射NO-711 20 μg,1次.d,连续3d;骨癌痛+生理盐水组(Ⅴ组)于术后第14天鞘内注射10μl生理盐水,1次/d,连续3d.于术前1d、术后第3、5、7、10、14、16天时测定大鼠机械痛阈,术后第16天机械痛阈测定后处死大鼠,取腰段脊髓,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脊髓GAT-1的表达,采用免疫荧光双标法观察Ⅰ组和Ⅱ组大鼠患侧脊髓GAT-1和星形胶质细胞标志物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免疫反应阳性产物的共表达.结果 与Ⅰ组和Ⅲ组比较,Ⅱ组、Ⅳ组和Ⅴ组术后第7~ 16天机械痛阈降低,Ⅱ组和Ⅴ组术后GAT-1表达上调(P<0.05);与Ⅱ组和Ⅴ组比较,Ⅳ组术后第16天鞘内给药后机械痛阈升高,脊髓背角GAT-1表达下调(P<0.05);与Ⅰ组比较,Ⅱ组患侧脊髓GFAP和GAT-1共表达增加(P<0.05).结论 脊髓背角GAT-1的表达上调参与了大鼠骨癌痛的形成与维持,该作用可能与脊髓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化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在大鼠炎性痛中的作用.方法 鞘内置管成功的雌性未交配SD大鼠60只,体重150~180 g,随机分为5组(n=12):假手术组(Ⅰ组)、假手术+BDNF中和抗体组(Ⅱ组)、炎性痛组(Ⅲ组)、炎性痛+IgG对照抗体组(Ⅳ组)和炎性痛+BDNF中和抗体组(Ⅴ组).Ⅲ组、Ⅳ组和Ⅴ组于左后肢外踝关节腔内注射完全弗式佐剂50μl,制备炎性痛模型;Ⅰ组和Ⅱ组于左后肢外踝关节腔内注射生理盐水50μl.造模后第1天时Ⅱ组、Ⅳ组和Ⅴ组分别鞘内注射BDNF中和抗体、IgG对照抗体和BDNF中和抗体15 .μg/10μl,1次/d,连续3 d.分别于造模前及造模后第3、5、7、10、14天时,测定大鼠热缩足反射潜伏期(PWTL).于造模后第3天PWTL测定结束后处死大鼠,取L4~6脊髓背角,采用荧光免疫组化法和Western blot法测定BDNF和p-ERK1/2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与Ⅰ组比较,Ⅱ组PWTL、脊髓背角BDNF和p-ERK1/2的蛋白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Ⅲ组和Ⅳ组PWTL缩短,脊髓背角BDNF和p-ERK1/2的蛋白表达上调,Ⅴ组PWTL缩短(P<0.01),脊髓背角BDNF和p-ERK1/2的蛋白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Ⅲ组比较,Ⅳ组PWTL、脊髓背角BDNF和p-ERK1/2的蛋白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Ⅴ组PWTL延长,脊髓背角BDNF和p-ERK1/2的蛋白表达下调(P<0.01).结论 脊髓背角BDNF可通过其下游的p-ERK1/2信号转导通路参与大鼠炎性痛的形成.  相似文献   

3.
胫骨癌痛大鼠脊髓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胫骨癌痛大鼠脊髓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化情况,探讨骨癌痛产生与维持的机制.方法 Walker 256乳腺癌细胞经大鼠体内腹水传代增殖,种植于大鼠左侧胫骨建立胫骨癌痛模型.雌性SD大鼠35只,体重150-180 g,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C组,n=5)、热杀死肿瘤细胞组(K组.n=15)、胫骨癌痛组(P组,n=15).C组选取5只大鼠,K组和P组于种植后第6天、第12天和第18天随机取5只大鼠测定左后足机械痛阈,随后处死大鼠,取左侧L4-6脊髓组织,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脊髓背角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水平.结果 与C组比较,K组大鼠左后足机械痛阈及左侧脊髓背角GFAP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K组比较,P组于种植癌细胞后第6天、第12天及第18天时大鼠左后足机械痛阈降低,左侧脊髓背角GFAP表达升高(P<0.01).与种植癌细胞后第6天比较,种植癌细胞后第12、18天时P组大鼠左后足机械痛阈下降,左侧脊髓背角GFAP表达升高(P<0.01),而P组种植癌细胞后第12天与第18天比较,大鼠左后足机械痛阈与脊髓背角GFAP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脊髓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化与胫骨癌痛的产生与维持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鞘内注射P2Y12受体拮抗剂MRS2395对慢性坐骨神经结扎(CCI)大鼠热痛阈及脊髓背角钙离子接头蛋白-1(Iba1)表达变化的影响.方法 成年SD大鼠40只,随机均分为五组:假手术组(A组)、CCI模型组(鞘内注射生理盐水,B组)、CCI+鞘内注射MRS2395 1 pmol/L组(C组);CCI+鞘内注射MRS2395 10 pmol/L组(D组);CCI+鞘内注射MRS2395 100 pmol/L组(E组).B、C、D、E组大鼠均于鞘内置管5d之后行慢性坐骨神经结扎,分别连续14d鞘内注射生理盐水、MRS2395 1、10、100 pmol/L,2次/天,分别在术后第1、7、10、14天测定首次给药1h后的热缩足潜伏期(TWL);分别在第7、14天灌注大鼠取脊髓做冰冻切片,观察大鼠脊髓背角Iba1表达的变化.结果 术后第1、3、5、7、10、14天B、C、D、E组大鼠TWL明显短于A组,且C、D、E组TWL明显长于B组(P<0.05).与A组相比,术后第7、14天B、C、D、E组Iba1阳性细胞个数、平均光密度值明显增加(P<0.05).与B组比较,术后第7、14天C、D、E组脊髓背角Iba1阳性细胞数目明显减少,其平均光密度值明显降低(P<0.05).结论 鞘内注射P2Y12受体拮抗剂MRS2395可以明显抑制CCI大鼠背角小胶质细胞激活和热痛敏症状,提示P2Y12受体拮抗剂可能通过抑制脊髓小胶质细胞的活化而发挥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鞘内注射单核趋化蛋白-2(monocyte chemoattractant protein-2,CCL2)中和抗体后骨癌痛大鼠行为学的变化,并探讨其可能的镇痛机制. 方法 雄性SD大鼠32只,体重180~22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每组8只):假手术+正常IgG组(I组),于大鼠左侧胫骨干骺端骨髓腔内注射10μl Hank's液;假手术+CCL2中和抗体组(Ⅱ组),于大鼠左侧胫骨干骺端骨髓腔内注射10μl Hank's液,在注射Hank's液后第7~9天鞘内注射CCL2中和抗体,每天1次,每次10μl,浓度为103 mg/L;骨癌痛+正常IgG组(Ⅲ组),于左侧胫骨干骺端骨髓腔内注射10 μl(1×107/ml)Walker 256肿瘤细胞;骨癌痛+CCL2中和抗体组(Ⅳ组),在注射肿瘤细胞后第7~9天鞘内注射CCL2中和抗体,每天1次,每次10μl,浓度为103 mg/L.观察造模前及术后1、3、6、7、8、9d大鼠机械缩足反射阈值(mechanical withdraw threshold,PMWT)和热缩足反射潜伏期(thermal withdraw latency,TWL)及脊髓背角磷酸化细胞外信号调节蛋白激酶1/2(phosphorylate 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s 1/2,p-ERK1/2)的表达. 结果 与Ⅰ组比较,Ⅲ组大鼠的PMWT和TWL在第6~9天明显下降,脊髓背角p-ERK1/2蛋白表达明显增加(P<0.01);与Ⅲ组比较,Ⅳ组大鼠的PMWT和TWL在第6~9天明显上升(P<0.01),脊髓背角p-ERK1/2蛋白表达明显下降(P<0.01);Ⅰ组和Ⅱ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鞘内注射CCL2中和抗体可以部分缓解骨癌痛大鼠的机械性和热痛觉超敏,这种效应可能与抑制p-ERK1/2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骨癌痛大鼠脊髓背角T细胞死亡相关基因8(TDAG8)表达的变化.方法 雌性未交配SD大鼠224只,体重150~ 18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大鼠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Ⅰ组,n=64)、生理盐水组(Ⅱ组,n=64)和骨癌痛组(Ⅲ组,n=96).采用左侧胫骨骨髓腔内接种Walker256乳腺癌肿瘤细胞的方法建立骨癌痛模型.Ⅲ组于接种前1天(基础状态)及接种后第1、3、6、9、12、15、18天、Ⅰ组和Ⅱ组于相应时点取8只大鼠,测定左后肢机械缩足阈值(MWT).Ⅲ组于接种前1天(基础状态)及接种后第6、9、12、15、18天各处死16只,Ⅰ组和Ⅱ组相应于接种后第18天处死16只,取L4~6脊髓,免疫组化染色法测定脊髓背角TDAG8阳性细胞计数,实时定量PCR法检测脊髓TDAG8 mRNA的表达.结果 与Ⅰ组及基础值相比,Ⅲ组接种后第6~ 18天MWT降低,脊髓背角TD-AG8阳性细胞计数升高,脊髓TDAG8 mRNA表达上调(P<0.01),Ⅱ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骨癌痛大鼠脊髓TDAG8表达上调,该变化可能是骨癌痛形成的机制.  相似文献   

7.
骨癌痛大鼠脊髓背角蛋白激酶Cγ表达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骨癌痛大鼠脊髓背角蛋白激酶Cγ(PKCγ)表达的变化.方法 成年雌性Wistar大鼠48只,随机分为3组(n=16):对照组、假手术组和骨癌痛组.对照组不给予任何处理,骨癌痛组右侧胫骨上部骨髓腔内注射Walker 256乳腺癌细胞10μl制作骨癌痛模型;假手术组同部位注射热灭活的Walker 256乳腺癌细胞10μl.各组于术前1 d、术后3、6、9、12、15、18和21 d时测定术侧后爪机械痛阈,并于术前1 d、术后6、15和21 d时各处死4只大鼠,取L_(4~6)脊髓组织,采用免疫组化法测定脊髓背角PKCγ的表达水平.结果 与术前1 d时比较,骨癌痛组术后PKCγ表达上调,术后15 d时达最大值(P<0.05);与对照组和假手术组比较,骨癌痛组术后机械痛阈降低,PKCγ表达上调(P<0.05);PKCγ表达水平与机械痛阈呈负相关(r=-0.984,P<0.05).结论 骨癌痛大鼠脊髓背角PKCγ表达上调,该变化可能参与了骨癌痛的维持.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磷酸二酯酶(PDE)4B蛋白在神经病理性痛大鼠脊髓炎症反应中的作用及其与ERK的关系.方法 健康雄性SD大鼠60只,体重180 ~ 220 g,先行L5,6鞘内置管,第6天确定导管位置后,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n=12):假手术组(Sham组)、生理盐水组(NS组)、单纯载体组(Ⅴ组)、错配siRNA组(siR-M组)及PDE4B-siRNA组(siR-B组).结扎L5脊神经制备大鼠神经病理性痛模型.于结扎后即刻、第1、3、5、7天各组分别鞘内注射10 μl生理盐水、10μl生理盐水、Lipofecta-minTM RNAiMAX、错配siRNA和LipofectaminTM RNAiMAX包裹的PDE4B-siRNA(2 μg/10μl).术前1d及术后第2、4、6和8天分别测定大鼠机械痛阈;术后第8天行为学测试结束后处死大鼠取腰段脊髓,采用Western bolt法检测PDE4B、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RK)、磷酸化ERK(p-ERK)的蛋白表达,ELISA法测定TNF-α、IL-1β和IL-6水平.结果 与Sham组比较,NS组、Ⅴ组、siR-M组和siR-B组术后2、4、6和8d时机械痛阈降低(P<0.05),Ⅴ组和siR-M组术后2、4、6和8d时机械痛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脊髓p-ERK、PDE4B蛋白、TNF-α、IL-1β和IL-6水平升高(P<0.05);与NS组相比,siR-B组术后2、4、6和8d时机械痛阈升高,脊髓p-ERK、PDE4B蛋白、TNF-α、IL-1β和IL-6水平降低(P<0.05),Ⅴ组和siR-M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DE4B蛋白参与了大鼠神经病理性痛的形成,可能与促进脊髓ERK磷酸化,增强炎性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骨癌痛大鼠脊髓背角神经介素U受体2(NMUR2)表达的变化.方法 健康雌性未交配SD大鼠32只,体重150~ 18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2组(n=16):假手术组(S组)和骨癌痛组(BCP组).采用左胫骨骨髓腔内注入Walker 256(1×105个)乳腺癌细胞的方法建立胫骨癌痛模型.S组左胫骨骨髓腔内注入等容积的热杀死肿瘤细胞.各组随机取8只大鼠,于术前1d和术后1、3、6、9、12、15 d测定机械痛阈.于术后15 d,行左胫骨X线检查,观察骨质破坏情况.于术前1d和术后15 d,随机取4只大鼠,处死后取脊髓背角,采用real-time PCR及Western blot法分别测定NMUR2 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与S组比较,BCP组术后6~15d机械痛阈降低,术后15d脊髓背角NMUR2 mRNA及蛋白表达上调(P<0.05或0.01).与术前1d比较,BCP组术后6~15d机械痛阈进行性降低,术后15 d脊髓NMUR2 mRNA及蛋白表达上调(P<0.05或0.01).BCP组大鼠左胫骨x摄片显示,有明显的骨小梁缺损及骨皮质破坏,而S组变化不明显.结论 骨癌痛大鼠脊髓NMUR2表达上调,该变化可能参与了骨癌痛的形成和维持.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5-羟色胺5A受体(5-HT5AR)在长春新碱致神经病理性痛大鼠脊髓背角星形胶质细胞活化中的作用.方法 雄性成年SD大鼠40只,体重180~200 g,随机分为4组(n=10):对照组(C组)、神经病理性痛组(P组)、空载体腺病毒组(B组)和siRNA重组腺病毒载体组(S组).C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1 ml;P组、B组和S组第1~5天和第8~12天每天定时腹腔注射0.1 mg/kg长春新碱建立大鼠神经病理性痛模型.腹腔给药结束第2天测定机械痛阈,然后P组、B组和S组分别鞘内注射人工脑脊液、空载体腺病毒和siRNA重组腺病毒载体25μl.鞘内给药后第7天测定机械痛阈,然后处死大鼠,取L4.5脊髓组织,测定脊髓背角5-HT5AR及胶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结果 与C组比较,P组、B组和S组各时点机械痛阈降低,脊髓背角5-HT5AR和GFAP的表达均上调(P<0.05);与P组比较,S组鞘内给药后第7天机械痛阈降低,脊髓背角5-HT5AR表达下调,GFAP表达上调(P<0.05),B组上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5-HT5AR参与了星形胶质细胞活化的抑制过程,从而减轻长春新碱致大鼠神经病理性痛.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鞘内注射米诺环素对骨癌痛(bone cancer pain,BCP)大鼠脊髓水平酸敏感离子通道蛋白1a(acidsensing ion channel 1a,ASIC1a)表达的影响. 方法 选择雌性SD大鼠(体重180~22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假手术+生理盐水组(Ⅰ组)、假手术+米诺环素组(Ⅱ组)、BCP+米诺环素组(Ⅲ组)和BCP+生理盐水组(Ⅳ组).①于造模前1d及造模后3、5、7、10、14、18d测定大鼠(每组选8只)自由行走痛行为评分,同时测定大鼠机械缩足反射阈值(paw withdrawalmechanical threshold,PWMT)至14 d;②于造模前1d及造模后3、5、7、10、14、21 d同一时段随机处死大鼠(每组选4只),取腰段脊髓,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ASIC1a的表达;③于造模后1、3、7、14、21 d,采用免疫荧光技术观察大鼠(每组选4只)患侧脊髓ASIC1a和小胶质细胞标记物[离子钙接头蛋白分子1(ionized calcium binding adapter 1,Iba-1)]免疫反应阳性产物的共表达. 结果 ①与Ⅰ组和Ⅱ组比较,造模后14、18dⅢ组、Ⅳ组自由行走痛行为评分明显升高(P<0.01);造模后5d时Ⅲ组、Ⅳ组PWMT开始下降(P<0.01),至7、14 d维持在低水平(P<0.01);与Ⅳ组比较,Ⅲ组PWMT在造模后7、10、14 d均较高(P<0.05).②与Ⅰ组和Ⅱ组比较,Ⅲ组、Ⅳ组从造模后3d开始ASIC1a表达上调(P<0.01),于14 d达到高峰(P<0.01);与Ⅳ组比较,Ⅲ组在造模后5、7、10、14、21 d ASIC1a表达量均较低(P<0.05).③与Ⅰ组和Ⅱ组比较,Ⅲ组、Ⅳ组在造模后3、7、14、21 d脊髓背角ASIC1a阳性细胞数和活化的小胶质细胞数均较高(P<0.05),未发现双标细胞;与Ⅳ组比较,Ⅲ组大鼠脊髓ASIC1a阳性细胞数和活化的小胶质细胞数均明显降低(P<0.01). 结论 大鼠BCP的形成和维持可能与ASIC1a有关;鞘内注射米诺环素可以减轻大鼠的机械性痛觉过敏,其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脊髓ASIC1a的表达实现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鞘内注射趋化因子CCL2中和抗体在胫骨癌痛大鼠治疗中的作用,并探讨可能的机制。方法 40只雌性SD大鼠随机均分为五组:假手术组(Ⅰ组)、假手术+CCL2中和抗体组(Ⅱ组)、骨癌痛组(Ⅲ组)、骨癌痛+controlIgG组(Ⅳ组)和骨癌痛+CCL2中和抗体组(Ⅴ组)。Walker256乳腺癌细胞注入胫骨骨髓腔建立大鼠胫骨癌痛模型。术后10~12d鞘内注射CCL2中和抗体或对照IgG(10μg/15μl)。测定术前1d,术后1、3、5、7、10、14、21d各组大鼠自由行走痛评分。另取30只大鼠,分组同前(n=6),术后14d取材,免疫荧光染色法测定脊髓背角星形胶质细胞标志物(GFAP)的平均光密度值(MOD)。结果与Ⅲ组相比,Ⅴ组大鼠术后10、14和21d自由行走痛评分明显降低,术后14dMOD值明显降低(P<0.01),Ⅳ组对应时点各值无明显变化。结论胫骨癌痛大鼠鞘内注射CCL2中和抗体能显著减轻自由行走痛并抑制脊髓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化。CCL2可能通过激活脊髓星形胶质细胞参与大鼠胫骨癌痛维持的调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脊髓水平脊髓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extracellular regulated kinase 1/2,ERK1/2)活化在大鼠骨癌痛发生中的作用.方法 实验1:雌性SD大鼠48只,体重160 g~200 g,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2组(每组24只),A组(对照组)、B组(模型组).采用胫骨上段骨髓腔接种Wa...  相似文献   

14.
骨癌痛大鼠脊髓CX3CR1表达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骨癌痛大鼠脊髓趋化因子Fractalkine受体1(CX3CRl)表达的变化.方法 雌性未交配SD大鼠650只,体重150~180 g,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n=10)、假手术组(n=10)和骨癌痛组(n=40).对照组不给予任何处理,假手术组、骨癌痛组分别在左胫骨上端注射Hank液和Walker 256乳腺癌细胞5 μl.对照组和假手术组于术前1 d、术后6、12、18 d时测定机械痛阈和双后肢负重;骨癌痛组于术前1 d、术后6、12、18 d时各取10只大鼠测定机械痛阈和双后肢负重.对照组和假手术组于术后18 d时,骨癌痛组于术后6、12、18 d时各处死10只大鼠,取L4-6脊髓组织,采用免疫组化法测定CX3CR1阳性细胞计数,采用Western blot法测定CX3CR1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和假手术组比较,骨癌痛组术后各时点机械痛阈降低,双后肢负重差,CX3CR1阳性细胞计数升高,CX3CR1表达上调(P<0.01).结论 脊髓CX3CR1可能参与了大鼠骨癌痛的发生和维持.  相似文献   

15.
脊髓IL-1β和TNF-α在胶质细胞活化诱发小鼠骨癌痛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脊髓IL-1β和TNF-α在胶质细胞活化诱发小鼠骨癌痛中的作用.方法 雄性C3H/He小鼠360只,8~10周,体重18~22 g,随机分为6组(n=60):对照组(C组)、假手术组(S组)、骨癌痛+5μl人工脑脊液组(BCP组)、骨癌痛+0.5 nmol氟代柠檬酸组(FC组)、骨癌痛+16μg米诺四环素组(MI组)和骨癌痛+0.25 nmol FC+8 μg MI组(FC+MI组).S组左侧跟骨骨髓腔内仅注入10 μl α-MEN;BCP组、FC组、MI组和FC+MI组注入含有2×105个肿瘤细胞的10 μl α-MEN制备小鼠骨癌痛模型,各组于注射肿瘤细胞前即刻及注射后分别每天定时鞘内注射人工脑脊液、氟代柠檬酸、米诺四环素、氟代柠檬酸+米诺四环素1次,连续21 d.分别于注射肿瘤细胞前0.5 h(T0)、注射后3、5、7、10、14、21 d(T1-6)时采用von Frey细丝刺激足底测定机械痛阈,于T0,1,3,5,6时各组随机取12只小鼠处死取脊髓,采用ELISA法检测IL-1β和TNF-α的含量.结果 与T0时和C组比较,BCP组、FC组、MI组和Fc+MI组L1-6时机械痛阈降低,T1,3,5,6时IL-1β、T5,6时,TNF-α含量升高(P<0.05);与BCP组比较,MI组和FC+MI组T1-6时、FC组T4-6时机械痛阈升高,MI组和FC+MI组T1,3,5,6时、FC组T5,6时IL-1β含量降低,FC组、MI组和FC+MI组T5,6时TNF-α含量降低(P<0.05).结论 脊髓IL-lβ和TNF-α参与了胶质细胞活化诱发小鼠骨癌痛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脊髓胶质细胞在小鼠骨癌痛形成中的作用.方法 健康雄性C3H/He小鼠40只,周龄8~10周,体重18~22 g,随机分为4组(n=10):假手术组(S组)、骨癌痛组(B组)、PBS组(P组)和米诺环素组(M组).S组跟骨骨髓腔内注射PBS 10 μl;余3组跟骨骨髓腔内注射含2×105个骨纤维肉瘤细胞的PBS 10 μl制备骨癌痛模型,于造模前即刻开始PBS组鞘内注射PBS 5μl,M组鞘内注射米诺环素(用PBS溶解为0.2 mmol/L)5μl,1次/d,连续11 d.于造模前1 d、造模后即刻、3、5、7、9、11 d时测定机械痛阈;于造模后3、7、9、11 d机械痛阈测定结束后测定冷痛阈.痛阈测定结束后处死小鼠,取脊髓组织,测定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CD11b的表达水平.结果 与S组比较,B组和P组造模后3-11 d时、M组造模后3、5 d时机械痛阈升高,B组、P组和M组造模后7~11 d时冷痛阈升高,脊髓CD11b和GFAP表达上调(P<0.05).与B组比较,M组造模后3-11 d时机械痛阈降低,造模后7-11 d时冷痛阈降低,脊髓CD11b和GFAP表达下调(P<0.05).结论 脊髓胶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的激活参与了小鼠骨癌痛的形成.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脊髓水平脊髓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extracellular regulated kinase1/2,ERK1/2)活化在大鼠骨癌痛发生中的作用。方法实验1:雌性SD大鼠48只,体重160g-200g,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2组(每组24只),A组(对照组)、B组(模型组)。采用胫骨上段骨髓腔接种Walker-256乳腺癌细胞方法制备大鼠骨癌痛模型。于术前1d、术后1、3、5、7、10、14、21d测定大鼠机械刺激缩足反射阈值(mechanical withdrawal threshold,MWT)和自由行走痛行为学评分(arabulatory-evoked painscores,APS),术后第7、14、21天取大鼠腰段脊髓,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ERK1/2的表达。实验2:60只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每组12只):S组、N1组、N2组、N3组和N4组。假手术组+生理盐水(S组)、骨癌痛+生理盐水(N1组)、骨癌痛+NO-71110ug(N2组)、骨癌痛+NO-71120ug(N3组)、骨癌痛+NO-71140ug(N4组)。于术后第14天鞘内分别给予生理盐水(S组、N1组)、γ-氨基丁酸转运体(γ-aminobutyric acid transporter-1,GAT-1)抑制剂NO-711 10 ug(N2组)、NO-711 20ug(N3组)、NO.711 40ug(N4组)。最后一次给药后0.5、1、2、4、8、12、24h观察大鼠MWT和APS,于给药后4h取腰段脊髓,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脊髓磷酸化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phopho-extracellular regulated kinasel/2,p-ERK1/2)的表达。结果实验1:与A组和手术前比,从术后第7天开始,B组MWT(8.02±0.30)显著降低(P〈0.01),APS(0.88±0.22)和p-ERK1/2表达显著升高(P〈0.01)。实验2:与给药前相比,N1组大鼠MWT和APS在鞘内给予生理盐水(NS)后无明显改变。与给药前和N1组相比,NO-711可显著提高骨癌痛大鼠MWT(P〈0.05),其作用时间可分别达8h(N2组,6.49±0.64)和12h(N3组12.40±1.37、N4组11.48±0.69),但不能改善骨癌痛大鼠APS。免疫蛋白印迹法(Western blot):与s组相比,M组p-ERK1/2表达明显上调(P〈0.01);与N1组相比,N2、N3、N4组p-ERK1/2表达含量降低(P〈0.01)。结论脊髓背角p-ERK表达上调参与了骨癌痛的产生,NO-711通过抑制p-ERK表达上调缓解骨癌痛大鼠机械痛觉过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