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2 毫秒
1.
笔者从修水民间以米饭烧焦煎汤口服治疗婴幼儿腹泻得到启示.自拟“烧米汤”治疗婴幼儿虚寒证腹泻屡试屡验。拟党参9克、焦白术5克、干姜3克、白茯苓6克、炙甘草3克、生苡米10克、粳米10克置铁锅内同炒,炒至粳米、苡米呈焦黄色同煎。取汁温服,日1剂,1岁以内婴幼儿服以上半量,1~2岁服2/3量,2岁以上服全量,服药期间停服其它药物,禁食生冷油腻。兹统计100例,服2剂泻止19例,服3剂泻止58例,服4剂泻止12例,服5剂泻止10例,无效1例。治愈率99%。  相似文献   

2.
一、产后无乳:催乳汤。 1,方药:砂仁3克肉苁蓉10克当归12克王不留行10克通草10克炙甘草3克炙黄芪12克穿山甲10克天花粉6克台党参10克熟地6克。 2、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连服S剂,如乳仍不足时,再服5剂。但必须加强产妇哺乳期的营养和消化功能。 3、适应证:产后气血虚弱而致无乳或少乳者。  相似文献   

3.
<正> 方药组成大黄3~6克,芒硝3~4克(冲服)桃仁、连翘各6克,丹皮、黄连各4克,冬瓜仁、金银花各10克,甘草3克。每日1剂,水煎服。加减法:若伴惊厥者加勾藤6克,全蝎3克;腹痛者加木香5克,延胡索4  相似文献   

4.
验方初编     
处方:半边莲乌韭白英各15克金银花6克红枣7个大便溏者加葛根6克服法:上药以净水600毫升煎取200毫升去渣以汤药代水饮。婴幼儿可用奶瓶吮服,分3~4次服完。日服一剂。一疗程为5~10剂。按:本方已在1982年编入本院医药资料。  相似文献   

5.
笔者用治胆汤治疗胆囊炎14例,均获满意效果。现简介如下: 方药:金钱草30克、滑石18克、生地15克、炒黄连6克、炒黄芩6克、郁金10克、炙乳、没各6克、当归12克、木香6克、佛手6克、炙甘草10克、大枣10克。疗效:服4剂而愈8例,6剂而愈2例,8剂而愈3例,服2剂症状控制1例。  相似文献   

6.
面风方     
药物僵蚕6克钩藤5克蝉蜕5克防风10克菊花10克藁本10克辛夷6克苍耳10克桑叶6克竹叶6克甘草2克薄荷5克(后下)长灯芯一团用法水煎服。重者日服2剂。  相似文献   

7.
<正> 治疗方药:茵陈180克,金钱草90克,川郁金60克,粉甘草15克,红糖(量不限),水煎服。五天1剂,1日3~5次,当茶冲糖饮之。治疗效果:250例经服本方治疗后,全部治愈(上述症状及体征先后消失,肝功复查正常)。其中服3剂111例,服4剂98例,服5剂34例,服6剂5例,服8剂2例,总治愈率为100%。3年后随访48例均未见复发。  相似文献   

8.
1979年以来,笔者以神解散(《伤寒温疫条辨》方)治疗小儿上呼吸道感染60例,取得较满意的效果,报告如下。组方与服法:白僵蚕15克,蝉蜕5克,金银花15克,黄芩6克,黄连6克,黄柏6克,桔梗6克,车前子10克,木通5克,生地6克,神曲10克. 以上为7~12岁儿童剂量,学龄前期的病儿用上量的3/4~2/3,幼儿期的病儿用上量的1/2~1/3。每日1剂,水煎,分4~5次服。服药时可兑入白糖调味。体温降至正常后,需继服1  相似文献   

9.
<正> 治疗方药:党参、山楂,神曲各6~10克,白术、茯苓、猪苓、谷芽各3~6克,陈皮、厚朴、车前子各3克。伴有腹痛者加木香5克;发热加黄连3克;呕吐加藿香3克,生姜2片。治疗结果:全部病例均临床治愈.其中服2剂症状消失者18例;3~4剂23例;5剂以上者5例。治愈后随访1年,其中8例复发,仍投原方而痊愈。病案举例:樊某,男,8个月,1987年12月4日初诊。其父代诉患儿10多天前开始腹泻,泻下之物如蛋  相似文献   

10.
方药组成:生怀山10克,生苡米10克,酥龟板10克,酥鳖甲10克,鸡内金10克,乌梅肉5克,北五味子4克,白莲肉10克。汤剂即取上药每日1剂,水煎2次,分2~4次口服,连服5~7天为1个疗程;糊剂即取上药分别用文火炒熟后,共研细粉,每次用茶匙(约10克)1匙,加冰糖(或白糖)少许,用淡盐汤调成糊状食用,每日服3~3次;丸剂即取上药研成极细粉末,炼蜜为丸,每日3次,每次约4克,淡盐开水送服。兼风寒者加香薷草、厚朴各6克,兼风热者加金银花、连翘、青蒿草各6克,兼咳嗽者加桑白皮、杏仁各6克,兼腹泻者加炒山楂、麦芽、神曲茶各6克  相似文献   

11.
鼻衄     
<正> 方药:鲜生地、鲜茅根各50克,鲜芦根100克。用法:每日1剂,水煎,日服3次,酌加童尿为引服之.疗效:治疗25例,1剂即愈者10例,2剂治愈者7例,3剂治愈者4例,4剂治愈者2例,5剂治愈者1例,连服5剂无效者1例.  相似文献   

12.
验方初编     
一、葛根芩连白头翁汤合方治痢疾里急后重,脓血便,寒热纳呆,脘腹不适。白头翁10克葛根10克酒黄芩8克黄柏10克秦皮10克白芍10克黄连8克炒地榆10克马齿苋12克川军炭10克水煎服3~5剂。每剂煎三次,分三次服,每日一剂。  相似文献   

13.
小儿慢惊风     
<正> 王某,女,4个月。1978年10月16日初诊。患儿足月顺产,出生后半天出现惊风抽搐。每天发作5~6次,每次发作时间约10秒钟,夜间及睡眠时发作较频。食欲、二便正常。经省级医院诊断为缺钙,持续补钙3个多月,抽搐次数减至每日3~4次,又服镇惊熄风的中药数剂,症状无改善。于1978年10月16日来诊。追述病史同前。诊见患儿面色灰黑,舌质淡苔薄白,指纹青淡至气关。体温及神志正常,精神尚可。证属肝肾虚亏,血不养筋,风自内生。治宜滋补肝肾,养血填精,熄风镇惊。处方:当归10克,白芍6克,五味子6克,巴戟天10克,何首乌15克,柴胡6克,郁金6克,胆星3克,全蝎3克,防风6克,龙齿15克,节菖蒲10克,远志6克。水煎频服,3剂。  相似文献   

14.
解热汤治疗外感高热6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笔者运用中药解热汤、治疗外感高热患者61例,疗效满意,现小结如下。一般资料本组病例均取于当地外感流行期间患者,其中男33例,女28例;1~10岁7例,11~20岁9例,21岁以上者45例;体温在39~40℃之间者55例,40℃以上者6例;病程1天者26例,2天者22例,3天者8例,3天以上5例。治疗方药薄荷6克,荆芥、羌活各10克,生石膏、马鞭草各30克,黄芩、柴胡各10~15克,甘草5克。每剂煎两次,每4小时服一次,一日服2~3剂。  相似文献   

15.
“疏风汤”(自拟)组成:全蝎、蜈蚣各3克,僵蚕(杵)12克,制白附子、陈胆星、桑叶各10克,白蒺藜6克,白芍15克,生地20克,川芎、薄荷各6克,钩藤(后下)15克,丹皮10克,荆防风(各)6克,黄芩10克,细辛3克,羌活9克,甘草5克。以上为基本方,每日一剂,煎分3~4次服。临床亦可视病情辨证加减,但全蝎常不可缺,若缺可加用牵正散,每日3克,两次黄酒伴服。按:笔者经治三例面瘫,全部治愈。祖国医学认为,此病系风痰阻于面部经络所致,  相似文献   

16.
<正> 我们试用加味桃红四物汤治疗扁平疣10例、寻常疣3例、跖疣1例和老年疣4例,取得较好的疗效。一、治疗方法方药组成:归尾10克,熟地10克,赤芍10克,白芍10克,川芎6克,白术6克,炮山甲6克,制首乌6克,红花10克,桃仁10克,夏枯草15克,板蓝根15克,甘草6克。用法:每日1剂,水煎3次,每次煎取药汁约300毫升一次服完,日服3次。如患者能饮酒,可酌情兑少量白酒于药汁中(一  相似文献   

17.
临床资料:20例患者中,男性13例,女性7例,年龄19~25岁9例,26~35岁8例,36~45岁3例。病程1~3年4例,4~6年7例,7~9年7例,10年以上2例。方药组成及加减:基本方为炒苏子、炒萝卜子各15克,白芥子10克,金樱子50克,陈皮、茯苓各15克,炙甘草5克。日一剂,水煎服。风寒型加桂枝10克;肺热型加鱼腥草;肺虚加炙黄芪;脾虚加服补中益气丸;肾阳虚加服济生肾气丸;肾阴虚加服六味地黄丸。  相似文献   

18.
慢性咽喉炎     
<正> 处方:知母10克,黄柏6克,沙参15克,玉竹12克,玄参15克,麦冬10克,甘草6克,桔梗10克,玉蝴蝶10克,金果榄6克,薄荷(后下)6克。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服药时加入蜂蜜30克冲服. 疗效:治疗50例,治愈44例,有效4例,无效2例。病例:覃某,男,50岁,1983年3月6日就诊.咽喉疼痛已3年.每因饮酒诱发,咽痛,咽部微红,喉中有痰,严重时声嘶,经某省级医学院诊断为慢性咽喉炎,治疗效果不理想,遂来我院就诊。服上方3剂,症状好转;连服15剂,各症消失.随访2年未见复发。  相似文献   

19.
感冒     
<正> 1973年以来笔者用祖传验方治疗风热型感冒843例,其中服药2剂痊愈者811例;3剂痊愈者32例.处方及用法:鸭跖草30克,连翘15克,银花10克,板蓝根10克,桔梗10克,甘草10克。每日1剂。将上药用水浸泡两小时(水淹没药面),再用文火煮沸服之。服完后再将药渣煎服两次,每次复煎前均加水浸泡5~6小时。一般连服2~3剂即愈。病例:张某,男,32岁。因受凉后出现头胀身痛,发  相似文献   

20.
<正> 近年来,笔者应用加味温脾汤治疗胆道蛔虫症63例,疗效满意,现介绍如下: 方药组成:人参10克,附子10克,干姜10克,甘草10克,当归15克,朴硝10克,大黄15克,乌梅25克,槟榔15克。每剂煎取200ml,装瓶封固,放入冰箱内备用。用前加温,遵医嘱口服。5岁每服50ml,6~10岁每服70ml,11~14岁每服100ml。每日服3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