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政 《山东中医杂志》2004,23(6):377-378
肝病“实脾”是治疗肝病的一个重要治则,该法首见于《难经》、《金匮要略》。然肝病传脾及其未病先防的思想则源于《内经》中“风起火来,木之胜也。土湿受邪,脾病也焉”。《难经》指出“所以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其受肝之邪,故日治未病焉”。《金匮要略》又进一步指出“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并将肝病“实脾”谓之上工之举,一直为后世医家奉为金科玉律,为临床治疗肝病所遵循。  相似文献   

2.
肝病“实脾”是治疗肝病的一个重要治则,肝病传脾及其未病先防的思想源于《难经》。《难经·七十七难》云“所以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当先实其脾气,无令其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焉”。其本意为肝病最易传脾,在治肝的同时,先调补脾气,使脾气充实,不受邪侵。《金匮要略》又进一步指出“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并将肝病“实脾”谓之上工之举,一直为后世医家奉为金科玉律,被广泛用于肝病的治疗中。1肝病实脾的理论基础肝病实脾这一理论是从五行学说推演发展而来的。因肝属木,脾属土,木能克土;肝木旺盛,则克脾土。…  相似文献   

3.
《金匮要略》重脾胃学术思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重脾胃的学术思想,追溯其源,当首推东汉张仲景,这在《金匮要略》中已有充分体现。笔者试就《金匮要略》中重脾胃的学术思想并结合临床实践讨论如下。1 见肝之病,当先实脾仲景在《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中指出:“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一语道出肝病治脾的重要性。因为人体五脏之间在生理上存在着“生克”关系,在病理上存在着“乘侮”关系,肝脾之间的这种关系尤为突出。所以在治疗肝病的过程中,必须注意调补脾脏。通过补脾,使脾气健旺,就能防止肝病传脾。如果“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则肝病未愈,脾病又起。仲景“肝病实…  相似文献   

4.
《金匮要略》肾病实脾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金匮要略》中的肾病,主要是指肾的生理功能异常后所导致的一部分病证。根据《金匮》肝病实脾理论(即“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肾病当先实心,而实际上是当先实脾。现试论如下,以便为杂病之治展示新的或曰尚未引人注目的门径。 一、但实脾 《金匮·五脏风寒积聚病》篇云:“肾著之病,  相似文献   

5.
陈磊  杨思华 《光明中医》2011,26(3):468-469
张仲景《金匮要略》中言:“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即强调在治疗肝病时,即注意调补未病之脾,目的在使脾脏正气充实,防止肝病蔓延,如果脾脏本气旺盛,则可不必实脾。反之,见肝之病,不解实脾,只知见肝治肝,导致肝病未愈,脾病又起,这是缺乏整体观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仲景在《金匮》中提出了“见肝之病,知肝传睥, 当先实脾”,这一思想充分体现了中医的整体观,对于后世医家有很大影响。在《金匮》基础上,后世医家通过临床实践,对肝病实脾不断进行了补充发展, 注意实脾已成为中医治疗肝病的重要原则之一,现将实脾在肝病常见类型治疗中的运用简介如下。一、肝气郁结脾主运化,肝主疏泄,脾的运化有赖于肝的疏泄。若肝气郁结,疏泄不及,最易影响脾土的运化,临床除见精神抑郁、胸闷、善太息、胁肋胀痛等肝病症状外,常同时或继之出现纳差食减、  相似文献   

7.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难经》、《金匮》皆载此说,为后世“肝病治脾”的理论依据。《金匮发微》谓;“肝脏血虚,则其叶挺燥而压于脾”,指出肝脾相传,血不荣是其本质。在病理上肝脾互为因果,脾病则血失统帅,肝乏血养则由形变而至质变,使肝病进一步加重。故肝病治脾,不仅使病不相传,更主要的是治肝之要着。肝病治脾当从两个方面理解: 一是“健脾运以达肝郁”。凡肝郁不达,脾陷生湿,气机壅滞,升降违和,症见脘痞胁痛,纳呆恶心,面乏华色,肢体倦怠,腹胀便溏,舌苔粘腻,脉象濡弦者,治以升健脾运以疏理肝郁。方选香砂六君或补中益气汤,取参、芪、术、草益气培脾为主,配以归、芍养肝血,升、柴达肝郁,俾脾  相似文献   

8.
《金匮要略》为治疗杂病之典籍,书中有30多条原文阐述了近20种肝病的证治,并提出肝实证应“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和肝虚证宜“补用酸,助用焦苦,益  相似文献   

9.
《金匮》一书,言简意赅,有些医理,于文未尽。学习时,不仅要知仲景所言,还应知其未言;不仅要知其然,还应知其所以然。现浅析《金匮》两则,望能对《金匮》的学习有所帮助。一、肝病“补用酸”与“辛补之,酸泻之”仲景在《金匮》首篇提出:“肝之病,补用酸”,这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酸生肝”理论相应,然《素问·脏气法时论》中又说:“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何以肝病既有“补用酸”之说,又有“辛补之,酸泻之”之论?现简述其理。  相似文献   

10.
肝脾两脏生理、病理密切相关,“肝脾同治”是治疗脾胃相关性疾病的基本原则之一,《金匮要略》之“治肝实脾”理论是对肝脾同治理论精髓的高度概括.本文集大家之说,结合临床实际,对“治肝实脾”理论之应用探讨如下. 1 “治肝实脾”理论概述 “治肝实脾”理论出自《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云:“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相似文献   

11.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症》中说 :“夫治未病者 ,见肝之病 ,知肝传脾 ,当先实脾。”笔者在临床上根据肝病的机理和肝脾不调的程度 ,在疏泄肝气的同时 ,不失时机的培补脾土 ,以壮后天之本 ,常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邪之所凑 ,其气必虚”,肝病治脾法在慢性肝病治疗过程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临床上常见肝病一般分为两类 ,一类是肝气横逆而克脾土 ,此多为肝实 ,其主要矛盾在肝 ,脾虽未虚 ,然治肝时 ,仍需注意护脾 ,维护脾的正常运化 ,以防木乘土 ;二是因脾虚而招致肝木相乘 ,其主要矛盾是在脾虚 ,在治肝时 ,非但要护脾 ,还要以健脾为主 …  相似文献   

12.
《难经》云:“……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充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金匮要略》中喻肝病实脾者为“上工”,云:“见肝之病,知其传脾,当先实脾。”实脾之法在肝病的不同时期又有直接和间接之分。清热利湿,温中健脾,补脾益气为直接实脾法;疏肝理气,祛瘀通络,养阴柔肝,清肝利胆等为间接实脾法。但在临床实际中,往往是夹杂进行的,如《景岳全书》中解肝煎(白芍、苏叶、半夏、陈皮、砂仁、厚朴),方名为解肝,实际上除白芍养肝、苏叶芳香舒气外,均属化湿行滞、调理脾胃之品,适应于土壅木郁的症候。因脾胃湿阻气滞,影响肝气条达,必须注重中焦治本,故方中不用柴胡疏肝而用苏叶,取其既  相似文献   

13.
一些医者见肝病则皆用舒肝解郁之品,而不考虑肝之虚实、病之传变,故临床疗效不显。《金匮要略》云:“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肝病实脾这一理论,对后世颇有启迪。笔者从六十年代初开始治疗急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始终按着肝病实脾理论进行辨证施治。肝病之初多以不欲食、厌油腻、乏力倦怠为主,此皆脾病之反应。凡治肝病,若食欲佳则病  相似文献   

14.
<正>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中医灵魂)。治病必求于本(道+医德双馨)。唐代名医孙思邈指出“上工(国医名师)治未病,中工治欲病,下工治已病”。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曰:“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故实脾则肝自愈,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进一步阐述了“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含义,并成为肝病的基本治则,  相似文献   

15.
“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是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制定的一大治疗方法。“实脾”的内涵,医界通常的理解是健补脾气,用药多为参术芪陈等甘温益气之品。这种认识未免有偏。笔者认为,肝病实脾在中医治疗学上,不仅仅是指健补脾气而言,更具有滋养脾阴的意义。现将理由陈述于次。  相似文献   

16.
<正>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中医灵魂)。治病必求于本(道+医德双馨)。唐代名医孙思邈指出“上工(国医名师)治未病,中工治欲病,下工治已病”。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曰:“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故实脾则肝自愈,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进一步阐述了“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含义,并成为肝病的基本治则,“肝为罢极之本,  相似文献   

17.
《素问·气交变大论》曰:“岁木太过,风气流行,脾土受邪”。《难经·十四难》日:“损其肝者缓其中”。仲景明确指出:“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是以刘草窗用痛泻要方治脾虚肝实痛泻交作;朱丹溪以六君子佐栀、芩、麦冬治脾虚水肿。可见土木同治法古已有之。但诸家或法备而欠详,或详脾而略胃。然脏腑有别,阴阳迥异,脾升则健,胃降则和;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叶天士受前人启迪,考临床脉症而有“肝为起病之源,胃为传病之所”之论。创立“醒胃必先制肝”、“制木必先安土”以及“苦辛补胃”、“酸苦泄肝”诸法。因其诸法散见于《木乘土》、《呕吐》、《胃脘痛》、《噎膈反胃》以及《泄泻》诸篇。兹不揣浅陋,将其归纳如下八法。一、疏肝醒胃法:肝喜条达。情志不遂,肝气  相似文献   

18.
杜进军 《吉林中医药》2013,33(7):663-664
历代中医学家多认为肝病从脾论治是治疗肝病的重要原则之一.该理论最早可追溯到《黄帝内经》,历代医家对肝病从脾论治的思想有很大的发展.章真如主任医师认为:第一,脾实不受肝邪者,则不需补脾,直治已病之肝;第二,肝实脾虚者,先补未病之脾,兼治已病之肝;第三,肝脾两虚者,应补已病之肝,亦益不实之脾.当代医学研究和临床观察也证实,肝病患者也常常会出现消化系统功能的病变,说明肝脾关系密切.临床经验方疏肝健脾汤为治疗肝郁脾虚证的代表方.  相似文献   

19.
李金生是江西省吉水县中医院主任中医师,全国第四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临证30余年,治学严谨,学验俱丰,擅长治疗内科病证,尤对肝病颇有造诣,尊古训且有阐发。笔者有幸跟随李师侍诊数年,感悟颇多,兹简介如下。1尊古训肝病实脾《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曰:"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又曰:"实脾则肝自愈,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方隅在《医林绳墨》中提出:  相似文献   

20.
徐成贺 《国医论坛》2006,21(6):50-50
<金匮要略>(以下简称<金匮>)在开卷论述治未病的思想举肝病为例说:"夫治未病者,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 不解实脾, 唯治肝也."其中对"四季脾王"一语该当何理解有不同认识.一般认为"王"与"旺"通 ,而笔者认为此语的关键是对"四季"的认识,现就"王"与"四季"一并考证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