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宋银枝 《光明中医》2010,25(11):1956-1958
脉诊是中医学中最具特色的一项诊断方法,趺阳脉诊是中医脉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趺阳脉的脉理渊源、诊脉部位、方法与原理以及趺阳脉诊与寸口、少阴脉诊关系等,阐述趺阳脉诊在辨病辨证、拟法遣方用药、预测病情、判断疾病预后等方面的临床应用。通过趺阳脉诊的现代研究,进一步论证了趺阳脉诊具有重要的临床实用价值。强调中医辨病识证四诊合参,临床脉诊应不拘泥寸口而应重视趺阳脉诊等诊法。  相似文献   

2.
脉诊是中医最独特的诊断技术,而"遍身诊法"到"独取寸口"脉法的过渡,是中医脉诊形成过程中最主要的脉络.本文拟从<内经>、<难经>、<伤寒论>和<脉经>等中医经典著作人手,考察中医"独取寸口"脉法形成、发展的过程及其内在规律性.  相似文献   

3.
《难经》以降,临床医家以“独取寸口”辨证,既往现代脉诊研究,也仅从寸口一部获取压力信息、可视化信息。理论上讲,获得的信息量越多、越有效,辨证的结果越准确。从解剖生理学角度来说,寸口和趺阳脉离心脏距离比较远,而人迎脉距离心脏近,而且是人体的大血管,人迎脉反映的血管、血流等心血管的信息量比较寸口和趺阳脉应该多,更能反映人体的整体的病理生理状况。课题组在专利技术复合B型超声柔性脉动信息采集装置基础上,实现了脉动信息采集与识别的数字化和可视化,并对正常人、人和动物(犬、小型猪)的脉诊模型的寸口、人迎、趺阳脉动部位,获取近似于中医脉诊指下感觉的多维脉管运动信息,通过对信息进行识别,在信息学上对“独取寸口法”与“遍诊法”取脉进行了比较。从初步研究结果来看,遍诊法获得的信息量要比“独取寸口”取脉获得的信息量大,但是,信息量大就一定能提高辨证率吗?海量的信息是否包含有垃圾信息?寻找脉动的特征信息为临床服务是否可行?还有待我们进一步的做大量研究。  相似文献   

4.
趺阳脉诊法是中医脉诊法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理论最早见于《黄帝内经》。仲景继承了这一方法,在临床实践中亦非常重视趺阳脉诊,他在《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两部著作中对于该诊法多次论及。笔者尝试将《金匮要略》中趺阳脉浮的条文作一探析,归纳出其脉浮主胃气,但分虚实两端。以期能抛砖引玉,倡导张仲景之学,将趺阳脉诊法能够重新运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5.
古人言"脉可通神",脉诊作为中医四诊中独特的诊断方式为历代医家所重视。本文从《黄帝内经》出发,追溯中医脉诊由遍身诊法到"独取寸口"的脉诊发展过程,从而进一步探索东汉时期张仲景《伤寒杂病论》里使用的诊脉方式及具体脉诊部位。本文主要探讨的问题包括:仲景脉法是《黄帝内经》的遍诊法到《脉经》寸口脉法的过渡;历代医家对"少阳脉"的具体位置的提出与探讨;现代临床上"少阳脉"的诊断意义。本文通过研究历代医家的文献,认为张仲景"少阳脉"的具体位置为耳部颌厌部位的两额动脉;少阳脉对于小便不利、经水不通的水气疾病有诊断意义。遍身诊法在现代临床上依旧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6.
趺阳脉诊法是中医脉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仲景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两部著作中多次论及趺阳脉诊法,但现代中医界基本上抛掉了趺阳脉诊这一重要的切诊方法。为使趺阳脉诊法能重新运用于临床,大力倡导仲景之学,笔者就仲景跌阳脉法作一探析,以期能将其发扬光大,更好的造福于人类健康事业。  相似文献   

7.
寸口脉诊法始见于《黄帝内经》,发展于《难经》,直至王叔和汇集百家,博采众长,充实完善了寸口诊法,使其诊法基本完备,后世为医者方学有所循.为厘清《脉经》与《难经》在寸口诊法方面的渊源和区别,文章从寸口脉诊原理、寸关尺三部定位、寸口脉的脏腑分候、脉之有根、取脉指力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梳理,以期使得寸口诊法的发展脉络清晰明朗.  相似文献   

8.
独取寸口法由于更为简便及方便脏腑辨证等原因而取代人迎寸口脉诊法成为脉诊的主流,但相关实验证实人迎寸口脉诊法指导治疗确有较好疗效,仍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人迎寸口脉诊法要在临床应用应注意几个问题:①以病侧的人迎寸口脉象为准;②脉象的盛以脉形的宽窄盛衰鉴别;③脉象的躁以血流速度鉴别;④治疗取穴应取相应经脉的原穴为主;⑤人迎寸口脉诊法的补泻对象、调整的经脉穴位、治疗间隔都与临床常用的针灸治法不同;⑥治疗后要复查脉象。  相似文献   

9.
<正> 脉诊,是中医“四诊”之一。张仲景:“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序),其书每一篇标题都称“病、脉、证并治”,说明他是平脉与辨证并重,而不是孤立地单凭脉诊去神乎其奇的。现将仲景在脉诊方面的主要发挥探讨如下: 一、“寸口”与“趺阳”、“少阴”等脉合参仲景批评了当时一些医生在脉诊方面“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伤寒杂病论》序)等草率作风。他对一般伤寒、中风等全身性疾病,多采用独取“寸口”(即二手桡动脉)的方法,而对有些脾、胃方面的杂病,则诊“趺阳脉”(即足背  相似文献   

10.
《伤寒杂病论》在诊脉部位上发展了"寸口诊脉法",且根据病情酌诊趺阳脉、少阴脉、少阳以及人迎脉;通过脉象阐述病因、明确病位、揭示病机、指导治疗、判断疾病的预后转归。《伤寒杂病论》虽非脉学专著,但在脉象及主病理论上已初步形成体系,为中医脉诊学的发展与完善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寸口诊法"是中医脉诊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其记录于《内经》,确立于《难经》,《三指禅》对其进一步发展,使其与临床紧密结合,更加适用于临床。比较了《内经》、《难经》、《三指禅》对"寸口诊法"的研究与应用,以期对临床脉诊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仲景对脉学真正的贡献不只是在于书中所保留的各种详细脉诊法则与实例,而是承上启下地将中医脉学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首先,仲景肯定了《难经》独取寸口诊法简便准确的特点,虽然尚有三部诊脉法,但是在书中主要以寸口脉诊法为主,这为后世"独取寸口"的脉诊诊法奠定了主基调。其次,仲景之后的王叔和对于仲景的《伤寒论》进行了比较系统而全面的整理,王叔和在整理过程中必然对于《伤寒论》特色—脉学有相当深入的研究,而叔和的《脉经》也引用了很多《伤寒论·平脉法》和《伤寒论·辨脉法》的内容,仲景脉法对叔和脉法的影响亦是足见一斑。  相似文献   

13.
<正> 张仲景是非常重视脉法的,在其著作中,皆以某某病脉证并治名篇,把脉象看做是重要的辨证条件之一。《金匮》脉法,是颇有特色的,现在就这个问题,试作如下探讨。诊脉部位张氏诊脉,是遍诊法,概括其部位有四:一是寸口脉,即手太阴肺脉。指手掌后动脉,诊在太渊穴处,包括两寸关尺六部。二是少阴脉,即足少阴肾脉。指内踝后动脉,诊在太谿穴处。三是趺阳脉,即足阳明胃脉。指足背动脉,诊在冲阳穴处。四是少阳脉,即手少阳三焦脉。指耳角前动脉,诊在和髎穴处。再就是寸口、关上和尺中。凡寸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寸口三部脉诊法"在肺系疾病临床应用文献中的使用频度,了解"寸口三部脉诊法"的使用情况,掌握中医脉诊方法的进展和现状。方法:应用"万方期刊学位""同方期刊学位""维普期刊""中国知网数据库",以新版《中医内科学》中"肺系系统疾病"诊断名称为标题,以"中医""辨证"为主题词与关键词,交叉检索1984年1月—2015年1月符合标准的全部可检索文献,分别以"寸脉""关脉"或"尺脉"为查找词,查找文献内应用"寸口三部脉诊法"诊断病症与辨证施治情况。结果:共检出符合标准的相关文献2984篇,其中使用"三部脉法"进行辨证施治的文献4篇,占所检文献的0.13%;与未应用文献99.8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1984年—1999年共有2篇,占此年限间所检文章的0.18%,2000年—2015年共有2篇,占0.11%;以2000年为分界点,前15年与后15年文献比较,其使用频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近30年中医诊治肺系疾病的文献中,大多数医者将"寸、关、尺"三部视为一部,以不分部的"整体脉法"进行辨证施治,而将寸口分为"寸、关、尺"三部的"寸口分候脉法"则仍是寸口诊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诊断价值可能是针对"寸口整体脉法"无法准确辨证的某些特殊病例进行辨证施治。  相似文献   

15.
《黄帝内经》脉诊法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帝内经》中的脉诊丰富多样,虽然后世未对其脉诊分类达成共识,但笔者通过综合分析,将其归纳为6种脉法,即三部九候诊法、人迎寸口对比诊法、独取寸口诊法、尺肤诊法、虚里诊法及手少阴脉诊法。在临证中,每一脉法所主疾病不尽相同,各具特色,依据不同疾病性质和部位灵活运用,多种脉法并存,丰富了祖国医学脉学理论。为促进脉法从多元性向一元性转化、由遍身诊法向独取寸口诊法过渡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黄帝内经》中的脉诊方法丰富多样,虽然后世尚未对其脉诊种类达成共识,但笔者通过综合分析,将其归纳为6种脉法,即三部九候诊法、人迎寸口对比诊法、独取寸口诊法、尺肤诊法、虚里诊法及手少阴脉诊法等。在临证中,每一脉法所主疾病不尽相同、各具特色,依据不同疾病性质和部位灵活运用,多种脉法并存,丰富了中医学脉学理论,为使脉法从多元性向一元性转化、由遍身诊法向独取寸口诊法过渡,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六版教材《中医诊断学》疑点、误点评析(续2)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教材第五章诊脉部位的内容里有 :“仲景三部诊法 :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常用寸口、趺阳、太溪三部诊法。”此说法不妥 ,在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序》里明确指出 :“观今之医 ,不念思求经旨 ,以演其所知……按寸不及尺 ,握手不及足 ;人迎、趺阳 ,三部不参 ;动数发息 ,不满五十……”据此我们可以断定仲景三部诊法应当是人迎、趺阳、寸口 ,而并非是寸口、趺阳、太溪三部 ,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诊病虽曾用过寸口、趺阳、太溪 ,但决非是“仲景三部诊法”原意。在正常脉象的内容里有 :“年青人脉象多带滑 ,老年人脉象多带弦。”这里的年青…  相似文献   

18.
李传进 《时珍国医国药》2001,12(11):1028-1028
脉诊是中医诊察疾病的重要手段 ,源远流长。脉学精深玄妙 ,历代医家精心研究者甚众。早在《内经》《难经》等著作中就初步奠定了脉学基础 ;汉代张仲景对脉学的研究更加深入全面 ,曾指出切脉应寸口、人迎、趺阳三部合参 ;西汉王叔和 ,编著了最早的脉学专著——《脉经》,其在序中说 :“脉理精微 ,其体难辨。”要全面掌握脉诊方法 ,确非易事。笔者在跟随我省已故的老中医李良 学医期间 ,耳闻目睹其运用独特的“少阴脉”的脉诊技术于临床 ,如秦镜鉴物 ,直达病所 ,确系发前人之所未发 ,受益匪浅。余不揣浅陋 ,敢僭述于下 ,供同道参考 ,企望斧正…  相似文献   

19.
何谓"刺家不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胥荣东  李辉 《中国针灸》2005,25(10):751-752
在<素问·长刺节论>有"刺家不诊,听病者言"的著名论述.历代医家多将"刺家不诊"解释为"不必待诊"或"不必诊脉".纵观<黄帝内经>全书,无时不在强调诊脉的重要性,在此突然出现此语,如果解释成"不必诊脉",则与全书思想相悖.况且,"听病者言"本身就属于"诊法"的内容之一.在<黄帝内经>一书中,"凡将用针,必先诊脉"是针刺治疗的基本原则之一,书中有诸多文字对此进行了详尽的论述.如<灵枢·经脉>在十二条经脉的每一经脉之后,都有类似的脉诊论述:"……盛者寸口大三倍于人迎,虚者则寸口反小于人迎也……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而在<灵枢·终始><灵枢·逆顺><灵枢·禁服>等均有关于脉诊的详尽论述.  相似文献   

20.
脉诊作为中医四诊之一在中医理论和临床上均发挥重要作用,然而其理论的科学性具有一定争议。为了探讨中医学寸口诊法的理论依据,以《濒湖脉学·七言脉诀》为例,从生物全息论的角度分析寸口诊法。发现《濒湖脉学》寸口诊法基本符合生物全息论,寸脉主人体上部疾病,关脉主人体中部疾病,尺脉主人体下部疾病,与生物全息律符合,但左右手寸口脉分候不同的脏腑,这一方法的理论依据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