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耐药大肠埃希菌插入序列与接合性质粒遗传标记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调查耐药大肠埃希菌分离株中插入序列和接合性质粒遗传标记的存在情况。方法收集医院2009年6月-2010年6月临床分离的耐药大肠埃希菌共20株,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分析4种插入序列:IS26I、S903I、SEcp1I、SCR1和2种接合性质粒遗传标记:traAt、rbC。结果 20株耐药大肠埃希菌共检出3种插入序列:IS26 17株,占85.0%,ISEcp1 12株,占60.0%,IS903 5株,占25.0%;2种接合性质粒遗传标记:traA 15株,占75.0%,trbC 8株,占40.0%,只有ISCR1未检测到。结论同时检测耐药大肠埃希菌的插入序列IS26、IS903I、SEcp1I、SCR1和接合性质粒遗传标记traAt、rbC等基因尚为国内首次报道;菌株对各类抗菌药物耐药率均不低,这可能与插入序列和接合性质粒高携带率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临床分离的多耐药大肠埃希菌对常用抗生素的敏感性及其耐药机制.方法 采用琼脂稀释法对北京市城区3家三甲医院近3年从各种临床标本分离的大肠埃希菌进行药敏试验,收集对头孢噻肟、环丙沙星和阿米卡星同时耐药的多耐药菌株;采用PCR和测序方法检测上述多耐药菌株对β-内酰胺类、喹诺酮类和氨基糖苷类的耐药基因,并对菌株进行系统发生分型;使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析菌株同源性;通过接合试验观察耐药质粒的传递性.结果 共检出137株多耐药大肠埃希菌.其中分离自尿液的比例最高(41.61%);除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耐药率(均为1%)较低外,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耐药率也较低(4%);85%的多耐药大肠埃希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且多为CTX-M型;介导菌株对喹诺酮类药物耐药的主要原因是药物靶位突变;导致菌株对阿米卡星耐药的机制主要是产生16S rRNA甲基化酶(ArmA或RmtB).结论 临床分离多耐药大肠埃希菌主要来自尿液标本;除碳青霉烯类,酶抑制剂抗生素可能也是治疗该类菌株引起感染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3.
目的 调查多药耐药大肠埃希菌中9种噬菌体原遗传标记存在情况.方法 用PCR检测多药耐药大肠埃希菌中9种噬菌体原遗传标记(intF、intD、intE、intR、intQ、flu、intS、intZ、intA)和两种细菌细胞分裂基因(dicB、kilR),并进行BIOCYC基因数据库检索.结果 20株多药耐药大肠埃希菌共检测到intD、intE、intR、intQ、intS等5种噬菌体原遗传标记,两种dicB、kilR基因均有检出;intF、flu、intZ、intA4种遗传标记均未检出;有14株检出>1种与细菌细胞分裂相关的基因,2号株intR阳性基因测得序列经BLAST比对,与已在GenBank登录的CP002516.1序列相同(截止日为2011年3月9日);8号株intQ阳性基因测得序列经BLAST比对,与已在GenBank登录的相同AP010960.1序列99%相同.结论 噬菌体原遗传标记或许是多药耐药大肠埃希菌高度耐药的一个重要辅助因素,但其作用机制及相关功能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多药耐药大肠埃希菌10种可移动遗传元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医院感染多药耐药大肠埃希菌(MDR-ECO)中耐药基因载体-可移动遗传元件的流行情况。方法收集2009年10月-2010年3月临床分离的MDR-ECO 20株,PCR法检测2种接合性质粒遗传标记(traA、trbC),5种转座子标记(tnpA、tnpU、tnp513、ISEcp1、IS26),3种整合子标记(intⅠ1、intⅠ2、intⅠ3),共10种可移动遗传元件。结果 20株MDR-ECO中,共检出10种可移动遗传元件基因中的6种:包括traA、trbC、tnp513、ISEcp1、IS26、intⅠ1等;同一菌株中最多检出6种可移动遗传元件,为国内首次。结论该组MDR-ECO的多药耐药性可能与它们携带接合性质粒、转座子和Ⅰ类整合子等可移动遗传元件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大肠埃希菌尿液分离株可移动遗传元件研究   总被引:9,自引:6,他引:3  
目的调查大肠埃希菌尿液分离株中质粒、转座子和整合子等可移动遗传元件的存在情况。方法收集宁波市第一医院2008年10月~2009年3月患者尿液标本中分离的大肠埃希菌共28株,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及序列分析的方法分析10种可移动遗传元件:traA、trbC、tnpA、tnpU、tnp513、tnsA、merA、intⅠ1、intⅠ2、intⅠ3。结果28株大肠埃希菌共检出3种基因:traA、trbC、intⅠ1,其余7种基因未检出;各种基因阳性率以traA最高25株(89.3%),intⅠ1次之19株(67.9%),trbC8株(28.6%);所有28株(100.0%)至少检出1种基因,各菌株基因阳性数1~3种,5株ECO同时检出3种基因,13株同时检出2种基因,10株仅检出1种基因。结论同时检测10种可移动遗传元件是国内首次报道,traA和intⅠ1基因阳性率较高,而trbC基因阳性率较低;可移动遗传元件介导各种耐药基因使受体菌表现为多药耐药,检出trbC基因为国内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6.
大肠埃希菌多药耐药株对常用消毒剂的抗力试验观察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研究临床分离的大肠埃希菌多药耐药株对消毒剂的抗力水平,同时了解消毒剂在常用浓度下对多药耐药株的消毒效果.方法 采用最低抑菌浓度(MIC)测定试验与悬液定量杀菌试验,以大肠埃希菌标准株作对照,对临床分离的大肠埃希菌多药耐药株进行苯扎溴铵等4种消毒剂的抗性变化和消毒效果的试验观察.结果 苯扎溴铵、碘伏对21株大肠埃希菌多药耐药株MIC值分别有61.9%、71.4%的菌株高于标准株;对"84"消毒液MIC值有14.3%的菌株高于标准株,所有菌株对过氧乙酸MIC值与标准株相同;4种消毒剂在常用浓度下对大肠埃希菌多药耐药株作用5 min杀灭率为100.0%.结论 临床分离的大肠埃希菌多药耐药株对苯扎溴铵和碘伏的抗力高于标准株;4种消毒剂在常用浓度下对临床分离大肠埃希菌多药耐药株消毒有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 调查多药耐药大肠埃希菌中11种外排泵基因存在情况.方法 用PCR方法检测多药耐药大肠埃希菌中11种外排泵基因(emrB、emrD、emrE、mdfA、sugE、mdtI、tehA、oqxA、qacE△1、qacE、smr-2),并进行BIOCYC基因数据库检索.结果 20株多药耐药大肠埃希菌中共检出emrB、emrD、emrE、mdfA、sugE、mdtI、qacE△1、tehA、oqxA 9种基因,检出率分别为100.0%、100.0%、95.0%、100.0%、100.0%、100,0%、75.0%、100.0%、20.0%,未检测到qacE、smr-2基因;每株细菌中均检测到了6~9种基因.结论 多药耐药大肠埃希菌中外排泵基因携带率较高,或许是多药耐药大肠埃希菌的高度耐药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大肠埃希菌尿液分离株7种抗菌制剂外排泵基因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2,他引:4  
目的调查7种抗菌制剂外排泵基因(smr-2、emrB、emrD、emrE、mdf A、tehA、qacE△1)在大肠埃希菌尿液分离株中的存在情况。方法收集宁波市第一医院2008年10月~2009年3月患者尿液标本中分离的大肠埃希菌共28株,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及序列分析的方法分析7种外排泵基因。结果6种外排泵基因emrB、emrD、emrE、mdf A、tehA、qacE△1的阳性株数分别为26株(92.9%)、17株(60.7%)、21株(75.0%)、28株(100.0%)、27株(96.4%)、19株(67.9%),只有smr-2未能检出;且这6种外排泵基因以11种阳性模式存在,其中6种基因同时检出的模式:emrB+emrD+emrE+mdf A+tehA+qacE△1检出率最高,共9株(32.1%);另外,1号株mdf A和tehA的基因序列与美国NCBI中已登录的相关序列比对后,发现均为同义突变的新基因型。结论同时检测这7种抗菌制剂外排泵基因中6种基因在大肠埃希菌尿液分离株中被检测到,且阳性率很高,这或许是导致分离株呈多药耐药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细菌生物被膜(Bacterial biofilm,BBF)对大肠埃希菌多药耐药的影响。方法收集2014年1月-2014年5月临床分离的大肠埃希菌108株,经23种抗菌药物药敏试验分离出多药耐药菌株63株,其中耐三类药物组10株、耐四类药物组26株、五类及以上耐药组27株。对各组菌株分别采用扫描电镜(SEM)、银染法、激光共聚焦显微镜(CLSM)方法进行细菌生物被膜检测。SEM、银染法检测BBF面积,CLSM检测BBF厚度。对SEM和银染法结果进行组织化学评分(H-score)。结果 SEM法与银染法耐三类药组、耐四类药组和耐五类及以上组BBF积分为(3.75±2.65)、(7.85±3.14)和(8.37±2.72)分与(4.13±3.60)、(7.61±2.94)和(8.13±3.07)分,三组两种方法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种方法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三组CLSM法BBF厚度分别为(35.67±6.01)、(46.73±9.55)、(52.38±13.81)μm,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BF形成面积和厚度影响了细菌的多药耐药;随耐药种类的增多,耐药机制更为复杂,BBF影响力相对降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临床分离多药耐药大肠埃希菌(ECO)的Ⅰ类整合子流行分布及与多药耐药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方法采用纸片扩散法(K-B法)检测71株大肠埃希菌对3类4种常用抗菌药物的药敏率;PCR方法检测Ⅰ类整合子3个不同部位的基因。结果 71株大肠埃希菌耐庆大霉素47株为66.20%、耐左氧氟沙星45株为63.38%、耐头孢噻肟42株为59.15%、耐头孢他啶13株为18.31%,多药耐药率为32.39%;Ⅰ类整合子的总检出率为88.73%,整合子阳性与阴性株对庆大霉素、左氧氟沙星、头孢噻肟的药敏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药耐药菌株中Ⅰ类整合子基因的阳性率为100.0%,耐多药菌株与全敏感菌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肠埃希菌的Ⅰ类整合子的检出率高,且与其多药耐药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调查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转座子、插入序列和整合子等可移动遗传元件的遗传标记的存在情况。方法收集2008年1-12月国内某县级市医院住院患者痰标本中分离的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共20株,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及序列分析方法分析5种可移动遗传元件的遗传标记:tnpUt、np513I、S26、ISaba1i、ntⅠ1。结果 5种可移动遗传元件的遗传标记均有检出,各种基因tnpU、tnp513、IS26、ISaba1i、ntⅠ1阳性率分别为75.0%、75.0%、90.0%、85.0%、75.0%。结论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对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药物的高耐药率可能与5种可移动遗传元件遗传标记高检出率相关联。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多药耐药肺炎克雷伯菌可移动遗传元件的存在状况。方法收集连云港市第二人民医院2008年11月-2009年10月住院患者标本中分离的多药耐药肺炎克雷伯菌20株,采用PCR法检测接合性质粒遗传标记(traAt、rbC)、转座子遗传标记(tnpUt、np513)、插入序列遗传标记(IS26、ISEcp1)、整合子遗传标记(intⅠ1、intⅠ2i、ntⅠ3)9种可移动遗传元件的遗传标记。结果 20株多药耐药肺炎克雷伯菌9种可移动遗传元件标记检出阳性率traA 10.0%t、rbC 60.0%t、npU 45.0%t、np513 60.0%I、S26 100.0%I、SEcp1 60.0%i、ntⅠ95.0%、intⅡ0i、ntⅢ0。结论该组20株多药耐药肺炎克雷伯菌可移动遗传元件遗传标记的携带率较高,尤其是插入序列26和Ⅰ类整合子;肺炎克雷伯菌多药耐药的表型可能与携带多种可移动遗传元件导致耐药基因高表达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插入序列ISAba1及IS1133在鲍氏不动杆菌临床分离株中的分布。方法选择分离自2009年1-6月医院门诊和住院患者的各类临床标本分离出的鲍氏不动杆菌172株,使用PCR和PCR产物测序的方法检测插入序列ISAba1和IS1133在临床分离株中的分布。结果 172株中有159株含有ISAba1,阳性率为92.4%,未检出IS1133序列。结论大部分鲍氏不动杆菌临床分离株都含有插入序列ISAba1,可能与多药耐药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调查大肠埃希菌临床分离株的耐药性及遗传学特征。方法收集2009年1-12月患者尿液标本中分离的大肠埃希菌20株,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及序列分析的方法分析23种β-内酰胺酶基因、14种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6种16SrRNA甲基化酶基因、8种可移动遗传元件遗传标记、9种噬菌体原遗传标记以及与细菌细胞分裂相关的2种基因(dicB、kilR),与细菌致病性相关的2种基因(hofQ、ompT)。结果 20株大肠埃希菌共检出3种β-内酰胺酶基因、6种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1种16SrRNA甲基化酶基因,7种可移动遗传元件遗传标记、6种噬菌体原遗传标记、2种与细菌细胞分裂相关的基因、2种与细菌致病性相关的基因;20株大肠埃希菌全部基因检测结果的样本聚类分析示,1、4、9、10号株为一簇,其余为另一簇。结论对大肠埃希菌尿液分离株进行β-内酰胺酶基因、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16SrRNA甲基化酶基因、可移动遗传元件遗传标记、噬菌体原遗传标记以及与细菌细胞分裂相关的基因,与细菌致病性相关的基因检测与分析,国内为首次,从样本聚类分析图可见,虽无克隆传播,但6、12号株与7、18号株有较近的亲缘关系,有医院感染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5.
大肠埃希菌O157∶H7携带stx2::IS1203v基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中国部分地区大肠埃希菌O157:H7菌株携带志贺毒素基因变异状况。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扩增志贺毒素基因,使用核苷酸序列测定判断是否存在志贺毒素的新变种,用HeLa细胞毒性实验研究其细胞毒性的变化。结果1992—2002年中国部分地区分离到的289株产志贺毒素的大肠埃希菌O157:H7中有3株菌携带的志贺毒素2(stx2)基因有1.3kb的插入序列(IS)插入,且这段IS和IS1203变种(IS1203 variant,IS1203v)有100%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IS1203v插入到3株大肠埃希菌O157:H7 stx2基因的位置及开放性读码框(ORF)方向有所不同。除此之外,3株菌原有的stx2基因序列完全一致且为Stx2原型毒素。和Stx2原型毒素相比,这3株携带stx2::IS1203v基因的菌株对HeLa细胞的毒性明显降低。结论分离到IS1203v插入stx2基因的大肠埃希菌O157:H7菌株;IS1203v的插入可导致对HeLa细胞的细胞毒性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