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探讨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下靶控输注咪达唑仑和丙泊酚对机械通气患者镇静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重症呼吸衰竭、神志清醒、需气管插管机械通气至少24h的患者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输注丙泊酚组(A组)、BIS监测下靶控输注丙泊酚组(B组)、常规输注咪达唑仑组(C组)、BIS监测下靶控输注咪达唑仑组(D组),每组20例.分析B组和D组BIS与Ramsay评分的相关性,比较四组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的变化.结果 B组和D组BIS与Ramsay评分均呈负相关(P<0.05).四组在插管后24h时MAP均较插管成功即刻显著降低[A组:(63.89±4.68) mm Hg(1 mm Hg=0.133 kPa)比(92.33±3.57) mm Hg,B组:(62.66±3.97) mmHg比(93.76±4.02) mm Hg,C组:(64.59±3.29) mm Hg比(93.78±4.61) mm Hg,D组:(63.18±2.51)mm Hg比(93.61±5.36)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A组和B组在插管后1h时即达到此标准;四组在插管后24h时心率也有所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机械通气患者在BIS监测下靶控输注咪达唑仑和丙泊酚都能达到相近的镇静效果,但对于需要快速镇静的机械通气患者适宜选用丙泊酚.而且,BIS与Ramsay评分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不同药物对ICU颅脑外伤患者镇痛镇静作用的效果.方法 ICU颅脑外伤患者62例随机平分为D组和M组,分别行右美托咪定联合芬太尼和咪达唑仑联合芬太尼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用药后3h、6h、12h心率、血压、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目标镇静时间,停药后自醒时间,用药后RASS镇静评分;治疗后6、12 h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结果 用药后,两组患者心率、血压、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均较用药前显著改善(P<0.05);用药后3h、6h、12h,D组的心率与M组无显著差异(P>0.05),血压、呼吸频率高于M组,血样饱和度略低于M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目标镇静时间、停药后自醒时间、RASS镇静评分少于M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用药后VAS评分均显著低于用药前,且D组更低(P<0.05).结论 右美托咪定联合芬太尼对颅脑外伤患者的镇静效果显著,停药后苏醒时间较咪达唑仑联合芬太尼更短;且对颅脑外伤呼吸系统的抑制作用小.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探讨瑞芬太尼与丙泊酚用于小儿气管插管的麻醉效果及安全性,总结其临床麻醉经验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5月至2011年5月行择期手术的患儿56例,皆采取瑞芬太尼与丙泊酚气管插管全麻麻醉,观察对比插管前即刻、插管后即刻、插管后患儿的生命体征的变化。结果 56例患儿在插管后即刻与插管前即刻相比,收缩压、心率有所上升,呼吸频率有所下降,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舒张压、血氧饱和度无明显变化,无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插管后与插管后即刻相比,收缩压有所下降,呼吸频率有所升高,基本恢复至插管前即刻水平,比较有一定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插管后与插管后即刻相比,舒张压、心率血氧饱和度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瑞芬太尼与丙泊酚用于小儿气管插管的麻醉效果明显,且对患儿的血压影响小,基本能保持生命体征的平稳,尤其是不会出现呼吸抑制,安全性高,值得临床合理使用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芬太尼、舒芬太尼和瑞芬太尼复合普鲁泊福用于重症监护病房(ICU)镇静机械通气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需要镇痛镇静机械通气<5 d的成年ICU患者60例,按机械抽样法随机分为芬太尼复合普鲁泊福组(芬太尼组)、舒芬太尼复合普鲁泊福组(舒芬太尼组)及瑞芬太尼复合普鲁泊福组(瑞芬太尼组),每组20例.患者于插管前芬太尼组给予芬太尼1μg/kg,舒芬太尼组给予舒芬太尼0.1μg/kg,瑞芬太尼组给予瑞芬太尼1 μ g/kg,然后三组均以普鲁泊福1.0~1.5mg/kg辅助,达满意镇静深度后置入加强型气管导管,接呼吸机机械通气.P-600型微量泵持续双通道输注各组相应药物,三组均辅助普鲁泊福1.0~1.5 mg/(kg·h)维持镇静.分别记录患者镇静起效时间、达满意镇静深度时间、达满意镇静深度时Ramsay分级、停药后清醒或肢动反应时间、镇静时间、镇静期间不良反应及普鲁泊福用量,以及各时间点的收缩压、舒张压和心率.结果 瑞芬太尼组镇静起效时间、达满意镇静深度时间、停药后清醒或肢动反应时间[(12.2±2.7)s、(55.2±9.6)s、(9.2±2.5)min]均明显短于芬太尼组[(21.8±4.3)s、(113.4±17.9)s、(26.1±3.3)min]、舒芬太尼组[(20.4±4.2)s、(105.0±18.5)s、(27.8±2.9)min](P<0.05),芬太尼组和舒芬太尼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达满意镇静深度时Ramsay分级、镇静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普鲁泊福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插管前比较,三组插管即刻、拔管即刻时收缩压、舒张压和心率均明显增高(P<0.05);且芬太尼组和舒芬太尼组插管后1 min时收缩压、舒张压和心率明显增高(P<0.05);芬太尼组和舒芬太尼组插管即刻、拔管即刻时收缩压、舒张压和心率明显高于瑞芬太尼组(P<0.05).结论 芬太尼、舒芬太尼和瑞芬太尼复合普鲁泊福用于需要镇痛镇静<5 d的成年ICU患者均能满意达到机械通气的要求,其中瑞芬太尼复合普鲁泊福镇痛镇静效果更好,血流动力学更稳定.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福尔利复合罗库溴铵用于高龄患者全麻诱导的安全性。[方法]选择90例高龄全麻手术患者随机分为3组。诱导用药:A组静注异丙酚、芬太尼、罗库溴铵,B组静注福尔利、芬太尼、罗库溴铵,C组先预注小剂量罗库溴胺后依次注入福尔利、芬太尼、罗库溴铵。记录麻醉诱导前、气管插管前、插管即刻和插管后3min时患者血压、心率和末梢血氧饱和度值,观察和记录发生肌阵挛等不良反应。[结果]A组气管插管前收缩压明显低于诱导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C组无改变;插管即刻各组心率均较诱导前明显增快(P﹤0.05);B、C组分别有8例和1例出现肌阵挛,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6)。[结论]福尔利联合罗库溴铵作为全麻诱导药对血流动力学影响小,适合高龄患者手术全麻的诱导。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不同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值监测下对妇科腹腔镜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4月至2014年12月儋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妇科择期行腹腔镜手术的患者80例,根据患者BIS值分为2组:A组(40BIS值≤50)42例和B组(50BIS值≤60)38例。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评价认知功能,患者疼痛程度评价使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结果 A组麻醉后自主呼吸恢复时间[(3.4±0.9)min]明显短于B组[(5.2±1.6)min](P0.05)。A组麻醉后苏醒时间和拔管时间[(7.7±2.4)min、(8.6±2.3)min]与B组[(7.9±2.5)min、(8.4±2.7)min]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麻醉前MMSE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结束拔管1、3 h后MMSE评分两组均明显降低(P0.05),拔管24 h后两组MMSE评分恢复到麻醉前水平(P0.05)。其中麻醉结束拔管1 h后A组MMSE评分显著高于B组(P0.05),拔管3、24 h后两组的MMSE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七氟烷用量为(14.3±3.5)m L,显著低于B组的(18.5±4.8)m L(P0.05)。A组24 h后VAS评分为1.8±0.6,B组为1.7±0.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40BIS值≤50组术后患者认知功能障碍较50BIS值≤60组轻,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右美托咪啶和咪达唑仑在重症监护病房的患者中的镇静、镇痛效果,评价右美托咪啶的作用。方法:选取本院50例ICU需要镇静镇痛的患者,按收治的先后顺序将他们分成A、B两组,A组应用右美托咪啶,B组应用咪达唑仑,对两组药物的作用效果及副作用进行分析。结果:A、B两组的镇静镇痛效果的满意度都很高。A组唤醒时间短于B组,但两组机械通气时间和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呼吸减弱、低血压、心动过缓、顺行性遗忘等现象的出现频率均优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对重症监护病房的患者的镇静镇痛效果好,低血压,呼吸过缓,心动过缓,顺行性遗忘等副作用的发生概率小,可广泛应用于重症监护病房。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盐酸戊乙奎醚在门诊无痛人工流产术麻醉前的应用.方法 将100例早孕妇女随机平均分为两组:术前30 min行阴道冲洗后,A组术前10 min肌肉注射盐酸戊乙奎醚0.5mg,B组术前不用药.监测患者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和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苏醒时间和离开手术室时间;观察术后1 h内躁动、恶心呕吐(PONV)及其他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分别于阴道冲洗前、术前静脉推注麻醉药后和术后30 min评定Ramsay镇静评级;术后30 min评价宫缩痛程度,采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结果 两组术前、术后子宫深度以及术中失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组HR从阴道冲洗前(73.0±8.2)次/min上升为术前(88.0±7.9)次/min,MAP从阴道冲洗前(85.0±8.1)mm Hg(1 mm Hg=0.133 kPa)上升为术前(97.0±9.1)mmH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A组HR及MAP在阴道冲洗前和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Ramsay镇静评级由阴道冲洗前的2级升高为术前静脉推注麻醉药后的(2.4±0.4)级,显著高于B组的(1.9±0.1)级;A组术后30min的Ramsay镇静评级为(2.7±0.5)级,B组为(2.6±0.4)级,均高于阴道冲洗前水平,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在苏醒时间、离开手术室时间、丙泊酚用量和术后1 h内PONV的例数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组术后1 h内躁动的例数明显多于A组;A组术后30 min VAS显著低于B组.结论 盐酸戊乙奎醚作为无痛人工流产术麻醉前用药,可使患者HR、血压较稳定,且镇静、镇痛效果较为理想,具有一定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9.
应用视频喉镜和直接喉镜经口气管插管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GlideScope视频喉镜(GSVL)和直接喉镜(DLS)在经口气管插管应用中的优缺点。方法根据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身体状况分级为2~3级、年龄l8~65岁,拟在经口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行择期普外科手术的100例患者随机分为GSVL组和DLS组,每组50例。常规麻醉诱导后,分别采用GSVL或DLS实施经口气管插管操作。观察两组患者气管插管时间及气管插管一次成功率,记录麻醉诱导前、气管插管前即刻、气管插管后即刻及气管插管后1、3min的有创动脉血压(ABP)和心率(HR)变化,观察ABP、HR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同时记录两组患者术后咽痛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和气管插管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GSVL组气管插管一次成功率高于DLS组(P<0.05)。两组气管插管前即刻的ABP较基础值显著降低(P<0.05),但HR无明显改变。与气管插管前相比,气管插管后即刻两组的ABP、HR显著升高(P<0.05)。与麻醉诱导前基础值相比,DLS组观察期MAP、HR的最大值显著升高(P<0.05),但GSVL组气管插管后的各项血流动力学指标与基础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LS组气管插管后即刻的HR高于GSVL组(P<0.05)。GSVL组患者术后咽痛发生率明显低于DLS组(P<0.05)。结论采用GSVL实施气管插管与DLS相比具有成功率高、血流动力学反应轻、术后咽痛发生率小等优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盐酸纳美芬给药时机对腹腔镜下异位妊娠手术麻醉复苏的不同效果。方法随机选择该院2014年1月-2015年12月就诊的60例患有异位妊娠并符合腹腔镜下手术指征的患者,采用随机抽签方式将患者分为A组(麻醉停药前组)、B组(麻醉停药时组)、C组(麻醉停药后组),每组各20例。分别在麻醉停药前5 min、停药时、停药后5 min给予0.25μg/kg盐酸纳美芬。观察拔气管导管时间等指标以及血压、心率等在用药前后的变化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拔气管导管时间等指标A组与C组、B组与C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组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在麻醉维持时间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ASS和VAS两种评分结果 A组与B组、A组与C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不同时间心率、血压等变化,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给药前后心率、血压等较麻醉前明显上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组患者给予盐酸纳美芬可以加快患者呼吸功能恢复,而A组和B组给予盐酸纳美芬可以帮助患者减轻术后躁动。因此,麻醉停药时给予盐酸纳美芬,可以加快患者呼吸恢复和减轻躁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无创通气早期介入联合镇静镇痛和纤维支气管镜(纤支镜)吸痰治疗在地震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的应用价值。[方法]对四川大学华西医院ICU在玉树地震中救治的ARDS无创通气患者(A组)和汶川地震中的ARDS无创通气患者(B组)临床资料进行双向性队列研究。A组患者采用无创通气早期介入联合镇静镇痛和纤支镜吸痰治疗,B组患者采用传统无创通气治疗方法。观察A组患者无创通气治疗前及治疗后1 h、24 h、48 h,氧合指数(OI)、呼吸频率和心率的变化情况,最终比较A、B两组患者的气管插管率和肺部感染的发生率,机械通气时间和住ICU时间,ICU死亡率。[结果]共收治地震伤ARDS无创通气患者19例,A组6例,B组13例。A组患者无创通气治疗后1 h、24 h、48 h,氧合指数(OI)、呼吸频率和心率均明显改善,气管插管率和肺部感染率均为0,明显较B组低,其住ICU时间较B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B两组患者均好转。[结论无创通气早期介入联合镇静镇痛和纤支镜吸痰治疗ARDS患者,可有效缓解临床症状,提高无创通气治疗的成功率,减少患者的气管插管率和肺部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用于腹腔镜下肝部分切除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美国麻醉师协会(ASA)分级为II或Ⅲ级择期行腹腔镜肝部分切除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一组静脉泵注右美托咪定负荷剂量0.2μg/kg(10 min注完),继以0.2μg/(kg·h)维持泵注至手术结束前30 min(D1组),另一组静脉泵注右美托咪定负荷剂量0.2μg/kg(10 min注完),继以0.5μg/(kg·h)维持泵注至手术结束前30 min(D2组)。两组术中用七氟烷、丙泊酚维持麻醉,观察记录输注右美托咪定前(T0)、输注右美托咪定10 min后(T1)、气管插管即刻(T2)、气管插管后1 min(T3)、气管拔管即刻(T4)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血氧饱和度,以及术后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和躁动例数。[结果]与入手术室时对比,两组患者在插管前、后和拔管时血压、心率无明显差异,D2组患者术后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均较D1组长(P0.05)。[结论]0.2μg/(kg·h)右美托咪定维持泵注可使腹腔镜肝部分切除术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更稳定,术后苏醒更迅速完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无创正压通气间歇性与持续性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合并呼吸衰竭的临床效果。方法同期住院接受无创通气的患者70例,随机分成2组,即间歇无创通气组( A组常规治疗+间歇无创通气)及持续无创通气组(B组常规治疗+持续无创通气),比较两组血气变化、住院天数及气管插管率。结果两组通气治疗后12h、24h、48h、72h后pH值、PaCO2、PaO2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持续无创通气治疗后24h、48h后pH值与间歇通气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持续无创通气治疗后24h、48h、72h后PaCO2、PaO2与间歇通气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持续无创通气组平均住院天数(21.37±5.83)比间歇无创通气组(24.48±5.47)缩短(P<0.05);两组治疗后气管插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无创通气治疗可以明显改善急性加重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通气情况,且在早期应用无创通气时间应每天大于20小时,可较早改善血气情况,减少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依托咪酯与普鲁泊福全麻诱导在困难气管纤维支气管镜(纤支镜)引导插管时的安全性.方法 选择困难气管患者34例,随机分成E组和P组,每组各17例.利多卡因行鼻至气管表面麻醉,静脉推注芬太尼和依托咪酯(E组)或普鲁泊福(P组),意识消失后在纤支镜引导下经鼻气管插管,插管成功后查动脉血气.监测脑电双频指数(BIS)和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记录患者意识消失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BIS、达到最低BIS时间及动脉血气、乳酸和PETCO2.结果 两组皆完成气管插管,意识消失时间、BIS、乳酸及PETCO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E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及达到最低BIS时间[(48.3±10.7)、(36.7±9.3)s]显著短于P组[(98.7±11.3)、(68.5±12.1)s](P<0.01).结论 困难气管纤支镜引导插管时使用依托咪酯诱导,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显著快于使用普鲁泊福,故使用依托咪酯比普鲁泊福更安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依托咪酯与普鲁泊福全麻诱导在困难气管纤维支气管镜(纤支镜)引导插管时的安全性。方法选择困难气管患者34例,随机分成E组和P组,每组各17例。利多卡因行鼻至气管表面麻醉,静脉推注芬太尼和依托咪酯(E组)或普鲁泊福(P组),意识消失后在纤支镜引导下经鼻气管插管,插管成功后查动脉血气。监测脑电双频指数(BIS)和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记录患者意识消失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BIS、达到最低BIS时间及动脉血气、乳酸和PETCO2。结果两组皆完成气管插管,意识消失时间、BIS、乳酸及PETCO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E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及达到最低BIS时间[(48.3±10.7)、(36.7±9.3)s]显著短于P组[(98.7±11.3)、(68.5±12.1)s](P〈0.01)。结论困难气管纤支镜引导插管时使用依托咪酯诱导,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显著快于使用普鲁泊福,故使用依托咪酯比普鲁泊福更安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观察降低全身麻醉诱导时雷米芬太尼的剂量,待新生儿断脐后加深麻醉再行气管插管的操作方法对产妇、新生儿及麻醉医生的影响,探讨此方法用于全身麻醉剖宫产时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 将30例ASA分级Ⅰ~Ⅱ级足月择期行全身麻醉剖宫产术产妇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Ⅰ、Ⅱ、Ⅲ组,雷米芬太尼诱导剂量分别为1.0、1.5、1.0μg/kg,Ⅰ、Ⅱ组产妇麻醉诱导后气管插管与手术切皮同时开始,新生儿断脐后加深麻醉;Ⅲ组产妇待新生儿断脐后加深麻醉再行气管插管.观察三组产妇诱导前、切皮时、插管后即刻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记录胎儿娩出时间、插管完成时间及新生儿Apgar评分.结果 所有麻醉方案均能满足全身麻醉剖宫产术的要求.Ⅰ组和Ⅲ组切皮时收缩压、舒张压、心率较诱导前明显升高[Ⅰ组:(136.5±9.7) mm Hg(1 mm Hg=0.133 kPa)比(113.5 ±7.8) mm Hg、(96.5±9.1) mmHg比(74.2±6.0) mm Hg、(98.5±8.7)次/min比(81.2±8.4)次/min;Ⅲ组:(138.1±11.4) mm Hg比(118.7±9.9) mm Hg、(90.1±9.9) mm Hg比(77.3±7.9)mmHg、(100.3±9.0)次/min比(81.7±9.2)次/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插管后即刻Ⅲ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均明显低于Ⅰ组和Ⅱ组[(97.6±10.1)mm Hg比(138.9±11.2)、(130.1±4.5)mm Hg,(80.1±5.5) mm Hg比(97.7±8.9)、(82.0±8.6) mm Hg,(80.4±7.8)次/min比(99.3±12.2)、(95.9±9.6)次/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胎儿娩出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Ⅱ组新生儿1 min Apgar评分显著低于Ⅰ组及Ⅲ组[(7.4±0.9)分比(8.8±0.6)、(8.9±0.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组插管完成时间长于Ⅰ组和Ⅱ组[(8.5±1.8) min比(3.0±0.5)、(2.8±0.6)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可在10 min内完成.结论 采用雷米芬太尼1.0 μ g/kg行全身麻醉诱导,待新生儿断脐后,给予咪达唑仑2 mg、芬太尼0.2 mg加深麻醉再行气管插管的方法,可有效避免雷米芬太尼对新生儿1 min Apgar评分的影响以及气管插管操作对产妇的强刺激反应,同时也不会过多影响麻醉医生.该方法简便、有效,可推荐作为择期全身麻醉剖宫产的常用方法  相似文献   

17.
方军  王胜斌 《现代保健》2014,(16):41-44
目的:观察中等剂量右美托咪定(Dex)对行双腔气管插管单肺通气老年手术患者全麻诱导期麻醉深度指数和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拟行术中单肺通气双腔气管插管老年手术患者40例,年龄60~75岁,随机数字表法分为D组(右美托咪定)和C组(对照),每组20例。D组麻醉诱导10 min前静脉泵注右美托咪定0.5μg/kg,C组麻醉诱导前静脉泵注等量生理盐水。泵注之后两组均采用常规麻醉诱导,记录两组泵注前(T0)及泵注后2 min(T1)、4 min(T2)、6 min(T3)、8 min(T4)、10 min(T5)、插管前(T6)、插管后即刻(T7)麻醉深度指数(CSI)、DBP、MAP、HR各指标变化。结果:D组T4(65.4±10.4)、T5(60.3±7.9)、T6(46.1±4.7)与T0(96.5±4.0)比较,CSI逐渐下降(P〈0.05),且显著低于C组(P〈0.05);D组T5、T6与T0比较,HR明显减慢(P〈0.05);C组T7与T6比较,DBP、MAP、HR均有升高(P〈0.05)。结论:麻醉诱导前右美托咪定以0.5μg/kg剂量缓慢输注对老年单肺通气手术患者产生明显镇静效应,能够明显减轻麻醉诱导期双腔气管插管操作与定位对老年手术患者的心血管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镇痛镇静药物对机械通气患者血浆β-内啡肽(β-EP)及P物质(SP)表达的影响.方法 28例机械通气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咪达唑仑组(M组)和咪达唑仑+芬太尼组(M+F组),每组各14例;门诊健康体检者8例为对照组(C组).M组与M+F验组以注射泵持续静脉内泵入相应镇静药物,并根据疼痛和镇静的效果调节剂量,使患者视觉模拟评分(VAS)≤3分,Ramsay镇静评分2~4分.分别于镇静前,镇静12及24 h抽取静脉血3 ml,行血浆β-EP及SP测定;记录镇静前,镇静1、12及24 h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呼吸频率(R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吸入氧浓度(FiO2)、气道峰压(Paw)、VAS及Ramsay镇静评分.镇静1、12及24 h分别检测1次动脉血氧分压(PaO2),并计算氧合指数(PaO2/FiO2);镇静达24 h时停止药物输注,计算药物总量.结果M组及M+F组患者镇静前后血浆β-EP及SP含量均明显高于C组(P<0.05);M+F组镇静后SP含量[(101.42±12.46)ng/L]明显低于M组[(132.72±23.82)ngFL](P<0.05).与镇静前比较,M组及M+F组患者的HR、VAS及Ramsay镇静评分在镇静后各时间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AP在镇静1 h、RR在镇静12及24 h、Paw在镇静24 h均低于镇静前(P<0.05),PaO2/FiO2在镇静24 h高于镇静前(P<0.05);与M组同时间点比较,M+F组患者的Paw和RR在镇静12、24 h及总体明显降低(P<0.05). M+F组咪达唑仑用量为(49.3±7.8)μg/(kg·h),明显低于M组的(78.2±8.4)μg/(kg·h)(P<0.05).结论 咪达唑仑联用芬太尼镇痛镇静能够降低机械通气患者血浆SP含量,改善患者的人机顺应性,并减少咪达唑仑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咽部表面麻醉在中深度镇静麻醉下胃镜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行无痛胃镜检查150例患者,根据就诊顺序随机分为两组,每组75例。人室后试验组患者予以1%丁卡因喷雾咽喉部3次,以患者出现口咽部麻木感为佳;对照组患者不进行咽喉部喷雾。所有患者静脉推注1.0mg咪达唑仑,随后静脉滴注芬太尼0.05mg,药物起效后缓慢静脉推注丙泊酚至中重度镇静(BIS:55~65)后给予镜检。操作过程中如有体动反应或BIS〉70,追加丙泊酚0.3—0.5mg/kg。观察各组血压、心率、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丙泊酚用量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记录患者的麻醉效果。结果试验组患者麻醉效果优59例、良15例、差1例,对照组分别为53例、19例、3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两组麻醉前、进镜时及退镜后SpO2、心率、平均动脉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诱导时间、苏醒时间、丙泊酚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围手术期躁动、呛咳、呼吸抑制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试验组患者表面麻醉后,咽部不适37例、恶心24例、紧张恐惧49例,显著高于对照组的0,0,12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咪达唑仑-芬太尼-丙泊酚中深度镇静麻醉复合咽部表面麻醉不能减轻胃镜检查操作中的不良反应,反而增加术前患者不适感和恶心呕吐,临床应用价值有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