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目的回顾分析血浆置换在重型肝炎治疗中的疗效以及影响因素.方法应用血浆置换治疗江苏省苏州市第五人民医院80例重型肝炎患者,回顾分析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效果和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结果80例重型肝炎患者经血浆置换治疗后存活率为51.3%.该方法对晚期重型肝炎疗效差,存活率只有9.5%.临床好转组与死亡组血浆置换前血清总胆红素分别为(369.9 113.1) μ mol/L、(429.9 95.9)μ mol/L(P>0.05),两组治疗后血清总胆红素清除率分别为51.5%、42.6%(P>0.05),治疗2~4天后胆红素的反弹率死亡组49.2%、临床好转组30.5%(P<0.05).死亡组治疗前后PTA均明显低于临床好转组(P<0.001).合并肝性脑病和肝肾综合征者存活率分别为23.5%、25%.结论血浆置换可明显改善重型肝炎患者的生化指标,可以提高存活率,但重型肝炎的预后仍然取决于患者病情特点和整体性、个体化治疗.  相似文献   

2.
朱慧敏 《临床医学》2005,25(6):34-35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鉴别诊断胆管癌和肝内胆管结石中的价值。方法对12例胆管癌与19例肝内胆管结石患者的彩色多普勒血流进行对比观察,5例胆管癌合并肝内胆管结石。结果胆管癌组彩色多普勒显示病灶内门静脉血流显像不清者占91.67%(11/12),其中75%(9/12)肝动脉亦显像不清,16.76%(2/12)显示丰富的肝动脉血流,有1例(8.33%)病灶内门静脉和肝动脉血流成像均清晰;而肝内胆管结石组中门静脉、肝动脉均显像不清的只有10.53%(2/19),两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01)。5例胆管癌合并肝内胆管结石的彩色多普勒显示门静脉血流不清者占80%(4/5),但其病灶中间均可见强回声区和其后的“阴影样”低回声区。结论门静脉血流信号变细或消失为胆管癌的彩色多普勒特征性表现,其在胆管癌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上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3.
患者女,71岁,5年前因肝细胞癌行肝右叶切除术,近一年因局部复发,曾接受数次经皮射频消融术及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患者近日出现发烧,咳嗽,痰多,痰中带有黄色物质并有苦味.腹部超声检查示右膈下和肝切缘处液体聚集.肝左叶内胆管扩张.血生化显示直接胆红素升高(127 mol/L).诊断胆管梗阻伴肺部感染,行经皮胆管引流术.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超声对特发性门静脉高压症(IPH)的诊断价值.方法 用灰阶、彩色多普勒和脉冲多普勒超声对15例IPH患者和20例正常对照者的肝、脾及门静脉系统进行观察和分析,并对二者的测值进行比较.结果 15例IPH患者中,9例(9/15)肝脏实质回声不同程度增粗,但全部病例(15/15)肝表面均平整,门静脉主干及肝内分支管壁增厚、回声增强、管腔狭窄甚至闭塞呈条索状高回声,不同程度门静脉曲张,3例(3/15)出现腹水.IPH组与正常组测值比较,门静脉主干内径和最大血流速度明显减小(P<0.01),脾脏厚度、脾静脉内径及脾静脉与门静脉的内径比值均明显增大(P<0.01),而肝右叶最大斜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超声对IPH的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脐血有核细胞输注治疗慢性肝衰竭的初步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人脐血有核细胞移植(HUCBNCT)治疗慢性重型肝炎肝衰竭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HUCBNCT对重型肝炎患者肝组织内胆管增生及肝卵圆细胞增生的影响。方法将90名慢性重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予以同血型成人血浆(对照组)或HUCBNCT(治疗组)治疗,2组中分别有部分患者行肝穿刺病理检查及肝组织细胞角蛋白19(CK19)、CD34、白蛋白和甲胎蛋白(AFP)检测。结果HUCBNCT组患者肝细胞坏死较轻,肝组织CK19阳性率高于对照组;部分非典型胆管增生细胞同时表达CK19和白蛋白,在形态上和细胞表型上符合肝卵圆细胞特征。结论HUCBNCT对于慢性重型肝炎具有一定的疗效,在改善肝脏功能方面优于同血型成人血浆,其促进慢性重型肝炎患者肝组织内非典型胆管细胞增生及肝卵圆细胞增生可能是其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6.
肝移植术后胆管狭窄的超声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肝移植术后胆管狭窄的超声表现.方法 采用超声观察41例肝移植术后胆管狭窄患者肝内外胆管有无扩张及其内径、胆管壁厚度及其回声,并与46例肝移植术后无胆管并发症者比较.结果 胆管狭窄组的肝内胆管内径、胆管壁厚度、肝内胆管扩张和胆管壁回声增强的发生率均大于无胆管并发症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肝移植术后出现肝内胆管扩张、胆管壁增厚及回声增强、胆管腔变细等征象,对于胆管狭窄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持续血滤治疗重型肝炎肝性脑病临床体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人工肝支持系统(ALSS)持续血滤治疗重型肝炎肝性脑病的意义.方法治疗组24例重型肝炎肝性脑病患者股静脉置入单针双腔管进行床边持续血液超滤术,监测生命体征、肝功、血氨、肾功等.结果治疗组24例意识转清18例,清醒率75%(18/24),存活率41.7%(10/24);对照组24例意识转清仅6例,清醒率25%(6/24),存活率12.5%(3/24),两组意识清醒率比较均有极显著差异(P<0.01)、存活率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血氨及肌酐比对照组下降明显,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胆红素比对照组下降无显著差异(P<0.05).讨论持续血液滤过治疗重型肝炎肝性脑病是安全有效的,推荐早期使用.  相似文献   

8.
彩色多普勒在胆管细胞癌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胆管细胞癌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对 3 3例胆管细胞癌与 18例肝内胆管结石患者的彩色多普勒血流进行对比观察。结果 胆管细胞癌组彩色多普勒显示病变内门静脉血流显像不清的为 90 .91% (3 0 / 3 3 ) ,其中 76.67% (2 3 / 3 0 )肝动脉亦显像不清 ,相反 2 3 .3 3 % (7/ 3 0 )显示丰富的肝动脉血流 ;然而肝内胆管结石组中门静脉、肝动脉均显像不清的仅为 11.11% (2 /18) ,2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P<0 .0 0 1)。结论 门静脉血流信号变细或消失为胆管细胞癌的彩色多普勒特征性表现 ,其在胆管细胞癌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上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对慢性重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肝病科行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的慢性重型肝炎患者67例为研究对象,比较治疗前后患者血常规及肝功能等生化学指标的变化,评价血浆置换的疗效。结果 67例重型肝炎患者经过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后,白细胞、肝功能、凝血功能等指标及临床症状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白细胞、直接胆红素在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2、2.51,P<0.05),且ALT、AST、PT以及总胆红素的差异尤为显著(t分别为3.58、2.97、4.23及5.25;P均<0.01)。慢性重型肝炎早、中、晚期治疗有效率(包括治愈和好转)分别为86%、57%、11%;早期、中期与晚期重型肝炎患者PE治疗相比,治疗有效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53,P<0.01)。结论应用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慢性重型肝炎是目前比较成熟的肝脏替代疗法,具有一定疗效,尤其对早、中期的患者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10.
超声检查华枝睾吸虫病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华枝睾吸虫病及其并发症的超声诊断。方法回顾319例华枝睾吸虫病病历资料,按感染史和主要并发症分组比较,并对63例出院患者超声随访6个月。观察肝、胆、胰等回声改变及肝硬化组门静脉血流指标。结果华枝睾吸虫病的主要声像为肝内胆管回声改变、肝左叶及胆囊肿大。并发肝硬化时声像与对比组有明显差异。结论超声作为普查技术能早期诊断本病及其并发症、监测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BL-300型灌流柱对慢性重型肝炎患者血浆生化物质浓度的影响。方法收集慢性重型肝炎患者血浆置换治疗时换出血浆8.4L,混合后均分为3份分别经BL-300型灌流柱循环灌流,检测灌流前与循环灌流后总量达32.0L时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胆汁酸(TBA)、白蛋白(ALB)、球蛋白(GLB)、丙氨酸转移酶(ALT)、尿素氮(BUN)、胆固醇(CHOL)、胆碱酯酶(CHE)和葡萄糖(GLU)各值,以及循环灌流后总量分别达0.5L、1.0L、2.0L、4.0L、8.0L、16.0L、32.0L时TBIL廓清率和DBIL廓清率;选择TBIL在300μmol/L以上的慢性重型肝炎患者65例,建立桡动脉-肘正中静脉或股静脉单针双腔静脉导管置管的循环通路,并将PS-06型中空纤维型血浆分离器和BL-300型灌流柱串联处理患者血浆,检测灌流前与循环灌流后总量达6.0L时上述各指标值。结果混合血浆经柱循环灌流后总量达32.0L时,与灌流前比较,TBIL、DBIL和TBA的浓度均明显降低(P〈0.01),下降幅度分别约为58.1%、54.9%和86.9%,被吸附总量分别约为342.2μmol、292.3μmol和263.5μmol,ALb和GLB(P〈0.05)下降幅度分别约为7.5%和11.7%,被吸附总量分别约为7.0g和9.5g,其他检测指标无明显变化;在循环灌流后总量达8.0L前,TBIL廓清率和DBIL廓清率均维持较高的水平,超过8.0L后两者明显减低,超过16.0L时则持续处于低水平值。本组患者在体血浆循环灌流后总量达6.0L时,TBIL、DBIL和TBA浓度比灌流前均明显下降(P〈0.01),下降幅度分别约为51.5%、52.3%和57.8%。而血浆ALb、GLB浓度略有降低,其它检测指标及指征无变化。结论BL-300型灌流柱对慢性重型肝炎患者血TBIL、DBIL和TBA有较强的吸附作用,但该作用在循环灌流后总量达到一定量时会出现饱和效应,且用于人工肝治疗时需注意补充ALB和GLB。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胆道术后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2例胆道术后综合征患者均采用阿莫西林胶囊0.5 g口服,3次·d-1;左氧氟沙星片0.5 g口服,2次·d-1;甲硝唑片0.4 g口服,3次·d-1;维生素C片0.2 g口服,3次·d-1;门冬氨酸钾镁片0.149 g×片,口服,3次·d-1,并根据血常规及胆道炎症情况及时停用抗生素。同时,采用柴黄六金汤加减治疗。观察32例患者治疗前、治疗14 d后肝功能指标[谷丙转氨酶(ALT)、碱性磷酸酶(ALP)、谷氨酰转移酶(GGT)和总胆红素(TBIL)]及肝外、肝内胆管直径和胆总管壁厚情况。结果与治疗前比较,32例患者治疗14 d后ALT、ALP、GGT和TBIL水平均明显降低(均P<0.05);肝外、肝内胆管直径和胆总管壁厚亦明显减小(均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是治疗胆道术后综合征的一个相对理想的方案。  相似文献   

13.
贺辰龙  崔进国  石健  孙玉然  梁小青 《临床荟萃》2012,27(1):1-3,6,F0002
目的 评价经颈静脉途径介入治疗门静脉阻塞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16例门静脉阻塞患者,腹水合并上消化道出血12例,单纯腹水4例;透视引导下应用RUPS- 100肝穿装置经右颈内静脉入路穿刺门静脉,成功后引入导丝使其通过门静脉狭窄闭塞段,通过机械性抽吸、接触性药物溶栓、球囊扩张或支架植入等技术开通阻塞的门静脉,并用支架建立肝内门体分流通路.结果 11例(68.7%)患者门静脉被开通并建立了肝内门体分流通路,门静脉开通前后阻塞远端压力由(4.98±0.61) kPa降至(2.40±0.24) kPa,8例经治疗后呕血黑便消失,7例腹水明显吸收,1例术后5天出现肝性脑病,经治疗后缓解,2例在术后3个月、9个月出现分流道闭塞,经置管溶栓及球囊扩张后再通.结论 经颈静脉途径介入治疗门静脉阻塞技术可行,对于内科保守治疗无效又不适宜手术治疗的患者,应考虑选用本项技术.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肝硬化患者中胆囊壁增厚的相关因素.方法 测量42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非急性胆囊炎患者在MRI上的胆囊壁厚度、门脉、脾静脉及肠系膜上静脉管腔直径,并对比患者MRI检查前2周内肝功能检查结果及每毫升病毒复制拷贝数量.将胆囊壁厚度≤3 mm归为A组;将胆囊壁厚度>3 mm归为B组.结果 A组较B组血清白蛋白明显减低...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各型慢性乙型肝炎及肝硬化患者门静脉、脾静脉的血流动力学改变。方法将111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分成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及肝硬化组。选取22例健康人为对照组。超声检测门、脾静脉内径及平均流速,计算二者血流量及血流量比值,并行组间比较。结果轻度组与对照组比较,门静脉平均流速(Vpv)、门静脉内径(Dpv)、脾静脉内径(Dsv)无统计学差异(P〉0.05)。中度组的Vpv较对照组、轻度组减慢(P〈0.05)。重度组和肝硬化组的Vpv较轻、中度组及对照组减慢(P〈0.05)。重度组Dpv、Dsv较对照组增大(P〈0.05)。肝硬化组的Dpv、Dsv较其他组增大(P〈0.01)。肝硬化组脾静脉血流量(Qsv)和脾、门静脉流量比值(Qsv/Qpv)较其他组增高(P〈0.01)。结论慢性乙型肝炎及肝硬化患者Vpv、Dpv、Dsv能反应肝脏功能损害程度,Qsv、Qsv/Qpv是反映门静脉压力的较好指标,为慢性乙型肝炎及肝硬化的临床诊断及治疗评价提供了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胆道系统超声图像改变对慢性胆囊炎的诊断价值。方法通过对200例慢性胆囊炎患者超声资料的回顾总结,研究胆总管内径、肝内胆管、胆道壁的厚度、回声强度的改变与慢性胆囊炎的相关性。结果慢性胆囊炎患者,胆总管内径的增加、肝内胆管壁增粗增强的发生率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胆总管内径的增加、肝内胆管壁回声的增粗增强,有助于慢性胆囊炎的超声诊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建立一种新型的无拘束、可复性大鼠急性重症胆管炎(ACST)模型。方法将按月龄、体重相近两两配对同窝饲养的26只大鼠分为两组:ACST模型组(ACST组,n=13)和假手术组(SO组,n=13),两组均进行颈外静脉置管建立无拘束模型。ACST组于胆总管结扎后0h、24h、48h、72h监测胆总管压力;两组分别于胆总管注射内毒素后0h、12h、24h、48h采静脉血检测血清总胆红素(TBIL)、谷丙转氨酶(ALT)、肿瘤坏死因子(TNF-α);并于造模后24h、72h分别行肝脏病理学检查。结果 ACST组随着造模时间的延长,胆总管压力逐渐提高,至72h达到(11.00±0.72)cmH2O,不同时点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10.69、6.21、13.41,P均<0.05);ACST组大鼠随着造模时间的延长,血清TBIL、ALT和TNF-α水平逐渐上升,不同时点均明显高于SO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7.28、12.04、11.88;10.03、28.18、20.55;14.27、20.67、36.89,P均<0.05)。病理学检查亦证实:ACST组于造模后24h即有肝细胞轻度水肿,炎细胞浸润;造模后72h可见肝细胞大片状坏死,汇管区炎细胞浸润明显。而SO组24h后大体观察未见明显异常,72h后较前无明显病理变化。ACST组术后24h、72h较同一时点SO组肝组织损害程度积分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5.00、7.23,P均<0.05);且72h肝组织损害程度积分高于24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4,P<0.05)。结论 ACST模型能够模拟临床,基本能反映人ACST的早期病程和病变,也适合ACST术后做进一步的实验性研究。  相似文献   

18.
王慧  叶蓓莉  王琳  李菊香  徐芳  罗伟华 《上海医学影像》2009,18(3):237-238,F0003
目的探讨慢性肝炎门静脉血流动力学改变的超声测值与慢性肝功能损害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对60例不同程度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60例对照组进行门静脉血流动力学改变的超声测量(门静脉内径、门静脉截面积、门静脉最大流速和门静脉充血指数),结果与肝功能损害程度相比较:结果慢性肝炎轻度组,门静脉内径较对照组增宽、截面积增大,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中度组、重度组门静脉内径增宽、截面积增大明显,与对照组、轻度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门静脉最大流速在轻度组略减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中度组重度组的门静脉最大流速明显减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CI值随着病情进展逐渐增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慢性肝炎患者门静脉血流动力学参数能反映肝脏肝功能损害程度,对慢性肝炎的临床治疗评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王毅  李敏  张伟 《华西医学》2011,(7):1043-1045
目的 研究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 related peptide,CRGP)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食管下段胃底静脉曲张中的作用.方法 以2005年1月-2010年8月46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不同程度食管下段胃底静脉曲张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按食管下段胃底静脉曲张严重程度分为轻度曲张组、中度曲张...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患者应用熊去氧胆酸联合茵栀黄口服液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患者60例,依据治疗方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给予熊去氧胆酸250mg/次,4次/d,口服;茵栀黄口服液10mL/次,3次/d,口服;对照组仅给予熊去氧胆酸,用法、用量同治疗组。2组均连续治疗20d。比较2组治疗前、后瘙痒症状评分,血清总胆汁酸、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水平,记录妊娠结局。结果治疗组治疗后瘙痒症状评分、总胆汁酸、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谷丙转氨酶((0.57±0.68)分、(12.37±2.81)μmol/L、(13.74±2.84)μmol/L、(7.51±1.35)μmol/L、(68.78±12.85)u/L)较对照组((0.93±0.70)分、(14.60±4.79)μmol/L、(16.30±4.16)μmol/L、(9.91±2.39)μmol/L、(78.26±11.46)u/L)明显降低(P〈0.05);谷草转氨酶水平及以上指标2组治疗后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治疗组新生儿出生体质量(2 845.00±341.93)g高于对照组(2 545.00±274.63)g(P〈0.05),剖宫产率和早产率(83.33%、20.00%)与对照组(79.31%、24.1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茵栀黄口服液联合熊去氧胆酸治疗肝内胆汁淤积症疗效优于单用熊去氧胆酸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