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对阴沟肠杆菌AmpC酶的诱导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分析亚胺培南、头孢吡肟、头孢曲松和氨曲南4种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对阴沟肠杆菌AmpC酶诱导前后耐药性的变化,并对部分突变菌株进行ampD基因的测序及序列分析。方法选择野生型和高诱导型阴沟肠杆菌各5株,进行抗菌药物诱导实验;检测菌株诱导前后的体外抗菌活性(MIC),并进行三维试验、等电点测定及抑制试验的检测,选择诱导突变的1194E菌株4株进行ampD基因扩增、测序。结果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对野生型菌株诱导前后的MIC值变化不明显,而对高诱导菌株诱导前后的MIC值变化较大,以头孢曲松和氨曲南诱导后的MIC值增高最为明显,可达10.7~128.0倍;ampD基因测序结果提示,经抗菌药物诱导的突变株中,ampD基因序列中有多个位点发生突变,并且发生突变的位点基本相同。结论尽管作为诱导剂的抗菌药物不同,但ampD基因序列中发生突变的位点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2.
阴沟肠杆菌质粒型AmpC酶基因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5  
目的调查阴沟肠杆菌质粒型AmpC酶基因的流行状况及基因型。方法采用ATB药敏试验板微量肉汤法,对44株临床分离的阴沟肠杆菌进行抗菌药物敏感试验,PCR方法检测DHA和ACT型AmpC酶基因。结果44株阴沟肠杆菌呈多重耐药;36株质粒AmpC酶基因阳性(81.8%),DHA和ACT-1基因阳性率分别为11.4%、79.5%,而且3株阴沟肠杆菌同时携带DHA和ACT-1基因。结论临床分离的阴沟肠杆菌多重耐药严重、质粒AmpC酶基因携带率高;阴沟肠杆菌中检出ACT-1基因为国内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阴沟肠杆菌去阻遏持续高产AmpC酶,或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及同时表达这两类酶的现状及耐药性,指导医生临床用药。方法 采用改良的酶提取物三维试验法,检测阴沟肠杆菌去阻遏持续高产AmpC酶,用表型确证试验检测ESBLs,并用K—B法对抗菌药物进行体外药敏试验。结果 在68株阴沟肠杆菌中,8株持续高产AmpC酶,14株产ESBLs,3株同时表达这两种酶。结论 产酶菌株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远远高于不产酶菌,且多重耐药,改良的酶提取物三维试验法,能较好地检测阴沟肠杆菌持续高产AmpC酶,适用于临床常规检验,为临床医生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合理建议,对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阴沟肠杆菌ampD基因突变对持续高产型AmpCβ-内酰胺酶(AmpC酶)的调控机制,为临床有效控制产持续高产型AmpC酶细菌引起的感染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收集分离自临床的阴沟肠杆菌,用改良的头孢西丁三维试验筛选产持续高产型AmpC酶的菌株,运用T载体和pMW219质粒分别对ampD基因进行测序比对,分析并验证其基因突变是否与AmpC酶高产有关.结果 127株阴沟肠杆菌中有4株为持续高产型AmpC酶阳性,阳性率为3.15%;4株阳性菌株中,E290菌株ampD基因扩增未见条带;E101与E539氨基酸序列一致,将其氨基酸序列与野生株进行比对,95.00%一致,有8个位点发生突变,63位由Phe→Tyr、71位由Ala→Arg、72位由Leu→Val、75位由Asp→ His、95位Trp→ Arg、131位Glu→Gln、141位Ile→ Val、143位Arg→Leu;E487为180个氨基酸,与野生型ampD氨基酸187个氨基酸的序列相比,78.00%一致,有40个位点不一致;重组子的表型检测结果显示,4株菌重组后对头孢替坦、头孢他啶、头孢曲松和氨曲南的MIC出现8~64倍的降低.结论 4株阳性菌中3株产生持续高产型AmpC酶与ampD基因突变有关,使其对β-内酰胺类药物MIC明显升高;新发现的突变位点数目多且分散,其中72、75、71、131和143位氨基酸,研究的意义较大.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医院2008-2010年临床分离阴沟肠杆菌产ESBLs和AmpC酶及其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并了解其耐药基因的传播机制。方法采用改良三维试验筛选AmpC酶,双纸片扩散法检测ESBLs,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ESBLs和AmpC酶的基因,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分析细菌耐药性,质粒接合试验分析耐药基因的传播特点。结果同时产ESBLs和AmpC酶菌株对三、四代头孢菌素及含酶抑制剂药物的耐药率均>50.0%;45株改良三维试验阳性,14株ESBLs确证试验阳性,ESBLs和AmpC酶的基因阳性者分别为25、38株,分别以TEM-1型、MIR-3型为主,其次为CTX-M-3、DHA-1型,SHV-11型广谱β-内酰胺酶2株,未检测到CIT、MOX、FOX、ACC型AmpC酶的基因,5株接合试验成功。结论阴沟肠杆菌主要携带TEM-1型广谱β-内酰胺酶、CTX-M-3型ESBLs和MIR-3型AmpC酶,耐药现状严重,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预防多药耐药菌株的播散与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医院感染中高产 Am p Cβ-内酰胺酶阴沟肠杆菌的流行情况。方法 通过药敏实验和等电点分析筛选出高产 Am p Cβ-内酰胺酶的阴沟肠杆菌 ,然后通过诱导实验分析了其 Am p Cβ-内酰胺酶表型 ,最后 ,通过PFGE分型技术考察了其克隆构成情况。结果 在 35株阴沟肠杆菌中 ,2 8株 (80 % )高产 Am p Cβ-内酰胺酶 ,其中18株 (6 5 % )属完全去抑制型 ,10株 (35 % )属部分去抑制型 ;2 8株高产 Am p Cβ-内酰胺酶阴沟肠杆菌的染色体DNA指纹图呈 17种克隆的多克隆构成模式。结论 阴沟肠杆菌引起的医院感染中流行高产 Amp Cβ-内酰胺酶的菌株 ,完全去抑制型为其主要表型 ;其内源性感染方式使阴沟肠杆菌医院感染株呈多克隆构成模式。  相似文献   

7.
王玉霞  常霞 《工企医刊》2003,16(5):38-38
我们从126株阴沟肠杆菌中检出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17株,并用头孢噻肟、泰能等8种抗生素作药敏试验,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医院感染阴沟肠杆菌产AmpC酶的分离情况、分布特征及耐药性。方法对医院感染81株鲍阴沟肠杆菌分布科室和感染部位分析,并用三维试验检测AmpC酶。结果医院感染81株阴沟肠杆菌中产AmpC酶38株,产AmpC酶阳性率为46.91%;而非院内感染101株阴沟肠杆菌中产AmpC酶18株,产AmpC酶阳性率为17.82%。医院感染阴沟肠杆菌在临床科室的检出主要以神经外科、心胸外科为主,而感染部位则是呼吸道和皮肤软组织两者共占90%以上。医院感染阴沟肠杆菌的耐药性明显高于非院内感染。结论医院感染阴沟肠杆菌产AmpC酶的分离率高,耐药率也较高,应针对它的易感因素,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该菌引起的医院感染。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山区基层医院阴沟肠杆菌(ECL)产β-内酰胺酶的耐药现状,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方法用纸片扩散法(K-B法)对87株阴沟肠杆菌进行13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试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筛选按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推荐的确证法进行,去阻遏持续高产AmpC酶的检测采用双抑制剂扩散协同纸片法检测。结果从87株阴沟肠杆菌中检出产AmpC酶13株,占14.9%,产ESBLs24株,占27.6%,同时表达AmpC酶和ESBLs10株,占11.5%;产酶株对13种抗菌药物均显示了不同程度的耐药性或出现交叉耐药性。结论ESBLs和AmpC酶的产生是阴沟肠杆菌的重要耐药机制。  相似文献   

10.
1 病例 患者,男,53岁,因车祸伤急诊于2002年4月6日入院,头颅CT示:小脑蚓部挫裂伤,血肿形成,左颞叶脑挫裂伤.当日在全麻下开颅行小脑蚓部血肿清除术后进入ICU,因昏迷而气管切开及机械通气等操作预防性使用头孢他啶至4月15日,因反复肺部感染于4月16日改为头孢哌酮/舒巴坦加伊曲康唑.  相似文献   

11.
阴沟肠杆菌超广谱β-内酰胺酶检测及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24,自引:12,他引:24  
目的 监测阴沟肠杆菌医院感染菌株ESBLs的产生及其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方法 采用5种底物的“双纸片协同试验”检测ESBLs;体外药敏试验采用K-B法;实验数据处理使用WHONET-5软件。结果 在本组样本的47株阴沟肠杆菌临床分离株中,ESBLs的检出率为38.3%;未发现亚胺培南耐药株,阿米卡星和环丙沙星的耐药率依次为17.0%、29.8%;产ESBLs和不产ESBLs菌株间的耐药率存在显著差异。结论 ESBLs是造成本地区阴沟肠杆菌严重耐药的主要原因之一;阴沟肠杆菌感染的治疗应首选亚胺培南;其次为阿米卡星和环丙沙星。  相似文献   

12.
113株阴沟肠杆菌ESBLs和AmpC酶的携带率及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了解两种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和AmpC酶)在阴沟肠杆菌中的分布及其对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方法:常规培养分离细菌,采用VITEK或API系统鉴定细菌。K-B纸片琼脂扩散法测定细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双纸片确认试验检测:ESBLs;三维试验确认法检测AmpC酶。结果:113株阴沟肠杆菌中产ESBLs和AmpC酶的阳性率分别为26.55%和42.48%;ESBLs和AmpC酶共同存在者为9.73%。阴沟肠杆菌对氨苄西林、头孢哌酮、阿米卡星、环丙沙星、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吡肟和亚胺培南佰司他汀的耐药率分别为98.2%,66.4%,45.1%,23.0%,17.7%,9.7%和4.4%。产ESBLs菌株对头孢吡肟和亚胺培南/西司他汀的耐药率为6.7%和3.3%;产AmpC酶菌株对头孢吡肟和亚胺培南/西司他汀的耐药率为12.5%和2.1%;非产酶菌株对头孢吡肟和亚胺培南佰司他汀的敏感率为100.0%。结论:阴沟肠杆菌产EESBLs和AmpC酶的状况已十分突出,尤其是产AmpC酶的阴沟肠杆菌已逐渐成为引起医院感染的流行菌,应引起临床高度关注。临床应根据体外药敏试验合理选择抗菌药物,以减少阴沟肠杆菌耐药株的产生和流行。  相似文献   

13.
β-内酰胺类抗生素对阴沟肠杆菌高产AmpC酶突变的选择作用   总被引:34,自引:22,他引:34  
目的 比较哌拉西林/他哩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他啶、头孢噻肟、头孢吡肟和亚胺培南对阴沟肠杆菌高产AmpC酶突变的选择能力。方法 以10株单纯诱导产AmpC酶的阴沟肠杆菌和5株诱导产AmpC酶并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阴沟肠杆菌为对象,采用肉汤稀释渐进突变选择法筛选突变株,三维试验监测受试菌的AmpC酶产生情况,琼脂稀释法测定突变株的抗生素敏感性。结果 在单纯诱导产AmpC酶的阴沟肠杆菌中,头孢他啶和头孢噻肟对高产AmpC酶突变的选择能力最强。在诱导产AmpC酶并产ESBLs的阴沟肠杆菌中,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对高产AmpC酶突变的选择能力最强。头孢吡肟对高产AmpC酶突变的选择作用较弱,但可逐渐增强部分受试菌对第三、四代头孢菌素的耐药性。亚胺培南对高产AmpC酶突变没有选择作用,也没有导致受试菌耐药性增强。结论 各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对阴沟肠杆菌高产AmpC酶突变的选择能力是不一致的,在治疗由阴沟肠杆菌引起的各种感染时,应选择具有高抗菌活性、低选择能力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  相似文献   

14.
阴沟肠杆菌产AmpC酶与ESBLs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检测临床标本分离的阴沟肠杆菌,了解产AmpC酶和ESBLS的情况,分析耐药性以指导临床用药.方法 收集2007年1-12月同济医院检验科分离到的阴沟肠杆菌121株,用改良的三维试验检测AmpC酶和ESBLs.结果 121株阴沟肠杆菌中,产ESBLs的菌株有56株,占45.3%;产AmpC酶的菌株有35株,占28.9%,产AmpC酶和ESBLs的有18株,占14.9%,非产AmpC酶和ESBLs的有9株.占7.4%;体外的抗菌药物敏感试验显示,头孢噻肟、头孢吡肟、环丙沙星、亚胺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53.8%、24.4%、32.5%、0;氨苄西林和头孢唑林的耐药率高达96.7%和94.2%.结论 2007年检测到的阴沟肠杆菌主要产ESBLs,对碳青酶烯类药物敏感率最高,对氨基糖苷类和喹诺酮类及第四代头孢类药物敏感率也较高,对其他类药物敏感率较低.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医院高产AmpC酶和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阴沟肠杆菌的流行情况. 方法用改良三维实验检测86株阴沟肠杆菌中表型可疑产酶的菌株. 结果检出产酶菌26株,其中高产AmpC酶17株,ESBLs 4株,同时高产AmpC酶和ESBLs 5株;产酶菌对多种抗生素的耐药率明显高于不产酶菌. 结论及时准确检测阴沟肠杆菌的产酶株,对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减缓对细菌耐药的选择性压力、避免医院感染的发生和流行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抗菌药物对革兰阴性杆菌AmpC酶从诱导耐药型向持续高产型转变的影响作用。方法筛选携带诱导型菌株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定期收集其感染标本,至转化为持续高产型,并对其菌种、基础疾病、期间抗菌药物使用种类及用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52株诱导型菌株中,68株转化为持续高产型,其中12株阴沟肠杆菌全部转化,转化率达100.0%;脑梗死患者的细菌更易转化(83.3%,OR=7.1);头孢菌素类(95.3%/64.6%)、多肽类(18.95%/15.5%)、青霉素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128.8%/276.0%)以及碳青酶烯类+β-内酰胺类(58.9%/82.3%)抗菌药物的用量对持续高产型AmpC酶的产生有着显著的影响(P0.05),其中后两者剂量与转化率呈正相关,前两者呈负相关。结论大剂量青霉素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和碳青酶烯类+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可能会促进诱导型产酶菌株转变为持续高产型产酶菌株。  相似文献   

17.
阴沟肠杆菌的耐药性与抗菌药物使用量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调查2001-2006年阴沟肠杆菌的耐药性与抗菌药物年使用量,探讨用药量和耐药性之间的相关性。方法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并对2001—2006年抗菌药物的年用药频度(DDDs)与阴沟肠杆菌的耐药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6年来阴沟肠杆菌对5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呈下降趋势,其中对阿米卡星下降幅度最大,2006年与2005年相比耐药率下降了28.0%;5种抗菌药物用药量呈下降趋势,头孢他啶2006年用药量只有2004年用药量的1/12,环丙沙星2006年用药量只有2001年的1/8;耐药率和用药频度相关性分析显示,阴沟肠杆菌对阿米卡星的耐药率与阿米卡星的用药频度呈显著正相关(r=0.8826,P〈0.05),也与环丙沙星用药频度呈显著正相关(r=0.9429,P〈0.05)。结论2001—2006年阴沟肠杆菌对5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呈下降趋势,阿米卡星的耐药率的下降不仅与其年用量下降呈显著正相关,并且与环丙沙星的年用量下降也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重症监护病房(ICU)与非ICU产AmpC酶阴沟肠杆菌的耐药性,了解临床产AmpC酶阴沟肠杆菌感染的药敏变化,为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医院2009年1月-2012年12月临床标本中分离的产AmpC酶阴沟肠杆菌93株进行比较分析,用VITEK-32微生物分析系统进行病原菌鉴定,三维法检测AmpC酶,药敏试验K-B纸片法,数据采用SPSS19.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分离出产AmpC酶阴沟肠杆菌93株,其中ICU分离出21株占22.58%,其他科室72株占77.42%;其对头孢唑林、阿膜西林/克拉维酸、氨苄西林、氨苄西林/舒巴坦ICU和非ICU耐药率均达100.00%。结论产AmpC酶阴沟肠杆菌对抗菌药物耐药率明显高于非ICU,且呈多药耐药性,因此应加强监测临床感染菌的药敏变化,有针对性地选用敏感性强的抗菌药物,有效控制和减缓细菌耐药性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同时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和AmpCβ-内酰胺酶(AmpCs)菌(同产酶菌)的抗生素单独和联合耐药性,以期指导同产酶菌的治疗. 方法采用多底物纸片法(协同法、拮抗法)、ESBLs确认试验、AmpCs检测法检测33株阴沟肠杆菌和46株不动杆菌属的ESBLs和AmpCs产酶情况,以琼脂扩散法检测同产酶菌的抗生素单独和联合耐药性. 结果在本组菌,检出同时产ESBLs AmpCs产酶株42株,其中ESBLs 诱导型AmpCs 12株,ESBLs 高产AmpCs 30株;同时产ESBLs 诱导型AmpCs菌对亚胺培南、头孢吡肟和头孢哌酮/他唑巴坦的单独敏感率均>90%,对阿米卡星的敏感率为66.67%,对其他4大类6种抗生素的单独敏感率均<34%;对4大类10种抗生素的10种组合联合药敏,氨曲南与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协同率高(75%),亚胺培南与头孢哌酮/他唑巴坦的拮抗率也较高(50%),其余大部分为无关;在同时产ESBLs 高产AmpCs时,有效抗菌药物仅为亚胺培南、头孢哌酮/他唑巴坦,对其他4大类8种抗生素的单独敏感率均<20%;对4大类10种抗生素的10种组合联合药敏,除氨曲南与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有少量协同外,全部为无关. 结论阴沟肠杆菌和不动杆菌属的同产酶率很高;同产酶菌仅对亚胺培南与头孢哌酮/他唑巴坦敏感,其对4大类10种抗生素的10种组合联合药敏,仅氨曲南与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部分协同,其余大部分为无关.  相似文献   

20.
AmpC β-内酰胺酶及其分子生物学检测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近年来,随着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广泛应用,产AmpC β-内酰胺酶(简称AmpC酶)的革兰阴性(G^-)杆菌越来越多见,尤其是出现了质粒介导的AmpC酶,导致耐药菌株广泛传播和对该类细菌感染的治疗困难,已引起临床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