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评价针刺足三阳经穴联合指压穴位刺激在脑卒中偏瘫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2月-2020年12月我院收治的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两,各30例.对照组针刺足三阳经穴治疗,观察组针刺足三阳经穴联合指压穴位刺激治疗,对比两组疗效.结果:对比两组痉挛指数(CSI)、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2.
逆推足三阴经对中风偏瘫下肢肌肉痉挛状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逆推足三阴经对中风偏瘫下肢肌肉痉挛状态的影响。方法:将60例伴有下肢肌肉痉挛的中风偏瘫患者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均接受针灸治疗和传统推拿治疗,治疗组另进行逆推足三阴经治疗。治疗4周后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逆推足三阴经有助于中风偏瘫下肢肌肉痉挛状态的改善。  相似文献   

3.
针刺治疗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的临床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侯丽 《河南中医》2008,28(1):85-87
综述10余年针刺治疗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的临床研究进展,指出本病的研究要深入,筛选并确立针灸选穴及针刺方法的原则,以提高针灸临床的指导性;设立严格的纳入、排除标准,参照现代康复学的功能评定,建立统一的评定标准;设立严格的对照组,使其治疗结果具有可比性。  相似文献   

4.
针刺夹脊穴治疗中风偏瘫痉挛状态35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6  
目的:比较不同取穴法治疗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的疗效.方法:将70例中风偏瘫痉挛状态患者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采用针刺夹脊穴,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每日针刺1次,10次为1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同时以修订的Ashworth量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作观察指标,观察评定两组的治疗结果.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5.7%,两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针刺夹脊穴在缓解中风患者肢体痉挛方面优于常规针刺.  相似文献   

5.
关于针刺治疗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的几点认识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中风后偏瘫是高级中枢丧失其对随意运动的控制能力,取而代之的是低位中枢控制下以痉挛为基础的异常运动模式.针对偏瘫的恢复过程,Brunnstrom提出了6阶段理论[1],即中风后偏瘫患者肢体的恢复经历了弛缓(无反射),轻度痉挛、出现联合反应,痉挛加剧、可随意引起协同动作,痉挛减弱、出现分离性运动,自主性运动,运动接近正常的6各阶段.此理论符合中风后偏瘫患者的自然病理演变过程及其恢复的规律,但此理论是中枢性瘫痪恢复的过程,而不是一个病人的完整经历.  相似文献   

6.
针刺夹脊穴治疗中风偏瘫痉挛状态临床观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观察针刺颈、腰部夹脊穴治疗中风痉挛状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中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用颈、腰部夹脊穴针刺法结合常规针刺法,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法。10d为1个疗程,共治疗4星期。结果治疗组对痉挛状态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能明显改善运动功能水平及生活自理能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果表明针刺颈、腰部夹脊穴在改善痉挛状态方面有独特的优势。  相似文献   

7.
针刺手三阳经穴治疗中风后手指拘挛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针刺手三阳经穴治疗中风后手指拘挛的疗效。方法将60例中风后手指拘挛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手三阳经穴针刺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比较两组疗效及治疗后手肌力评分。结果与结论治疗组痊愈率、显效率、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手肌力评分较治疗前明显减少(P<0.05),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治疗组的临床手功能改善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8.
摘要目的:通过随机对比方法观察单纯调和阴阳法针刺和其配合早期拮抗肌群针刺干预中风偏瘫患者的肢体痉挛状态,探讨早期针刺治疗中风偏瘫肢体痉挛的临床有效性和可行性。方法:对60例中风偏瘫患者采用简单随机数字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共治疗4周后,观察其Ashworth评分、CSI评分、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ADL—Barthel指数评分的变化。结果:上述四项评分在治疗4周后,治疗组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和对照组治疗后(P〈0.05);表明在改善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调和阴阳法针刺配合早期拮抗肌群穴位针刺与单纯调和阴阳法针刺对于脑卒中偏瘫均有疗效。与单纯调和阴阳法针刺组相比,其配合早期拮抗肌群穴位针刺对偏瘫肢体痉挛的发生和程度,疗效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针刺拮抗肌运动点治疗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针刺拮抗肌运动点的方法治疗;对照组采用针刺常规腧穴治疗,每组30例。两组均每10 min行针1次,每次行针约1 min,留针30 min,每日1次,每周5次(周六周日休息)。连续治疗6周后统计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0.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显著性。结论:针刺拮抗肌运动点的临床疗效显著确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头穴配合三阳经腧穴针刺法对脑梗死后偏瘫患者的治疗作用。方法:6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头穴配合三阳经腧穴针刺法)、对照组(传统针刺法),各30例。治疗前后采用脑卒中患者的Fugl-Meyer运动功能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定患者的神经功能。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达93.33%,疗效比较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头穴配合三阳经腧穴针刺是一种积极有效的治疗脑梗死后偏瘫的针刺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醒脑通督针法联合针刺足三阳经穴对老年脑卒中患者肢体偏瘫的疗效及对Fugl-Meyer和CSI评分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脑卒中后肢体偏瘫患者100例,采用简单随机化原则随机分为两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针刺足三阳经穴疗法,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醒脑通督针法,对比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生活质量评分、Fugl-Meyer评分、CSI评分、ADL评分与中医证候评分。结果:经过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较高(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情感功能、生理功能和社会功能评分显著升高(P<0.05),且治疗组评分升高更明显(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CSI评分显著降低、Fugl-Meyer评分和ADL评分显著升高(P<0.05),且治疗组改善程度较大(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肢体麻木、口眼歪斜、头晕头痛、疼痛冷热感觉障碍评分显著降低(P<0.05),且治疗组降低程度较大(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CP、FIB和HCT水平显著降低(P<0.05),且治疗组降低程度较大(P<0.05)。结论:老年脑卒中后肢体偏瘫患者采用醒脑通督针法联合针刺足三阳经穴进行治疗,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电针夹脊穴治疗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温月贤  黄源鹏 《光明中医》2010,25(10):1858-1859
目的评价电针夹脊穴对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的疗效,为临床探索一种疗效确切、易于操作的新方法。方法中风偏瘫痉挛状态患者60名,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电针夹脊穴,对照组采用传统体针法治疗,共治疗2月。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进行肌张力Ashworth量表法、临床痉挛指数等指标的评定。结果在改善痉挛方面,治疗结束后,实验组临床痊愈3例,显效14例,有效9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6.7%;对照组临床治愈0例,显效10例,有效13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76.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中风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电针夹脊穴组优于传统体针组(P0.05)。对中风偏瘫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均有改善,二者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研究结论电针夹脊穴对中风偏瘫患者痉挛程度、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都有改善,尤其在改善痉挛和运动功能方面明显优于传统体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针刺拮抗肌群配合推拿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对63例中风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针刺主动肌配合推拿与针刺拮抗肌组治疗,比较其疗效。结果: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痉挛、下肢运动功能、平衡、Bfurlnstrom分期及Barthel指数进行评定,两组前后及组间比较均P〈0.05。结论:针刺主动肌配合推拿与针刺拮抗肌对中风后肢体痉挛均有一定疗效,但二者相比,针刺拮抗肌疗效配合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经针刺头部督脉和足太阳经穴对卒中后下肢痉挛的临床疗效,以期为中风后痉挛性偏瘫开发新的治疗手段。方法:纳入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脑卒中伴下肢痉挛患者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平均分作对照组及观察组,两组均40例。对照组行常规针刺治疗,观察组针刺头部督脉和足太阳经腧穴进行治疗,总疗程4周。采用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Fugl-Meyer(FMA)量表、日常生活能力巴氏指数(Barthelindex,BI)量表、临床痉挛指数(cliniespastieityindex,CSI)评估患者下肢痉挛、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经过治疗,两组MAS分级均较治疗前优,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分级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FMA分数为28.57±2.87,明显高于对照组25.97±4.13(P0.01);两组BI分数显著升高(P0.01),观察组升高幅度大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的CSI评分中腱反射分数为2.43±0.55,肌张力分数为4.25±0.67,阵挛分数为1.41±0.51,均小于对照组各指数,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头部督脉和足太阳经穴可有效缓解卒中患者下肢痉挛和改善步态异常情况,促使患者功能恢复,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针刺照海穴纠正中风偏瘫足内翻30例临床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足内翻是中风偏瘫中一种常见的并发症。笔者近几年在临床上针刺“照海”穴纠正足内翻30例收到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30例中男27例,女3例;年令在38—65岁之间;发病时间:2个月—3年之间;脑血栓引起偏瘫足内翻者22例,脑出血引起偏瘫足内翻者7例,风心病脑栓塞引起偏瘫足内翻者1例。诊断依据重度:足底与下肢呈90°者。中度:内翻足底与下肢呈125°以下90°以上者轻度:内翻足底与下肢呈125°以上者。正常:为足底与下肢呈180°。治疗方法 (一)针具:用不锈钢制成的28—30号1.0—1.5寸的毫针,根据患者的病情及体形灵活选用。 (二)取穴;以照海穴为主,配以交信穴,同时配以足三阴经的公孙、蠡沟、阴陵  相似文献   

16.
中风偏瘫痉挛状态中医治疗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风病人由于脑高级运动调控中枢受损,使其对脊髓等低位运动中枢的调控及抑制作用中断,致使低级中枢的原始功能释放,导致运动环路的兴奋性增强,使患侧肢体肌张力增高呈痉挛状态。近年来对于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的检测和中医治疗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本文对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足反射区按摩疗法对中风偏瘫的康复作用。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将86例中风偏瘫患者分为观察组、对照组两组,每组43例。观察组采用常规中西药物、针刺结合足发射区按摩疗法,对照组采用单纯中西药物治疗方法。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进行ADL能力评价及血液流变学指数变化比较发现,在提高偏瘫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改善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方面,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0.01)。  相似文献   

18.
缓解中风偏瘫痉挛状态刺灸法探讨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相似文献   

19.
肩周炎是肩关节周围炎的简称,是由于慢性劳损,外伤筋骨或气血不足,又感受风寒湿邪所致的以肩部疼痛和肩关节活动障碍为主要特征的病症.该病多发于50岁左右,女性发病多于男性,是影响中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笔者自2006年以来采用以针刺手三阳经腧穴为主治疗此类患者56例,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针刺锥体区治疗卒中偏瘫痉挛状态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目的:观察针刺锥体区对卒中偏瘫痉挛状态的影响,为治疗卒中偏瘫痉挛状态的有效针刺治疗方法提供科学的临床依据。方法:随机抽取60例住院病人,平均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以修改的Ashworth量表、Fugl-Meyer评价法、Barthel氏ADL.指数等做指标,在醒脑开窍法的基础上,观察评定两组的治疗结果。结果:醒脑开窍针法加针刺锥体区治疗卒中偏瘫痉挛状态具有较好疗效(有效率90.0%),优于单纯醒脑开窍针法组(有效率66.7%);针刺锥体组与单纯醒脑开窍针法组在运动功能水平、生活自理能力方面治疗后均有明显改善。结论:针刺锥体区能明显缓解卒中患者肢体的痉挛程度,是对醒脑开窍针法的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