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0 毫秒
1.
目的:探讨CT和MRI在副神经节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经手术或病理证实的副神经节瘤的CT和MRI表现,所有26例均行CT扫描,16例行MRI检查.分析肿瘤的位置、大小、形态、密度、信号特点及强化方式.结果:CT表现为边界清楚或不清楚的软组织肿块,肿块呈圆形或类圆形和不规则形.平扫呈等低密度者23例,高密度者3例,增强多为持续性强化,动脉期中度-明显强化,实质期明显强化,延迟期强化程度轻度减低,24例增强后强化不均,病灶内见斑片状出血坏死区,2例强化均匀,1例病灶内有钙化,2例可见病灶周围水肿表现,1例侵犯邻近骨质.6例恶性者肿块向周围结构侵犯,伴有肝脏、双肺或淋巴结转移.肿瘤最大径线为2.5~13.5 cm(平均6.38 cm).MRI上副神经节瘤多表现为较大软组织肿块,T1WI呈等低信号,T2WI为中等或高信号或不均匀混杂信号,DWI呈高信号,增强扫描肿瘤实质部分明显强化.结论:CT和MRI是副神经节瘤定位、定性诊断的重要影像学检查方法,CT能够很好地显示肿瘤本身及其与周围结构的关系,MRI的信号变化能够反映肿瘤组织学成分的不同,CT和MRI在早期发现病灶、副神经节瘤的诊断与鉴别、判断病灶与周围组织结构的关系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320排CTA在头颈部副神经节瘤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头颈部副神经节瘤21例患者行320排CTA检查, 并由2名具有10年以上工作经验的高级职称医师分析其影像资料。结果 21例共30个副神经节瘤, 其中颈动脉体瘤20个, 颈静脉球瘤9个, 迷走神经副节瘤1个;CT均表现为实性肿块、血供丰富和明显强化。VR、MIP及MPR可清晰显示病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所有副神经节瘤均进行术前分型, 结果与术后分型完全相同, 准确率达100%。结论 320排CTA可作为诊断头颈部副神经节瘤安全、准确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式。  相似文献   

3.
患者女,23岁.主因"3年前无诱因出现右腰部酸痛,1个月前症状加重"就诊,酸痛呈持续性,伴腹胀、腹部闷痛,反复发作.CT:右侧腹膜后腰大肌前方见2.9 cm×4.3 cm×7 cm的囊样低密度影,边界清楚,包膜完整,周围组织受压稍向外侧推移(图1),CT值为27 HU,增强扫描无明显强化.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腹腔囊性淋巴管瘤的CT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腹腔囊性淋巴管瘤的CT表现。结果:18例腹腔囊性淋巴管瘤中,位于大网膜7例,肠系膜5例,腹膜后腔5例,盆腔1例,囊肿形态不规则,向下竖形发展或沿周围组织间隙生长。16例表现为囊状均匀性水样密度影,其中8例囊内见线状、点状不连续软组织影,5例见少量脂肪密度影;1例囊腔内出现液-液平面影,下层密度较高。16例囊壁薄,呈多房状;1例呈双房状,囊腔张力高,囊壁不均匀性增厚,和周围肠管关系不清,有粘连。增强后囊壁及间隔轻度强化,8例囊内可见血管影。结论:CT增强扫描多能对腹腔囊性淋巴管瘤做出明确诊断,明确囊肿发生部位、范围、与周围组织关系、是否有血管穿行其中,对临床合理确定手术方案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6.
目的:提高室管膜瘤的CT及MRI诊断水平。方法:进行77例室管膜瘤的CT及MRI表现与手术病理——光镜、电镜超微结构与免疫组化对照研究。结果:位于脑室32例,脑内45例。CT显示不规则形或类圆形混合密度肿块或稍高密度肿块伴斑点状钙化,境界清楚,边缘分叶状。MRI显示T1WI呈不均匀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选择乳头型室管膜瘤的电镜显示:在胞质见微绒毛呈直棒状或形成菊形团,常见胶质丝。免疫组化检查:Vimentin显示阳性;Cytokeratin、EMA显示阴性。结论:进行室管膜瘤的CT及MRI表现与病理对照研究,有助于CT及MRI诊断及鉴别。  相似文献   

7.
卵巢甲状腺肿的CT表现:与病理对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分析卵巢甲状腺肿(SO)的CT表现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9例卵巢甲状腺肿的CT表现,并与病理所见作对照分析.结果 9例SO均为单侧附件肿块,呈椭圆形或分叶状,边界清楚;3例呈囊性,6例为囊性为主的囊实性;囊内密度不均匀,其中5例呈高密度.增强后实质部分多中等(3例)或显著强化(5例).6例伴有斑点、线条及环形钙化;4例少量腹水.镜下见肿瘤由甲状腺滤泡样结构和富含血管及纤维组织的基质组成,滤泡大小不等,滤泡腔内充满嗜伊红高蛋白凝胶样物质.结论 边界清楚的囊实性肿块、钙化及囊内平扫高密度、实质部分显著强化是SO的CT表现特点.  相似文献   

8.
神经节细胞瘤是一种罕见的脑内神经细胞来源肿瘤,现报告CT检查、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颞顶叶神经节细胞瘤1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胃神经鞘瘤的CT表现及病理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胃神经鞘瘤CT资料,并与病理所见相对照。结果:肿瘤均为单发病灶,6例发生于胃体部,2例发生于胃窦,2例发生于胃底,肿块大小不一,但以<3 cm为主,其内密度均匀,呈等或稍低密度,1例密度略不均匀,均未见明确囊变、坏死区,2例可见溃疡面形成,增强扫描静脉期呈中度强化,4例行延迟期扫描,强化程度未见下降。结论:胃神经鞘瘤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点,CT检查有助于胃神经鞘瘤的定位、定性以及观察肿瘤与周围组织结构的关系,但具体诊断仍需结合病理表现。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分析脑星形胶质细胞瘤的CT表现与手术、病理分级间对应关系,探讨CT表现的病理基础。方法:报道82例脑星形胶质细胞瘤的CT、手术、病理分级对照资料,并将病理分级分为3组:良性组(Ⅰ~Ⅱ级)16例,交界组(Ⅱ级)31例,恶性组(Ⅱ~Ⅳ级)35例,对3组间肿瘤大小、密度、水肿、强化程度、钙化、出血、囊变坏死等CT表现进行对照研究。结果:肿瘤的大小、钙化、血供、边界情况3组间无显著性差异;而肿瘤密度、瘤周水肿、强化程度及类型、瘤内囊变坏死、肿瘤硬度等3组间或两组间(良性组与交界组合并为一组)则存在显著性或高度显著性差异,其中恶性组趋向于呈混杂密度、中?蛐重度混杂强化、中?蛐重度瘤周水肿、瘤内多见坏死囊变、肿瘤硬度偏软等特征,良性组则相反。结论:不同病理分级的脑星形胶质细胞瘤的CT表现各有其特点,可作为肿瘤分级提示性诊断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
12.
患者女,65岁.因上腹部不适1个月,发现膀胱占位1周就诊.查体未见异常.B超:膀胱右侧壁实质性肿块,等回声,大小18 mm×16 mm,肿块基底较宽,膀胱壁连续性可,肿块未侵及基层.CDFI示:内部可及血流信号,探及动脉频谱:RI:0.67.B超印象:膀胱右侧壁实质性肿瘤,提示T1期.KUB+IVP:膀胱右侧壁见可疑结节状充盈缺损.CT:膀胱右侧壁占位性病变,边界光整,直径约1.8 cm(图1),增强后病灶有明显强化,未见远处淋巴结侵犯(图2).诊断:膀胱右侧壁占位性病变.手术病理考虑为(膀胱)副神经节瘤(图3).  相似文献   

13.
患者女,44岁,因"发作性喘息4年,加重伴胸闷心悸1周"入院.既往慢性鼻窦炎病史15年,过敏性鼻炎病史10余年.查体:右下肺散在湿啰音,口腔黏膜溃疡,双手浅感觉减退,肌肉萎缩,右肘后3处丘疹.  相似文献   

14.
肝脏炎性假瘤的CT表现与病理学对照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肝脏炎性假瘤(IPL)的CT表现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0例经病理证实的肝脏炎性假瘤病例的CT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表现,并与病理结果对照分析.结果 10例肝脏炎性假瘤呈单发孤立肿块,CT平扫9例表现为低密度,1例表现为稍高密度.动态增强扫描2例动、门脉期及延迟期均无强化;3例动、门脉期及延迟期病灶呈分隔状强化;4例动、门脉期及延迟期病灶呈环形强化;1例动脉期和门脉期无强化,延迟期呈中心结节状强化.病理主要表现为大片凝固坏死及周边纤维组织包绕和较多炎性细胞浸润.结论 CT动态增强扫描可充分反映病灶的血供特点和病理特征,在肝脏炎性假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具有很大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直肠癌术前CT诊断与术后病理对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CT检查在直肠癌术前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7例直肠癌患者的CT表现,其中男38例,女29例,与术后病理结果 进行对照,分析CT分期和病理分期中的各项准确性指标,评价CT检查的临床价值.结果 直肠充气CT扫描对67例直肠癌患者的诊断准确率为100%;诊断直肠癌侵犯浆膜外脂肪的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敏感度、特异度、假阳性、假阴性分别为94.6%、72.7%、94.6%、72.7%、27.3%、5.4%;诊断盆腔区域淋巴结转移的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敏感度、特异度、假阳性、假阴性分别为74.2%、69.4%、67.6%、75.8%,24.2%、32.4%;CT分期和病理分期Ⅰ-Ⅲ期的符合率分别为75.0%、68.8 oA、74.2%,总符合率为71.6%.结论 CT检查 能准确的检出直肠癌,并能准确的显示浆膜外脂肪的侵犯,但直肠癌的CT分期和对淋巴结转移的判定仍有限制.  相似文献   

16.
穿孔性阑尾炎CT征象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阑尾穿孔具有诊断价值的CT征象。方法 回顾性分析20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穿孔性和非穿孔性阑尾炎患者的CT图像。观察12项急性阑尾炎的CT征象,采用χ2检验筛选可用于鉴别诊断穿孔性与非穿孔性阑尾炎的CT征象,评价这些征象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率。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阑尾穿孔最具诊断价值的CT征象。结果 205例中,40例(40/205,19.51%)阑尾穿孔与165例(165/205,80.49%)阑尾未穿孔患者间,脓肿、阑尾壁强化缺损、蜂窝织炎、阑尾腔外积气、阑尾腔外粪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各征象鉴别诊断穿孔性和非穿孔性阑尾炎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率依次分别为:脓肿80.00%(32/40)、97.58%(161/165)、94.15%(193/205),阑尾壁强化缺损50.00%(20/40)、98.79%(163/165)、89.27%(183/205),蜂窝织炎37.50%(15/40)、95.76%(158/165)、84.39%(173/205),阑尾腔外积气27.50%(11/40)、99.39%(164/165)、85.37%(175/205),阑尾腔外粪石5.00%(2/40)、100.00%(165/165)、81.46%(167/2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脓肿、阑尾壁强化缺损与阑尾穿孔相关(Wald=33.21、16.19,P均<0.001)。结论 脓肿、阑尾壁强化缺损是阑尾穿孔最有诊断价值的CT征象。  相似文献   

17.
进展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螺旋CT征象与病理学检查相对照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胃癌淋巴结转移的螺旋CT征象及其与病理学的关系.方法 对59例进展期胃癌患者行螺旋CT平扫及三期动态增强扫描. 结果①胃癌淋巴结螺旋CT呈融合型、强化明显、不均匀强化及直径≥9 mm者,病理转移的阳性率较高(P<0.05);②胃癌组织呈低分化、Borrmann Ⅲ+Ⅳ、浸润深度T3~4、TNM分期Ⅲ+Ⅳ者,螺旋CT诊断淋巴结转移的阳性率较高(P<0.05),而与肿块的大小无关. 结论 胃癌淋巴结的螺旋CT征象(淋巴结分布类型、大小、强化程度、强化方式)可反映转移淋巴结的病理特性;胃癌组织的病理学特性(癌组织的分化程度、Borrmann分型、浸润深度及TNM分期)决定螺旋CT判定淋巴结转移的阳性率.综合胃癌组织及淋巴结的各种螺旋CT征象有助于提高CT诊断淋巴结转移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腹膜假黏液瘤(PMP)的CT表现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43例确诊为PMP的患者临床、病理及CT影像资料.结果 PMP较常见的CT表现包括腹腔囊性占位(43/43,100%)、腹膜及网膜增厚、网膜饼(43/43,100%)、密度不均匀的腹腔积液(38/43,88.37%)及肝、脾被膜压迹(36/43,83.72%);较少见的CT表现包括腹腔内钙化灶(18/43,41.86%)、肠梗阻(17/43,39.53%)、心包积液(15/43,34.88%)、腹壁肌肉内囊性肿块(12/43,27.91%)、胸腔积液(11/43,25.58%)、肝脾实质内囊性灶(10/43,23.26%)、输尿管及肾盂积水(10/43,23.26%)、腹腔及心包旁肿大淋巴结(4/43,9.30%)、腹膜后囊性灶(4/43,9.30%)、食管裂孔内囊性灶(3/43,6.98%)及阑尾肿瘤(3/43,6.98%).术后病理诊断为高级别PMP 20例,低级别PMP 23例.结论 PMP临床少见,易误诊,CT表现多样但具有一定的特征性,有助于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9.
高位心包上隐窝CT表现与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熟悉高位心包上隐窝的CT表现及其对诊断与鉴别诊断的意义。方法前瞻性对连续800例进行胸部螺旋CT检查的患者的CT图像进行观察,对明确或怀疑有高位心包上隐窝者进行1.25mm薄层重建和多平面重建,经2名有经验的医师最后确认,统计高位心包上隐窝的出现率,描述其表现并测量其大小。结果①19例最后被确认为高位心包上隐窝,占2.4%。在横轴位上表现为右侧气管旁区圆形、卵圆形、半月形、三角形或铸型灌注状水样密度结构,冠、矢状位呈长条带状,上部盲端呈囊袋状,往下紧贴无名动脉和升主动脉且与常见部位心包上隐窝相连。②大小:横轴位,平均长径和短径分别为19mm和14mm;矢状位或冠状位最长径平均56mm。结论CT薄层和多平面重建可更好地观察高位心包上隐窝,从而更有把握地与纵隔病变相鉴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