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巨大左心室心脏瓣膜置换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巨大左心室心脏瓣膜置换术的早期疗效.方法 为34例巨大左心室的瓣膜病患者行心脏瓣膜置换术,其中主动脉瓣置换术8例,二尖瓣置换术18例,双瓣置换术8例.全部应用机械瓣.结果 术后早期死亡3例,1例死于恶性心律失常,1例出现顽固性低心排综合征死亡,1例术后机械瓣失功,经再次急诊手术后因呼吸循环衰竭死亡,死亡率为8.8%,其余31例均治愈出院,术后心功能明显改善.结论 确切而有效的心肌保护,细致而完善的围手术期处理能降低此类病人的手术并发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2.
重症心脏瓣膜病瓣膜置换术是指对瓣膜功能严重受损,有巨大左心室,长期慢性心衰、恶病质的患者而进行的心脏瓣膜置换。手术及术后风险较一般心脏瓣膜置换术相对增高。2007年1—12月我院心脏外科共行重症心脏瓣膜病瓣膜置换术171例,重点观察16例。现将护理情况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巨大左心室(左室舒张末内径在7.0~9.6cm、左室收缩末内径≥5.0~7.8cm)瓣膜置换术后围手术期治疗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共26例巨大左心室患者瓣膜置换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发生低心排综合征3例,心律紊乱5例,肾衰1例,术后早期死亡2例,病死率7.6%,死亡原因是严重低心排、恶性心律失常。结论对左心室巨大瓣膜置换手术方法改进,HTK液灌注保护心肌,术后注意电解质情况、预防恶性心律失常,减少并发症,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老年风湿性心脏瓣膜置换术5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老年风湿性心脏瓣膜置换术的疗效,总结治疗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1996年1月~2009年12月本院收治的风湿性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选择其中老年风湿性心脏瓣膜置换术50例为观察组,选择中青年风湿性心脏瓣膜置换术50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疗效。结果:老年风湿性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并发症多,死亡率高。结论:对于老年风湿性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要制定合理的手术方案,严防术后并发症,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联合同期心脏瓣膜置换治疗冠心病合并心脏瓣膜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1年2月~2016年5月我院收治的冠心病合并心脏瓣膜患者80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研究组给予冠状动脉旁路移植联合同期心脏瓣膜置换术治疗,对照组采用冠脉支架植入术联合非同期瓣膜置换术。比较两组术后心功能改善情况、术后住院情况、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及桥血管通畅情况。结果研究组术后心功能改善情况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研究组术后住院时间、呼吸机应用时间等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研究组桥血管通畅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冠心病合并心脏瓣膜病患者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联合心脏瓣膜置换术可获得显著疗效,较冠脉支架植入术联合非同期瓣膜置换术治疗效果更为理想,安全性更高,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巨大左心室伴心脏瓣膜病的重症患者进行手术治疗的临床经验。方法对我院自2003年11月至2011年11月以来,于我科治疗的210例巨大左心室伴心脏瓣膜病的重症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本组中,患者体外循环的时间为58~288 min,其主动脉阻断的时间为31~178 min。共84例出现术后的并发症,予以对症治疗后,有58例康复,26例死亡。其中LVEDD在80 mm以上,以及LVESD在65 mm以上的患者,其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47.8%,而病死率则为19.6%,其中LVEDD在80 mm以下,以及LVESD在65 mm以下的患者,其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23.7%,而病死率则为6.8%,两组相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中对二尖瓣的瓣下结构予以保留者,其并发症的发生率与病死率均低于未予保留者。结论在术前予以周密的准备,在术中对心肌予以必要的保护,并尽量保留患者心内结构,在术后对各种并发症予以及时正确的处理,系对巨大左心室伴心脏瓣膜病的重症患者进行治疗的关键,应予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心脏瓣膜置换术临床护理路径如何合理有效的制定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60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随机设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实验组按临床路径实施围术期护理,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比较2组患者术后出血、感染、皮肤压疮、角膜炎、体温过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满意度。结果:在瓣膜置换术中实施临床护理路径后,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术后随访患者满意度也较对照组显著提高(P0.05)。结论:实施临床护理路径可提高心脏瓣膜置换术中护理质量,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并具有良好的可行性及可控性,是一种有效、科学、合理的护理模式,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临床护理路径;瓣膜置换术;术中护理  相似文献   

8.
目的 总结合并糖尿病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的护理经验。方法 对25例合并糖尿病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进行围术期的饮食和营养,血糖的监测与调控的综合护理。结果 2例发生低血糖反应,1例手术伤口延迟愈合,其余均未出现有关并发症及不良反应。结论 合并糖尿病患者也能行心脏瓣膜置换术,良好的综合护理能减少其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心瓣膜置换术的危险因素,以提高手术治愈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53例心瓣膜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心瓣膜置换术的潜在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术后顺利恢复240例,术后发生并发症13例,其中治愈7例,死亡6例。经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心功能Ⅳ级,年龄≥70岁,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病,LVEDD≥70mm,合并CABG,主动脉阻断时间>2h,体外循环时间>3h是影响心瓣膜置换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重视影响心瓣膜置术的独立危险因素的处理,对提高其疗效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大心脏瓣膜置换术进行临床分析,总结其经验教训。方法对笔者所在医院2005年3月~2010年2月收治的巨大心脏合并瓣膜病变39例患者的瓣膜置换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例患者术后肾功能、多器官功能衰竭,3 d后死亡;2例患者术后突发恶性心律失常,9 d后死亡;其余患者术后半年心功能均明显改善,提高至Ⅰ~Ⅱ级,下肢无浮肿、睡觉可平卧,生活状况良好。结论除了适应证和手术时机的选择,充分的术前准备、术中心肌保护及水肿消除、术后心肌治疗对治疗效果也具有相当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巨大左心室瓣膜病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巨大左心室 [舒张末期直径 (EDD) >70 m m ]瓣膜病人外科治疗经验 ,提高其手术疗效。方法 对 34例巨大左心室心脏瓣膜病患者实行瓣膜替换术。术前平均 EDD 81.0 mm ,收缩末期直径 (ESD)6 1.0 m m ,射血分数 (EF) 0 .4 3,射血分数缩短 (FS) 0 .2 1;心功能 级 11例 , 级 2 3级。主动脉瓣替换术 (AVR) 8例 ,二尖瓣替换术 (MV R) 9例 ,AVR+MVR17例。结果 本组治愈出院 32例。围手术期及术后早期死亡 2例 ,晚期死亡 2例。结论 强调温血灌注改进心肌保护技术 ,保留二尖瓣装置和加强围手术期处理 ,是提高巨大左室心病心脏瓣膜病人手术疗效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风湿性心脏病(简称风心病)行人工瓣膜置换术后早期发生死亡(术后30 d内)与术前合并冠心病的关系。方法收集1996年1月至2004年12月460例风心病人工瓣膜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术后是否死亡分为两组,死亡组50例,均术后30 d内发生死亡;对照组从410例未发生死亡的患者中随机选择60例作为对照。其中所选病例均为术中麻醉平稳,手术过程顺利,术后常规对症处理的患者。选择术前临床指标,超声心动图,术前合并症、并发症等指标,用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术前因素与术后死亡发生的关系。结果术前合并冠状动脉病变,心功能分级(NYHA),瓣膜置换同期行冠状动脉搭桥术,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男>75 mm,女>70 mm)是手术早期发生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术前合并冠心病影响术后早期病死率,术前应明确诊断,积极围手术期处理,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巨大左室心脏瓣膜病的手术治疗经验。方法自2005年1月至2009年1月共施行巨大心脏瓣膜病手术78例。男性47例,女性31例,年龄26~72岁(41.5±8.7),主要病因为风湿性病变、退行性病变、细菌性心内膜炎及先天性瓣膜畸形。主要病理为二尖瓣关闭不全、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术前心功能在Ⅲ~Ⅳ级(NYHA分级),心胸比(CT)(0.73±0.08),左室舒末径(LVEDD):70~99mm(79±7)mm,左室射血分数(EF):0.34~0.52(0.42±0.06)。术前调整心功能,增加心肌能量储备,改善全身营养状况。在全麻低温体外循环下行瓣膜置换术,采用间断氧合血性停跳液心肌灌注,加用平行及改良超滤。二尖瓣大部分保留后叶或全瓣结构,术后早期联合应用强心、扩血管药物,ICU停留2~3周,常规复查心脏彩超、胸部X线片及心电图。结果术后早期死亡3例,死亡率3.8%,1例为术后15h心脏骤停,2例为术后低心排。术中心脏复跳困难12例,术后主要并发症为低心排15例,恶性心律失常8例,多器官功能衰竭2例,二次开胸止血4例,伤口感染清创缝合3例,肺部感染3例。术后2~3周复查LVEDD、EF、CT均较术前明显改善。结论①巨大左室心脏瓣膜病属重症心脏瓣膜病,术前充分准备非常必要;②术中加强心肌保护,提高体外循环条件设置,尽可能保留二尖瓣部分或全部瓣下结构,对双瓣膜置换要注意二个瓣膜型号的匹配,相差不超过2个为宜,术中心脏复苏要综合方法应用,必要时采用2次阻断法;③术后早期联合应用强心、利尿、扩血管及抗心律失常药物,延长呼吸机辅助时间,减少心肺做功。  相似文献   

14.
李季  谢晓阳 《中国药业》2009,18(11):48-49
目的总结200例心脏瓣膜替换手术的情况,以提高手术疗效,避免手术并发症,降低手术死亡率。方法选择1995年10月至2008年10月施行心脏瓣膜替换术的2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病因、病变类型、临床表现、手术方式及预后。结果200例患者的手术方式为二尖瓣替换术(MVR)165例、主动脉瓣替换术(AVR)12例、二尖瓣及主动脉瓣替换术(DVR)23例,同时行三尖瓣成形术32例、左心房血栓清除术26例;结果患者早期死亡13例(6.50%),死亡原因为术后低心排出量综合征8例、室性心律失常4例、凝血功能异常1例。结论合理选择手术适应证、术中加强心肌保护、手术操作精细准确、有效预防栓塞和出血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无支架Baxter主动脉生物瓣临床应用效果。方法以冠状动脉开口下植入方法用无支架Baxter生物瓣作主动脉瓣置换共11例,切除左右冠状窦保留完整的无冠窦,基底缘采用间断缝合,上缘连续缝合。术后采用超声心动图随访12~42个月。结果术后无死亡,1年后2例出现极轻度关闭不全,跨瓣压差均有下降,有效瓣口面积均>1.0cm2,术后早期左室舒缩功能明显改善,心输出量和射血分数明显增加。结论无支架Baxter主动脉生物瓣作主动脉瓣置换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127例瓣膜置换术的临床经验。方法对我院127例在全麻中度低温体外循环下施行瓣膜置换术的病例进行分析。单纯二尖瓣置换术66例,单纯主动脉瓣置换术36例,联合瓣膜置换术25例。二尖瓣置换术用右房一房间隔切15路径59例,用房间沟一左心房切口路径7例;其中保留后瓣27例,三尖瓣成形30例。主动脉瓣置换术36例均采用升主动脉斜行切口,同期行冠状动脉搭桥5例。结果本组术后早期死亡4例,病死率为3.1%;术后发生并发症31例,发生率24.4%。结论科学的术前评估、合理掌握手术适应证、加强围手术期管理、保留瓣下结构、重视三尖瓣返流处理,可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究二尖瓣成形术与二尖瓣置换术在二尖瓣瓣膜病变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15年4月至2016年8月本院收治的二尖瓣瓣膜病变患者90例,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两组.二尖瓣成形术治疗45例(瓣膜成形组),二尖瓣置换术治疗45例(瓣膜置换组).对比两组手术情况、心功能各项指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与瓣膜置换组相比,瓣膜成形组术后24 h输血量和住院天数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瓣膜成形组的左心射血功分数(LVEF)、心胸比、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内径(LVESD)与瓣膜置换组相比均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瓣膜成形组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瓣膜置换组(2.22%比1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二尖瓣置换术相比,对二尖瓣瓣膜病变采用二尖瓣成形术治疗效果更优,能有效改善心功能,术后输血量较少,缩短治疗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对比不同保留瓣下结构行二尖瓣置换术的效果,为临床手术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从2014年2月至2015年4月在本院心脏外科接受二尖瓣置换术治疗的患者84例为观察对象.按照不同手术方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为二尖瓣置换术中保留二尖瓣后叶及瓣下结构的患者,而观察组为二尖瓣置换术中保留二尖瓣全瓣叶及瓣下结构的患者,对比两组手术效果.结果 观察组机械通气时间、升压药物使用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左心室功能指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组LVEDD、LVESD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而LVEF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心功能Ⅰ级人数占比显著高于对照组,而心功能Ⅳ级人数占比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9.52%(4/42),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6.19% (11/42) (P<0.05).结论 行二尖瓣置换术中保留二尖瓣全瓣叶及瓣下结构临床效果明显,可有效改善患者心功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左心瓣膜置换术后再次手术治疗三尖瓣功能性关闭不全的疗效分析.方法 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对12例左心瓣膜置换术后再次手术治疗三尖瓣关闭不全患者,曾行二尖瓣置换术4例,主动脉及二尖瓣置换术7例,主动脉瓣置换术1例.其中8例患者第1次手术时曾行三尖瓣成形术,采取手术治疗后的1~15年期间发生三尖瓣关闭不全,右心衰竭、腹水、肝大,心功能Ⅳ级.12例患者均再次手术,4例行三尖瓣置换术,8例行三尖瓣成形术.结果 手术成活11例,死亡1例.术后随访1~5年,3例三尖瓣置换患者恢复良好;5例三尖瓣成形术心功能恢复良好,只有极轻度或轻度三尖瓣关闭不全;2例患者出现中度三尖瓣关闭不全,1例患者出现重度三尖瓣关闭不全.结论 左心瓣膜置换术后包括部分同期行三尖瓣成形术患者,远期发生三尖瓣关闭不全,可能与以下原因有关:(1)左心瓣膜病变未纠正;(2)持续性肺动脉高压;(3)风湿性病变持续发展;(4)心房纤颤等因素;(5)原三尖瓣成形术失败.对重度三尖瓣关闭不全,发生右心功能衰竭者,应再次外科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