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总结42例动脉导管未闭合并内畸形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42例均一期手术治疗,采用深低温微流量体外循环,先切开肺动脉处理动脉导管,然后纠正心内畸形。结果:治愈41例,死亡1例;并发灌注肺综合征1例,无脑气栓发生;术后复查心脏超声示PDA遗留1例,直径2mm;术前漏诊12例在术中发现11例PDA。结论:PDA合并心内畸形时术前易漏诊,术前诊断宜慎重,术中应加强心内外探索;一期手术治疗安全有效,深低温微流量体外循环等技术可避免脑气栓、灌注肺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小儿心内直视手术体外循环(CPB)对肾功能损害的原因与防治。方法总结784例在体外循环心脏手术中采取有效的血液保护与肾保护措施。结果术后出现血尿62例,5例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抢救无效死亡。结论长时间体外循环时间、低灌注压、血液破坏过多及体外循环过程中低温、缺氧、组织器官再灌注损伤等原因均可导致人体重要脏器功能损害。小儿体外循环中进行有效的血液保护和肾保护,可减少术后并发症,防止发生性急肾功能衰竭(ARK)。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合并心内畸形动脉导管未闭(PDA)的一期外科治疗及预防术中灌注肺的方法。方法26例患者,5例采用正中劈胸骨经心包外分离双重结扎PDA,5例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切开肺动脉直视缝闭PDA,16例深低温体外循环辅助心脏停跳下切开肺动脉直视缝闭PDA,同期行心内畸形矫治。结果1例出现围手术期肺灌注,无早期死亡病例,均痊愈出院,随访2个月至4年,恢复良好,无晚期死亡。结论心内畸形合并PDA应早行同期矫治,体外循环前或阻断主动脉前结扎或缝闭PDA能明显降低肺部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成人动脉导管未闭的体外循环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回顾8例成人动脉导管未闭(PDA)在体外循环(CPB)下行手术的患者,总结体外循环经验。方法 CPB采用深低温低流量(DHLF),心肌保护为4:1高钾含血停搏液灌注。心脏停跳后切开肺动脉堵住动脉导管开口,防止灌注肺。结果 CPB时间53~96min,心脏阻断25~63min,均自动复跳,顺利脱机,痊愈出院。结论 采用深低温低流量CPB行成人动脉导管直视缝合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总结升低温低流量的体外循环(CPB)管理方法在动脉导管未闭(PDA)手术中的应用及其效果.方法 鼻咽温度降至200C-220C,动脉灌注流量(5-10ml/kg-min).结果 本组病例CPB转机时间62-138分钟,升主动脉阻断时闻21-84分钟,18例病员16例自动复跳,2例除颤后复跳,全组病例脱机顺利,无死亡病例.结论 深低温低流量的CPB管理方法在PDA直视缝合术中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术后并发症少,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6.
小于10公斤婴幼儿体外循环管理总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对160例小于10公斤婴幼儿体外循环(CPB)下,先心病直视手术的临床工作进行总结。方法 本组采用高灌注流量为主。129例为中度低温,12例复杂先心病应用深低温灌注技术,8例合并重度肺高压的婴幼儿利用氧合血持续肺灌注。32例应用常规超滤、平衡超滤或改良超滤,以减少组织细胞间隙水肿和炎性反应。本组采用全胶体、去白细胞库血及抑肽酶预充,转中红细胞压积(Hct)多在25%左右;术中持续进行各项监测。结果 死亡14例,占总数的8.75%。并发症36例,包括心律失常、低氧血症、肾功能衰竭、肺不张、肺部感染等。结论 CPB中要有良好平稳的灌注技巧;保持内环境平衡和有效的循环灌注压力;婴幼儿CPB应以高流量灌注为主,复跳后要有足够的后辅助循环时间,合理、及时、可靠的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有利于心功能的恢复。CPB预充应为全胶体并充分利尿,结合超滤技术以减少组织间隙水肿及炎性反应。采用有效的肺保护措施,包括去白细胞血液制品、药物保护、肺氧合血灌注保护、膜肺的应用等,可减轻全身炎性反应及灌注肺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本文报告从1987年9月至1991年12月间在体外循环正直接缝闭动脉导管未闭(PDA)24例的体会。在24例中,合并其他心内畸形16例,肺动脉高压11例。在低温低流量转流下,经肺动脉切口缝闭动脉导管。本组手术早期死亡1例,死于与人工瓣膜有关的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手术要点为:转流后尽早切开肺动脉,在其腔内用手指堵住导管开口,保证有效的左心引流,缝闭导管时持续低流量灌注,不停循环,心内吸引避免深入到动脉导管内防止体循环气栓。18例获随访,随访期4个月55个月,无远期残废。本手术方法对难度大的PDA或PDA伴有其他心内畸形者是一种比较安全的外科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改良经肺动脉动脉导管闭合术治疗重症、复杂动脉导管未闭的方法。方法:本组采用体外循环不阻断升主动脉,经肺动脉行动脉导管未闭(PDA)缝合或补片修补术。结果:本组无手术死亡,无灌注肺综合征,1例出现轻微精神症状,1例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经治疗后痊愈出院。结论:此种方法治疗动脉导管未闭合并心内畸形、成人巨大动脉导管以及动脉导管未闭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较为安全,术后并发症少,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9.
冯珠 《中国热带医学》2005,5(9):1980-1981
目的总结27例婴幼儿法洛氏四联症(TOF)矫治术的体外循环管理,提高TOF矫治术的成功率。方法体外循环(CPB)采用中度低温中流量和深低温低流量,心肌保护为主动脉根部间断灌注冷晶体停博液及心脏表面覆盖冰泥。大部分术中传统超滤和停转流后改良超滤联合应用。结果CPB时间为52—190min,主动脉阻断时间为37-115min,心脏自动复跳率为97%,无严重的CPB并发症,术后3例因发生严重低心排综合征死亡。结论合理的预充液配置、心肌保护、肺保护及超滤技术的应用是提高CPB质量和提高手术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对单纯性动脉导管未闭(PDA)手术方法是开胸行动脉导管结扎术,但对一些重症PDA合并肺动脉高压或PDA合并心内畸形者,须在体外循环下闭合动脉导管。2002年我院在1例拟行房缺修补术中发现PDA,在深低温低流量灌注下缝闭动脉导管,再行房缺修补术,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不同胸主动脉瘤手术所采用的体外循环(ECC)策略,探讨深低温停循环(DHCA)期间的重要器官保护方法。方法2005年7月-2011年7月共完成胸主动脉瘤手术共104例,其中,采用中低温ECC完成10例,采用DHCA双侧选择性顺行脑灌注(SACP)技术完成92例,采用常温半身ECC完成手术2例。疾病种类包括DeBakey(Ⅰ、Ⅱ、Ⅲ)型夹层、真性胸主动脉瘤和假性胸主动脉瘤。结果ECC时间75-371(198±51.25)min,升主动脉阻断时间35-299(125.87±67.88)min,停循环时间29-136(54.87±22.51)min,DHCA时最低鼻咽温度11.6-20(17.08±0.73)℃,常规超滤81例,超滤液量1000-4500ml,常规超滤+平衡超滤11例,超滤液量5000-7200ml,术中出现“假腔灌注”一例。104例患者手术顺利,安返监护室,术后12-72h清醒,术后早期清醒前出现躁动9例,早期低氧血症18例,肾功能不全13例。99例治愈出院,死亡5例。1例术后死于肾功能衰竭,1例死于肾功能衰竭和脑出血,1例死于术后上消化道出血及肾功能衰竭,1例死于术后多发性腔隙性脑梗、脑出血及气管食管瘘,1例死于吻合口大出血床旁开胸止血后感染。结论根据胸主动脉瘤发病部位和手术方法不同,应采用不同的ECC方法。灌注师与术者的紧密配合和高水平的ECC管理是手术成功的基础。加强术中重要器官的保护是减少术后并发症和死亡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总结1011例小儿心脏手术体外循环(CPB)以及转流中出现的意外和故障,方法:大部分病例采用中度低温,常规灌注方法,部分病全采用深低温低流量或深低湿停循环方法。结果:1011例中发生意外和故障10例,死亡3例,结论:小儿CPB应以高流量灌注为主,适时应用低温流量;中度血液稀释,维持胶体渗透压2.4kPa以上;通过压力适应的静态膨肺和有效的左心引流保护肺功能,用模式氧合器和多重微栓滤器,减  相似文献   

13.
辛梅  赵凯  岳琴  张近宝  邬晓臣  欧阳辉  高峰  巩固 《四川医学》2010,31(12):1757-1758
目的成人法乐四联症在病理生理上与儿童有较大区别,故术中体外循环也应区别对待,我们总结我院成人法乐四联症(TOF)根治术的体外循环管理方法。方法 64例TOF患者,体外循环转流前全部进行自体血体外储存,血液稀释后HCT维持在25%~28%,体外循环(CPB)转流中采用中度低温和深低温低流量体外循环灌注。结果 64例患者体外循环转流时间86~161(118.6±23.7)min;主动脉阻闭时间32~120(51.4±13.1)min;低流量灌注时间12~41(21.5±6.2)min。手术后低心排5例,急性肾功能衰竭1例,二次开胸止血2例,乳糜胸2例,病死率4.69%(3/64)。结论由于成人TOF患者心脏和肺血管的慢性病变严重,手术野回血多,在体外循环中应加强心肌保护和血液保护;同时保持适当胶体渗透压、合适的低温、合适的灌注流量可以预防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老年住院病人临床死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富晶 《医学理论与实践》2001,14(10):949-950
目的:通过对1136例老年住院病人死亡病例的病因分析,探讨老年死亡的病因,以期提高其防治水平。方法:对1136例老年住院病人死亡病例进行年龄、性别及死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老年人常见致死病因依次为肺部感染、肺癌、脑梗塞、急性心肌梗塞、多器官衰竭、脑出血。老年人的死因顺位随着年龄增长不断变化。结论:威胁老年人生命的疾病主要是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及心脑血管疾病。针对性地加强防治工作可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5.
凌庆  陈华蓉 《河北医学》2000,6(3):213-215
目的:本文报告72例重症PDA或合并心内畸形者在深低温流量下进行心内直视手术的经验和体会。方法:我们采用深低温,中度血液稀释法,动脉导管外结扎、压迫或切开肺动脉堵塞未闭动态导管口,离流量快速降温。结果与结论:使鼻咽温降至18~22℃,然后采用微流量灌注,直视下缝闭未闭动脉导管口,复温同时完成心内其它畸形矫治术,取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201例PDA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全组PDA201例,单纯PDA173例,VSD+PDA15例,TOF+PDA9例,AAI+VSD+PDA3例,AVS+PDA1例,单纯PDA结扎155例,CPB下缝扎18例。28例并发心内畸形者26例一期根治,2例分期手术。结果:全组死亡7列。死亡原因包括脑血管意外、低心排、人工血管渗血、急性肾衰和灌注肺。结论:多数单纯PDA可经左开胸结扎,病程长,合并重度肺高压或SBE者应在CPB下缝扎。合并其他心内畸形者,可一期或分期手术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再阻断控制性温血灌注在心脏复苏障碍时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发生心脏复苏困难患者:①体外循环(CPB)方法:采用中度低温、中度血液稀释,4∶1含血停搏液灌注心肌保护;②控制性温血再灌注方法:对5例主动脉开放后ST段抬高患者实施再次阻断升主动脉单纯温血灌注,7例发生心脏复苏困难患者给予再次阻断升主动脉高钾温血停搏液灌注。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脱离CPB。结论解决主动脉开放后心脏复苏困难,再阻断控制性温血灌注是简单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靳鸿莲 《新乡医学院学报》2006,23(4):416-416,420
目的探讨急性脑血管病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原因及相应的护理措施。方法对23例急性脑血管病并发肾功能衰竭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制订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23例急性脑血管病并发肾功能衰竭的患者,其中脑梗死9例,脑出血14例,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时间3~14 d。结论根据易发生原因提出相应护理措施,危重患者重点监测生命体征及肾功能,正确应用脱水剂,加强病情观察及护理是防止急性肾功能衰竭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