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对104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患者进行了CT和(或)MRI检查,发现脑梗塞28例(26.9%),其中50例颈内动脉系TIA患者发现梗塞19例(38.0%),54例椎基底动脉系TIA患者发现梗塞9例(16.7%)。对后组病人拍颈椎片均显示不同的改变,三维多普勒(TCD)均显示椎基底动脉痉孪。因此结合文献考虑颈内动脉系的TIA病因主要是微栓子,发生脑梗塞率较高,而椎基底动脉系TIA病因主要是血管痉挛,发生脑梗塞率低。由于TIA患者的脑梗塞率达26.7%~77%。故认为,TIA的概念除传统的突然发作、持续时间短暂、症状体征在24小时内完全消失及可以反复发作外,应加上影像学可见脑组织有小的软化灶这一现象,以统一临床与影像学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MRI检出病灶的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MRI、BAEP和临床观察比较一院神经内科徐晓云段淑荣李国霖哈尔滨市第十医院神经内科姜春雨眩晕是椎-基底动脉缺血发作(VBI)最常见的症状,也是临床诊断中的一大难题。我们对MRI检出病灶的VBI眩晕,进行了临...  相似文献   

3.
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的经颅多普勒脑血流速度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经颅多普勒(TCD)测定脑干、小脑梗塞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的脑血流速度的改变,与磁共振成像(MRI)进行对比。方法:对66例临床诊断为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MRI和TCD检查。将MRI显示脑干、小脑有梗塞灶的36例定为梗塞组;MRI未见异常的30例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组(VBI);正常对照组30例。结果:梗塞组36例以脑桥梗塞最多见,TCD示梗塞组、VBI组的血流速度异常率分别为916%和633%,2组血流速度值与对照组比较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TCD对脑血流动力学的研究有重要应用价值,特别是对于脑CT、MRI等影像学结构改变以前的临床下患者,预防脑梗塞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应用颈椎横突孔CT扫描和高刺激率ABR测试,检查18例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 (VBTIV)患者,结果发现两种检查方法的阳性率是一致的(72.2%。83.3%,P>0.05)。提示:高刺 激率ABR诊断VBTIV有形态学依据,与颈椎横突孔CT扫描联合应用,有助于提高客观诊断VB- TIV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5.
无小脑定位体征的小脑梗塞临床与MRI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扬  王继琛 《北京医学》1999,21(1):10-13
分析经MRI检查诊断的无小脑体征的小脑梗塞63例,发现无小脑定位体征性小脑梗塞发病率高,其临床表现主要为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脑干梗塞及颈内动脉系统病变,病变部位以PICA与SCA区的分水岭梗塞最为常见,梗塞灶的大小以腔隙性梗塞为主,其中24例合并脑干梗塞。  相似文献   

6.
应用颈椎横突孔CT扫描和高刺激率ABR测试,检查18例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VBTIV)患者,结果发现两种检查方法的阳性率是一致的(72.2%:83.3%,P〉0.05)。提示:高刺激率ABR诊断VBTIV有形态学依据,与颈椎横突孔CT扫描联合应用,有助于提高客观诊断VBTIV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7.
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和MRI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沈扬  王继琛 《北京医学》1996,18(4):195-198
对68例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进行了MRI检查,其中18例出现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塞。MRI在椎基底动脉系统TIAs脑梗塞的诊断方面是目前最为准确的方法,它可避免CT诊断“短暂性神经体征的脑梗塞”时出现的假了性和假阴性结果。  相似文献   

8.
对87例急性脑梗塞(ACI)患者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体感诱发电位(SEP)与头部磁共振成像(MRI)检查进行对比研究,以探讨其实用价值。87例按其临床表现分为颈内动脉系统梗塞(CIASI)组48例,椎-基底动脉系统梗塞(VBASI)组15例,CIASI+VBASI组24例;87例中有81例进行了BAEP检查,81例进行了上肢SEP检查,23例进行了下肢SEP检查。CIASI者SEP检查与临床的符合率和头部MRI检查与临床的符合率无明显差异,VBASI者BAEP检查与临床的符合率明显高于头部MRI检查与临床的符合率。结论:BAEP、SEP检查可为ACI患者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9.
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对130例椎-基底动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进行颅内动脉检测。结果发现113例血管流速异常(占86.9%)。主要表现为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流速度异常(53.1%),部分患者颈内及椎-基底动脉系统流速均有异常(28.3%);少数患者单纯表现颈内动脉系统流速异常(18.6%)。表明经颅多普勒超声(TCD)为临床研究椎-基底动脉TIA患者的血液动力学改变及临床诊断、观察病情、指导用药及早期预防提供了较为理想的非外伤性检测手段。  相似文献   

10.
作者对新疆地区70例脑血管疾病患者同时作脑电地形图(BEAM)、CT、MRI检查并进行对照分析,发现闭塞性脑血管疾病早期,BEAM检查阳性发现优于CT及MRI。对短暂性脑缺血(TIA)患者过去一直认为24h内可恢复,不留异常体征。本组BEAM检查阳性率64%,而CT与MRI阳性率分别为36%与29%,明显低于BEAM,对脑动脉硬化及高粘血症阳性率也高于CT及MRI。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椎基底动脉短暂缺血性眩晕(VBTIV)患者的脑干听力诱发电位(BAEP)与脑血流量(CBF)和病理改变的关系,对65例VBTIV患者(患者组)作磁共振血管成像(MRA),经颅多普勒(TCD)和BAEP检查,对26例对照组患者作MRA和TCD检查。结果;MRA显示患者组50例血管病理改变明显,15例改变不明显或无改变;对照组脑血流量为112.3-278.9ml/min(2s),较患者组48.0  相似文献   

12.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首发症状多为眩晕,临床缺乏敏感的客观诊断方法,CT或MRI检查阳性率低。本文对50例VBI患者采用常规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检查,加作转颈试验,取得满意效果。1资料与方法1.1实验分组:对照组:...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讨Gd-DTPAMRI在冠心病诊断中的作用。我们对54例冠心病(包括10例AMI、10例SMI、12例CMI、22例Angina)作Gd—DTPA增强前后MRI检查。其中24例作SPECT检查,23例作CA检查。结果表明:在Gd-DTPA增强MRI上,AMI、SMI主要表现为大片状强化信号,CMI主要表现为心室壁变薄,Angina主要表现为斑片状强化信号。异常强化信号的部位与SPECT所示缺血部位一致,与CA所示冠状动脉狭窄所属心肌区相符。Gd-DTPAMRI、SPECT、CA的阳性率分别为91%、92%、78%,差别无统计意义(P>0.05)。我们认为Gd—DTPAMRI能显示冠心病心肌缺血梗塞的部位、范围,提示缺血的程度及梗塞时期。在冠心病的诊断中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椎基底动脉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VBA_TIA)患者血中氧化低密度脂蛋白级常见因素影响。方法:用ELISA法测定32例VBATIA患者的血浆OXLDL浓度。结果:患者DXLDL浓度超过正常上限值,OXLDL浓度与年龄呈等级负相关,而与常用脂代谢指标关系不大。结论:OXLDL可能是VBA_TIAS发病的危险因素,而脑动脉粥样硬化在VBA-TIA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椎基底动脉短暂缺血性眩晕的临床诊断和客观检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结了椎基底动脉短暂缺血性眩晕(VBTIV)的临床诊断程序,对常见诊断VBTIV的几种客观检查方法(椎动脉血管造影,CT,椎基底动脉超声连续波多普勒,听性脑干反应)应用特点及发展趋势作了客观评述,指出高刺激率(51次/s)听性脑干反应是诊断VBTIV的敏感方法。  相似文献   

16.
对35例确诊为脑动静脉畸形(cAVM)患者的CT、MRI和MRA影像资料进行分析,发现CT平扫表现为形态不 规则点线状或四块状混杂密度灶,增强后表现为迂曲扩张的血管影,检出率为80%(28/35);MRI表现为一堆蜂窝状、条 索状、葡萄状流空低信号血管影,检出率为100%(35/35);MRA能全面显示cAVM全貌及供血动脉与引流静脉整体关 系,检出率为91.4%(32/35)。提示MRI对cAVM的诊断能力优于CT,MRI结合MRA可显示cAVM的全貌,可为诊断 cAVM提供更全面、准确的信息。  相似文献   

17.
探讨脑动静脉畸形X刀治疗的方法1疗效及术后CT、MRI随访的影像学改变。方法利用MEVATBRONMD7445医用直线加速器配合CREAT XST-SYS治疗系统治疗脑AVM6例,并进行24个月临床随访与4次以上CT、MRI扫描观察。结果6例症状消失或明显好转,CT,MRI片示AVM闭塞、缩小,有效达100%。AVM开始闭塞与缩小时间最早为治疗后6个月。结论X刀治疗是脑AVM首选治疗手段,主要靶点  相似文献   

18.
椎—基动脉TIA的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除了利用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的常规检测技术,还采用BAEP的高刺激重复率检测方法,对50例椎-基动脉TIA(VB.TIA)病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BAEP的高刺激重复率检测方法与常规方法并用VB.TIA。病人的BAEP的阳性率可达72%,明显高于单纯常规检测的48%,P<0.005。2.在影响VB.TIA的BAEP阳性率的诸相关因素中,BAEP阳性率主要与病后检测时间有关,即检测时间  相似文献   

19.
应用扭颈后脑血流图和高刺激率(51次/s)听性脑干反应(ABR),检查67例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VBTIV)患者。结果显示,扭颈后脑血流图检查结果与高刺激率ABR51次/s-11次/s,V波,Ⅰ~Ⅴ间期的异常率是一致的(分别为46.27%:61.19%,46.27%:44.78%,P〉0.05),两种诊断方法合用的阳性明显提高(77.61%),提示:扭颈后脑血流图检查VBTIV的诊断是意义的。其  相似文献   

20.
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及其危险因素与不同类型的脑梗死间的关系。方法:根据头颅CT或MRI结果将188例脑梗死患者分成四个亚组:皮层梗死组(CI),皮层下梗死组(SCI),椎-基底动脉支配区梗死组(VBAI)及心源性脑栓塞组(CEI),用彩色多勒超声(彩超)对各型脑梗死患者颅外颈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进行评估,并对可能危险因素进行探讨。结果 30%的CI组患者,10%CEI患者,6.9%VBAI患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