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藏象之"象"含义探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从字义演进轨迹入手,探析“象”之含义、藏象之“象”的概念与分类。指出藏象之“象”有多重含义,既指脏腑的具体形态,又指脏腑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反映于外之表现,同时具有取象思维之特点。认为藏象之“象”,可分为“形质之象”、“生理之象”、“病理之象”、“自然之象”四大类。  相似文献   

2.
张向东  廉杰  赵启  赵明宇 《中医学报》2019,34(2):307-309
平乐正骨"筋滞骨错"理论有形观认为有形分为可视之有形和不可视之有形,可视之有形是有形之体的根本存在,不可视之有形是有形之体的外在表现。脏腑、筋骨皆属于可视之有形,功能、力线属于不可视之有形。无形分为可视之无形和不可视之无形,无形是世界万物的本原。不可视之无形为阴阳、精气、神之属,而功能之脏腑、经络传导通道、寒热虚实皆属可视之无形。平乐正骨"筋滞骨错"理论认为有形之筋骨的空间结构位置异常与无形之机体功能状态异常导致筋滞骨错,进而使筋骨本身及其相关组织结构发生病理改变,导致筋骨局部或(和)全身生理功能发生异常。在筋骨病的诊断方面,平乐正骨"筋滞骨错"理论既重视有形之筋骨的空间解剖结构异常,又注重无形之机体的功能状态异常,如体征、力线、功能;既检查有形之筋骨病变,又观察全身气血阴阳、脏腑经络的变化,并结合舌脉征。在筋骨病的治疗方面,平乐正骨"筋滞骨错"理论既重视调整有形之组织结构,又强调恢复无形之功能;由调无形入手(调脉、调经络),改变有形之证;由调有形入手(正骨调结构、针刀等松解调结构组织异常),改变无形之证。在筋骨病康复方面,平乐正骨"筋滞骨错"理论强调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治后防复,以恢复机体有形与无形的动态平衡状态。  相似文献   

3.
中医理论是于现象之中阐明气化之妙,形质之上发明无形之奥,因此中药用药理论,其本质是法象用药,诸如质地之轻重、形状之殊异、纹理之疏密、气之清浊、味之厚薄、五运六气之禀赋、阴阳五行之制化等等,总括无余,然后心裁意度,对证切机,收效宏捷。文章试对吴鞠通运用法象中药临证运用的经验进行文献整理和分析,探讨《温病条辨》中法象中药的运用规律,旨在对温病临床治疗发挥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总编导读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13,(12):I0001-I0001
医学之事千头万绪,复以本刊为全科医学之学术刊物,故凡医学之内容,甚至心理学、社会学诸学科之相关内容,只要能有益于全科医学同仁之学习与工作者,皆属本刊应予刊载与推广之内容。但为突出重点起见,本刊每期都有述评与专论,其内容之选择,皆由本刊编辑部与专家商定,必是事关重要之新进展、新观点、新理论、新方法之类,而撰稿人亦必为此领域之顶级专家。作为导读之撰写人,我以为其实本刊每期的述评与“论坛”栏目之文章,诸君应必读,方不致有遗珠之憾。  相似文献   

5.
经曰:“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微者逆之,甚者从之,坚者削之,客者除之,劳者温之,结者散之,损者温之,逸者行之,惊者平之,上之下之,摩之浴之,薄之劫之,开之发之,适事为故。”(素问·至真要大论),这里给出了治疗疾病的各种治法:温、清、补、泻、汗、下、吐、外治法、攻邪法,正治法、反治法、镇逆法等。这些治疗法则是中医治病的基本法则,是我们中医师治疗疾病的指导原则,也是临床经常用到的方法。对于单纯的寒证、热证、虚证、实证等,用以上的基本治则治疗就可收到预期疗效,然而临床病种并非都是单纯的寒热虚实证,患者体质的差异,或由于环境、社会、心理、气候、饮食、误治等因素使得其病因病机复杂化,有很大一部分患者存在寒热错杂、虚实兼夹的情况,其治疗用药往往需寒热并用和(或)攻补兼施。因而有必要将寒热并用、攻补兼施法的临床运用作为一个议题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6.
<正> 一、气与气机《灵枢·终始》篇谓:“凡刺之道,气调而止。”这是临床针治疾病的一条基本原则。气作为一个完整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之气,一般分为四类,即自然之气、病邪之气、药物之气和人体生理之气。  相似文献   

7.
从阴阳、五行、子午流注、灵龟八法的理论出发,结合案例,总结了“易为医用”的针灸临床实践体会,即遵阴阳之道,调气血之和;循五行之理,运生克之机;伺子午之候,推流注之势;承八卦之序,行灵龟之法。  相似文献   

8.
阴火刍探     
阴火理论源于李东垣,但对于阴火的认识,至今尚未有定论。关于阴火学说的起源,有阴虚内热说和壮火散气说两种。关于阴火学说的内涵,有阴火即心火说、阴火即肾火说、阴火即脾胃火说、阴火即脉中伏火说、阴火即三焦火说、阴火即相火说几种观点。心火,有心阴虚火旺、离位之心火、代君之火之分;肾火,有肾阴虚火旺、肾中真阳外越、肾气郁火之分;脾胃之火,有脾胃郁火、血虚之火、脾胃虚火之分;脉中伏火,有心火煎熬血脉、气郁血脉、火邪下陷血脉、卫气下陷血脉之分;三焦火,有三焦气郁化火、三焦流行之火之分;相火,有妄行相火、离位相火、病理相火之分。  相似文献   

9.
清代温病学家吴鞠通以创立三焦辨证作为温病之辨证纲领而蜚声医林,观先生所著《温病条辨》、《吴鞠通医案》两书,其辨证体系不独为温病而设,对内伤杂病之辨治亦颇具指导意义,兹就两书中从三焦论治血证之心法作一探讨。1 血证分三焦治(?)不治血《温病条辨·卷四·治血论》谓:“至于治之之法,上焦之血,责之肺气,或心气;中焦之血,责之胃气,或脾气;下焦之血,责之肝气、肾气、八脉之气”,此明确指出了血证产生的病机皆是上焦、中焦、下焦所属脏腑的气机功能失调,故治血证之关键,必须按三焦不同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梳理古籍文献中“心中风”的内涵、病机以及治疗,以期为临床病毒性心肌炎、癫痫等难治性疾病的治疗提供理论参佐。[方法]基于第5版《中华医典》数据库,查阅古籍文献中关于“心中风”的论述,分别从“心之义”“中之音”“风之义”三个角度辨析”心中风“的具体内涵,并概括其临床症状、病机和治疗,以期更好地指导临床。[结果]中医学之“心”乃五脏六腑之大主,不仅具有主血脉之功,尚具主藏神之能,同时部分古代医家常以“心”来代指中焦脾胃。中医学之“风”则有外风与内风之别,内风多因情志而生。故笔者基于古今文献相关论述,简要阐析“心中风”之不同内涵,其中包括血肉之心中风、神明之心中风以及其他心中风。血肉之心中风和其他心中风多由外风所致,神明之心中风可因外风或内风引起。血肉之心中风治疗以祛风药为主,佐以益气养血之药;神明之心中风则以安神药为主。[结论]血肉之心中风、神明之心中风及其他心中风分别与现代医学之病毒性心肌炎、神经系统疾病、胃肠疾病甚为相似,或可依据古籍文献为此三类疾病的临证组方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仲景应用部分"血肉有情之品"如牡蛎、龙骨、文蛤、鳖甲、阿胶、猪肤、人尿、鸡子白、鸡子黄等内涵。[方法]通过梳理《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有上述"血肉有情之品"的部分条文,剖析仲景应用部分"血肉有情之品"的内涵。[结果]仲景应用部分"血肉有情之品"另有深意,如牡蛎、文蛤、鳖甲、阿胶、猪胆汁及人尿等多用于少阴君火热病。均宗《内经》"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之法则。如用咸寒之牡蛎、文蛤、鳖甲、人尿等清热泻火;君火引动相火,用苦寒之"猪胆汁"清泄相火;少阴热病伤及阴血,用阿胶滋阴补血,人尿补液;火热克肺金,耗伤阴津,用甘寒之猪肤、甘平之白蜜滋阴润肺,甘寒之鸡子白润肺利咽;心火(阴火)产生之源在于脾胃虚弱,用甘温之鸡子黄补脾和中。[结论]仲景应用部分"血肉有情之品"其意主要是针对心君之火所致内伤火病,李东垣之"阴火论"有助于理解其深意。  相似文献   

12.
汗法,是中医八法之一,是一种用以驱除表邪,解除表证的治疗方法。就《伤寒论》而言。其病证复杂多变,而与之相适应的治法也是多种多样的,诸如麻桂之汗法,瓜蒂之吐法,芩连之清法,参草之补法,姜附之温法及虻蛭之消法等。可谓集汗、吐、下、和、温、清、补、消之大成。然而太阳篇中则以汗法为主,因为太阳者又名巨阳,太阳也,为六经之首,总统营卫,肥腠理,  相似文献   

13.
人之脉象大体可从脉位、脉率、脉力、脉畅四个角度,分为浮和沉、迟和数、实和虚、滑和涩八种典型病脉,统称“八纲脉”。八纲脉为辨脉之提纲,可辨别病之表里、寒热、实虚、在气在血,为识脉辨证之捷径。证之临床,该方法提纲挈领,不仅有助于初学者去芜存菁,掌握脉学之要,而且直指临证,指导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14.
中医学认为儿童喉源性咳嗽是患儿内脏功能失调以及外邪入侵共铸,病位在肺。肺为脏腑之华盖,受不得脏腑之病气与外来之客气。病气干之亦呛而咳矣,客气干之则呛而咳矣。所以,本病要针对病因辩证施治。风寒之邪治当祛风散邪;肺阴亏虚治当养阴润肺。肝气郁结治当疏肝理气。临床用药不仅重视肺之宣降,更重视咽喉之清利;达到疏风散邪、清热解毒、祛痰利咽之功效。  相似文献   

15.
认为先天之精不同于生殖之精,前者与生俱来,后者性成熟时才产生,故主张精分先天之精、后天之精,而水谷之精、生殖之精均属后天之精。  相似文献   

16.
“天人合一”论是揭示人与自然关系的认知方法。中医认为“人以天地之气生 ,四时之法成”。五脏之变化 ,气血之运行 ,莫不应于天地之变。疾病之所得亦循五行之生克 ,治疗更应顺应“必先岁气 ,无伐天和”的自然规律。临床用之治疗癌症、乙肝、肝硬化、急慢性肾炎、脊髓空洞症、糖尿病、风湿病等疑难病获得了良好效果。“天人合一”论不只是简单的比象朴素哲学和宏观法则 ,其中所包含的科学奥秘及具体方法还需我们进一步研究和挖掘。  相似文献   

17.
<正>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阐述了人体阴阳之气与自然界阴阳之气相应贯通之理,强调了以阴阳为本对人之生理、病理、诊断、治疗、预后以及摄生、保健的重要意义。可谓论述阴阴理论的重要篇章。然是篇疑难点颇多,每有令人费解之嫌,故荟集三则而析之,并求教于同道。  相似文献   

18.
先天禀赋性体质对情志因素之易感易伤性 ,及神经症易发之倾向性 ,在情志因素影响下 ,促成神经症发病。神经症包括神经衰弱、焦虑症、癔症、抑郁症、疑病症、恐怖症、强迫症等。这些不同之神经症 ,系由不同之禀赋性体质及该神经症易发之倾向性 ,在情志因素影响下而形成  相似文献   

19.
千杰  张明雪 《医学综述》2008,14(6):940-941
本文对《伤寒论》中涉及"心悸"的有关条文进行了讨论,分析了里虚之心悸、心阳不足之心悸、心阴阳两虚之心悸、阳虚水泛之心悸、气滞阳郁之心悸、邪郁少阳之心悸的理、法、方、药,体现了仲景辨证论治的特色。  相似文献   

20.
中医学深刻地体现出了"生生文化"。在理论上,中医学用阴阳的变化来阐释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讲求协调阴阳以达平衡、保健康,体现着生生之理;在实践上,中医学是一种"方技",医者根据阴阳二气变化的自然规律以及人体病变情况,使用适当的方剂调养正气,使生生之气得到调补充盈,从而可以进行不息的生命活动;在疾病的预防上,中医学的针刺、艾灸、拔罐、推拿、导引以及养生保健的药物有利于维护、培养人体生生之气,从而达到治未病的效果。中医学深刻地遵循自然之理,与人的生生之气相通相合,由此助长人体内的生生之气,使人类生命得以延续传承。天地合德而生人,中医学在探求生命健康和治病救人的实践中不断地践行行医之德,同时也是在践行天地之德。简而言之,中医学是一门用生生之具去循生生之理、助生生之气、行生生之德,最终达生生之道的科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