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 探讨脾脏囊性占位性病变的CT表现及其诊断以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检或活检及临床治疗21例脾脏囊性占位性病变的CT资料.结果 :21例脾脏囊性占位性病变,其中脾囊肿8例,转移瘤5例,脾脓肿4例,外伤2例,脾血管瘤2例.结论 :CT是脾脏囊性占位性病变的重要检查手段,能明确病变的位置、形态、大小,而且定性诊断准确率较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脾脏囊性占位性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检或穿刺活检及临床治疗后确诊的17例脾脏囊性占位性病变的CT资料。结果:17例脾脏囊性占位性病变:脾囊肿6例(1例伴感染),脾脓肿4例,转移瘤3例,脾血管瘤3例,脾结核1例。结论:多层螺旋CT在脾脏囊性占位性病变中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结合临床对绝大多数病变能做出正确的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腹腔镜脾切除术治疗脾脏占位性病变的可行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我院2004年2月至2009年6月收治的18例脾脏占位性病变实行腹腔镜脾切除术的临床资料及经验体会,包括手术适应证及有关手术技巧等.结果 18例患者行腹腔镜脾切除术,其中1例术中转开腹手术(脾脏与周围组织粘连紧密),全组无围手术期(术后30 d)死亡,无术中、术后大出血,1例患者术后出现胰漏,经引流后痊愈,余患者术后恢复顺利,均顺利出院或转入血液科进行化疗.术后病理明确诊断,18例中脾血管瘤6例,脾囊肿3例,脾淋巴管瘤2例,脾脉管瘤1例,脾淋巴瘤4例,脾转移癌1例,脾梗死1例.结论 脾脏占位性病变临床症状无特异性,大多数患者体检时经彩超或CT发现;腹腔镜脾切除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用以诊断和治疗脾脏占位性病变切实可行,容易被患者所接受.  相似文献   

4.
脾单纯囊肿比较常见,其它囊性占位性病变较少见,发生率低,其检出率随着超声及CT技术的广泛应用已明显提高。单纯囊肿诊断容易,但其它囊性占位性病变常表现为“异病同影”,定性诊断较难。笔者收集我院2007年5月~2012年2月间经手术病检或活检证实的脾脏囊性占位性病变21例,对其CT征象进行分析,旨在提高对脾脏囊性占位性病变诊断水平及鉴别诊断能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多发性脾脏肿瘤的影像学表现,提高多发脾占位病变良恶性的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手术病理证实的32例多发性脾肿瘤的CT和MR表现,原发性肿瘤13例,转移瘤19例。结果恶性肿瘤CT常表现为实质性或囊实性低密度肿块,增强后原发性肿瘤呈实质部分明显或中度以上强化,转移瘤以边缘强化为主;MR表现:淋巴瘤结节于T1、T2大多均呈等信号,有时可表现为他低信号;增强后早期为低信号结节,延迟呈等信号。转移瘤T2WI极少数呈低信号。良性肿瘤以血管瘤和脉管瘤常见,CT多表现为低密度或囊性病变,增强后均匀强化或边缘呈晕状强化,血管瘤具特征性延迟强化。MR明显优于CT和动态增强CT,增强T2WI具有典型的“白炽灯”征。脉管瘤MR显示病变内含低信号分隔影,T1、他均呈高信号,增强无强化或部分边缘强化。结论认识多发性脾肿瘤的CT和MR表现,有助于临床鉴别诊断良恶性肿瘤或非肿瘤性病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脾脏占位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常规多切面对脾脏进行探查,发现可疑病灶后仔细观察其大小,形态,边界及与周围脏器关系。结果:脾脏囊性病变16例中,单纯性囊肿5例,脾内血肿9例,脾脓肿2例。脾脏实质性病变19例中,脾血管瘤12例,脾良性淋巴瘤1例,恶性淋巴瘤2例,脾转移性肿瘤4例。误诊2例中,脾内血肿1例,脾血管瘤1例,均经手术病理或CT检查证实。结论:超声因其安全,无创,价廉,可反复观察等优点,对脾脏占位性病变的诊断起到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小儿腹部囊性病变CT诊断和鉴别诊断要点。方法 腹部囊性占位16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分析各个病变CT表现的特点。结果 腹腔内囊性占位3例,其中2例巨大的大网膜囊肿,1例肠系膜囊肿。腹膜后囊性占位13例,7例胆总管囊肿,2例腹膜后淋巴管瘤,1例囊性畸胎瘤,3例重度肾积水。结论 小儿腹部囊性占位,病变小者诊断容易;巨大囊性病变形态不规则,位置难定,鉴别诊断困难。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腹腔镜脾部分切除术对治疗脾脏良性病变的临床效果及预后观察。方法 选取2015年5月— 2018年9月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通过CT等影像学检查诊断为脾脏占位性病变的1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4例患者均成功行腹腔镜脾部分切除术,无一例中转。术中出血10~800?ml,平均出血量为120?ml,手术时间60~155?min,平均103.93?min,手术过程均顺利完成,无周围脏器损伤,术后观察无胰漏、出血、血栓形成、腹腔积液,腹腔感染、脾脏缺血性梗死等并发症,顺利出院。患者术后14例病理回示:脾脏假性囊肿3例,脾表皮样囊肿2例,脾脏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2例,脾脏海绵状淋巴管瘤2例,脾血管瘤1例,脾错构瘤1例,脾脏囊性淋巴管瘤1例,脾囊肿2例。平均住院费用为42?267.54元,术后随访1个月~3年,未发现肿块复发,血小板数值明显升高。结论 通过14例腹腔镜脾部分切除患者临床预后可知,充分掌握脾部分切除手术指征及脾蒂结构分级特点,认真细致操作,腹腔镜脾部分切除术完全可以临床推广,术后预后值得肯定。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脾占位性病变的诊断和治疗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64例脾占位性病变的临床资料.结果该组良性占位性病变42例,恶性占位性病变22例.B超和CT是主要诊断方法.50例行手术治疗,良性病变疗效好,恶性肿瘤预后差.结论影像检查是脾占位性病变的主要诊断手段,原发性脾脏肿瘤的诊断关键在于提高警惕,对原发性脾肿瘤原则上一旦发现应积极手术.  相似文献   

10.
脾脏脓肿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脾脏脓肿的CT表现及鉴别诊断。方法8例经CT检查并脾切除或脾穿刺病理证实。单发性5例,多发性3例。结果脾脓肿CT表现如下:CT平扫示所有病灶表现为单或多个低密度囊或囊实性病灶(20-40Hu),其中1例病灶含气体,2例有肝硬化、脾肿大,3例有胰腺炎,1例有脾周围炎及少量腹水;脾内多个低密度病灶3例。1例伴有结例囊壁较光整,1例囊壁部分不光整。结论脾脓肿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对脾脓肿有较大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脾保留性手术在临床中的应用。方法:对21例病人施行了原脾1/3、2/3体积保留性手术,其中脾部分切除术12例,脾胃韧带保留6例,脾膈韧带保留1例,脾结肠韧带保留2例,均为男性病人,年龄18-47岁,平均年龄26岁。结果:全组病例治愈出院,随访3个月-1年,血常规、血小板计数均在正常范围,B超、CT、脾窝内切可见大小不等的正常脾脏组织图像明显增大,可保留原位脾脏的解剖部位符合人体生理机理。结论:脾保留性手术在外伤性碑破裂中应用安全、可行,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李良山 《安徽医学》2011,32(7):987-988
目的探讨脾外伤的CT诊断及分级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12例经手术证实脾外伤患者,术前均行CT检查。结果脾外伤性破裂的常见CT表现有脾周新月形密度异常区、脾内类圆形或斑片状高密度影、脾实质内线状不规则低密度影等;增强扫描脾实质明显强化,而血肿不强化或强化密度明显低于正常脾脏或肝脏密度。结论 CT平扫及增强扫描能显示脾外伤性破裂的部位及范围,并能明确脾脏损伤程度分级。  相似文献   

13.
16层螺旋CT在脾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目的评价16层螺旋CT在脾动脉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脾动脉瘤患者的CT影像资料。结果20例患者进行了16层螺旋CT增强扫描,动脉期数据被用于影像后处理,包括最大密度投影及容积再现法。20例患者中共检出32个动脉瘤,发生于脾动脉主干者5个,脾门处15外,脾内分支者12个;单发脾动脉瘤14例,多发6例;最大者最大径约8.1cm,最小者最大径约1.2cm;30个为囊形动脉瘤,2个为梭形动脉瘤;1个动脉瘤可见附壁栓子形成,1个动脉瘤可见瘤壁环形钙化;本组20例中术中发现8例,其余12例24个动脉瘤均为CT血管成像诊断。VR影像上均可清晰显示动脉瘤形态、大小、位置,包括发生于脾内分支的小动脉瘤。结论16层螺旋CT在脾动脉瘤诊断及筛查中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摘要]目的 探讨CT灌注成像对脾脏疾病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深圳市龙岗区第二人民医院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脾脏疾病患者20例,将其作为A组,其中,脾脏淋巴瘤患者有7例,作为A1组,白血病脾浸润患者有8例,作为A2组,脾脏转移瘤患者有5例,作为A3组.同时选取2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作为B组.结果 B组经CT扫描均正常,A组患者经CT扫描脾脏实质出现各种病变.A组患者脾脏灌注量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升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CT平扫相比,CT灌注成像检出率明显升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各患者TIP、MTT与B组相比均明显升高,BF、PEI、BV均明显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灌注成像创伤较小,对脾脏疾病诊断价值较高,是临床较为理想的检测方法,可以进行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5.
螺旋CT在闭合性脾损伤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利  连鹏 《陕西医学杂志》2009,38(10):1304-1306
目的:探讨螺旋CT扫描在脾外伤诊断和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对40例闭合性脾损伤患者的CT及B超表现与外科资料及治疗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0例中完全性脾破裂4例,中心性破裂14例,22例包膜下破裂。40例均行CT检查,39例确诊,诊断符合率97.5%;其中26例同时行B超检查,B超确诊率为76.9%。其CT表现为脾内血肿、脾撕裂伤、包膜下血肿、脾周血肿及腹腔积血,同时发现15例肝、肾、肋骨及脊柱等损伤。结论:CT作为一种非损伤性检查手段,能迅速、准确评估脾损伤程度及出血的部位、大小以及腹腔伴随性损伤。肋骨及运动性伪影是CT诊断脾破裂过程中的主要误、漏诊原因,结合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可减少运动性伪影造成的误漏诊;CT在脾外伤诊断分级、制定治疗方案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脾脏囊肿CT诊断及其鉴别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临床和病理资料证实9例脾脏囊肿CT表现.结果 脾脏囊肿9例中,脾包虫囊肿6例,假性囊肿2例,真性囊肿1例.CT对脾脏囊肿的检出率极高,能明确囊肿的部位、形态、大小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结论 CT检查对脾脏囊肿有较高的定位、定性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脾结核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临床、手术及病理证实的11例脾结核的临床特征。结果 11例患者中,男7例,女4例,平均年龄29岁。6例术后证实,5例经内科保守治疗后证实。多数患者表现为发热、消瘦、血沉增快、贫血、脾肿大,B超发现脾脏肿大11例,其中8例脾内多发占位,3例为孤立性占位;7例行CT检查,6例发现脾脏多发性大小不等的结节状低密度灶,1例为单发类圆形低密度影,边缘不清,增强扫描病灶内部无强化;6例患者伴后腹膜、脾门区等淋巴结肿大,5例患者伴其它脏器结核。结论 不明原因发热、消瘦、血沉增快、贫血、脾肿大为脾结核的主要临床表现,腹部B超和腹部CT能对脾结核作出较准确的判断,脾结核患者经正规治疗可治愈。  相似文献   

18.
向武昌 《实用医技杂志》2005,12(19):2685-2686
目的:探讨钝性脾损伤的CT征象和诊断注意点。方法:回顾性分析85例钝性脾损伤病例和同期8例假阳性病例的临床与CT资料,并与手术对照。结果:85例中完全性脾破裂76例,单纯中心性破裂5例。单纯包膜下脾破裂4例。CT表现为腹腔积血(含脾周血肿),脾实质密度不均匀,轮廓模糊不规则,脾肿大或缩小,以及包膜下血肿。同时发现肝、肾、小肠、腰椎、肋骨等合并损伤。78例手术,7例保守治疗。结论:脾损伤病例CT检查具有重要作用,但仍有一定假阴性和假阳性,诊断时应注意多方面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CT扫描对脾损伤诊断与治疗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6~2011年收治57例经CT检查的外伤性脾损伤的临床资料。结果根据CT表现进行脾损伤分成四级:Ⅰ级7例(12.3%),主要表现为包膜下积血;Ⅱ级18例(31.6%),CT表现为脾外周撕裂;Ⅲ级21例(36.8%),CT表现为脾实质撕裂;Ⅳ级11例(19.3%),CT表现为粉碎性脾;其中Ⅰ级和部分Ⅱ级病例行保守治疗16例(28.1%),部分Ⅱ级及Ⅲ级以上行手术治疗41例(71.9%),均治愈出院。术前CT扫描诊断符合率96.3%。结论多排螺旋CT不仅为诊断脾损伤提供了直观的形态学依据,而且能较准确早期判断脾损伤的病情,并能大概估计腹腔积血量及较明确的提示合并伤;对其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及预后的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Splenic epidermoid cyst is a rare cystic disease affecting the spleen. We report a young male who presented with a painless abdominal lump. Ultrasonography and CT scan of abdomen showed a huge cystic lesion of obscure origin. At laparotomy a huge cyst was found to be arising from the superior pole of the spleen, and its removal necessitated splenectomy. Histopathological findings were consistent with splenic epidermoid cyst. The aetiopathology and different treatment modalities of splenic cysts are discussed. Key words: splenic cyst, epidermoid cyst, pseudocyst, splenectom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