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脾胃内伤”学说是李杲学术思想的核心,而“阴火论”,“甘温除热法”及在方药配伍上重视补益阳气和升阳散火相结合的观点,则构成了其学术思想中的三足鼎立之势。但因李杲对其“阴火”的阐述文字古奥,不易理解,致后世学者在探讨和解释“阴火”学说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如有认为“阴火”即是心火者(如殷品之等),有认为“阴火”即是越位之相火者(朱丹溪,赖文明等),有认为“阴火”即是相火而非妄动之相火者(任应秋)等等不一而足,其对立可谓尖锐,然究其“阴火”之源,结合历代医家的著述,上述诸观点未免失之偏颇。  相似文献   

2.
“阴火”即内伤之火,其实质为脾胃亏虚,元气虚损所生之内热。“阴火”理论是李东垣提出并应用于临床阐明病机、诊治疾病、遣方用药的重要学说。其产生机制复杂,涵盖内容广泛,自古存在诸多争议,至今未有定论,临床价值尚未完全体现。补中益气汤既是东垣脾胃内伤学说的核心方,也是理解其内伤发热之“阴火”理论的关键。文章将通过探讨李东垣脾胃内伤理论体系中最重要的方剂“补中益气汤”的药物配伍特点及其理论基础,阐述李东垣脾胃观之“阴火”论的学术思想,以及“益气升阳”“甘温除热”的制方思想,浅析“阴火”理论的学术渊源,总结后世医家基于“阴火”理论的临床诊疗应用思路,以期为日后临床工作者应用“阴火”理论临床辨证论治、组方加减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脾胃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李东垣对仲景顾护脾胃的思想有所发扬创新,认为脾胃为元气之本,脾胃为元气升降之中枢,并在仲景建中汤的基础上创立了补中益气汤为代表的升阳益气、甘温除热法。李氏补脾胃、升清阳、泻阴火的学术思想,对于后世医家脾胃学说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4.
谈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果创立脾胃学说的初衷与依据。探讨了《脾胃论》中的内伤热中证的病机即“阴火”所致,而阴火产生总属气火失调,详细阐述“阴火”产生的机理。提出治疗内伤热中证的两大法则即甘温除热与升阳散火,并取其代表方剂附以分析。简述李杲脾胃学说的沿袭与继承。  相似文献   

5.
李东垣"阴火"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东垣创立脾胃内伤学说提出阴火论,其有效地指导临床应用有数百年,然李氏阴火起后世医家争论不休,笔者从生理、病理、治法方药诸方面浅谈对阴火的一点认识,旨在使“阴火”实质更明朗化。  相似文献   

6.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出自李东垣《脾胃论》上卷之脾胃胜衰论,并且本方为该书治疗脾胃病的代表方剂之一。李东垣将该方定名为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是与他本人的学术思想密不可分的。他认为“人以脾胃中元气为本”,而饮食不节则伤胃,劳倦过度则伤脾,脾胃受损使受纳运化失职,元气不足,终致阳气下陷,阴火上乘。故东垣以补脾胃,泻阴火,升下陷之阳气为法,创立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对于方名中之“阴火”二字,历代医家有不同说法:有人认为是一般大热烦渴宜用寒凉的实火;有人认为是常见阴虚发热而用滋阴的虚火;尚有医者认为是“阴盛格阳”的假火。我们更推崇如下一种观点:即阴火为饮食,劳倦失于调节,致伤脾胃,脾胃中元气下陷所导致肾肝的相火离位,上乘脾胃,干扰心包,所以谓之阴火;手足厥阴经脉上下相连,故又称“包络之火”。  相似文献   

7.
李东垣“内伤脾胃”学说管窥刘杰张志立张玉红1(河南省柘城县中医院,河南476200;1巩义市第二人民医院,河南451200)主题词李杲脾胃学说/分析“内伤脾胃,百病由生”是李东垣先生在张元素脏腑气血辨证理论的启发下,结合自己行医实践而创立的学术理论。...  相似文献   

8.
以李杲的“阴火”理论为基础,从中医学角度分析胃癌的发病机制和辨证治法,认为元气虚损是胃癌发生的基础,气火失调,痰、气、瘀蕴结是胃癌发展的病因。胃癌的发生与脾胃内伤化火有关,阴火与肿瘤的能量代谢和酸性微环境有着密切联系。从中医典籍中溯源阴火,阐释“阴火”学说的理论内涵,对阴火致病与胃癌形成的生理、病理变化做出总结分析,并提出中医治疗胃癌的原则和方法。在治疗上,应用“升阳散火”之法,既能补中升阳,又能泻火清热,达到调整气机、消除阴火、抑制肿瘤的目的。为胃癌的中医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理论依据,也为“阴火”理论的临床应用拓展了新的领域。此外,对“阴火”理论与胃癌的能量代谢、酸性微环境的关系进行探讨,指出两者之间的相似性和互补性,为中西医结合治疗胃癌提供新视角和可能性。  相似文献   

9.
“六郁学说”为朱丹溪学术思想的重要内容,以“六郁学说”临证时也处处体现脾胃观的思想,后世诸医家对此论亦多有阐述,故其郁证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张仲景脾胃学说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脾胃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内容,是中医学中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学说[1]。张仲景并未专论脾胃,但其脾胃学说理论贯穿于六经辨证论治体系和杂病辨证论治体系过程中。仲景以脾胃为本的学术思想不仅将《内经》确立的脾胃理论创造性地应用于临床实践,而且开后世李东垣的温阳升脾说、叶天士的滋阴降胃说和李中梓的脾为后天之本说等先河,对中医脾胃学说形成和完善起到了承前启后作用。近十几年来,不少学者对仲景的脾胃学术思想进行了研究,在理论研究、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现综述如下。1理论研究近十几年来,一些学者专门对…  相似文献   

11.
金元时期医家李东垣提出“脾胃气虚,阴火邸张”,并以此为基础形成“阴火”理论,气虚与“阴火”关系密切,脾胃气虚在“阴火”的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糖尿病肾脏病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炎症反应是糖尿病肾脏病发生的主要机制之一,气虚也是糖尿病肾脏病炎症产生的重要基础,而脾胃运化失常在糖尿病患者肾脏发生炎症反应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糖尿病肾脏病炎症机制与“阴火”理论相契合。当代医家也有依据“阴火”理论来论治糖尿病肾脏病者,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该研究拟从东垣学说、炎症机制学说、当代医家对糖尿病肾脏病认识三个角度对“阴火”理论与糖尿病肾脏病炎症机制的关系作初步论述,旨在进一步完善糖尿病肾脏病的中医理论,从而为糖尿病肾脏病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明代医家周慎斋所著的《周慎斋医旨》等书,在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阐发了五行学说,脾胃内伤学说,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对脾胃内伤学说,慎斋用五行学说阐释阴火病机,认为阴火是由于脾胃气虚、气机升降失调、五行生克制化失常而引动肾中元气所致。阴火上冲为脾胃内伤发热之因。重视脾胃气机升降、气血、阴火三者之问的内在联系,强调气血的化生有赖脾胃之气的升发,气虚、气陷不但可致阴火上冲,而且可使阴血干枯、痰血凝滞。针对脾胃不足、气血亏虚、阴血炽盛的轻重,酌情选用升阳泻火、补气、补血、气血并补之剂治疗脾胃内伤发热。提出病后调理脾胃,立甘淡平补之法补脾阴。  相似文献   

13.
《临证指南医案》的编者华岫云提出,金元医家李杲对脾胃理论的阐述实属"脾胃合论",在治法上是"详于治脾,略于治胃";而叶桂则强调"脾胃分论",并总结提出了"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阳土,得阴自安,以脾喜刚燥,胃喜柔润也"的著名观点。各版《中医各家学说》教材在"叶桂"章节中基本上都同意华岫云的论述。然而,通过对李杲学术的深入分析可以得知,对于李杲"详于治脾,略于治胃"的提法是值得商榷的。问题的关键在于李杲所论之脾胃与叶、华所论之脾胃"名虽同而实异"。  相似文献   

14.
对李东垣《脾胃论》提出的“阴火”病机、治则进行探讨,认为脾胃气虚是“阴火”的病理基础,甘温除热是治疗“阴火”的主要原则,并从病位、病机、症候特点、实质、治疗等方面对李东垣“阴火”与阴虚火旺、阴盛格阳所出现的假热症加以比较区别,以便能更好地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15.
路老提出了“持中央,运四旁,怡情志,调升降,顾润燥,纳化常”十八字诀作为学术思想的核心,是调理脾胃学术思想的提炼和升华,脾胃为气机升降的枢纽,所以“调升降”在调理脾胃中居于重要地位。文章就“怡情志,调升降”中“调升降”的含义、理论基础、病证类型、临床意义和应用方法等进行了全面阐述,重点解释了调理脾胃升降的方法以及用药法度,由此窥见路老学术思想之一斑,对于领会、继承和发扬路老中医学术思想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6.
脾胃学说是中医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著名的学术派别。李东垣创立的“脾胃论”,发展了祖国医学的脾胃学说,强调脾胃的重要性,“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认为脾胃为元气之本,亦为升降之枢纽。若饮食不节、劳役过度、精神刺激,均可伤脾胃。“饮食不节则胃病,胃病则气短,  相似文献   

17.
中医的“藏象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之一,它阐述机体的生理和病理规律。“脾”作为五脏之一,在五脏中居于非常重要的地位。脾位于中焦,在膈之下。由于脾和胃同属于消化系统的主要脏器,故脾、胃常和称。机体的消化运动,主要依赖于脾胃的生理功能,中医理论认为:“脾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主肌肉四肢”。脾的这“四主”维持着机体生命活动的持续和气血津液的化生,同时也有赖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故称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可见脾胃的作用非同凡响。  相似文献   

18.
历代脾胃大家,如李东垣、叶天士等为世人皆知,但追溯脾胃学说的源头当首推张仲景之脾胃观。如《古今医统》云:“汉仲景著《伤寒论》,专以外伤为法,其中顾盼脾胃元气之秘,世医鲜有知之者”。仲景在其《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将《内经》确立的脾胃理论创造性地应用于临床实践,对后世脾胃学说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李东垣正是继承发展了仲景脾胃学术思想,提出了“人以胃气为本”,“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能滋养元气”,创立了升发脾阳之说,从而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脾胃学说;而叶天士据此提出滋养胃阴学说,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脾胃学说。仲景在立法、组方、用药上匠心独具,处处顾护脾胃,其养胃扶正以祛邪及祛邪而不伤脾胃的治法,体现了以脾胃为本的指导思想。现从以下七方面讨论仲景治疗学中的脾胃观。  相似文献   

19.
阴火理论是东垣脾胃学术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脾胃学说理法方药的各个方面。阴火"起于下焦,其系系于心"的论述体现了脾胃元气充足对机体气机升降,心肾水火调和的枢纽作用,以补中益气汤为代表的甘温除热理论,从中焦脾胃入手,通过补脾胃、升阳气、泄阴火,可以达到交通心肾、交济水火的目的,为临床调理脾胃治疗复杂、疑难疾病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20.
东垣阴火学说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元四大家之一——李东垣,在《内经》理论指导下,结合自己临床实践,创立了脾胃学说,大为后世医家所推崇,其“阴火”学说则为脾胃学说的核心内容。然而,由于李氏原著对“阴火”的论述不甚明晰,致使后世医家各持已见,争论不休。为了更好地发掘有关“阴火”的理论,加深对东垣脾胃学说的认识,笔者就近二十余年来有关“阴火”方面的研究文献,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