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猴脑选择性超深低温断血流复苏实验前后血清中细胞因子的动态变化,了解脑缺血后选择性超深低温复苏对缺血性脑保护的炎性机制。方法健康恒河猴4只,先阻断双侧颈总动脉血流10min,然后建立闭胸式脑局部体外循环,行一侧颈内动脉冷灌注,同侧颈内静脉回流。60min后恢复脑血流,自然复苏。应用ELISA法统一测定实验前后猴血清中IL-2、IL-10、TNF-α、IFN-γ的浓度。结果4只恒河猴术后安全复苏并长期存活,术后头颅MRI检查正常,术后神经功能评分无异常。四种细胞因子在灌注结束后较术前均明显增高(P〈0.05),24h后恢复至术前水平,72h测得值与术前无显著差异(P〉0.05)。Spearman相关系数统计显示不同时间点促炎因子IL-2、TNF-α、IFN-γ与抑炎因子IL-10之间呈明显的正相关。结论猴脑选择性超深低温断血流复苏可引起抗炎细胞因子与促炎细胞因子一过性增高,其中抑炎因子IL-10的明显表达和促炎因子之间互相抑制,互相作用,促使细胞因子网络维持动态平衡,从而减轻机体炎性反应同时抑制了脑缺血后机体炎性反应所引起的脑组织损伤,发挥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ARS)患者体内炎性细胞因子(IL-12P70、IL-1β、TNF-α、IL-6、IL-8)和抗炎因子(IL-10)在疾病进程中的反应及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将处于一系列年龄段的47个SARS患者分为2组治愈组(n=27),死亡组(n=20),另设正常对照组(n=10);用BD CBA(Cytometric bead array)的方法对上述6种细胞因子进行分析检测,用统计学分析软件SPSS10.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所有47名患者炎性因子(IL-12P70、IL-1β、TNF-α、IL-6、IL-8)和抗炎细胞因子(IL-10)较正常对照组均显著升高 (P<0.05);死亡组IL-12P70、IL-1β、TNF-α、IL-6、IL-8和IL-10较治愈组显著升高(P<0.05).对治愈组而言,IL-6在发病2~12 d(中位数7 d)达到峰值,之后呈显著下降趋势(P<0.05);而IL-8则在发病后8~19 d(中位数13 d)达到最高,之后显著下降(P<0.05);相应地,IL-6/IL-10在发病后2~12 d(中位数7 d)显著高于发病后8~19 d(中位数13 d)和恢复期比值.结论高浓度的血浆炎性因子(IL-12P70、IL-1β、TNF-α、IL-6、IL-8)和抗炎因子(IL-10)提示发生在SARS患者的严重炎性和抗炎反应;IL-6是早期炎性反应中的主要炎性因子,可能对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初步探讨抗Siglec-9抗体Fab段在小鼠巨噬细胞上对LPS诱导的炎症反应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小鼠巨噬细胞分为对照组、LPS组、LPS+Ab组、Ab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TNF-α、IFN-β、IL-1、IL-6等炎性细胞因子的mRNA水平;采用ELISA检测炎性细胞因子的蛋白水平;通过Western blot初步探讨抗Siglec-9抗体Fab段影响炎性细胞因子表达量的作用机制。结果与LPS组相比,抗Siglec-9抗体Fab段抑制炎性细胞因子的mRNA和蛋白水平,降低TLR4信号通路磷酸化水平。结论抗Siglec-9抗体Fab段通过阻断TLR4信号传导通路抑制炎性细胞因子的m RNA和蛋白水平,在感染性疾病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初步探讨抗Siglec-9抗体Fab段在小鼠巨噬细胞上对LPS诱导的炎症反应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将小鼠巨噬细胞分为对照组、LPS组、LPS+Ab组、Ab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TNF-α、IFN-β、IL-1、IL-6等炎性细胞因子的mRNA水平;采用ELISA检测炎性细胞因子的蛋白水平;通过Western blot初步探讨抗Siglec-9抗体Fab段影响炎性细胞因子表达量的作用机制。结果 与LPS组相比,抗Siglec-9抗体Fab段抑制炎性细胞因子的mRNA和蛋白水平,降低TLR4信号通路磷酸化水平。结论 抗Siglec-9抗体Fab段通过阻断TLR4信号传导通路抑制炎性细胞因子的m RNA和蛋白水平,在感染性疾病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芳香烃受体(aryl hydrocarbon receptor,AhR)是一种配体激活的转录因子,对环境中毒物和异物质代谢、机体免疫调节具有重要作用。炎性细胞因子是由多种细胞合成、分泌的一类小分子蛋白质,介导各阶段的炎症和免疫反应。不同配体活化的和未被活化的AhR能够通过不同方式调控多种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深入研究调控的机理及信号通路有助于进一步阐明异物质代谢和炎症反应的机制。本文将重点论述AhR调控炎性细胞因子IL-6、TNF-α、IL-1β及炎性趋化因子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6.
炎性细胞因子在充血性心衰 (CHF)发展中可能起一个发病机制作用。 CHF周围循环中炎性细胞因子水平增高已有报道 ,但大多数研究仅仅注重少数细胞因子参数 ,然而这些细胞因子的活性由可溶性细胞因子受体和抗炎性活性的细胞因子调控。本研究对 38例不同级别 CHF患者和 2 1例健康对照者同时检测几种相互作用的因子。 CHF患者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 (TNFa)、白介素 - 6 (IL- 6 )、可溶性 TNF受体 (s TNF- R)、可溶性 IL- 6受体 (s IL- 6 R)、gp130都增加。血清中 IL - 6活性、TNFa/s TNF- R和 IL - 6 /s IL - 6 R的比率也增高 ,提…  相似文献   

7.
全凭静脉麻醉14例临床观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炯  陈易会 《医学信息》2009,22(6):934-936
目的探讨雷米芬太尼一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与异氟醚静吸复合全身麻醉用于胆囊切除术对促炎性和抗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对慢性胆囊炎或胆囊结石患者14例患者进行分组研究观察,随机均分为为凭静脉麻醉组(Ⅰ组)和静吸复合麻醉组(Ⅰ组),测定两组患者麻醉前、术后4、12h血浆细胞因子自细胞介素-6(IL-6)和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结果两组血浆IL-6、IL-10水平在术后4h均显著升高(P〈0.05)。术后12hT组血浆IL-6水平显著低于Ⅰ组(P〈0.05)。结论全凭静脉丙泊酚复合雷米芬太尼麻醉可增强抗炎细胞因子反应,减轻手术致使的细胞因子反应,具有治疗潜力。  相似文献   

8.
T细胞功能紊乱,尤其是辅助性CD4+T细胞异常活化,在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 thritis,RA)的发生发展中处于中心环节,CD4+T细胞亚群Th1/Th2细胞及Th17/Treg细胞之间的失衡可能是RA发病的最直接和最重要的因素。Th细胞相关细胞因子通过作用于多种细胞并相互调节形成一个复杂的网络,Th1和Th17细胞通过产生炎性细胞因子IFN、TNF-α、IL-2、IL-1、IL-17等造成了滑膜炎的发生,Th2和Treg细胞通过直接接触或分泌细胞因子IL-4、IL-10等参与抗炎效应。本文旨在阐述Th细胞及相关细胞因子的促炎和抗炎平衡在RA发生发展中所起的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二甲双胍对类风湿关节炎(RA)成纤维样滑膜细胞(FLS)增殖及分泌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取我院行关节镜手术治疗的RA患者关节滑膜组织,采用改良组织块法培养原代FLS,用不同浓度二甲双胍(10、20、30μmol/L)干预FLS细胞,分别记为小剂量、中剂量、高剂量组,以常规养的FLS细胞为对照组。采用CCK-8法检测各组细胞处理24h、48h、72h后细胞增殖情况,采用ELISA检测各组细胞处理72h后上清液中促炎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7(IL-17)、白细胞介素-6(IL-6)和抗炎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比较组间各指标水平的差异。结果:与对照组相比,72h后,中剂量组、高剂量组FLS增殖水平均降低(P<0.05);高剂量组上清液中TNF-α、IL-6、IL-17水平降低,IL-10水平升高(P<0.05)。结论:高剂量二甲双胍具有抑制FLS增殖和促炎细胞因子分泌、促进抗炎细胞因子分泌的作用,对治疗RA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探讨低分子肝素抑制重症肺炎患者炎性反应的机制。方法:收集重症肺炎患者共49 例,随机分成两 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5 000 U 皮下注射,1 次/ d,连续治疗7 d。分别在治疗开 始前与治疗后第7 天,监测外周血中炎性细胞因子IL-6、IL-8、IL-10、IL-17、IL-23、TNF-α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低分子 肝素治疗组在治疗第7 天,IL-6、IL-8、IL-10、IL-17、IL-23、TNF-α的水平明显降低(P<0.05),并且低分子肝素组机械通气时间 明显降低。结论:低分子肝素可以通过抑制炎性细胞因子的生成,改善重症肺炎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1.
脑缺血再灌注相关的免疫细胞和细胞因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脑缺血后再灌注能诱导免疫细胞激活和细胞因子表达,本文论述了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免疫细胞、促炎细胞因子以及具有神经保护功能的抗炎细胞因子的作用机制,为防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提供新的思路和前景。  相似文献   

12.
<正>IL-1(Interleukin-1)家族在炎症反应及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是研究最多的细胞因子之一,包括11种蛋白质,共享一个类似的β-三叶草结构[1-3]。其中IL-1α,IL-1β,IL-18,IL-33,IL-36α,IL-36β和IL-36γ是促炎性细胞因子,而IL-1Ra和IL-36Ra是抑炎性细胞因子,通过调节活化NF-κB、AP-1、MAPK等一系列的转录因子,调节炎症免疫应答[4-6]。IL-1F7,由Kumar[7]于2000年利用计算机序列分析发现,2001年被证实是IL-1家族  相似文献   

13.
分子克隆是研究细胞因子的重要手段。本文回顾了1988年以来新克隆的几种免疫活性细胞因子,包括IL-7、IL-8、P40蛋白、人白血病抑制因子(亦称白细胞介素DA)、巨噬细胞炎性蛋白1α和1β等,并概述了上述因子的生物学特性及研究进展情况。  相似文献   

14.
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由代偿到失代偿的确切机制尚不完全清楚.近年来认为细胞因子之间的网络调控在CHF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参与CHF的众多炎性介质中,最有影响的是TNF-α、IL-1和IL-6.它们通过抑制心肌收缩性、促进心肌重塑等机制引起心功能不全.炎症性细胞因子的作用受其可溶性细胞因子受体调节,也受抗炎症性细胞因子影响,其相互作用形成许多正负反馈环,其错综复杂的网络调节紊乱可能参与了CHF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白细胞介素-37(IL-37)是一种新型炎性抑制因子,目前发现IL-37通过抑制促炎性细胞因子、趋化因子等的产生及对基因转录的调节,参与免疫和炎性反应,在多种炎性反应及免疫相关性疾病中起重要作用,为这些疾病提供新的治疗思路和新靶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研究曲马多在断肢小鼠术后镇痛中对血清IL-6,IL-12,IL-10的影响,以进一步探讨曲马多对抗炎和促炎细胞因子平衡反应的作用。方法91只昆明清洁级小鼠,体重为22-25g,随机分为3组:假给药组(S)皮下注射生理盐水0.3ml,曲马多组(T)皮下注射50mg/kg的曲马多,吗啡组(M)皮下注射5mg/kg,3组分别于术后3h、6h、9h、24h断颈处死,眶静脉取血,将分离后的血清置于-80℃的冰箱待检。应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血清IL-6,IL-12,IL-10的含量。结果IL-6的水平:3组IL-6水平在术后各观察时点均呈升高趋势,与术前比较(P<0.05);IL-12的水平:T组IL-12在术后与术前比较各时点高于术前(P<0.05),M与S组在术后各观察时点IL-12含量均降低,与术前比较差异显著(P<0.05);IL-10的水平:3组在术后6h、9h均较术前升高(P<0.05),曲马多组IL-10含量明显高于吗啡组(P<0.05)。结论曲马多增加了IL-12,IL-10的分泌,降低了IL-6的分泌,提示曲马多在一定程度维持了抗炎/促炎细胞因子的平衡,抑制了过度的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地塞米松 (Dex)和白细胞介素 (IL)-10对培养的经脂多糖 (LPS)刺激的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hPBMC)释放促炎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 (TNF)-α、IL-6及对转录因子核因子-κB(NF-κB)、活化蛋白-1(AP-1)、cAMP反应元件结合蛋白 (CREB)活化的影响。方法:用LPS刺激分离培养的hPBMC,分为正常对照组、LPS刺激组、IL-10和Dex干预组。ELISA法检测培养上清中TNF-α、IL-6含量。凝胶电泳迁移率改变分析法 (EMSA)检测核提取物中NF-κB、AP-1、CREB活性。结果:LPS刺激1h后TNF-α含量显著增加,Dex和IL-10干预后TNF-α含量增加被显著抑制;IL-6含量在LPS刺激后12h显著增加,Dex和IL-10显著抑制IL-6的产生;LPS刺激12h后IL-10含量显著增加,Dex对IL-10产生没有明显影响。LPS刺激1h后NF-κB、AP-1、CREB的DNA结合活性显著增加,Dex和IL-10显著抑制以上三种核因子的活性,但Dex对AP-1、CREB活性的抑制作用强于IL-10。结论:LPS诱导hPBMC释放多种促炎和抗炎细胞因子的产生,并诱导多种转录因子的活化;Dex、IL-10能抑制上述促炎细胞因子的产生和转录因子的活化。Dex对AP-1、CREB活性的抑制作用强于IL-10。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连续性血液净化(CBP)对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患者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 CBP治疗后血BUN、SCr明显降低,血浆TNF-α、IL-6、IL-10水平显著下降.19例病人中TNF-α、IL-6、IL-10细胞因子的清除以6~24h清除最明显,CBP后36h增高,细胞因子清除与器官损伤多少无明显的相关性,前后时间IL-6、IL-10的下降率在这三个时间段(CBP治疗后2h和0h,CBP后2h和6h,CBP后24h和CBP后6h)变化间有差异,而在后面的时间变化上无差异.其中,IL-6在CBP治疗后2h与0h、CBP治疗后2h与CBP治疗后6h,这两个时间内下降高于IL-10;而IL-10仅在CBP治疗后24h与CBP治疗后6h,这两个时间之间下降高于IL-6.分别比较危重症和重症病人的细胞因子IL-6、IL-10无统计学意义.结果 ① MODS时血清IL-6、IL-10、TNF-α均有明显的增高.但是抗炎因子的IL-10释放迟于IL-6的释放.早期以促进炎症反应为主,晚期以抗炎反应占优势.二者的失衡导致了MODS的发展.②连续性血液净化对MODS有保护作用.③连续性血液净化能有效的清除细胞因子IL-6、IL-10及TNF-α,且以CBP后6~24h清除最为显著,临床上,第二次连续性血液净化的时间最好是在第一次后24~36h之间.④ CBP的应用能显著降低血清中抗炎和促炎细胞因子水平,IL-6与IL-10的清除率在2、6、24h有显著意义.其中在CBP后6h内以清除促炎因子IL-6为主,在CBP后24h以清除抗炎因子IL-10为主,清除细胞因子的多少与脏器功能损伤的多少无相关性.⑤ CBP能减少器官的损伤,降低致残率.改善肺氧和功能,改善生化功能,明显提高MODS患者的生存率.结论 ①MODS时血清IL-6、IL-10、TNF-α均有明显的增高.但是抗炎因子IL-10释放迟于IL-6的释放,早期以促进炎症反应为主.晚期以抗炎反应占优势.二者的失衡导致了MODS的发生发展.连续性血液净化对MODS有保护作用.②连续性血液净化能有效的清除细胞因IL-6、IL-10、TNF-α,且以CBP后6-24h清除最为显著,临床上第一次CBP后,第二次连续性血液净化的时间最好是24~36h之间进行.③CBP的应用能显著降低血清中抗炎和促炎症因子水平,其中促炎因子和抗炎因子的清除下降率:IL-6与IL-10两者的下降率在2、6、24h均下降.其中在CBP后6h内以清除促炎因子IL-6为主,在CBP后24h以清除抗炎因子IL-10为主,清除细胞因子多少不与脏器功能损伤的多少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miR-23a对LPS诱导小鼠原代腹腔巨噬细胞促炎性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 Real-time PCR定量分析LPS刺激不同时间的腹腔巨噬细胞中miR-23a的表达以及瞬时转染miR-23a mimics和inhibitors的腹腔巨噬细胞中IL-1?、IL-6和TNF-?等促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ELISA检测mRNA变化明显的细胞培养上清的IL-6的含量。结果 原代腹腔巨噬细胞在LPS刺激后,miR-23a的表达明显下调;在转染miR-23a mimics后,IL-6的表达和分泌明显升高 (P <0.05),但对IL-1?和TNF-?的表达没有明显影响。而转染miR-23a inhibitors后,则IL-6的表达水平受到抑制。结论 LPS刺激原代巨噬细胞可抑制miR-23a的表达;miR-23a可促进炎性细胞因子IL-6的表达,对IL-1?和TNF-?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三七总皂甙(PNS)对脂多糖(LPS)诱导的佐剂性关节炎(AA)大鼠腹腔巨噬细胞产生炎性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1及IL-6的影响。方法大鼠右后足跖皮内注射弗氏完全佐剂诱发大鼠佐剂性关节炎模型,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炎性细胞因子TNF-α、IL-1及IL-6。结果体外给药PNS 0.8、0.4及0.2 mg/m l作用24 h,可不同程度的抑制LPS诱导的佐剂性关节炎大鼠腹腔巨噬细胞产生TNF-α(P<0.01,P<0.01,P<0.05)及IL-1(均P<0.05)。同时体外给药PNS 0.8 mg/m l可抑制产生IL-6(P<0.05),而PNS 0.4 mg/m l及0.2 mg/m l不能抑制IL-6的产生(均P>0.05)。结论PNS可能通过抑制佐剂性关节炎大鼠巨噬细胞释放炎性细胞因子TNF-α、IL-1及IL-6发挥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