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探讨中药保留灌肠肛管插入深度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3年6月至2014年12月我科收治的120例中药保留灌肠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将肛管插入25-30cm,对照组给予常规插入深度,观察两组患者便意感、药物保留时间及舒适度等情况。结果 实验组明显减轻便意感,药物保留时间延长,患者舒适度增加,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药保留灌肠肛管插入25-30cm,能增加患者舒适度,减轻便意感,使药物保留时间延长,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增加肛管插入深度延长小儿灌肠药液保留时间效果观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增加肛管插入深度对小儿灌肠药液保留时间的影响.方法 77例腹泻病患儿均使用思密达保留灌肠,将灌肠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31例次灌肠,肛管插入深度为7~12 cm,观察组231例次灌肠,肛管插入深度为17~22 cm.观察、记录两组药液保留时间,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观察组药液保留时间(95.18±38.16)min,对照组(18.18±11.87)min,观察组药液保留时间明显延长(P<0.01).结论 增加肛管插入深度可有效延长小儿灌肠的药液保留时间.  相似文献   

3.
王双珠  王娇娇  商姗  吴畏   《护理与康复》2020,19(4):10-13+19
目的观察优化保留灌肠方法在标准化病人中的临床效果。方法招募30名护士作为标准化病人,将其随机编号为1至30号,单号先实施传统保留灌肠方法,5 d后实施优化保留灌肠方法,双号先实施优化保留灌肠方法,5 d后实施传统保留灌肠方法。比较两种保留灌肠方法插肛管时的疼痛程度、便意感、黏膜出血情况及灌肠后药液保留时间。结果优化保留灌肠组插肛管时无痛14例、轻度疼痛16例,传统保留灌肠组无痛4例、轻度疼痛9例、中度疼痛17例,两组疼痛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优化保留灌肠组插管时便意感评分为(2.76±0.71)分,传统保留灌肠组为(3.46±0.90)分,两组便意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优化保留灌肠组药液保留时间为(70.43±19.34)min,传统保留灌肠组为(37.34±16.53)min,两组药液保留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优化保留灌肠组肠黏膜出血2例次,传统保留灌肠组肠黏膜出血8例次,两组肠黏膜出血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优化保留灌肠方法可减轻患者插肛管时的疼痛程度和便意感,延长药液保留时间。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温盐水保留灌肠对盆腔脓肿患儿的疗效。方法随机将36例盆腔脓肿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8例,均采用生理盐水100~15ml进行保留灌肠,观察组插管深度为15~25cm,温度为42℃~43℃,对照组插管深度为7—15cm,温度为39℃~41℃。结果观察组液体肠内保留时间长,疗效高,住院时间短,与对照组)x^2检验和t检验(P〈0.05,P〈0.01)两组间差别有显著性。结论盆腔脓肿患儿保留灌肠时,增加肛管的插入深度,提高盐水温度,可以达到理想的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改良式大量不保留灌肠的临床效果,提高灌肠质量。方法 2009年2月-10月选择我科术前需要肠道准备手术病人2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灌肠法,观察组采用头低臀高左侧屈膝位,肛管插入20cm以上,开始时减慢灌入速度,并对两组进行观察。结果两组初次便意量、每次灌入总量、灌入时间、保留时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灌肠质量主要取决于每次灌入的总量,每次灌入的总量主要取决于灌肠方法、灌肠的体位、肛管插入的深度及灌肠的滴速等。  相似文献   

6.
不同插管深度保留灌肠治疗慢性结肠炎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插管深度保留灌肠治疗慢性结肠炎的疗效。方法将160例慢性结肠炎住院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插管30 cm,对照组插管15~20cm,分别进行药物保留灌肠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的差异。结果试验组药物在肠内的保留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患者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结论治疗慢性结肠炎采用30cm深度肛管插管药物保留灌肠的疗效优于传统插管深度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系统评价保留灌肠插管深度对延长灌肠液在肠内保留时间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Chinese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 Databases,CNKI)、重庆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Chines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eriodical Database,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网络版(Chinese Biomedical Literature Database,Sino-Med)、万方数据(Wan Fang Database)、PubMed和Cochrane图书馆中有关保留灌肠插管深度对灌肠液在肠内保留时间影响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检索年限为建库直至2016年1月,采用Cochrane手册中RCT的偏倚风险评估方法对纳入研究进行评价,并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20篇,涉及2256例病例,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均较差。14篇文献报告了延长灌肠液在肠内保留时间的有效病例数,观察组(插管深度20cm)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2篇文献报告了延长灌肠液在肠内保留时间的有效灌肠次数,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4篇文献报告了灌肠液的平均保留时间,观察组与对照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3篇文献报告了患者灌肠后的便意感,均显示观察组患者的便意感较对照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增加保留灌肠插管深度可延长灌肠液在肠内的保留时间,减轻患者的便意感,但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较差。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探讨治疗脑血管意外便秘患者采用大量不保留灌肠选择最佳插管深度,解除由便秘引的并发症.方法采用大量不保留灌肠时,观察组将肛管插入25~30 cm观察灌肠效果,并与对照组(肛管插入7~10 cm)进行对照.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存在差异,经x2检验,P<0.05.结论对脑血管意外便秘患者进行灌肠时,插管深度以25~30 cm为宜.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辰时中药保留灌肠对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PIDS)患者药物保留时间的影响。方法将60例PIDS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实验组于辰时(7:00~9:00),对照组于常规时间(戌时,19:00~21:00)进行中药保留灌肠,比较两组患者灌肠前排便率、灌肠前后便意感及保留时间。结果两组患者灌肠前便意感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561,P〉0.05);灌肠后实验组出现便意感192例,对照组302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968,P〈0.01),实验组药物保留时间平均(13.425±5.362)h,对照组平均(9.303±2.695)h,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200,P〈0.01)。结论根据子午流注理论,辰时进行灌肠可有效提高药物在肠道内的保留时间.减轻患者的便意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实施体位改变联合肛管插入深度的改进在婴幼儿水合氯醛灌肠中的影响。方法便利抽样选择在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在医院门诊就诊且需作辅助检查的患儿104例,按1∶1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采用俯卧位联合增加肛管插入深度行水合氯醛保留灌肠法,对照组按传统保留灌肠法进行灌肠。比较两组患儿镇静起效时间、平均入睡时间、一次性插管的成功率、药物制动效果、Ramsay镇静评分。结果观察组患儿镇静起效时间明显快于对照组、灌肠后平均入睡时间少于对照组、插管的成功率高于对照组、灌肠后药物制动效果及Ramsay评分镇静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采用俯卧位联合增加肛管插入深度的改进行婴幼儿水合氯醛保留灌肠法,实用性强,操作简便,效果优于传统保留灌肠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不同时辰中药保留灌肠对药物保留时间及慢性肾衰竭患者的影响。方法将60例慢性肾衰竭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观察组在辰时(7:00—9:00)进行灌肠,对照组在常规时间戌时(19:00—21:00)进行灌肠。比较两组患者的主观感受和不良反应、灌肠前排便率、灌肠后出现便意感程度、灌肠后药物保留时间、灌肠前后血肌酐( Scr )、尿素氮( BUN)、尿酸( Ua)的变化。观察周期为30 d(1个疗程)。结果观察组腹痛、腹胀、肛门疼痛、肛门坠迫感与对照组相比减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灌肠后出现便意感的人次数及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灌肠前平均排便率观察组为83.3%,对照组为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9.452,P<0.01);药物保留时间观察组为(324.12±129.47)min,对照组为(225.32±104.21)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05,P<0.01);两组患者灌肠后血BUN、Scr、Ua较治疗前降低,但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辰时(7:00—9:00)中药保留灌肠可以增加药物在肠道内的保留时间并可提高中药保留灌肠对慢性肾衰竭患者的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改良后的保留灌肠方法在治疗肝性脑病的效果。 方法 将48例肝性脑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4例。观察组用20ml针筒接吸痰管方法进行灌肠;对照组采用传统的输液管接肛管方法进行灌肠。 结果 观察组灌肠保留时间长于对照组,患者接受情况也好于对照组。结论 改良后的保留灌肠方法优于传统的保留灌肠方法,提高了肝性脑病患者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改良灌肠用具对肝性脑病保留灌肠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7月至2019年5月我院治疗肝性脑病(HE)患者64例为研究对象,随机等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实施改良保留灌肠方法,对照组实施常规保留灌肠方法,比较两组患者的各项临床指标、灌肠液在肠道保留时间和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各项临床指标和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灌肠液在患者肠道中的保存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使用我院改良的灌肠用具能明显提高灌肠疗效和插管成功率,降低管道脱出和药物外泄等问题发生的概率,提高患者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改良式中药保留灌肠法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效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改良式中药保留灌肠法对重症急性胰腺炎肠道功能恢复的效果.方法 将53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按住院单双号随机分为观察组(28例)和对照组(25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灌肠方法 .观察组采用一次性输液器代替灌肠筒,一次性吸痰管代替肛管、控制药液灌入速度、增加插管的深度综合改进方法 .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药液保留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P<0.01),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改良式中药保留灌肠可防止药液外溢,确保药液在肠道内停留时间,促进药物吸收,有效促进肠道功能的恢复,提高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小剂量保留灌肠方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方法将80例慢性复发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保留灌肠,观察组采用改良法保留灌肠,两组患者每晚均治疗1次,10d为1个疗程。治疗后比较两组患者药液保留时间及治疗两个疗程后疗效及患者对灌肠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药液在肠腔内保留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对灌肠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均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改良灌肠法行小剂量药液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药液在肠内保留时间长,疗效好,舒适、简便,易被患者接受。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乳果糖保留灌肠治疗肝性脑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66例肝性脑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n=33)采用常规对症支持方法治疗,观察组(n=33)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乳果糖保留灌肠治疗。观察和比较两组治疗总有效率和临床指标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84.8%)明显高于对照组(66.7%)(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氨、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及总胆红素(TBIL)等指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且观察组较对照组下降更为明显(P<0.05)。结论乳果糖保留灌肠治疗肝性脑病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早期清胰汤保留灌肠对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疗效影响.方法 将62例患者随机分为早期保留灌肠组(早期组)32例和晚期保留灌肠组(晚期组)30例.早期组于入院后12 h内实施清胰汤保留灌肠;晚期组于人院12 h后实施.从临床症状改善时间及临床疗效等方面进行比较.结果 早期组腹部压痛体征消除时间、恢复进食时间与晚期组比较均大幅缩短,差异显著(P<0.05).腹痛初步缓解时间、首次排便时间、住院天数等指标早期组较晚期组明显提前,差异显著(P<0.05).结论 早期实施清胰汤保留灌肠,可明显改善重症急性胰腺炎病情,提高重症急性胰腺炎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8.
改良保留灌肠法在溃疡性结肠炎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绍娟  李春联  叶石才 《全科护理》2010,8(31):2834-2835
[目的]观察改良保留灌肠法在溃疡性结肠炎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60例溃疡性结肠炎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保留灌肠法,观察组采用改良保留灌肠法。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为70.0%,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药液保留时间≥4h为27例,对照组20例;观察组灌肠液外溢4例,对照组12例。[结论]在溃疡性结肠炎治疗中应用改良保留灌肠法优于传统保留灌肠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