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 探讨乳果糖预处理对大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随机将30只SD大鼠分成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和乳果糖预处理组。乳果糖预处理组在手术前7 d每天给予乳果糖灌胃,假手术组和缺血再灌注组在手术前7 d每天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手术分离肠系膜上动脉,通过夹闭30 min、再灌注60 min诱导缺血再灌注损伤。收集血清检测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IL-1β水平。HE染色用来评估组织的损伤程度,TUNEL检测小肠上皮细胞的凋亡。部分小肠组织用来检测丙二醛、超氧化物歧化酶及激活型caspase-3的表达水平。结果: 乳果糖预处理显著减轻缺血再灌注引起的肠组织损伤和小肠上皮细胞凋亡,并显著抑制血清中细胞因子的水平和肠组织的脂质过氧化。结论: 乳果糖预处理可能通过抑制细胞凋亡和脂质过氧化减轻缺血再灌注引起的肠道损伤。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人工合成的富含L-精氨酸、亚硒酸钠、牛磺酸的复合脂质体对抗大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及机制。方法: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I/R)、缺血前给药组和再灌时给药组。夹闭大鼠肠系膜上动脉(SMA)60min造成缺血,松夹即为再灌注,再灌注2h后分别测定各组肠组织丙二醛(MDA)含量、T-SOD活性及Ca2+-Mg2+-ATP酶活性,并观察各组肠组织超微结构及bcl-2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缺血前给药组和再灌时给药组MDA含量均明显低于缺血再灌注组(P<0.01),T-SOD和Ca2+-Mg2+-ATPase活性均明显高于缺血再灌注组(P<0.01),bcl-2蛋白在正常组适当表达,在缺血再灌注组不表达,而缺血前给药组和再灌时给药组均表达强阳性(P<0.01),且两用药组间各项指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复合脂质体可能通过抑制脂质过氧化、稳定内环境、诱导bcl-2蛋白的高表达以阻止肠组织细胞凋亡的发生等机制对抗肠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3.
肠上皮细胞凋亡与缺血/再灌注损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依椐细胞凋亡的特点 ,分别从正常肠上皮细胞凋亡的规律及意义 ,肠道冷、热缺血再灌注损伤时肠上皮细胞凋亡的规律及其机制 ,综述了肠上皮细胞凋亡与缺血再灌注损伤方面的研究进展 ,并提出了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正>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IRI)是指在缺血基础上恢复血流后,不仅未减轻原有组织的缺血性损伤,反而使其功能障碍或结构损伤进一步加重的现象。肠道是对缺血反应最敏感的组织之一,严重创伤、失血等原因均可引起肠缺血再灌注损伤(Intestin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IIRI)。研究发现  相似文献   

5.
24只家犬分3组,用3%戊巴比妥钠(ip)麻醉。用无创夹阻断犬肠系膜前动脉复制成肠缺血模型。组Ⅰ:假手术对照,未阻断肠系膜前动脉,组Ⅱ:肠缺血120min,再灌注180min;组Ⅲ:肠缺血120min,再灌注180min,在再灌注后的第10min静脉注射洋金花总生物碱0.04mg/kg。结果显示:洋金花总生物碱能减轻或改善肠缺血再灌注损伤。表现为再灌注后SOD活性提高,MDA和乳酸含量降低,组织病理形态改变轻。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迷走神经电刺激对大鼠肠缺血再灌注(I/R)后肠损伤的影响。 方法:30只雄性Wistar大鼠,双侧颈迷走神经切断后,随机分为3组(n=10):(1)肠缺血再灌注(I/R)组:暴露腹腔后夹闭肠系膜上动脉(SMA)1 h,开放再灌注2 h;(2)迷走神经刺激(VNS)组:在夹闭前及再灌注开始均以5 V、2 ms和1 Hz强度的电能持续刺激左颈部迷走神经远端20 min;(3)假手术对照(SC)组:仅暴露腹腔,不行SMA夹闭及电刺激。颈动脉插管监测平均动脉压(MAP)。所有动物在再灌注2 h后处死,取小肠组织行光学、电子显微镜观察肠粘膜损伤程度并行改良的Chiu’s评分;检测血浆丙二醛(MDA)、肿瘤坏死因子(TNFα)含量。 结果:各组大鼠MAP在缺血期基本保持平稳。而在再灌注期,I/R组的MAP随时间延长明显低于SC组(P<0.05),而VNS组能明显拮抗MAP下降(P<0.05)。光学、电子显微镜观察显示I/R后肠组织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I/R组最为严重,而VNS组相对较轻;但两组的改良Chiu’s评分值显著高于SC组(P<0.01),VNS组的评分值明显低于I/R组(P<0.01)。I/R组血浆MDA、TNFα含量明显高于SC组和VNS组(P<0.05,P<0.01);VNS组血浆MDA含量高于SC组(P<0.05),VNS组血浆TNFα与SC组无显著差异(P>0.05)。 结论:电刺激迷走神经能显著减轻I/R肠粘膜结构的病理改变并使再灌注期的循环血压得到一定改善,其保护效应可能与减少脂质过氧化、下调TNFα生成有关。  相似文献   

7.
急性肝功能衰竭时肠粘膜屏障损伤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目的:探讨急性肝功能衰竭(简称肝衰)时肠粘膜屏障损伤及其机制,并观察中药大黄对它的防治作用。方法:采用鲨试剂法作血浆内毒素定量,酚一次氨酸法测定谷氨酰胺浓度及荧光法测定谷氨酰胺酶活性和组胺含量,Dans蓝染色法测定肠粘膜通透性。结果:硫代乙酰胺(thioacetamide,TAA)引发大鼠急性肝衰,并伴有严重的肠源性内毒素血症(intestinalendotoxemiaIETM):肠谷氨酸肢酶活性降低,肠粘膜对谷氨酸胺利用减少,肠粘膜通透性增加。组织细胞学显示,TAA组动物肝细胞发生严重变性坏死;肠粘膜淤血、水肿、糜烂,肠肥大细胞脱颗粒。电镜示肠微绒毛倒伏、脱落,细胞间紧密连接破坏。大黄组动物IETM与肝组织损伤明显减轻。结论:急性肝袁伟有肠粘膜屏障损伤,其发生机制与IETM及其介导的组腹增多有关。大黄对急性肝衰时肠粘膜屏障损伤有一定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谷氨酰胺对大鼠缺血再灌注肠黏膜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成年雄性Wistar大鼠3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缺血再灌注损伤组(I/R组)和谷氨酰胺治疗组(Gln组)。Gln组给予谷氨酰胺1 g·kg-1·d-1连续灌胃7 d。Sham组和I/R组以同等剂量生理盐水灌胃7 d。Sham组仅分离肠系膜上动脉(SMA)而不夹闭根部。I/R组和Gln组均用无损伤血管夹夹闭SMA根部,30 min后放松血管夹形成再灌注损伤模型。各组大鼠均于制模后24 h采集静脉血和回肠标本。检测血清D-乳酸、内毒素、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水平,HE染色法观察肠组织病理损伤情况。结果:I/R组的D-乳酸、内毒素、MDA水平和Chius病理评分均高于sham组和Gln组(P<0.05),血清SOD活力均低于sham组和Gln组(P<0.05)。结论:谷氨酰胺对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肠黏膜屏障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抗氧化应激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9.
小肠缺血再灌注损伤时自由基清除剂及MDA变化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目的通过建立兔小肠缺血再灌注模型,观察自由基在小肠缺血再灌注损伤时的变化。方法完全阻断和开放兔肠系膜上动脉,分别测定各时段血液中雨二醛(MDA)含量及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活性,观察肠组织形态学上的变化。结果MDA含量随缺血和再灌注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高,且与小肠的损伤程度呈正相关;CAT、SOD、GSH-PX活性随缺血和再灌注时间的延长而逐渐降低。结论小肠缺血后再灌注产生大量的自由基和MDA,后者是造成组织损伤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单纯缺血及缺血再灌注损伤时大鼠小肠粘膜细胞凋亡的变化,并分析其可能机制.方法采用大鼠小肠缺血及缺血再灌注模型,取回肠段作连续切片,分别作HE染色和TUNEL、Bcl_2、Caspase_3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单纯缺血及缺血再灌注时小肠粘膜损伤情况、粘膜细胞凋亡的变化以及Bcl-2和Caspase-3表达之间的关系.结果(1)随缺血时间延长,小肠粘膜损伤程度逐渐加重,缺血再灌注组引起的损伤较单纯缺血1h及缺血3h都更为严重.(2)TUNEL染色显示,随缺血时间延长,凋亡细胞数量增加,缺血再灌注组凋亡阳性细胞最多.(3)随缺血时间延长,caspases_3阳性细胞增多,缺血再灌注组阳性细胞最多;Bcl_2阳性细胞则呈现相反的变化.单纯缺血3h组和缺血1h再灌注2h组Bcl_2与Caspase_3蛋白的表达呈直线负相关(r1=-0.827,PP<0.05;r2=-0.998,P<0.01)。结论大鼠小肠单纯缺血及缺血再灌注都可造成粘膜的损伤,共同的表现为细胞坏死和凋亡,所不同的是单纯缺血所致的损伤以坏死为主,而缺血再灌注所致的损伤则以凋亡为主,凋亡原因之一是由于Bcl_2蛋白表达减少使Caspase-3大量激活。  相似文献   

11.
3、醛脱氢酶和醛糖还原酶,前3种酶与改善能量代谢相关,后3种酶与抗氧化应激、抑制凋亡相关.结论 建立了重复性较好的正常与II/R损伤后大鼠肠黏膜组织的双向凝胶电泳图谱.II/R的损伤机制可能与顺乌头酸酶、丙酮酸激酶、细胞色素C还原酶、蛋白二硫化物异构酶A3、醛脱氧酶和醛糖还原酶的下调有关.  相似文献   

12.
α-硫辛酸对大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硫辛酸(LA)对大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RIRI)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采用夹闭双侧肾动、静脉45 min后松夹再灌的方法制作RIRI模型,测定血清肌酐(Scr)、丙二醛(MDA)、一氧化氮(NO)及尿NAG酶(UNAG)浓度,放射免疫和免疫组化法对肾皮质内皮素-1(ET-1)的表达做定位和定量分析,肾组织病理学观察和流式细胞术检测肾损伤程度和肾皮质细胞凋亡率。结果: 缺血再灌注后,大鼠肾功能和肾小管上皮细胞明显受损,Scr、MDA和UNAG含量均明显高于sham组(P<0.01),血清NO含量与sham组相比无明显差异;肾皮质ET-1含量明显高于sham组(P<0.01),肾小管ET-1表达明显强于sham组,ET-1免疫反应阳性颗粒主要分布于近曲小管上皮细胞;肾皮质细胞凋亡率明显高于sham组(P<0.01)。尾静脉注射α-硫辛酸可明显降低RIRI大鼠Scr、MDA和UNAG水平,肾小管上皮细胞内ET-1免疫反应阳性颗粒明显少于IR组,肾皮质细胞凋亡率明显低于IR组(P<0.05)。结论: ET-1在大鼠RIRI的发生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LA可通过拮抗ET-1的生物学效应,减轻氧自由基损伤而对RIRI大鼠肾脏产生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盐酸戊乙奎醚(PHC)对粘连性肠梗阻(AIO)大鼠肠黏膜免疫屏障功能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 将60只SD大鼠分为正常组(N组)、假手术组(S组)、生理盐水组(NS组)及盐酸戊乙奎醚组(P2、P4、P8组).建立AIO模型.正常组不予处理,生理盐水组及假手术组均给予0.4 ml生理盐水,PHC组按0.2、0.4、0.8 mg/kg配成0.4 ml,于术后第7d开始连续肌注7d.ELISA法测量血清中IL-4、IL-10含量以及肠内容物中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含量.结果 与S组、NS组比较,P2、P4、P8组血清IL-4[(19.34±2.87),(23.85±2.72),(27.89±2.71) vs (6.18±1.42),(8.37±2.69) ng/L)]、IL-10[(118.93±20.78),(121.61±24.932),(127.41±22.61) vs (78.19±19.41),(42.72±21.31) ng/L]以及肠内容物中sIgA含量(0.64±0.089,0.99±0.093,1.02±0.12 vs 0.41±0.06,0.14±0.03 ng/L)均有明显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与P2组比较,P4、P8组IL-4与sIgA水平升高更为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中、高剂量PHC对AIO大鼠肠黏膜的免疫屏障有一定保护作用,且以高剂量更为显著,其机制可能与增加抗炎因子释放和抑制炎性因子产生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肠缺血后再灌注前干预肥大细胞功能对SD大鼠继发肝脏损伤的影响及机制。方法:35只大鼠随机分成5组:假手术组(S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缺血再灌注+色甘酸钠组(IR+C组)、缺血再灌注+酮替芬组(IR+K组)和缺血再灌注+compound 48/80 组(IR+CP组)。复制大鼠肠缺血再灌注模型,IR+C、IR+K和IR+CP组分别在再灌注前5 min经尾静脉给予相应药物,S和IR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再灌注4 h后处死大鼠,观察各组肝脏病理变化及评分,测定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活性、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活性和组胺含量,检测肝脏乳酸脱氢酶(LDH)活性、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8(IL-8)水平。结果:与S组相比,IR组肝脏病理损伤明显(P<0.05),血清ALT、AST水平、组胺含量、肝LDH活性、MDA、TNF-α、IL-8水平升高,SOD活性减弱(P<0.05)。与IR组相比,IR+C和IR+K组肝脏损伤减轻,以上指标呈相反趋势(P<0.05),IR+CP组则加重肝损伤及恶化检测结果(P<0.05)。结论:再灌注前抑制肥大细胞功能可以减轻肠缺血再灌注后早期肝脏损伤,其机制可能与组胺释放、氧化损伤和炎症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15.
己酮可可碱对抗兔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研究己酮可可碱对抗兔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方法: 新西兰兔50只,随机分成5组: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I/R)、I/R+己酮可可碱组、I/R+低温组、I/R+己酮可可碱+低温组。除假手术组外,其余4组均用动脉夹夹闭左侧肾动脉60min后恢复血流灌注,24h后取左肾分别检测肾组织匀浆的SOD、MDA和BUN、SCr水平的变化,并作病理观察。结果: I/R组肾小管出现水样变性、出血坏死,出血坏死组织中大量炎性细胞浸润,近曲小管上皮细胞线粒体高度肿胀,嵴极其紊乱、模糊、甚至消失;I/R+己酮可可碱组和I/R+低温组损伤减轻;I/R+己酮可可碱+低温组和假手术组形态正常。再灌注24h后I/R组BUN、SCr、MDA水平明显高于其它各组(P<0.05),SOD活性明显低于其它各组(P<0.05),I/R+低温组和I/R+己酮可可碱组BUN、SCr、MDA水平明显低于I/R组(P<0.05),SOD活性明显高于I/R(P<0.05),低温+己酮可可碱组的上述指标与假手术组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己酮可可碱有对抗兔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莱菔硫烷( SFN)对肾缺血再灌注损伤( RIRI)大鼠肝组织形态、功能、过氧化损伤及超氧化 物歧化酶( SOD)表达变化的影响。方法:Wistar 大鼠随机分对照组、RIRI 组、SFN1 组和SFN2 组,RIRI 组大 鼠用夹闭左肾动脉45 min 的方法建立RIRI 模型,SFN1 组在夹闭左肾动脉后立即给予SFN,SFN2 组在RIRI 模型 恢复血液再灌注后给予SFN,对照组大鼠只分离左肾动脉并不夹闭。缺血再灌注24 h 后取血和肝,检测血清谷丙 转氨酶(ALT)活性;采用钼酸比色法、硫代巴比妥酸比色法及黄嘌呤氧化酶法测定肝组织H2O2、丙二醛(MDA) 含量及SOD 活性;H-E 染色观察肝组织形态结构改变;Real-time PCR 和免疫印迹法分别测定肝组织SOD mRNA 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RIRI 组、SFN1 组和SFN2 组大鼠肝组织形态结构受损明显,SFN1 组和 SFN2 组受损程度轻于RIRI 组,SFN1 组又略轻于SFN2 组;RIRI 组、SFN1 组和SFN2 大鼠血清ALT 活性、肝组 织MDA和H2O2 含量升高明显;SFN1 组和SFN2 组的活性和含量均低于RIRI 组,SFN1 组又低于SFN2 组;RIRI 组、 SFN1 组和SFN2 大鼠肝组织SOD 活性明显低于对照组,SFN2 组、SFN1 组高于RIRI 组,SFN1 组又高于SFN2 组。 RIRI 组、SFN1 组、SFN2 组大鼠肝组织SOD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SFN2 组和SFN1 组SOD的 表达水平又高于RIRI 组,但SFN2 组和SFN1 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大鼠RIRI 发生后,SFN 可能通过上调 SOD的表达增强机体对过氧化物的清除作用,降低了肝组织过氧化损伤程度;与再灌注后给予SFN 相比,缺血 后即刻给药更能有效降低肝组织氧化应激水平,改善肝的形态结构和功能改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谷氨酰胺(Gln)对大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后闭合蛋白(occludin)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成年雄性Wistar大鼠3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缺血再灌注损伤组(I/R组)和谷氨酰胺预处理组(Gln组)。Gln组给予谷氨酰胺1 g·kg-1·d-1连续灌胃7 d。Sham组和I/R组以同等剂量生理盐水灌胃7d。Sham组仅分离肠系膜上动脉而根部不夹闭。I/R组和Gln组均用无损伤血管夹夹闭SMA根部30 min后放松血管夹形成再灌注损伤模型。各组大鼠均于制模后24 h采集静脉血和回肠标本。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10和IL-2水平。全自动生化仪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谷胱甘肽(GSH)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水平。免疫组化及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occludin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I/R组occludin蛋白表达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及谷氨酰胺处理组(P0.05);I/R组TNF-α和MDA水平均高于sham组和Gln组(P0.05)。I/R组血清的SOD活力、GSH、GSH-Px、IL-10和IL-2均低于sham组和Gln组(P0.05)。结论:谷氨酰胺对肠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occludin蛋白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炎症反应、抗氧化应激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缺血后处理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肠黏膜细胞凋亡的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4组(n=8):假手术(sham)组、缺血/再灌注(I/R)组、缺血预处理(IPreC)组、缺血后处理(IPostC)组;应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和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分别观测各组大鼠肠黏膜细胞线粒体形态结构改变和线粒体跨膜电位的变化。应用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dUTP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别检测各组大鼠肠黏膜细胞凋亡发生情况以及肠黏膜细胞bcl-2、bax mRNA及Bcl-2、Bax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与I/R组相比,IPostC组和IPreC组大鼠肠黏膜细胞线粒体形态结构改变明显减轻,线粒体跨膜电位显著升高(均P<0.05),肠黏膜细胞凋亡率明显降低(均P<0.05),肠黏膜细胞bcl-2 mRNA和Bcl-2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上升,bax mRNA和Bax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下降(均P<0.05),IPostC组和IPreC组相比各项指标差异无显著差异(均P>0.05)。结论:缺血后处理可能通过抑制线粒体途径减轻缺血/再灌注诱导肠黏膜细胞的凋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