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近认为,体表心室晚电位(LPs)检测可能是识别心肌梗塞(MI)后高危病人的一种无创方法。本研究采用美国ART-EP 1200型心室晚电位仪,以LPs总QRS时限≥120ms或QRS 40振幅<25uv和QRS40时间≥40ms为阳性标准,对年龄34~82岁40例MI后病人从二方面探讨了LPs检测的意义(表1,2)。  相似文献   

2.
3.
对35例AMI病人进行VLP连续检测,并结合临床进行分析。结果提示,VLP的阳性率为57%,且在急性期具有暂时性及易变性。静脉溶栓成功组与溶栓不成功和常规治疗组VLP阳性率差异非常显著(P<0.001);死亡组与存活组的TQD、U_(40)D差异非常显著(P<0.001和P<0.02);再灌注性心律失常与VLP无相关性。认为对AMI病人应进行多次VLP检测;心肌再灌注是使VLP降低的重要因素;TQD、U_(40)D越高,可能危险性越大。  相似文献   

4.
5.
我们采用心室晚电位(VLP)预测折返性、室性阵发性心动过速与心室颤动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经40例临床预测,证明它是一种无创伤检查新技术,值得推广应用。临床资料选择急性心肌梗塞(AMI)组20例,男15例,女5例,年龄45~80岁。大多数有剧烈胸痛,病程均在1个月内。对照组20例,男女各10例,年龄40~60岁,无心脏病表现。心脏 X 线照片、超声心动图、心电图及24时动态心电图均属正常。采用 ABT-1200型心室晚电位仪,进行体表心室晚电位测定。一般有下列一项即可考虑为 VLP 阳性:①VLP 时限>40ms;②总 QRS 时限>120ms;③QRS40<250uv。测试结果  相似文献   

6.
心室晚电位(LPs)体表检测是区别心肌梗塞(MI)后高危病人的有效方法之一。本文通过对86例(34~82岁)MI后病人的LPs的检测分析及追踪观察,初步探讨了LPs的临床意义。 患者据心电图改变分为前壁(A)、复合前壁(B)、下后壁(C)及非Q波MI(D)4组,LPs检测采用美国ART公司EPX1200型心室晚电位仪。Frank双极正交  相似文献   

7.
心室晚电位(ventricular late potentials)是出现在 QRS 波群末部或 ST 段的高频低振幅的破碎电活动,近来认为是心室内某些小块肌肉组织延迟除极的结果。由于除极不均匀和传导缓慢,因此心室内存在潜在的折返途径,易产生折返性心律失常,故晚电位  相似文献   

8.
9.
本文比较了急性心肌梗塞组50例与正常人组140例心室晚电位检出率。急性心肌梗塞组显著高于正常人组,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程序电刺激诱发试验对室性心动过速病人诱发率高。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可能降低心室晚电位阳性率,但例数少,不便结论;有室壁瘤,单型性持续性与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病人其心室晚电位与文献报告一致。  相似文献   

10.
对52例VLP阳性和可疑阳性及20例VLP阴性的老年冠心病患者进行了3年8个月追踪观察。冠心病心绞痛组VLP阳性者24例,转为阴性者8例(33.0%);心肌梗塞组VLP阳性者28例,转为阴性者7例(29.1%)。两组伴有室性心律失常14例,其中4例发生持续性室速,室颤死亡,2例心脏突然骤停猝死。20例VLP阴性者无1例发生室速及猝死。本文初步研究表明VLP阳性对预测冠心病患者室速、室颤及猝死的发生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陈思伟  蒋作锋 《广东医学》1997,18(5):295-297
观察65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心肌酶谱与心室晚电位的关系,结果VLP阳性15例,阳性率23.1%,心梗2个壁以上患者占阳性者60%(共9例);心肌酶谱的CPK、GOT、LDH和HBD与VLP阳性组比较,P值均〉0.05,在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VLP阳性组中CPK峰值与VLP三项指标中的QRST和D40呈正相关,而酶谱的其余三个酶的峰值与VLP三项指标相关性较差。提示CPK峰值对急性心肌梗塞的预后有  相似文献   

12.
心室晚电位(Ventricular late potential VLP)技术是70年代末出现,80年代兴起的一项无创性检查技术。最早是1961年,Durrer等在研究缺血实验犬心肌兴奋过程中,于内膜下梗死区上的外膜区,使用差分电极记录到QRS结束后25ms的高频低幅电活动。Berbari等在动物实验及Fontaine等对室速(VT)患者采用信息叠加技  相似文献   

13.
509例心室晚电位分析结果表明;心肌梗塞阳性率42%,心肌病阳性率36%,冠心病阳性率23%。在冠心病组中有室性心律失常的阳性率高于无室性心律失常者。室性心律失常与心室晚电位有相关性。本文健康人组中心室晚电位无一例阳性。应用心室晚电位预测室性心律失常的高危性时,应密切结合患者的左室功能,左室射血分数,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等进行综合判断。  相似文献   

14.
陆云琦  冯建章 《广东医学》1998,19(8):571-572
目的:探讨心室晚电位识别心肌梗死高危病人的预测价值。方法:用体表信号平均心电图的时域分析法,动态观察141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室晚电位的演变并做1年随访研究(分为猝死组与无猝死组),分析比较不同时间记录的心室晚电位阳性率及其参数,分析随访期心室晚电位的预测价值。结果:心肌梗死急性期有85.6%病人保持前一次心室晚电位阴性或阳性的结果不变,前后二次各项参数的均值差异无显著性(P〉0.05)并呈高度相  相似文献   

15.
<正> 心室晚电位(Ventridular Potential,VLP)是心肌局部延迟除极产生的一种高频率、低振幅的碎裂电活动。体表记录到的这种碎裂电活动通常出现在裂QRS波终末处,并延伸至ST段内,故称之为心室晚电位。VLP预示心室内折返存在可能,故在预测高危室性心律失常和心源性猝死方面具有重要临床意义。一、概述六十年代,Durrer等在犬实验性心肌梗塞区心外膜记录到了QRS后低振幅电位,当时称碎裂电活动。1977年EL-Shorig等在动物实验中发现。心肌梗塞(MI)后诱发的折返性室性心动过速(VT)的舒张期内,可记录到连续的振幅、高频率电活动。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随着心性猝死发生率的逐年上升,人们正力图寻找某些能预测心性猝死的方法,以期达到能够尽早防治,减少猝死的发生。国外一些学者采用体表信号叠加技术结合心室程序刺激,心血管造影和对病人随访,证明了晚电位与室速室颤的发生、心功能及心性猝死有关。目前国内对晚电位的检测仅限予心内膜标测和少数病例体表信号叠加技术的应用,而结合其它检测方法综合评价心室晚电位的临床意义则尚未见报道。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研究心室晚电位(LP)与梗塞部位、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和心功能的关系,以及LP对心肌梗塞(MI)后发生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VT/VF)和猝死的预测作用。方法:用晚电位记录仪对168例MI患者进行检测和随访分析。结果:本组MI患者中LP的阳性检出率为27%,多壁MI组LP阳性率明显高于前(间)壁MI组(P<005),VT/VF和猝死患者的LP阳性率明显高于无VT/VF患者(P<001),MI伴心功能不全者LP阳性率明显高于有MI但心功能Ⅰ级者(P<001)。结论:LP与MI范围的大小、心脏的功能状态以及VT/VF或猝死有密切关系,但陈旧性MI发生猝死可能与LP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19.
应用信号平均心电图(SA-ECG)时域分析法(TDA),对冠心病患者进行了心室晚电位(VLP)的检测,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心室晚电位阳性率病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尤以心肌梗塞和冠心病伴有室性心律失常阳性检出率高于同时,心室晚电位阳性率与心功能状态密切相关,心功能愈美,阳性率愈高,故认为,VLP的检测,能够为冠心病的临床诊断及预后判定提供信息,是一个较实用的无创性心电学方法和指标。  相似文献   

20.
无临床器质性心脏病室性心律失常心室晚电位的检测及预后随访黄绍烈(江西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内科南昌330006)胡大一(北京红十字朝阳医院心脏中心北京100020)杨明(北京解放军309医院心内科北京100009)张宝娓丁燕生(北京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