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16层螺旋CT颈部血管成像的初步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颈部血管(颈动脉、椎动脉)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成像技术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38例临床怀疑颈动脉及椎动脉狭窄者,经16层螺旋CT扫描后,用薄层横断面放大图像(MTI)及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等后处理方法,进行管腔及管壁斑块的形态学显示,并用高级血管分析软件测量狭窄段径线、狭窄段长度等作定量分析。结果:38例共计76支颈动脉、76支椎动脉CTA图像中,正常颈动脉血管40支,狭窄血管36支,其中1支颈总动脉中度狭窄者合并有动脉瘤;76支椎动脉中,6支椎动脉狭窄,受压于邻近椎体骨质;38例中有9例行颈动脉DSA检查,18例做了颈动脉多普勒超声(TCD),7例DSA和16例TCD对照结果一致,2例CTA轻度狭窄者TCD显示正常,11例颈动脉斑块均为混合密度斑块。结论:16层螺旋CT颈部血管成像图像质量满意,重建图像质量高,能较准确显示管腔狭窄及管壁斑块形态学改变,满足临床诊断需要,具有很好的临床筛查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16层螺旋CT触发技术在颈部动脉CTA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团注追踪触发技术在颈部动脉CT血管成像(CTA)中的应用价值。方法:9例志愿者行主动脉弓同层动态增强扫描,利用获得的主动脉弓时间-密度曲线(TDC),寻求触发技术的理论阈值。将28例患者随机分为4组(触发阈值分别为110 HU1、40 HU1、70 HU2、00 HU),采用16层螺旋CT结合触发技术行颈部动脉CTA检查,探讨CTA触发技术的最佳应用阈值。结果:阈值140 HU组(参照组),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及椎动脉全程强化明显(CT值188~262 HU),而颈内静脉强化不明显,动静脉密度差别大,3D后处理显示的动脉图像清晰。阈值110 HU组,椎动脉起始处CT值较低(106 HU);阈值170 HU及200 HU组,C1及C5椎体平面颈内静脉的密度明显升高(>150 HU),与参照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中触发技术结合最佳触发阈值可较好地显示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及椎动脉;对比剂注射流率4.0 ml/s,触发阈值为140 HU时的图像质量较好。  相似文献   

3.
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诊断椎动脉起源异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椎动脉起源异常的64层CT血管成像(CTA)表现,提高对该血管变异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135例经64层CTA诊断为椎动脉起源异常病人的影像学资料,分析椎动脉起源异常的发生率,起始血管及部位、起源异常椎动脉的行径及其合并症.结果 2757例行头颈64层CTA检查的病人中椎动脉起源异常的发生率为4.9%(135例病人136支椎动脉),其中左侧椎动脉起源异常133支(4.8%),右侧椎动脉起源异常3支;左侧椎动脉起源异常中,129支起源于主动脉弓,2例为重复畸形,1支起源于左侧颈内动脉,1支起于左锁骨下动脉根部.3支右侧椎动脉起源异常中,2支起自右侧颈总动脉,1支起源于头臂干.37例病人合并椎动脉行径异常(进入第4、5和7椎间孔);28支异常起源的椎动脉发育不良;5支起源异常椎动脉的远端游离(未与对侧椎动脉汇合);3例合并椎动脉-基底动脉成窗畸形,1例合并对侧椎动脉瘤.结论 64层CTA能清晰、快速、无创、准确地诊断椎动脉起源变异.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64SCTCA)的图像质量和在诊断冠状动脉疾病的临床价值。方法:搜集35例患者64SCTCA的完整资料,并以近期实施的选择性X线冠状动脉成像(SCA)结果为金标准进行对比,对64SCTCA显示的冠状动脉主支及主要分支情况进行分级评估。结果:35例病例可用于评估的冠状动脉共计368支,成功率达95.6%。其中SCA共显示74个节段冠脉有中、重度狭窄(≥50%)。MSCTCA诊断中重度狭窄的敏感性为86.5%,特异性为97.3%,阳性预测值88.9%,阴性预测值96.6%。经配对χ2检验,P>0.05,证明两种检查方法在发现冠状动脉病变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是一种无创、快速的成像方法,对诊断冠状动脉≥50%狭窄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适合用于临床怀疑冠心病的患者SCA前的筛选检查。  相似文献   

5.
64层螺旋CT头、颈部动脉扫描技术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通过对比两组不同螺距及球管旋转时间对64层螺旋CT头、颈部动脉血管联合扫描的影响,以获得合理的扫描参数。方法:随机选择临床疑有头颈部血管病变患者40例,随机分成A组(球管旋转时间0.5s/r,螺距1.0)、B组(球管选旋转时间0.75s/r,螺距0.8),其他扫描参数不变,根据颈动脉、颈静脉远、中、近各段CT强化值,综合对比不同扫描参数对成像的影响。结果:40例患者图像均能重建并进行诊断,对头、颈部动脉的显示,A组较B组更能有效避免静脉显影的干扰。结论:利用64层螺旋CT头、颈部动脉血管联合扫描,选择合理的扫描参数,可在动脉期内完成扫描,有效减少静脉成像对动脉成像的干扰,获得较为单纯的动脉期图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头颈部动脉夹层(CAD)多层CT血管成像(MSCTA)表现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经DSA证实的35例CAD患者的临床及MSCTA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5例患者共累及38支血管,3例患者病变累及2支血管段。其中颈内动脉系统夹层22支(57.9%),椎基底动脉系统16支(42.1%)。双腔征(27支)、珠线征(11支)、锥状闭塞(8支)、瘤样扩张(13支)、内膜瓣(2支)是CAD特征性MSCTA表现。以DSA结果为标准,MSCTA诊断头颈部动脉夹层的敏感度为97.4%,特异度为99.1%,阳性预测值为92.5%,阴性预测值为99.7%,符合率为99.0%。结论:MSC—TA对头颈部动脉夹层的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以作为评价头颈部动脉夹层的首选无创性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小剂量团注试验技术在下肢动脉CTA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38例临床怀疑周围动脉闭塞性疾病(PAOD)患者均经下肢动脉64层螺旋CTA扫描。其中,触发组18例,采用自动触发扫描技术;试验组20例,采用小剂量(对比剂20 mL)团注试验技术,根据膝关节水平动态扫描峰值时间确定CTA扫描延时点及扫描持续时间。每组CTA图像由2名有经验的影像科医师根据以下3个方面进行评价:(1)VR及断层图像显示最远分支血管的级别;(2)MIP及断层图像显示动脉边缘的光滑度;(3)3级(股浅动脉中段、胫前动脉中段、足背动脉)动脉的CT值,比较2组患者的CTA图像质量并做χ2检验,P值小于0.05可认为是显著性差异。结果股-月国动脉段触发组达标例数15例,不达标例数3例;试验组达标例数16例,不达标例数4例,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885,P>0.05)。小腿动脉段触发组达标例数10例,不达标例数8例;试验组达标例数17例,不达标例数3例,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44,P<0.05)。足背动脉段触发组达标例数8例,不达标例数10例;试验组达标例数15例,不达标例数5例,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76,P<0.05)。结论小剂量团注试验法较自动触发扫描法在显示下肢膝关节以下动脉图像上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64层螺旋CT血管探针技术(vesselprobe,VP)对探测颈动脉狭窄程度、累及范围及斑块性质的能力,并与常规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相比较。方法 35例颈部血管CTA证实有颈动脉斑块患者均经64层螺旋CT双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及双侧椎动脉VP重组,以自动分析颈动脉狭窄程度、累及范围及斑块密度。获自VP的全部测量数据是回顾性分析的,并与MPR、CPR的测量数据进行了比较。结果 VP与MPR、CPR在探测颈动脉狭窄程度、累及范围及确定斑块性质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5例双侧颈动脉及椎动脉有斑块血管共84支,累及范围介于5.0~59.0 mm。大多数患者以局限性、混合性斑块及轻度血管狭窄为主。结论 64层螺旋CT时间分辨率与空间分辨率高,VP自动分析血管快速、可靠,能准确评价颈动脉狭窄程度、累及范围及斑块性质,对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20例临床拟诊为冠心病或已确诊的冠心病患者,行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所有原始数据采用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曲面重建(CPR)进行图像后处理,显示冠状动脉主干及主要分支。结果:心率小于70次/min且平稳时冠状动脉成像质量最佳,可较准确显示冠状动脉通畅情况、冠状动脉斑块、狭窄程度及管壁病变。对于搭桥血管及支架植入是否通畅及是否再狭窄显示良好。结论: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无创、快速,对冠状动脉病变的筛选,桥血管及内支架术后疗效随访等有很大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扫描技术,分析多种图像后处理方法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64层螺旋CT,对45例患者行全身各部位CTA检查,其中胸主动脉4例,腹主动脉15例,肺动脉10例,共29例是通过对比剂智能跟踪兴趣区监测来确定扫描延迟时间;颅脑血管4例,颈部血管6例及双下肢动脉6例,共16例采用对比剂智能跟踪目测观察手动触发确定扫描延迟时间。原始图像应用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建(CPR)、最大密度投影(MIP)、表面遮盖法(SSD)及立体容积漫游技术(VRT)进行图像后处理重建。结果依据图像质量评定标准,图像质量为优的有37例,为良的有8例,无图像质量为差的病例,并且应用智能跟踪自动触发和手动触发技术的CTA图像均能满足诊断要求。结论就大血管疾病诊断而言,64层螺旋CTA完全可取代DSA,MIP及VRT是2种非常重要的血管后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1.
16层螺旋CT颈脑动脉联合成像的技术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颈脑动脉联合成像技术的可行性,评价其图像质量。方法:134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应用SiemensSensation16层螺旋CT行颈脑动脉联合CTA检查。扫描准直16×0.75mm,Pitch值0.8~1.0,球管旋转时间0.5s/r。采用对比剂自动跟踪技术,对比剂使用Ultravist(370mgI/ml)100ml和30~40ml无菌生理盐水,注射流率3.5ml/s。于Wizard工作站参考DSA造影的操作顺序和投照角度,行颈脑动脉多平面重组、最大密度投影、曲面图像重建及容积再现CTA图像。技术分析包括扫描延迟时间及数据采集时间,分析图像质量。结果:134例CTA扫描延迟时间最快17.1s,最迟37.2s,平均21.5s,<20s者26例,20-30s者87例,>30s者21例;数据采集时间最少者13.1s,最多者为17.5s,平均15.6s,<15s者30例,>15s者104例。134例脑动脉CTA图像质量优者113例,质量好者16例,质量中等者5例,质量差者0例,无局部伪影病例,所有病例图像均满足诊断需要;颈动脉CTA图像,除11例患者存在局部伪影外,余123例图像质量均满足诊断需要。结论:应用16层螺旋CT可以在20s内完成颈部与脑动脉的一次性扫描,此技术是可行的;其CTA图像质量能够满足诊断需要。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CTA)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57例临床疑诊冠心病的患者行双源CTA,利用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重组(MIP)及容积重组(VRT)技术显示冠状动脉,评价其成像效果。同时对其中ll例患者行选择性冠脉造影检查(CAG),并与CTA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57例(631条冠脉)中483条(76.54%)可用于影像学评价,仅考虑可评价的病变血管,CTA检出中、重度狭窄血管42条,与CAG相符27条,CTA的敏感度为84.30%,特异度为92.04%,阳性预测值为79.17%,阴性预测值为91.66%。结论: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技术对病变血管狭窄程度的评价(动脉腔径狭窄≥50%)具有一定应用价值,可以作为一种常规筛查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优化椎、颈动脉螺旋cT血管成像(SCTA)增强时相,研究增强扫描最佳触发时间和扫描方法,提高椎、颈动脉的三维显示率。方法在对比剂密度监控智能扫描(SmartPrep)组133例椎、颈动脉(87例椎动脉、46例颈动脉)SCTA检查中,于足背静脉团注350mgL/m1的碘海醇后,应用SmartPrep技术优化扫描时相、触发扫描序列完成数据采集,对照组113例同样采用足背静脉团注对比剂,以经验估计延迟18~22s后触发扫描,经图像重建和三维重组显示靶血管。结果所有SmartPrep组SCTA(133例,100%)均获成功,其增强时相处于最佳(130例)和较佳(3例)的扫描时期内,靶血管密度阈值在整个扫描周期[(18±4)s]内持续在100HU以上,而实际增强扫描的启动时间个体差异明显(15-43s),误差达28s。靶血管平均密度[(161.4±2.0)HU]明显高于对照组[(133.3±2.2)H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456,P〈0.01)。SmartPrep组显示满意率为97.74%(130/133),不满意率为2.26%(3/133),失败率为0。对照组显示满意率为76.11%(86/113),不满意率为22.12%(25/113)和失败率为1.77%(2/113)。结论智能扫描技术应用于对比剂密度的实时监控并及时触发增强扫描,能获得满意的增强时相。  相似文献   

14.
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造影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64层探测器CT冠状动脉造影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16例临床拟诊冠心病者行64层CTCA检查,采用多种重建方法对原始数据进行重建,观察64层CT对冠状动脉的显示能力、起源、冠脉内斑块性质及管腔狭窄程度,分析影响冠状动脉图像质量的因素,并对桥血管和支架通畅性进行观察。结果:左冠状动脉主干及前降支重建的最佳时相为75%R-R时相,左回旋支及右冠状动脉为65%R-R时相。以75%的相位窗重建得到容积再现的图像为最佳。64层CTCA对冠状动脉1~3级分支和部分4级分支显示清晰,对变异血管及心肌显示较佳;对冠状动脉内斑块、冠脉狭窄显示较佳;对桥血管及支架通畅和有无再狭窄显示良好。结论:64层探测器CTCA可作为冠心病、壁冠状动脉、血管变异及心肌病变的筛选手段及对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后复查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肝动脉血管成像(MSCTA)和三维重建(3D)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95例患者的肝动脉进行了MSCTA成像,其中肝细胞癌22例,肝血管瘤12例,肝转移瘤12例,肝脏AVM1例,局灶结节样增生1例,肝内胆管腺瘤1例,同期15例肝癌患者行常规肝脏血管造影(DSA)与其对照。结果:MSCTA三维重建能清晰显示肝动脉的正常解剖及其变异,与常规血管造影无明显差别,同时还能很好地显示肝脏病变的供血动脉及肿瘤血管。结论:MSCTA可以较好地显示腹主动脉和肝动脉较大分支处的复杂的解剖关系及变异,与常规血管造影相吻合,同时由于其操作方法简单,安全,故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在冠状动脉狭窄诊断中的优势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08年10月~2009年3月间收集可疑冠心病患者40例;所有患者行64层螺旋CT(MSCT)回顾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扫描模式为常规冠状动脉检查模式;所有患者心率控制在45~70次/min之间。检查数据传输至AW4.3工作站,应用冠状动脉分析软件对图像进行处理;分析采用容积重建(VR)、最大密度投影(MIP)及曲面重建(CPR)等技术对冠状动脉进行分析、评价。结果:40例中冠状动脉狭窄37例,其中轻度狭窄18例(狭窄率<50%),中度狭窄14例(狭窄率50%~75%之间),重度狭窄乃至闭塞5例(狭窄率>75%),无狭窄3例。狭窄区斑块分别为软斑块、纤维斑块、钙化斑块及混合斑块,其中单一成分斑块14例,多种成分斑块同时存在23例。结论:64层螺旋CT在冠状动脉狭窄的诊断及临床应用上可作为一种可靠的检查手段,可替代传统X线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并作为冠心病、冠状动脉狭窄的筛查及诊断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7.
64层螺旋CT肝动脉血管成像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肝动脉正常解剖和变异的显示及临床指导价值。方法:305例患者行肝动脉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准直宽度0.625mm、螺距0.984,标准重建。成像方法采用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再现(VR)。以Michels分型观察肝动脉的解剖与变异类型。结果:305例患者中,肝脏肿瘤190例,其他115例。Michels分型Ⅰ型255例,Ⅱ型30例,Ⅲ型19例,Ⅴ型1例。其中50例肝脏肿瘤患者的DSA表现与CTA对照,肝动脉解剖及变异的诊断符合率为100%。结论:64层螺旋CT肝动脉血管成像能够准确的显示肝动脉解剖及变异,并能明确肿瘤血管异位侧支来源,对临床手术、介入治疗及肝脏移植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16排螺旋CT减影后血管成像在颈动脉闭塞性疾病的应用价值。方法:36例患者先后进行平扫及增强扫描,原始数据传入工作站,以平扫图像为蒙片进行减影,最后进行三维血管成像处理,评价图像质量及病变的影像表现,其中8例进行了DSA检查。结果:血管重建后总体可评价率为91·5%,共发现病变血管28支,其中轻度狭窄10支,中度狭窄6支,重度狭窄8支,闭塞4支。8例DSA检查结果与DS-CTA一致。结论:16排螺旋CT减影后血管成像可以提供高质量的重建图像,在诊断颈动脉闭塞性疾病方面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可以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64SCTCA)诊断冠状动脉中、重度狭窄(管腔直径≥50%)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140例患者64SCTCA的完整资料,依据AHA15段分段法,对有效节段进行评价,并以近期实施的选择性X线冠状动脉造影(CAG)结果为"金标准"进行对照分析,了解64SCTCA诊断冠状动脉中、重度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度。结果:所有病例可用于评估的1360节段冠状动脉中,共显示病变284节段,其中272节段得到CAG证实,18节段64SCTCA显示中度狭窄而CAG显示仅为轻度狭窄,6节段64SCTCA显示正常或轻度狭窄而CAG显示中度狭窄,23节段重和中度狭窄的评估两者结果不一致,64SCTCA诊断冠状动脉中、重狭窄的敏感性为95.77%、特异性99.07%、准确度为98.68%。结论:64SCTCA是一种安全可靠且准确有效的冠状动脉检查方法,可作为临床进行CAG检查前的有效筛选手段。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64排128层螺旋CT血管造影成像技术(MSCTA)在颈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行颅颈部CTA检查的31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全部行颅颈部CTA检查,对其颈动脉成像质量进行评价。结果本组31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检查共发现病变血管43支,轻度狭窄20支(46%),中度狭窄14支(33%),重度狭窄7支(16%),闭塞2支(5%)。其中1级可评价血管显示率为87%,2级可评价血管显示率为11%,3级可评价血管显示率为2%。结论64排128层MSCTA可用于颈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性病变的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