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传统中医十分重视天气、气候与人体健康的关系。《黄帝内经》告诉我们:凡是干燥的天气,容易伤肾脏;偏热偏寒的天气容易伤心肺;多风和大风天气容易伤肝脏;寒湿或湿。热天气则易伤脾胃。  相似文献   

2.
食疗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但也有些人不明其理,认为只要是有营养的食品,一年四季皆可食之,其实不然。《饮膳正要》云:春气温,宜食麦以凉之;夏气热,宜食菽以寒之;秋气爽,宜食麻以润其燥;冬气寒,宜食黍以热性治其寒。说明善养生者只有顺应四时气候变化来调摄饮食,才能取得最佳的效果。那么在一年四季中,又当如何来调整您的饮食呢?  相似文献   

3.
顺应自然界四季气候的变化规律,调节饮食的品种和数量,以达到防治疾病、延年益寿的目的,是我国传统医学中重要的食疗方法之一。元代忽思慧在《饮膳正要》一书中指出:“春气温,宜食麦以凉之;夏气热,宜食菽以寒之;秋气燥宜食麻以润其燥;冬气寒,宜食黍以热性治其寒。”可见季节的变化和调整食物的种类对保持机体健康有着重要的意义。当然,在选择具体食物的过程中,还应考虑到个人的体质及其他因素,以增强饮食养生的功效。春季饮食重在散阴寒助阳气抑肝扶牌春季的饮食养生宜选择一些能帮助阳气升散、调畅气机的食物,而温性之品有散阴寒、助阳气之…  相似文献   

4.
张正修 《科学养生》2011,(11):13-13
如今在饭桌上,经常会听到“多吃点菜,少吃点饭”这样的话。不少人觉得,饭只是用来填饱肚子,提供能量的,而每天饮食的营养都是从菜中摄取的。其实这种饮食思维对健康并没有好处,相反,还会有损健康。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饮膳正要》中具有脾胃养治功效的药膳方进行研究分析,从其食材选用的特色、性味、归经、辛香料的应用、膳食形式的多样、学术思想特点和源流发展等方面,阐述《饮膳正要》继承发扬了元代以前食疗学成就,发现其是汉、蒙、回回等各族人民饮食文化交流的产物,具有民族融合的饮食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6.
食物疗病与养生在我国很早就有记载,远在春秋战国时代,《内经》中有“谷肉果菜,食养尽之”的条文,以后又有食疗专书相继问世,如唐朝的《食疗本草》、宋朝的《养老奉亲书》、元朝的《饮膳正要》、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清代王孟英的《随息居饮食谱》等,对食物养生和疗病都提供了不少精彩的内容。[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他是研究生,在一家外企工作,晋升第二天,他忽然中风,躺进了医院,年仅29岁。即便出院,因腿脚不灵便,不得不长期在家休养。为了早日康复,按照医嘱,除了吃药,锻炼外,研究生开始在饮食上大做文章。  相似文献   

8.
<正>中国历代医家都很注重饮食营养、饮食卫生与疾病的关系,其中元代医家忽思慧对食物卫生与健康的关系研究颇深。但相关文献报道不多。笔者通过研究挖掘,对忽思慧在《饮膳正要》中关于食物利害、食物相反、饮食卫生等的理论进行论述,对其文献进行整理,以期抛砖引玉,不断丰富中医饮食卫生学。  相似文献   

9.
《饮膳正要》作者忽思慧,公元1314年至公元1320年间,他在元宫廷任饮膳太医,负责宫廷中的饮膳调配工作,是当时有名的营养学家。忽思慧对各种营养性食物和滋补药品以及饮食卫生、食物中毒等,均有深入的研究。他结合自  相似文献   

10.
《饮膳正要》是元朝饮膳太医忽思慧在14世纪30年代编撰的蒙元宫廷饮食专著。全书分三卷,约三万一千二百余字。内容大致可分为三部分:一是养生避忌,妊娠、乳母食忌,饮酒避忌,四时所宜,五味偏走及食物利害、相反、中毒等食疗基础理论;二是聚珍异馔、诸般汤煎的宫廷饮食谱150余种与药膳方60余种,以及所谓神仙服饵方法20余则;三为食物本草,计米谷、兽、鱼、果、菜、料物等共230余种,并附本草图谱168幅。作者忽思慧又作平斯辉,于元仁宗延礻右年间(公元1314—1320年)任元朝宫廷饮膳太医,主管宫廷饮食、药物补益事项,积累了丰富的营养卫生、饮食保…  相似文献   

11.
一则《圣经》故事说,自从亚当和夏娃偷吃了伊甸园的苹果之后,性爱与饮食营养便结下了不解之缘。美国女作家玛拉伯尔·摩根的成名之作《几周内,你的婚姻恢复活力》一书中的《妻子的课题》所阐述的观点认为:“当丈夫的动作有些笨拙时,也许他今晚已经很累,他需要被爱抚,被安慰和恢复精力,你应该用营养丰富的食物填饱他的肚子,用营养来驱除他的疲倦,使他“性’致勃勃……”。  相似文献   

12.
桃李芬芳 后继有人 叶天士去世后,他的学生忙完老师的丧事,恋恋不舍地相继离开了老师的家乡,各自发展去了。 顾景文回到家乡时,带走了随老师在洞庭湖上随手所记的《温热论》初稿。当时泛舟湖上,老师随口而出,自己随手而记,语句未加琢磨,尚欠精炼。回到家乡后,他潜心研读,广访名师,广查资料,对《温热论》认真加以  相似文献   

13.
秋季,暑尽寒来,气温由热转凉,人体腠理由疏松转为致密,阳气也开始潜藏于体内,人们便习惯想到要饮食养生,以未雨绸缪.那么,该如何调补养身?要根据秋天不同时段的不同气候特点,分段进行,各有侧重.  相似文献   

14.
春日闲暇,笔者再读“红楼”(《红楼梦》),关于中国名茶的描写相当精道,细加整理,窥一斑可见全豹,对中国茶文化也能够了解个大概.  相似文献   

15.
赵霖 《科学养生》2006,(12):16-17
一、主副食比例适当——膳食的酸碱平衡 孔子在《论语》中提出:“肉虽多,不使胜食气”。这里,他指出了膳食结构中动物性食物与植物性食物的大致比例,即肉食不可超过谷食和菜食。[编者按]  相似文献   

16.
柴瑞震  陈业兴 《河南中医》2014,34(2):197-198
通过对《黄帝内经》有关篇章中的记载考证,认为心包络是经典中固有的全称概念,心包络即包心之络脉,不是包心之外膜。心包是心包络的省称或简称。现代却以心包取代心包络使用,并误解中医"心包"为现代医学的心包。中医的心包已经演变为现代医学心包膜的简称,两个心包含义不同。  相似文献   

17.
“天寒衣薄则为溺与气”语出《灵枢·五癃津液别》,原文是:“水谷入于口,输于肠胃,其液别为五,天寒衣薄则为溺与气,天热衣厚则为汗,悲哀气并则为泣,中热胃缓则为唾。”综观古今医家对句中“气”字之解释,大致有四:一是释为“后气(屁)”,如马莳;一是“气化”说,以张景岳为代表;一是“呼出之水气”说,如江西何晓晖同志(见《上海中医药杂志”1936年第10期);另有含糊其词释为“排出体外的水气”者,如现今统编教材。笔者认为,以上诸说有失原旨,此句“气”字当是“涕”,鼻涕也。现考析就教于同道。首先从五液来说,在《内经》论五液尚有  相似文献   

18.
杨美娟  付滨 《河南中医》2012,32(3):380-381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院校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病机”作为中医基础理论的内容之一,并没有写入历版中医统编教材,而在中医理论发展的过程中与中央对中医政策的影响下,逐步稳定成为《中医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19.
《伤寒亲病论陈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约成书于公元200年~210年间。由于东汉末年战乱纷起而致原书散失。后经西晋太医个王叔和将该书的伤寒论部分进行了收集整理.而命之为《伤寒论》。《伤寒论冲多处出现汉代皇帝的名讳.尤以《伤寒论·序》为甚,现列举如下。《伤寒论·序》中的“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其中的“秀”字,乃东汉光武帝刘秀之讳;“婴非常之疾”中的“婴”字,是西汉孺子刘婴之讳;“忘躯河物”中的“拘”字.是西汉宣帝刘佝之讳;“平脉辨证”中的“辨”字是东汉少帝刘辨之讳;“降志屈节”中的“志”字.是东汉桓帝刘志…  相似文献   

20.
杨力 《科学养生》2009,(7):12-12
本栏目作者杨力教授,著名中医学家、易学家、作家、学者,中国中医科学院教授,北京周易研究会会长。她精通文史哲医及养生文化,她把《易经》和《黄帝内经》相结合,从而把中华养生学推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从事中医研究生教学已达二十五年,《杨力养生23讲》《杨力四季养生谈》《杨力抗衰老36计》等书现已进入了千家万户。近几年来陆续出版了历史小说“千古系列”,并且已成为品牌著作而深受读者好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