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病毒性心肌炎是指心肌局限性或弥漫性的急性或慢性炎症的病变,病毒除侵犯心肌外还可累及心内膜、传导系统及冠状动脉,各年龄均发病,但以学龄前及学龄儿童多见,各种病毒均可引起,其临床表现轻重不一,轻者可无症状或呈亚临床发病,重者发生心脏扩大、心力衰竭、猝死、心动过速、房室传导阻滞及心包炎.心肌炎急性期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发生率为15.5%~60.0%[1],多于7 d~20 d恢复.  相似文献   

2.
对86例急性病毒性心肌炎心律失常病人,治疗后随访2年,结果表明:病毒性心肌炎急性期,各种心律失常均可出现,但以过早搏动(59.3%)及房室传导阻滞(14.0%)较为多见。治疗后心律失常多能消失,15例(17.4%)遗留有偶发早搏、短阵性室上速或Ⅰ°房室传导阻滞,多不影响生命质量。3例(3.5%)严重传导阻滞者药物治疗不能奏效,于3个月后安装心脏起搏器。2例(2.3%)频发室早或房颤者,2年后因心衰再次入院,经心脏X线、超声心动图及心肌活检,诊断为“病毒性心肌炎性心肌病”(或称“扩张型心肌病临床综合征”)。  相似文献   

3.
秦玉梅  徐惠敏 《天津护理》1998,6(4):149-150
近年来病毒性心肌炎发病数增多,病毒已成为心肌炎最主要的病因,引起心肌损伤的原理至今尚未完全清楚。多数人认为病毒可直接侵犯心肌,在心肌内繁殖,直接或通过毒素作用造成心肌代谢紊乱或侵犯血管影响心肌血供从而造成心肌损害。  相似文献   

4.
<正>病毒性心肌炎是一种常见的心肌病~([1]),目前认为心肌损伤的形成除病毒直接损伤外,亦通过免疫调节功能的紊乱,间接造成心肌的损伤。免疫功能的紊乱主要是T细胞、B细胞功能不足~([2]),从而导致病毒不能及时清除,病毒造成的损伤不能及时修复~([3])。丙种球蛋白中含有针对各种病毒的中和抗体,能快速消除体内病毒,最大限度地保护机体免受病毒直接损伤。丙种球蛋白治疗重症病毒性心肌炎房室传导阻滞的机制可能与丙种  相似文献   

5.
心脏传导阻滞是临床常见的小儿心律失常 ,心脏任一部位不应期病理性延长 ,使激动传导延迟或中断称为心脏传导阻滞。根据心脏阻滞的部位可分为 :窦房传导阻滞、房内传导阻滞、房室传导阻滞及室内传导阻滞 ,以房室传导阻滞及室内传导阻滞最多见。按阻滞的程度可分为三度 ,一、二度心脏传导阻滞又称不完全性传导阻滞 ,三度心脏传导阻滞称为完全性传导阻滞 ,以前二者多见。心脏传导阻滞可分为暂时性、间歇性或永久性。发生心脏传导阻滞的原因有器质性心脏病 (感染性心肌炎、心肌病、先天性心血管畸形等 ) ,电解质紊乱及药物影响 (以低钾、高钾血…  相似文献   

6.
陈泗林 《新医学》1999,30(6):355-356
1病因房室传导阻滞病因包括原发传导束病变即列夫(Lev)病和勒内格尔(Lenegre)病、缺血性心脏病,心脏炎症如心肌炎和莱姆(Lyme)病、心肌病、先天性传导阻滞、外伤如手术或办入治疗损伤,其它如药物、电解质及自主神经张力改变等。2诊断原则2.1房室传导胆滞房室结、希氏束、束支及其分支任一部位的不应期延长使得心房至心室激动传导延缓或部分、全部不能下传心室称房宣传导阻滞。房室传导阻滞的诊断应包括阻滞严重程度及阻滞部位西方面。临床上,房室传导阻滞分以下三度。2.1.1一度房室传导阻滞(一度AVB)居室传导时间延长,但…  相似文献   

7.
急性病毒性心肌炎出现损伤性ST段抬高或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极少见,1994年8月~1995年5月我院收治2例,其中一例反复出现损伤性ST段抬高及心肌酶升高,另一例表现为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报告如下。1病历报告例1:男,26岁。主因阵发性心前区疼痛2天,加重2h急诊入院。发病前半月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既往健康。体检:T362℃,P80/min,R18/min,BP12/8kPa,双肺呼吸音清。心率80/min,律规整,心音低钝。即刻查心电图示窦性心律,急性下壁心肌损伤。心肌酶学检查:CK-MB(肌酸激酶同功酶):2.Zμmol·s-1/L(参考值0~O.1…  相似文献   

8.
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在小儿心脏房室传导阻滞中占小部分 ,但病情凶险 ,病死率高。近 10年来 ,我院收治了病毒性心肌炎引起的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 6例 ,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男 5例 ,女 1例 ;年龄 3~ 13岁。均符合病毒性心肌炎诊断标准 [1 ]。病程中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热、心慌、胸闷、乏力等。从出现上述症状到确诊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 10小时~ 7天。确诊前均出现过晕厥、意识丧失或伴抽搐 (阿斯综合征 ) ,其中 4例因晕厥就诊 ,2例为住院治疗期间出现晕厥。查体 :双肺闻及水泡音 2例 ,6例心率 33~ 5 5次 / m in,均闻及大泡音…  相似文献   

9.
杨绍禹  李景如 《临床荟萃》1991,6(9):404-405
由病毒、细菌(白喉杆菌、伤寒杆菌、霉菌等)引起的心肌炎已被临床重视,结核杆菌虽也能引起心肌炎,但多因重视不够而致漏诊、误诊,为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本文报告了诊为结核性心肌炎19例,并对其发病机理、诊断、治疗作以分析探讨.临床资料本文19例结核性心肌炎的诊断标准为:1有明显结核中毒症状(发烧、乏力、盗汗等),尤其是患有急性血行播散结核或浆膜结核.2既往无心脏病,出现心肌炎症状(心悸、气急、胸闷不适)和体征(心率、心律改变、奔马律、心音低、心界扩大).3.心电图示ST-T改变及心律失常或Ⅰ~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或室内阻滞.4.除外其他原因的心肌炎和心肌病、冠心病及单纯缺氧性ST-T改  相似文献   

10.
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术后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的特点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导管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发生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的特点及防治。方法观察本院先天性心脏病诊疗中心VSD患者763例,男352例,女411例,年龄1.6~18岁,平均(8.2±6.0)岁。分析所有患者封堵术前后心电图的变化、经胸心脏彩色超声多普勒的VSD病变特点及植入的封堵器的情况。结果术后3~5天发生Ⅲ度房室传导阻滞5例,其中1例术中出现Ⅲ度房室传导阻滞,药物治疗后恢复窦性心律;3侧术前心电图即存在右束支传导阻滞;1例封堵器型号偏大。4例经激素治疗、营养心肌治疗在发生Ⅲ度房室传导阻滞7~10天内心电图恢复正常;1例经临时心脏起搏7天后心电图恢复正常,该患者在术后3个月再次间断出现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内科治疗无效,于15个月后安装永久起搏器。结论术前有柬支传导阻滞、术中出现一过性柬支传导阻滞或房室传导阻滞的膜周部VSD是术后发生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的高危因素。对于这类患者,在介入操作中要动作轻柔,切忌粗暴牵拉,谨慎选择封堵器,术后强化激素治疗。  相似文献   

11.
心脏房室传导阻滞目前尚无特别有效的药物治疗,尤其是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通常最终不得不采用起搏器治疗。自1995年以来,我科应用心先安治疗心脏房室传导阻滞取得比较满意的效果,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与方法患者入院后均经心电图确诊为房室传导阻滞,随机分组,心先安组24例,男15例,女9例,年龄14~60岁,6O岁以上10例。病程1周~5年,平均1.2年。其中1度房室传导阻滞2例,I度房室传导阻滞13例(其中持续性心房纤颤并I度房室传导阻滞5例),见度房室传导阻滞9例,原发疾病:病毒性心肌炎6例,冠心病9例,急性心肌梗塞2例,风湿性心…  相似文献   

12.
三束支传导阻滞多见于弥漫性心肌损害的患者,易发展为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而危及生命。我科收治一例妊娠35周、病毒性心肌炎、三束支传导阻滞、阿斯综合征反复发作的患者,经医护人员共同努力,采取有效的抢救措施,母子平安出院。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参麦、黄芪注射液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30例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病毒性心肌炎(viral myocarditis)是儿童后天性心脏病的主要病因.是引起儿童心律失常、充血性心力衰竭以及猝死的重要原因。病毒性心肌炎是指嗜心肌病毒感染引起的,以心肌非特异性间质炎症为主要病变的心肌炎。临床上多由柯萨奇病毒和埃可病毒引起.发病机制复杂.目前尚不完全明确,一般认为与病毒直接作用于心肌和免疫反应有关,由于发病机制复杂,至今治疗仍尚无特效方法。我院用参麦注射液加黄芪注射液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病毒性心肌炎是由病毒侵袭心肌引起的局限性或弥漫性的炎症病变,临床上病毒所致心脏疾病,包括心包心肌及心内膜等,但以心肌炎为多见。而病毒以肠道病毒(包括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等)为常见,尤其以柯萨奇B病毒占30%-50%。此外,流感病毒、风疹病毒、单纯疱疹病毒、乙型脑炎病毒及肝炎病毒等均能引起心肌炎。根据临床症状表现,该病前者属于中医的心悸、怔忡、心痛等病证范畴。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38例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进行分析。以心律失常为主,房室传导阻滞23例(60.5%),其次室上速、室速、窦缓、结速、多源性室早并阵发性室速等。采用综合治疗,对心源性休克、房室传导阻滞者,早期、大量、短时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及大剂量维生素C。对治疗效果不佳者,安置临时起搏器,取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6.
抢救暴发型病毒性心肌炎11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病毒性心肌炎是嗜心性病毒感染引起,以心肌非特异性问质性炎症为主要病变的心肌炎。暴发型病毒性心肌炎,是在病毒感染之后数日出现急性左心衰竭,心源性休克或严重心律失常,病死率很高。我院收治11例,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1992年6月~1997年12月收治急性病毒性心肌炎62例,其中暴发型重症心肌炎11例。男5例,女6例,年龄18~47岁,发病12~24小时就诊,经心电图、心肌酶、病毒中和抗体检查,诊断符合1995年10月武汉全国心肌炎、』0肌病专题研讨会的成人病毒性心肌炎诊断参考标准。1.2临床表现有发热、咳嗽、上呼吸道感染史…  相似文献   

17.
多种病毒感染与心肌疾病发病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检测不同临床表现的心肌疾病心肌组织中多种病毒基因,结合病理诊断进一步探讨多种病毒感染与心肌疾病的关系。方法:50例临床诊断为扩张型心肌病、病毒性心肌炎、肥厚型心肌病、限制型心肌病以及冠心病患者行心内膜心肌活检,分别检测肠道病毒RNA、腺病毒DNA、巨细胞病毒DNA、单纯疱疹病毒DNA及EB病毒DNA,12例脑外伤死亡者心肌组织作正常对照。结果:22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病理学支持者17例,其中Evs RNA阳性者为8例(47.1%)、ADV DNA阳性者7例(41.2%)、EBV DNA阳性者1例(5.9%);17例心肌炎,11例病理学证实,其病毒基因检测阳性率分别为Evs RAN72.7%(8/11)、ADV DNA18.2%(2/11)、EBV DNA9.1%(1/11);1例肥厚型心肌病EvsRNA阳性。结论:多种病毒参与了心肌疾病的发病。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重症病毒性心肌炎的救治经验。方法:4例病例分别表现为心源性休克、急性左心衰、Ⅲ度房室传导阻滞、阿斯综合征等,对4例病例临床资料包括临床表现、用药情况和急救手段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例患者全部抢救成功,随访时间1个月~1年,2例恢复良好,2例安置永久起搏器者未恢复窦性心律,起搏器工作良好。结论:对重症病毒性心肌炎应采取包括强心、营养心肌、免疫调节等在内的综合治疗措施。对并发Ⅲ度房室传导阻滞严重心律失常者应及时安置临时起搏器,必要时换置永久起搏器。  相似文献   

19.
大剂量维生素C和黄芪注射液治疗儿童病毒性心肌炎50例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1994年6月~1999年6月,我们对50例病毒性心肌炎患儿采用大剂量维生素C和黄芪注射液治疗,报告如下。1 病例与方法1.1 病例:50例患儿诊断符合文献〔1〕标准。男22例,女28例;<6岁24例,~12岁20例,~14岁6例,年龄最小20个月。冬春季发病29例,夏秋季发病21例。心悸26例次,胸闷24例次,气急32例次,面色苍白34例次,乏力伴阵发性面色苍白13例次,腹痛、呕吐、烦躁10例次。心律不齐36例,心力衰竭1例。有病毒感染史44例。合并度房室传导阻滞5例,不完全右束支传导阻滞2例,度型房室传导阻滞2例,度型房室传导阻滞1例,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5例。表1 50例…  相似文献   

20.
陈洞  马文珠 《新医学》1990,21(7):354-355
本文报告30例Ⅲ°房室传导阻滞和10例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患者的心内膜心肌活检,提示心肌炎占5%,且临床诊断为急性心肌炎伴有明显心功能不全者通过心内膜心肌活检易得到证实。我们认为,迄今严重心律失常患者心内膜心肌活检所报告的心肌炎比率悬殊的原因包括:该技术的局限性,受检患者的选择不同,对心肌间质细胞识别的误差,其最重要因素为目前心肌炎的病理诊断缺乏统一的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