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丝裂霉素C联合可调整缝线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临床分析。方法将青光眼患者分为联合组45例(56眼)采取小梁切除术中应用可调整缝线联合丝裂霉素C手术方法。对照组53例(68眼)。采取常规小梁切除术不采取可调整缝线联合丝裂霉素C手术方法。观察2组对眼压、浅前房、滤过泡型、并发症进行统计比较。结果术后6个月后眼压比较联合组显著优于对照组统计比较P<0.05;浅前房发生率对照组高于联合组统计比较P<0.05;联合组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率高于对照组统计比较P<0.05。结论丝裂霉素C联合可调整缝线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可以显著提高手术成功率,降低了手术失败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将60例青光眼患者分为2组,每组30例(33眼)。对照组实施传统小梁切除术,观察组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对2组患者术后眼压改善情况及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率、并发症发生率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2组患者术后眼压水平和功能性滤过泡形成情况均恢复良好。对照组早期浅前房形成等并发症发生率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个月后复查,观察组患者的眼压控制良好率和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小梁切除术比较,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可明显改善眼压和提高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率,且术后早期并发症少,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翻转内皮小梁网滤过手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观察组40例(46眼)闭角型青光眼患者,行翻转内皮小梁网滤过手术;对照组36例(42眼)闭角型青光眼患者,行常规小梁切除术。术后观察浅前房发生率、眼压及滤过泡情况。结果:随访3~18个月,观察组1眼发生浅前房,占2.17%,对照组7眼发生浅前房,占21.47%;观察组43眼有功能性滤过泡,占93.43%,对照组34眼有功能性滤过泡,占80.95%;最后一次随访平均眼压,观察组14.12±2.32mmHg,对照组16.02±3.21mmHg,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翻转内皮小梁网滤过手术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对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功能性滤过泡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160例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随机分为复合组和传统组,每组80例,复合组给予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传统组给予传统小梁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浅前房、功能性滤过泡、眼压。结果复合组术后3个月浅前房发生率低于传统组(P0.05),其他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复合组术后3个月功能性滤过泡形成高于传统组(P0.05)。复合组术后1个月、3个月眼压低于传统组(P0.05)。结论复合式小梁切除术能够有效改善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功能性滤过泡、眼压,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青光眼滤过手术失败后显微手术治疗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报道30例(31眼)青光眼滤过手术失败后再次显微小梁切除手术的治疗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05年12月30例(31眼)青光眼滤过手术失败的因素、再次小梁切除手术的方法技巧及其临床效果。结果滤过泡瘢痕化是初次手术失败的最主要原因。患者术前眼压(30.39±16.95)mm Hg,经个体化的再次手术治疗,滤过泡形成良好,眼压显著降低。术后第1天眼压(11.87±12.73)mm Hg,第7天眼压(8.33±4.96)mm Hg。结论根据患者术眼具体情况而设计的个体化再次小梁显著切除手术,效果显著,可安全、有效地降低眼压。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白内障手术的方法及手术对滤过泡的影响.方法 对抗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白内障126例(166眼),采用颞侧巩膜隧道切口,进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及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术后观察视力、眼压和滤泡等情况.结果 随访3个月~2年,患者视力较手术前均有不同程度提高,视力≥0.5者占72.6%,眼压与术前基本一致,滤泡形态无改变.结论 经颞侧巩膜隧道切口行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是治疗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白内障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应用联合丝裂霉素C等改良小梁切除术方法治疗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闭角型青光眼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对照组30例(34眼)实施单纯小梁切除术治疗,观察组30例(36眼)实施改良小梁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术后眼压、滤过泡和前房深度等情况。结果两组术后眼压均恢复良好,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浅前房发生率较对照组低,随访6个月,观察组功能性滤过泡较对照组增多。组间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改良小梁切除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有效率高,且术后并发症的少,效果肯定。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小切口白内障摘除联合隧道式巩膜瓣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疗效。方法 :应用小切口白内障摘除联合隧道式巩膜瓣小梁切除术对 4 3例 4 5眼青光眼合并白内障进行手术治疗。术后随访观察视力、眼压、滤过泡及并发症等。结果 :术前眼压平均 4 .4 2kPa ,术后平均眼压为 ( 1 .94± 0 .8)kPa ,较术前平均降低 2 .36kPa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1 ) ,仅 2例眼压高于正常 ,药物可控制。术前视力全部低于 0 .3,术后视力大于 0 .5者 4 6 .7%。结论 :小切口白内障摘除联合隧道式巩膜瓣小梁切除术具有降压疗效好、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 ,效果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青光眼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措施及效果。方法针对我院2010年3月至2011年11月收治的63例(68眼)青光眼手术患者,行小梁切除术、虹膜嵌顿术、小梁切除+虹膜周边切除术等不同的术式治疗,并加强术前术后护理和并发症的观察,认真做好心理护理、健康宣教及出院指导。结果 63例(68眼)病人均顺利实施手术,术后住院时间平均4.5(3~10)d;术后并发症有浅前房4例(4眼)、占5.9%,前房积血3例(3眼)、占4.4%,滤过泡形成不良6例(7眼)、占10.3%,经积极治疗和精心护理,所有患者前房恢复、积血吸收、滤过泡的形态与功能好转,均康复出院。结论做好青光眼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可提高治疗效果,减少术后并发症,缩短病人康复时间。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应用联合手术(小梁切除术联合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及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老年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的体会。方法对50例(50眼)青光眼合并白内障老年患者,实施小梁切除术联合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及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中26眼术后视力≥0.5(52.00%),44眼眼压20 mm Hg(88.00%),41眼(82.00%)呈扁平状型滤过泡,16眼出现角膜水肿,2例浅前房,4例一过性高眼压。结论应用联合手术治疗老年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视力恢复及降低眼压效果确切,且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小梁切除联合羊膜移植术对青光眼患者眼压及滤过泡形成的影响。方法将2016-04—2017-03间治疗的86例(86只眼)青光眼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2组,均43例(43只眼)。对照组实施小梁切除治疗,观察组联合实施羊膜移植术。观察2组术前、术后眼压、滤过泡形成与手术实施情况。结果术前2组眼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眼压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率、手术失败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梁切除与羊膜移植术联合应用有助于改善青光眼患者眼压,促进功能性滤过泡形成,提升临床治疗效果,促进患者视力恢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效果。方法随机将84例(99眼)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40例(47眼)采用传统小梁切除术,观察组44例(52眼)采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比较2组患者术后眼压控制和功能性滤过泡的维持等临床指标。结果 2组患者术后均获随访6个月,2组术后1周眼压控制良好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内浅前房出现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眼压控制良好率优于对照组,功能性滤过泡维持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眼压控制效果好,并发症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改良半隧道切口复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效果。方法选择济源市卫生学校附属医院2015-03—2018-04间收治的108例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按术式不同分为2组,各54例。观察组行改良半隧道切口复合小梁切除术,对照组行三角形巩膜瓣复合小梁切除术。随访3个月,比较2组疗效。结果术后3个月观察组患者的功能性滤过泡率高于对照组,浅前房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2组患者的眼压及最佳矫正视力均优于术前,但观察组均优于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半隧道切口复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能有效降低眼压,改善视力,减少浅前房发生率,且滤过泡形成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在临床治疗原发性青光眼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信阳市中心医院眼科2019-06—2021-06行小梁切除术的64例原发性青光眼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常规组和复合式组,每组32例。比较2组患者术后第1天、1个月、3个月、6个月时眼压,以及术后1个月、6个月时功能滤过泡的形成率。同时统计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2组患者术前眼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第1天、1个月、3个月、6个月时的眼压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其中复合式组患者术后第1天、1个月、3个月时的改善效果均优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患者术后6个月时的眼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合式组患者术后1个月、6个月时的功能滤过泡形成率高于常规组,术后浅前房等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青光眼,早期控制眼压效果确切,可有效促进功能性滤过泡形成,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Schlemm管引流联合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外伤性青光眼的可行性和疗效评价。方法对23例(23眼)因眼外伤房角后退继发开角型青光眼患者施行Schlemm管引流联合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术后观察眼压、矫正视力、前房情况、术后并发症和滤过泡的形态等。术后随访6~24个月,平均(14.46±9.16)月。结果术后1 d、1周、1月、3月、6月、12月平均眼压分别为(8.7±3.19)mmHg、(9.14±4.62)mmHg、(13.62±3.10)mmHg、(13.77±4.11)mmHg、(14.55±6.02)mmHg、(15.98±5.12)mmHg。与术前平均眼压(31.73±8.66)mmHg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最末次随访平均眼压(16.41±4.25)mmHg,与术前平均眼压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3.547,P=0.000)。术后21眼眼压控制在正常范围,手术成功率91.30%。15眼(65.22%)形成功能性滤过泡,6只眼(26.09%)为非功能滤过泡,但眼压正常范围内。术后并发症主要是早期前房出血。结论Schlemm管引流联合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外伤性青光眼安全有效,并发症少,具有良好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青光眼滤过术后失败的青光眼白内障患者施行超声乳化折叠人工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的安全性和手术效果。方法 对32例(32眼)青光眼术后失败的患者经颞上方巩膜隧道切口行超声乳化吸除,作1.5-2.0mm小梁切除术,对术后视力、眼压进行6个月-2年的随访。结果 术后6个月21眼视力在0.5以上(66%),6眼视力达0.1-0.4(18%),术后眼压保持在12.23-20.55mmHg的27眼(84.3%)。结论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折叠人工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滤过术后失败的青光眼白内障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应用显微技术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确诊青光眼89例(92眼)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术中做以角膜缘为基底的结膜瓣,做5 mm × 4 mm以角膜缘为基底的1/2巩膜厚板层巩膜瓣,将含有(0.25~0.33)mg/ml丝裂霉素C棉片置于结膜和巩膜瓣下3~5 min,再以大量平衡盐溶液冲洗,前房穿刺,切除小梁组织2.5 mm×2.0 mm,剪除周边虹膜少许,巩膜顶端缝合2针,两侧缝经角膜的调整缝线各1针.结果 随访3~12个月,平均8.9个月,视力不变者64眼(69.57%),视力提高者22眼(23.91%),视力下降者6眼(6.52%).术后随访期末平均眼压(1.36±0.46)kPa(1 mmHg=0.133 kPa),眼压控制于2.79 kPa以下,Ⅰ、Ⅱ型功能滤过泡80眼(86.95%),非功能滤过泡12眼(13.05%).Ⅰ度浅前房2只眼,Ⅱ度浅前房3只眼,无出现Ⅲ度浅前房,浅前房发生率为5.43%.结论 应用显微外科技术,施行复合式小梁切除,可减少巩膜瓣瘢痕,能主动调节房水滤过量,促进功能滤过泡形成,减少并发症发生,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9例(42眼)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实施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手术。随访6个月,评价治疗的效果。结果42眼的眼压均恢复至正常范围。40眼(93.02%)视力较术前显著改善,2眼维持视力不变。滤过泡I型19眼、Ⅱ型21眼、Ⅲ型2眼。出现浅前房3眼,经注入无菌空气后前房形成。1眼术后出现前房少许出血,经止血、制动对症处理后出血完全吸收。未发生晶状体后囊破裂、角膜失代偿、恶性青光眼等严重并发症。结论对合并白内障的闭角型青光眼患者予以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小梁切除术,控制眼压可靠且能加深前房及改善视力,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通过对复合式小梁切除术、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与可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分期手术治疗的回顾性分析,探讨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手术方式选择。方法 收集2000年至2002年期间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而后再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与可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54例58只眼,对2种手术前后的白内障,视力及眼压进行比较,并对2种手术间隔时间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后品状体混浊程度加重、视力下降,经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与可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术后视力基本回复。短期内白内障手术未影响小梁切除术后的眼压。抗青光眼手术与白内障手术间的间隔时间与患者年龄及青光眼术前眼压无相关性(P〉0.05)。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手术间隔时间短于原发性开角型青比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存选择下术治疗方式时须考虑白内障的影响。对于低视力患者,当需要进行滤过性手术时,复合式小梁切除术与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的联合治疗可能优于分期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比应用不同手术方式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rimary angle-closure glaucoma,PACG)合并白内障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本院行手术治疗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病人资料,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复合小梁切除术组(A组)、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体植入+房角分离术组(PE+IOL+VG,B组)及复合式小梁切除术+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体植入术(PE+IOL+TE,C组),对比三组手术方式在改善术后视力、眼压下降、房角和滤过泡变化以及术后并发症差异。结果三组不同的手术方式均能显著改善术后视力、降低眼压、提高术后前房深度平均值,组内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意义(P0.05);A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高于其他两组,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ACG合并白内障病人,复合小梁切除术、PE+IOL+VG、PE+IOL+TE术式均有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在掌握良好的适应症前提下,后两种手术方式相对更为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