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乳腺癌术后胸壁切线野放疗的摆位及照射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我院 1996年 1月~ 12月收治的 17例乳腺癌术后患者胸壁切线野放疗的摆位及照射技术进行探讨。方法 :将乳腺癌治疗特制固定架置于治疗床上 ,采用60 Coγ线或 6MVX线行胸壁切线野定角照射。结果 :对 17例患者随访 1年~ 3年 ,随访率 10 0 % ,5年存活率为 5 8 3% (10 / 17)。结论 :乳腺癌术后胸壁切线野放疗是目前综合治疗乳腺癌的主要方法之一 ,而放疗摆位及照射技术应予重视  相似文献   

2.
乳腺癌术后放疗诱发放射性肺炎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乳腺癌术后放疗诱发放射性肺炎的临床资料,探讨放疗设野的临床意义。方法:1997年至1999年122例乳腺癌患者行胸壁切线、锁骨上野照射,部分行内乳野、腋锁野照射。结果:放射性肺炎多发生在行腋锁野的患者。结论:放射性肺炎的发生与腋锁野照射和照射的体积有关,放射时应尽量减少肺的照射体积。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胸壁X线切线野放疗计划和电子线单野放疗计划肿瘤靶区与正常组织的剂量学分布差异,探讨最合适的照射方式.方法:选取2007年8月~2008年6月收治的30例有胸壁照射适应证的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患者.进行CT模拟定位,利用三维治疗计划系统为每例患者设计两种不同的胸壁放射治疗计划:X线切线野计划和电子线单野计划,胸壁处方剂量均为50Gy/25次,用剂量体积直方图(DVH)来比较两种计划中临床靶区(CTV)和心脏、同侧肺的剂量学差异.结果:左侧胸壁切线野计划和电子线野计划肿瘤靶区的最大剂量(Dmax)分别为5306±17cGy、5536±301cGy(P=0.02);右侧胸壁Dmax分别为5228±136cGy,5554±253cGy(P=0.01),统计学有显著性差异.两种计划肿瘤靶区其余指标(Dmean、D90和V105%、V110%以及不均匀指数HI)均无统计学差异.左侧胸壁切线野计划和电子线野计划同侧肺平均剂量分别为1095±243cGy和1723±624(P=-0.001),肺V20分别为21±5%和36±13%(P=0.001),两者均有显著性差异.其余指标(心脏的平均剂量、V30)无统计学差异.右侧胸壁两种计划所有正常组织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胸壁x线切线野放疗比电子线单野放疗有一定的剂量优势,可以减少胸壁的最高剂量,左侧胸壁能减少同侧肺受照射的体积和剂量,更好地保护正常组织.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比较乳腺癌术后胸壁辅助放疗采用容积弧形调强技术与传统的胸壁切线野的剂量学差异。方法:随机选择需要放射治疗的乳腺癌患者10例,左右侧各5例,采用Eclipse计划系统为每位患者分别设计传统的胸壁切线野与容积弧形调强两套放射治疗计划,处方剂量均为DT50Gy/25次。用剂量体积直方图(DVH)比较靶区、心脏和肺受照射剂量和体积等参数的差异。结果:2种技术均能满足胸壁靶区剂量分布要求。与常规切线野相比,容积弧形调强技术使左侧乳腺癌患者的心脏平均V30由15.87%减少到1.58%(P=0.00),心脏平均V10由22.41%增加到37.82%(P=0.00);左肺平均V20由25.72%减少到11.35%(P=0.00),左肺平均V30由22.79%减少到4.23%(P=0.00)。右侧乳腺癌患者右肺平均V20由28.23%减少到13.55%(P=0.00),右肺平均V30由25.31%减少到5.77%(P=0.00),右肺平均V10由33.26%增加到42.08%(P=0.01)。无论左、右侧乳腺癌,容积弧形调强技术对于身体的低剂量照射范围均大于传统切线野。结论:乳腺癌术后胸壁辅助放疗采用容积弧形调强技术相对于传统的胸壁切线野,能明显减少心脏和肺的高剂量受照体积,却增加了低剂量区范围。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乳腺癌术后放疗诱发放射性肺炎的临床资料,探讨放疗设野的临床意义.方法:1997至1999年122例乳腺癌患者行胸壁切线、锁骨上野照射,部分行内乳野、腋锁野照射.结果:放射性肺炎多发生在行腋锁野照射的患者.结论:放射性肺炎的发生与腋锁野照射和照射的体积有关,放射时应尽量减少肺的照射体积.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乳腺癌术后局部区域复发的规律和再放疗的预后。方法:回顾分析45例Ⅰ期、Ⅱ期乳腺癌术后局部区域复发的情况以及复发后放疗的预后。26例采用局部野放疗,19例采用扩大野放疗。结果:T2及腋窝淋巴结转移数≥4枚或≥20%的病例占复发病例的73%。复发的部位依次为锁骨上、多部位、胸壁、腋窝、内乳。复发后2a生存率40%、无瘤生存率24.4%,2次局部区域复发率31%,术后2a以上复发的2a生存率64%,2a以下29%。首次复发累及多部位生存率18.2%,较单一锁骨上(47.4%)及胸壁(30%)低,累及锁骨上局部复发率高于胸壁,远处转移率低于胸壁,2次局部复发胸壁最高达57%,照射野采用广泛野的局部复发率低于采用局部野。结论:对Ⅰ期、Ⅱ期乳腺癌中腋窝淋巴结阳性≥4枚或≥20%的病例应常规行术后放疗,对术后局部区域复发的病例应采用包括胸壁及锁骨上下大范围照射。  相似文献   

7.
乳腺癌根治术后胸壁复发占10%左右,治疗及时与否直接影响患者的生存时间与生存质量。局部复发的治疗是比较棘手的问题,常规方法是化疗或局部的再次放疗。由于我国部分地区购置的加速器不具备电子束照射功能,利用X线切线野照射胸壁时存在着剂量不均、射野衔接困难、肺脏受量过多等诸多问题。即便有电子线设备,由于复发面积较大,剂量很难均匀。近年来我们采用后装贴敷技术治疗乳腺癌术后胸壁复发,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8.
影响乳腺癌术后精确放疗的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与目的:乳腺癌精确放疗的实施有赖于定位、计划及治疗实施等多个步骤的协作完成.本研究探讨乳腺癌切线野放射治疗实施过程中摆位误差对精确治疗的影响.方法:共入组50例改良根治术后或保留乳房术后乳腺癌患者,放疗靶区主要为患侧胸壁和(或)乳腺.放射治疗技术以切线野等中心治疗为原则,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患者选择采用半野照射或MLC多叶光栅照射技术.患者治疗时仰卧于MED-TEC250型乳腺托架,治疗设备为Eleckta Precise加速器.在患者每次治疗过程中在摆位完毕后,按内切野治疗前-内切野治疗后-外切野治疗后顺序分别记录加速器所显示X、Y、Z读数,X代表左右方向的移动度,Y代表头脚方向的移动度,Z代表腹背方向的移动度.结果:最大的平均位移差值为第1周,在Z轴、Y轴、X轴方向分别为2.55、3.96、0.58 cm.3个方向中,随时间推移Z轴方向移动最大.从其他影响因素考虑,发现上肢活动情况及托架位置对患者治疗的移动变化影响大. 结论:在乳腺癌患者切线野放射治疗中,内切野治疗后患者的移动度较外切野治疗后大;从不同轴向而言,X方向(左右方向)移动明显小于Y方向(头脚方向)和Z方向(腹背方向);从整个疗程而言,前2周中患者的移动度较大,而从第3周起,患者移动度变小并且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9.
乳腺癌保留乳房术后放射治疗58例   总被引:29,自引:1,他引:29  
介绍早期乳腺癌保留乳房术后放疗的方法、疗效和美容效果。材料与方法1985年8月-1995年6月共58例乳腺癌病人接受保留乳房术后放射治疗,Ⅰ期25例,Ⅱ期31例,Ⅲ期2例。位于乳房外上象限者48例,其它象限者10例,符合保留乳房手术条件者54例,2例为未婚的Ⅲ期病人,2例为肺、乳腺重复癌。56例行乳房肿瘤扩大切除术,2例行肿瘤单纯切除术。全部病例均于术后3个月内接受根治性放疗,设野包括内乳─锁骨上野、切线野、局部追加野,部分病人给腋后野;切线野采用等中心照射,各野的中位照射剂量分别为DT53.2Gy、55.4Gy、49.2Gy和14.6Gy。结果随访满3年者47例,满5年者36例,3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95.7%和94.4%。出现放射性肺炎/肺纤维化者4例,发生率为6.9%,出现乳房胸壁纤维化者2例,放疗后美容效果医患均满意者占96.6%。结论早期乳腺癌保留乳房术后放疗生存率与根治术相同而且美容效果好,半束照射并发症低。符合条件的Ⅰ、Ⅱ期病人应给予保留乳房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乳腺癌放疗胸壁切线野等中心照射,确定等中心的定位方法.方法: 利用三角函数定位法,在模拟定位机下确定等中心照射的中心点.结果: 可以等中心定位,原点位于射野中心轴线的中点.结论:利用三角函数定位法行乳腺癌胸壁切线野放疗定位,可以快捷、准确地将射野参考点(即机器)等中心置于照射野中心轴线的中点,保证治疗的有效深度.  相似文献   

11.
乳腺癌的放射治疗多采用切线野照射技术。在乳腺癌的切线野放射治疗时,放疗技术员必须合理的摆放病人的体位,准确地给照射角度、对准照射距离及射野面积,才能使靶区的剂量准确和病人的正常器官和组织得到保护。文献所提出的乳腺癌切线野摆位技术,  相似文献   

12.
等中心1/4切线野照射技术由于具有独特的优点,目前已作为乳腺癌保乳术后、晚期乳腺癌乳腺及胸壁放射治疗的常规治疗方法,这客观要求有一种比较成熟的能够适应它的定位技术。为此,各家医院在工作实践中,对等中心1/4切线野照射技术的相应定位技术不断摸索和不断完善。下面将我科在乳腺癌等中心1/4切线野照射的定位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鼻咽癌首程放射治疗的摆位和照射技术。方法:运用^60Co-γ线和8MV-X线等对鼻咽癌行多野超分割同时放疗,照射野包括鼻咽部、颅底及颈部。结果:放疗后,396例患者随访1 ̄5年,随访率为93.62%,总5年生存率为52.72%,且无明显后遗症发生。结论:放射治疗技术是目前鼻咽癌放射治疗中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  相似文献   

14.
模拟机下乳腺癌切线野简明定位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乳腺癌的放射治疗中,乳腺、胸壁和内乳区都往往用钴-607射线或4~8MV高能X射线做切线照射,以达到保护肺的目的。切线野可用垂直、水平、给角、源皮距和源轴距切线照射,最常用者为源轴距等中心切线照射。切线野的定位技术较复杂,定位时间长,技术员的工作量大。切线野可在模拟机下定位或用乳腺切线野摆位尺定位,  相似文献   

15.
乳腺癌术后胸壁照射技术剂量分布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狄小云  徐敏  王健  陈维军 《实用癌症杂志》2002,17(5):502-504,514
目的:对乳腺癌术后胸壁放射治疗几种常用照射技术的剂量分布特点进行研究。方法:对乳腺癌手术后患者和做了标记的测量体模,按放疗体位做CT扫描,CT影像经网络送入三维TPS,在TPS上设计4种照射方案,并在人体模上进行模拟照射(参考剂量1Gy),用热释光剂量仪进行实际测量。结果:实验结果表明除电子弧形旋转照射外,其它3种照射技术的胸壁剂量都较均匀(胸壁平均剂量>0.90Gy)。电子线弧形旋转照射 和X线双切线影+内乳区电子线野技术由于在内乳区设野保证了内乳区有充足的剂量(内乳点剂量>0.90Gy),但是后者在2个野交界处易形成剂量冷热点。单纯X线切线野和适形野技术在内乳区可产生欠剂量情况,体积剂量直方图显示电子线旋转照射技术肺部受高剂量照体积最小,适形野技术也使肺部受高剂量照射体积明显减小。在体表加盖1.0-1.5cm的组织等效填充物后,4种照射技术的皮肤剂量可提高到0.90Gy以上。结论:乳腺癌胸壁照射技术有不同的剂量分布特点,在临床应用时应视患者具体情况选择使用。  相似文献   

16.
早期乳腺癌保留乳房术后外照射加组织间插植放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2例早期乳腺癌患者行乳房肿瘤扩大切除术后,配合外照射加组织间插植高剂量率近距离放疗,患侧胸壁外照射剂量40~57Gy,局部组织间插植近距离放疗剂量6~22Gy/1-4F。8例随访满5年,5年生存率8/8,局部控制率91.7%(11/12),1例出现照射野内一处肋骨骨折,1例乳房胸壁纤维化,美容效果满意率91.7%(11/12)。初步研究结果提示,早期乳腺癌保守手术后外照射加组织间插植近距离放疗生存率与根治术相同,而且美容效果好。  相似文献   

17.
正向调强技术结合ABC系统对乳腺癌放疗的使用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乳腺癌患者对治疗后生活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有学者提出采用正向调强放疗技术代替传统的切线野技术照射全乳,其目的在于得到更好的靶区剂量分布和降低心肺等重要器官的放射损伤.目前影响乳腺癌及其他胸部肿瘤摆位误差有诸多因素,其中呼吸运动而引起体位的移动是客观存在的,表现为左侧乳腺癌保乳术后放疗中随着自由呼吸心脏部分体积会周期性的引入照射区.  相似文献   

18.
在乳腺癌的放射治疗中,乳腺胸壁和内乳区通常作切线照射,以减少肺的受照射容积,切线野的定位技术比较复杂,照射野间如何避免重叠或遗漏,是乳腺癌放疗技术的关键之一.目前大多数放疗中心采用模拟定位机定位,下面介绍一种在模拟定位机下乳腺癌切线野放疗的等中心半野照射技术.  相似文献   

19.
乳腺癌胸壁切线野照射技术,其方法大多比较繁杂,操作步骤甚多,本文将一种较简便的等中心半束定位投照技术介绍如下: 1 操作技术 按模拟机操作常规准备。嘱患者患侧手抱头仰卧于特制的乳房切线架上(见图1),体中线与纵向激光定位线束重合或平行。根据患者体廓的弯曲度调整板面的角度,以尽量消除体廊的曲面,使之趋平(纵向),记下每个患者切线架的刻度,以便在每次摆位时固定放置。由放疗医师按设计的腋锁内乳野在患者体表画野。在内乳野外界向内1~1.5cm处画1条纵向虚线(见图2),乃内切线野的边界,上达锁骨上野下缘,下至乳房皱折向下2cm(若胸壁有较长  相似文献   

20.
我国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放疗现状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7  
目的为了全面了解我国目前乳腺癌根治术或改良根治术后放疗(简称术后放疗)的现状,特开展此项研究。方法对全国所有开展放疗的单位分别于2003年1~3月邮寄调查表,对乳腺癌术后放疗的适应证和放疗技术等进行两轮问卷调查。结果乳腺癌术后放疗适应证中包含T1~T2期病变及位于内象限或中央区、T1~亿期淋巴结转移1~3个、T3期或淋巴结转移≥4个的单位比例分别为11.9%、63.8%、87.6%和97.1%,其中仅以T3期或淋巴结转移≥4个为术后放疗主要适应证的单位只占7.1%。在放疗靶区中,常规照射锁骨上下区的单位最多,占96.2%,其余依次为内乳区85.2%、胸壁79.0%和腋窝74.8%。胸壁照射以^60Co或高能X线切线野照射最多见(45.2%),单纯电子线照射占28.3%,^60Co或高能X线与电子线混合照射占25.3%;34.3%的单位在照射中胸壁加垫填充物;胸壁的中位照射剂量是50Gy(30~60Gy)。腋窝照射以^60Co或高能X线为主(86.6%),与电子线混合照射占12.7%;有65.6%的单位采用腋后野补量照射技术;腋窝中位照射剂量是50Gy(40~64Gy)。锁骨上下区也以^60Co或高能X线照射为主(61.4%),与电子线混合照射占33.7%;锁骨上下区中位照射剂量是50Gy(40~60Gy)。内乳区单纯^60Co或高能X线照射占49.7%,与电子线混合照射占33.0%,单纯电子线照射占15.6%;内乳区中位照射剂量也是50Gy(40—60Gy)。结论目前我国对肿瘤≥5cm或淋巴结转移≥4个的乳腺癌进行术后放疗的看法比较一致,但对T1~T2期淋巴结转移1~3个的患者是否需要术后放疗的看法尚存分歧,有待进一步的前瞻性临床研究来证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