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对33具(64侧)成人及儿童尸体的腰肋三角作了解剖观察,对特例摄影记录。腰肋三角出现率左侧84.84±6.24%,右侧54.84±8.94%,左右对比P<0.01。三角的位置(以两斜边起点表示)左右侧均以腰方肌外缘——第12肋尖多见。三角底边最长者为自L1横突至第11肋尖,最短者为自腰方肌外缘附近至第12肋尖附近,总体看左侧三角底边长者明显多于右侧。三角底边长与高度之间无相关,双斜边绝大多数以锐角相交,外斜边叠压内斜边,然后移行为腱膜,以钝角相交者属底边最长者,64例中见3例,占4.69±2.64%。交角内有弧形肌片遮被共5例,占7.81±3.35%,有纵行肌片自交角或斜边附至底边共4例,占6.25±3.03%。根据调查数字,本文提供了经第11肋骨床或第11肋间入路进行脊柱上腰段或肾脏手术时切断膈肌的发生率。本文还讨论了腰肋三角与膈疝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胸椎体T2~5与毗邻组织结构的解剖关系,探讨经腋中线胸腔入路显露T2~5椎体的可行性。 方法 选取10具(20侧)胸廓及上肢完整的福尔马林处理的尸体标本,分别从左侧、右侧经腋中线胸腔入路模拟T2~5椎体手术,逐层解剖至胸椎侧前方,观测该入路皮肤切口长度、肋骨离断处纵向撑开宽度,撑开口上下两端、主动脉弓上缘、奇静脉弓最高点及胸导管平椎体位置,胸交感干至肋头关节前缘的距离,模拟T3椎体切除+肋骨植骨+钢板螺丝钉内固定手术。 结果 腋中线皮肤切口的长度为(11.63±0.50)cm,第3肋处撑开宽度为(7.04±0.47)cm;撑开口上下缘分别平T2、T5,主动脉弓上缘平T3者占70%,奇静脉弓最高点平T4者占60%,胸导管从前方跨过T5者占70%;胸交感干至第1 ~ 4肋头关节前缘距离分别为(6.84±0.55)mm、(6.99±0.51)mm、(6.98±0.56)mm、(7.07±0.47)mm;模拟手术野可显露T2~5椎体,各毗邻结构位置相对固定,可安全完成椎体切除+植骨+内固定重建胸椎稳定的手术操作。 结论 经腋中线胸腔入路可显露T2~5椎体。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颈胸段脊柱选择合理的手术入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30具尸体标本上,观察颈胸段脊柱周围重要神经结构及毗邻关系。结果:(1)喉返神经(RLN)进入气管食管沟的位置对应椎体水平及构成比,左:90%位于T3/4~T4水平,右:70%位于C6/7~C7上水平;67.7%的右RLN与颈总动脉的交叉点对应椎体水平在T1下~T1/2水平。(2)颈胸段交感干(CTST)与椎体前正中线(PVM)距离在T1椎体中点水平较C6~C7和T2~T5水平大,且男女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膈神经(PN)入胸腔后,左PN于主动脉弓前方、右PN于上腔静脉前外侧经心包与纵隔胸膜之间在肺根前方下行。结论:熟悉喉返神经、交感干和膈神经的相关解剖有助于在颈胸段脊柱手术中选择合理的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4.
T12~L5椎体软组织夹板的解剖学研究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T12~L5椎体周围软组织的解剖学特点,为胸腰椎骨折的诊疗提供新思路。方法:在21具脊柱标本上对前纵韧带、膈肌脚、腰大肌、后纵韧带及椎间盘的形态特点及毗邻关系进行观测。结果:双侧膈肌脚、腰大肌与前、后纵韧带将脊柱胸腰段及腰椎紧密包围其中,形成软组织夹板,各椎间盘将各椎体分隔,形成独立的软组织间室。结论:提出T12~L5椎体软组织夹板的概念,该夹板由双侧膈肌脚、腰大肌与前、后纵韧带组成,诊断胸腰椎骨折时应注意该夹板的完整性;治疗时要利用T12~L5椎体软组织夹板对骨折进行复位,以达到解剖学复位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T_12^L_5椎体软组织夹板的解剖学研究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T12~T5椎体周围软组织的解剖学特点,为胸腰椎骨折的诊疗提供新思路。方法:在21具脊柱标本上对前纵韧带、膈肌脚、腰大肌、后纵韧带及椎间盘的形态特点及毗邻关系进行观测。结果:双侧膈肌脚、腰大肌与前、后纵韧带将脊柱胸腰段及腰椎紧密包围其中,形成软组织夹板,各椎间盘将各椎体分隔,形成独立的软组织间室。结论:提出T12~T5椎体软组织夹板的概念,该夹板由双侧膈肌脚、腰大肌与前、后纵韧带组成,诊断胸腰椎骨折时应注意该夹板的完整性;治疗时要利用T12~T5椎体软组织夹板对骨折进行复位,以达到解剖学复位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索安全显露和处理T2、T3椎体的理想前入路方式。 方法 对30例(60侧)经福尔马林固定、红色乳胶灌注的成人尸体标本采用劈胸骨柄同时锁骨部分切断术模拟脊柱T2、T3椎体前入路手术。在该入路中,寻找不同的间隙,暴露可能的椎体节段。 结果 将左颈动脉鞘(左颈总动脉、左颈内静脉、左迷走神经及其颈心支)、左锁骨下动脉、胸导管、颈交感干及左纵隔胸膜一起向外侧牵拉,向内侧牵拉气管、食管、左喉返神经及其分支,向下牵拉左头臂静脉的方式,30例标本均能清楚的显露T1上缘至T3下缘,部分(6例)可达T4中部。 结论 劈胸骨柄和锁骨部分切断入路中,可找到一种显露和处理 T2、T3椎体的安全间隙方法。  相似文献   

7.
腰骶椎结核发病率较低,约占脊柱结核的2%~3%,但腰骶椎局部解剖较为复杂,生物力学性质特殊,广泛显露较为困难,外科治疗棘手[1-2]。手术治疗的目的是彻底清除病灶、解除神经压迫、重建脊柱稳定、尽早恢复脊柱功能[3-6]。2008年5月至2011年2月,我们采用髂骨上经腹膜外入路行结核病灶清除、取自体髂骨植骨、前路椎体钉棒内固定治疗腰骶椎结核5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T5~11脊柱极外侧椎间融合术(XLIF)的微创手术入路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成人尸体标本12具,解剖观察并测量T5~11椎体侧方血管神经的走行、分布及毗邻结构,节段血管的位置及其与上下相邻椎间盘的距离。结果 T5~11节段血管走行较为恒定,节段静脉在上、节段动脉在下,走行于对应椎体的中央偏下水平。两侧交感神经干在T6~9发出内脏大神经,T10~12发出内脏小神经。奇静脉在该段脊柱的右前方,向上走行过程中逐渐向脊柱左侧偏,胸主动脉走行于该段脊柱的左前方,向下走行过程逐渐向右侧偏,右侧交感干与奇静脉的间距远大于左侧交感干与胸主动脉的间距。椎间盘水平无血管和神经紧邻。结论在T5~11脊柱行极外侧椎间融合术是可行和安全的,行椎体螺钉内固定应注意侧前方血管神经和节段血管的保护,切除椎体时必须先结扎节段血管。  相似文献   

9.
胸椎旁神经阻滞术(thoracic paravertebral block,TPVB)是将局麻药注入椎旁间隙进而产生同侧节段性躯体和交感神经阻滞的技术[1,2]。TPVB应用于脊柱、胸腹部急慢性疼痛的镇痛主要与胸椎旁间隙(thoracic paravertebral space,TPVS)的解剖结构有关。TPVS为位于胸椎两旁的楔形间隙,如图1所示[3],内含脂肪组织、脊神经根、肋间神经、胸神经背支、交通支、交感神经链和肋间动静脉等结构,其内侧界由椎体、椎间盘和椎间孔构成,向内经椎间孔与硬膜外间隙相连,外侧在肋横关节附近逐渐变细并延续为肋间隙。前缘为胸膜,后缘为肋横突上韧带,不同节段的上下边界由肋骨头、肋骨颈、横突以及肋横突韧带等分隔。关于TPVS的尾端边界有较大争议,部分学者认为腰大肌是TPVS的下边界[4],但其他研究发现注射剂可通过膈肌的内侧和外侧弧状韧带向腰丛和腹腔神经节扩散,并不存在尾端边界[5]。至今,还没有TPVS头端边界的相关描述。现将椎旁神经阻滞技术的种类、适应证和禁忌证、并发症等方面的研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胸腰段脊柱手术与脊髓血供损伤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为减少手术中对脊髓血供损伤和设计合理脊柱手术入路提供基础。方法:20俱尸体运用解剖、血管铸型及9例成年人常规进行超选择性脊柱脊髓血管造影等方法,对脊柱脊髓血管应用解剖较系统地研究,了解脊柱脊髓血供及代偿通路。结果:①节段动脉在肋横突关节内侧椎间孔部发出根髓动脉。②胸段毗邻的肋间动脉吻合主要是椎间孔周围和骶棘肌内两处;而腰段还有椎体侧面的髂腰肌和腰大肌中的吻合。③超选择性血管造影显示胸、腰段,毗邻的节段动脉之间及与对侧同名动脉之间有广泛吻合。胸段动脉多见以横向连接吻合,而腰段除此之外还可见明显的动脉上下2~3节段侧支吻合。结论:①脊柱前路矫形应在根髓动脉分支前,结扎多个节段血管,脊髓血供可以通过后方代偿,能避免累及脊髓根髓动脉产生脊髓损伤;②侧前入路应在根髓动脉分支后,经胸、腰段毗邻的动脉之间,椎间盘切除或椎间隙减压伤及根髓动脉出现脊髓损伤机率最小。③后入路截骨选择经过椎弓、椎体中部截骨损伤血管最少。  相似文献   

11.
12.
13.
肋间神经痛诊治的解剖学基础 (系列报道之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介绍肋间神经痛的诊断与局部注射的治疗方法。方法 选择门诊确诊为肋间神经主干或外侧支神经痛的患者20余例,采用强的松龙混悬液加局部麻药的局部注射法治疗。结果 所有病人皆在注射后短时完全止痛,多数一周后痊愈,少数经2-3次注射后痊愈。个别病人失访。结论 对诊断正确的患者,采取强的龙局部注射法,可获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孔杨  周建生 《解剖与临床》2009,14(6):420-422,428
目的:为髂腹股沟入路如何避免易损伤结构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对20侧成尸骨盆标本,按照手术进路的层次对相关结构和神经血管进行解剖观测。结果:(1)髂外血管与闭孔血管的吻合支直径为(2.56±0.72)mm,与耻骨联合的距离为(52.41±8.12)mm。(2)股神经由腰大肌和髂肌间穿出处至腹股沟韧带间的距离为(32.58±3.97)mm,在穿腹股沟韧带处与腹股沟韧带的垂直距离为(14.33±3.00)mm。(3)坐骨神经出骨盆时,与坐骨大切迹的距离为(15.53±3.6)mm。结论:在手术先后显露耻骨上支、髂窝及坐骨大切迹时,注意不要损伤髂外血管与闭孔血管的吻合支、股神经和坐骨神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三叉神经节经皮射频热凝术(PRT)进针安全深度,为颅内进针避免损伤血管神经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选择21例成人颅底解剖标本,用游标卡尺从颅内测量卵圆孔内侧缘中点至破裂孔外侧缘中点的距离(A)和卵圆孔内侧缘中点至三叉神经压迹上缘最高点的距离(B);同时从颅外同一方向测量卵圆孔内侧缘至破裂孔外侧缘的距离(c)和破裂孔外侧壁垂直深度(D);用螺旋CT扫描颅底,测量颅底水平位颅中窝最大密度投影(MIP)图像上同一方向卵圆孔内侧缘至破裂孔外侧缘的距离(E)。然后对距离c和安全距离及距离E进行统计分析,确定距离E是否可以作为指导不同患者进行PRT治疗时个体化的颅内安全进针深度。结果:①颅内卵圆孔内侧缘中点至破裂孔外侧缘中点的距离为右侧(1.19±0.15)cm,左侧(I.20±0.14)cm;②颅内卵圆孔内侧缘中点至三叉神经压迹顶点的距离为右侧(1.51±0.17)cm,左侧(1.49±0.16)cm;③颅外卵圆孔内侧缘中点至破裂孔外侧缘中点的距离为右侧(0.92±0.09cm),左侧(O.92±0.10)cm;④破裂孔外侧壁中点垂直深度为右侧(0.55±0.07)cm,左侧(0.55±0.07)cm;⑤中颅底水平位螺旋CT最大密度投影(MIP)图像上同一方向卵圆孔内侧缘中点至破裂孔外侧缘中点的距离为右侧(1.00±0.17)cm,左侧(1.00±0.17)cm,与距离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叉神经节PRT治疗时颅内进针深度不应超过1.00Gm,临床上可用中颅底水平位螺旋CT最大密度投影(MIP)技术显示与相同方向卵圆孔内侧缘中点至破裂孔外侧缘中点的距离的一致性,来指导不同患者进行PRT治疗时个体化的颅内安全进针深度。  相似文献   

16.
王海鑫 《解剖与临床》2009,14(4):230-231,234
目的:应用鼻翼和口角标记定位眶下孔和颏孔,为颌面外科手术避免损伤出入两孔的血管神经提供应用解剖学资料。方法:取30例10%甲醛溶液固定尸体头部标本,解剖暴露眶下孔和颏孔。眶下孔和颏孔测量点为各自中心点,鼻翼测量点为鼻翼外侧下脚。测量两侧眶下孔、颏孔、鼻翼及口角之间的距离,眶下孔和颏孔最大径,鼻翼至经眶下孔垂直线的垂直距离、眶下孔至经鼻翼水平线的垂直距离、眶下孔至鼻翼直线距离,口角至经颏孔水平线的垂直距离、颏孔至经口角垂直线的垂直距离、颏孔至口角直线距离。结果:眶下孔定位在鼻翼上方(13.9±3.6)mm,向外(6.7±2.8)mm处;眶下孔与鼻翼间直线距离为(16.4±3.2)mm。颏孔定位在口角下方(20.6±2.9)mm,向内(3.4±3.1)mm处;颏孔与口角间直线距离为(21.7±3.3)mm。结论:以鼻翼和口角为标记定位眶下孔及颏孔位置,有助于临床避免损伤出入两孔的血管神经。  相似文献   

17.
多血管神经蒂腹内斜肌瓣修复面瘫的解剖学基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为多血管神经蒂腹内斜肌瓣修复晚期面瘫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36侧成尸标本上,对腹内斜肌的形态、血供及神经支配进行解剖观测。结果:腹内斜肌中部上1/2肌腹主要由第11肋间神经支配,下1/2肌腹主要由肋下神经支配。上1/2肌腹的血供66.7%来自第11肋间后动脉,33.3%来自旋髂深动脉的髂嵴支;下1/2肌腹的血供主要来自旋髂深动脉的腹壁肌支。第11肋间神经、肋下神经在腋后线横径分别为2.2mm和2.4mm,入肌点距腋后线长分别为13.3cm和13.8cm。第11肋间后动脉在腋后线外径为1.7mm,入肌点距腋后线长为13.1cm;旋髂深动脉腹壁肌支和髂嵴支的起始外径分别为1.3mm和1.8mm,入肌点至起点长分别为5.1cm和8.6cm。结论:吻合多血管神经腹内斜肌瓣移植可全面修复晚期面瘫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成年女性乳头乳晕区神经来源及其分布情况,指导临床实践,尽可能保留乳头乳晕感觉功能。 方法 对8具成年女性尸体的15侧乳房标本进行大体解剖学研究,应用显微手术器械对乳头乳晕区的神经来源、分布进行追踪探查。 结果 肋间神经前皮支和外侧皮支共同构筑了乳头乳晕区神经网。15侧标本乳头乳晕区神经支配均由第3及第4肋间神经前皮支及第4和第5肋间神经的外侧皮支共同支配,其中第4肋间神经外侧皮支分布占据整个乳晕区神经分布约75%。 结论 乳头乳晕区神经分布广泛,呈现互补性,当第3或第5肋间神经受损时,乳头乳晕仍保留有大部分感觉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犬肋骨肌瓣与肌瓣环进行解剖学观察,并以此组织瓣进行气管成型与气管再造动物实验。方法:将犬的第3肋间血管灌注后观察其分布情况。将第3肋骨民上下肋间肌修整成带肌瓣蒂的肋骨瓣、骨肌瓣环,分别行胸内气管成型与环形替代术。结果:犬的肋骨肌瓣、瓣环血供均良好。第3肋间动脉、静有多个分支在胸腊民骨膜之间上行分布玩具闰肋间肌。实验获得满意效果,气管成型手术的犬与非手术犬一样正常活动。气管再造的18条犬中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