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酶联免疫吸附检测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金霞  旷瑜  王伯初 《现代医药卫生》2007,23(13):1963-1964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技术是1971年由Engvall和Perlman建立的一种生物活性物质微量测定新技术,以其灵敏度高、特异性好等优点,在生命科学各领域得到广泛应用。近年来,该技术不断改进,形成了多种分析方法.并且在检测的灵敏度、特异性、操作简单化、高效性等方面都有很大提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定量检测血清肝素酶,对肿瘤患者及健康患者的血清肝素酶进行比对分析,探讨此种方法的应用价值。方法分别选取50名健康患者和50例肿瘤患者的血清,通过双夹心免疫吸附试验的方法,检测其肝素酶水平。结果通过检测血清中肝素酶D450nm值,由结果显示肿瘤患者要大于健康患者。结论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可以辅助临床对肿瘤疾病进行诊断,而且方法可靠,灵敏度高,有较高临床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乙肝表面抗原的影响因素。方法:血清标本分为抗凝组、不抗凝组,所有标本同步进行检测,以胶体金标法检测比较,分析各组HbsAg的阳性率。结果:采用ELISA法检测不同血清状态HbsAg的阳性率,不抗凝组的阳性率明显低于抗凝组,抗凝组的假阳性率较高;ELISA法的灵敏度较金标法高。结论: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HbsAg可能会引起结果有误,有外源性和内源性,影响因素多样,最主要的是标本溶血,为了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建议对血清标本进行必要的处理。  相似文献   

4.
梅毒是苍白螺旋体引起的危害人类健康较为严重的一种性传播性疾病之一,近年来在我国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对梅毒作出快速、准确的诊断是非常重要的。目前临床上梅毒的诊断主要是根据临床症状和血清学检查,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对IgG、IgM都有很好的检测能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分析TPPA与酶联免疫吸附法对诊断梅毒感染的区别,探讨TPPA与酶联免疫吸附法在梅毒诊断中的优势。方法随机选取2011年1月~2013年10月到我中心性病门诊就诊的病患260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分组的原则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30例研究对象,实验组采取TPPA方法对研究对象进行梅毒螺旋体抗体检测,而对照组采取酶联免疫吸附法对研究对象进行梅毒螺旋体抗体检测。结果在实验组的130例研究对象中,梅毒螺旋体抗体TPPA方法检测的阳性率为26.92%(35/130);在对照组的130例研究对象中,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的阳性率为20.00%(26/130)。如果将酶联免疫吸附法作为诊断的金标准,TPPA测定结果的敏感度为93.65%,测定的特异性为97.68%。结论在对梅毒螺旋体抗体检测的敏感度和特异性检测方面,TPPA检测法的特异性比酶联免疫吸附法好,但酶联免疫吸附法的敏感性较TPPA检测法高。在临床中应将酶联免疫吸附法作为梅毒的筛选试验,对于筛选阳性的样本,应用TPPA方法去确诊,只要将两种方法有效的结合起来,才能避免漏检和误诊,具有良好的可重复性等优点,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6.
7.
类风湿因子(RF)检测方法很多,我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与胶乳凝集法分别检测41例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18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与50名正常人血清中的RF含量,并进行比较分析,报告如下。1对象与方法1.1研究对象:41例RA患者符合1987年美国风湿病协会(ACR)修订的RA诊断标准[1]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对梅毒检测的准确性。方法采用ELISA检测方法,对210例被确诊为梅毒患者进行血清梅毒抗体检测分析,并与用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检测的210例作对照,比较2种方法的准确性。结果观察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对被确诊为梅毒患者的血清样本进行梅毒抗体检测,阳性检出率为98.10%;对照组采用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进行梅毒检测,阳性检出率为100%;两组相比梅毒筛查符合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是进行梅毒抗体检测的一种简便、特异性高的方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荧光定量PCR(FQ-PCR)和酶联免疫吸附技术(ELISA)在手足口病肠道病毒快速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疑似手足口病患儿200例,采集咽拭子、粪便、疱疹液标本232份,进行FQ-PCR检测,同时采用ELISA进行平行检测,比较两者的阳性检出率、灵敏度与特异性以及检测窗口期。结果:应用FQ-PCR方法,咽拭子、粪便、疱疹液中EV71、CoxA16、通用型肠道病毒核酸RNA的总阳性检出率分别为84.83%、81.82%、85.7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79,P〉0.05)。FQ-PCR方法咽拭子、粪便、疱疹液阳性检出率均高于ELISA法对血液的阳性检出率(χ2=3.17~5.11,P〈0.05)。FQ-PCR、ELISA诊断灵敏度分别为97.03%、87.50%(χ2=3.98,P〈0.05),诊断特异性分别为97.22%、88.68%(χ2=3.85,P〈0.05)。在EV71、CoxA16及通用型肠道病毒方面,FQ-PCR的检测窗口期均早于ELIS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Q-PCR在手足口病肠道病毒快速检测方面优于ELISA,具有更高的阳性检出率、灵敏度与特异性,以及更早的检测窗口期,对手足口病的早期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指导意义和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索胃部疾病患血清中的幽门螺旋菌(HP)抗体滴度的临床价值。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HP抗体与HP培养,尿素酶试验和涂片革兰氏染色作镜下形态检查相比较,并同时与变形杆菌蛋白包被测定法作比较。结果 显示该法具有敏感特异性强的特点。结论 该法无需常规内镜检查,活检查HP而单纯用血清学检查,可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和流行病学人群普查。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神经生长因子(NGF)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方法制备兔抗NGF抗体,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法测定大鼠血浆NGF浓度。结果大鼠iv32μg·kg-1后血药浓度 时间曲线符合二室开放模型,T1/2α为0330h,T1/2β为15h。大鼠NGFim32μg·kg-1后血药浓度 时间曲线符合一室一级吸收,血浆NGF浓度达峰时间为371h,T1/2(Ke)为430h,24h吸收百分率为691%。结论NGF肌注吸收良好,血浆NGF浓度可在较长时间内维持在有效浓度以上。  相似文献   

12.
ELISA法对神经生长因子在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神经生长因子(NGF)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方法制备兔抗NGF抗体,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法测定大鼠血浆NGF浓度。结果大鼠iv32μg·kg-1后血药浓度时间曲线符合二室开放模型,T1/2α为0330h,T1/2β为15h。大鼠NGFim32μg·kg-1后血药浓度时间曲线符合一室一级吸收,血浆NGF浓度达峰时间为371h,T1/2(Ke)为430h,24h吸收百分率为691%。结论NGF肌注吸收良好,血浆NGF浓度可在较长时间内维持在有效浓度以上。  相似文献   

13.
目的运用Meta分析方法评价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突发性耳聋的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中国学术期刊(网络版)、万方数字化期刊全文库,对纳入的随机对照试验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并采用Rev 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局指标为总有效率。结果共纳入10篇随机对照试验,共1 093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突发性耳聋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OR=3.21,95%CI(2.31,4.44),P0.01]。结论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突发性耳聋具有较好的疗效,但仍需开展高质量的药物临床试验。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鼠神经生长因子联合神经节苷脂对早产儿脑神经功能的调节作用。方法 选择2017年6月—2019年6月商洛市中心医院收治的早产儿86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43例。对照组静脉滴注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注射液,将20 mg药物混入10%葡萄糖注射液20 mL中静脉滴注,对于病情严重的患儿可增加1~2个疗程。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使用注射用鼠神经生长因子,每瓶用2 mL氯化钠注射液溶解后肌肉注射,1次/d。两组患儿连续治疗10 d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症状恢复时间、神经损伤标志物水平和NBNA评分。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新生儿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0.7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9.77%(P<0.05)。治疗后,观察组新生儿意识恢复时间、吮吸能力恢复时间、原始反射恢复时间和肌张力恢复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新生儿血清髓鞘碱性蛋白(MBP)、S-100β蛋白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降低程度更为显著(P<0.05)。治疗后,两组早产儿NBNA评分逐渐升高且高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鼠神经生长因子联合神经节苷脂治疗早产儿后能够明显降低早产儿神经损伤标志物MBP、S-100β水平,缩短神经功能恢复时间,提高NBNA评分,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可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鼠神经生长因子多药联合治疗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11月-2013年11月收治的120例(120眼)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收治时间顺序分为联合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联合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鼠神经生长因子,比较2组患者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联合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8.3%,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期间,联合组有13例发生注射不良事件,其中臀部疼痛1例,注射部位硬结、红肿、疼痛12例,实验室指标不良事件4例(6.7%)。结论:注射用鼠神经生长因子多药联合治疗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具有确切的疗效,且不良反应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鼠神经因子联合小牛血清对小儿脑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广元市妇幼保健院2015年1月-2017年6月收治的脑性瘫痪患儿60例,按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使用20 μg鼠神经生长因子注射液加2 mL灭菌注射用水溶解,肌肉注射,隔日1次,10 d为1疗程,间隔10 d,共3个疗程。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使用20 mL小牛血清去蛋白注射液加200~300 mL 5%葡萄糖,静脉滴注,每天1次,20 d为1疗程,间隔10 d,共2个疗程。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发育商(DQ)评分的变化及临床疗效。结果 两组患儿治疗前的DQ评分无显著性差异;治疗后,两组患儿的DQ评分均显著提高,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的DQ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临床疗效的总有效率(86.67%)显著高于对照组(7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鼠神经因子联合小牛血清对小儿脑性瘫痪的疗效较好,能提高患儿发育商评分,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调查该院住院科室2011-2013年同期(1月1日-8月31日)鼠神经生长因子(NGF)的使用情况。方法统计该院住院科室NGF的使用情况,采用用药频度(DDDs)方法,对NGF用药金额、用药量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1-2012年,恩经复的总用量及总金额均高于苏肽生。3年中NGF使用较多的科室有眼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和心血管内科等。结论统计科室3年的应用情况差别不大,但总的应用情况基本符合我国当前药品消耗总趋势。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神经节苷脂联合鼠神经生长因子对早产儿脑损伤后血清神经损伤标志物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胎龄均<37周的脑损伤患儿7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39例。对照组给予胞二磷胆碱注射液0.125 g,每天1次,静脉滴注;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注射液20 mg+注射用鼠神经生长因子18μg,每天1次,静脉滴注。2组患儿均治疗14 d。出生24 h内和出生14 d内收集血液标本,测定血清髓鞘碱性蛋白(MBP)、S-100β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和Toll样受体-4(TLR-4)水平,同时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总改善率分别为94.87%(37例/39例)和76.92%(30例/39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和对照组的血清MBP分别为(2.01±0.58)和(2.46±0.67)μg·L-1,S-100β分别为(0.69±0.28)和(0.91±0.35)μg·L-1,血清TNF-α分别为(2.04±1.03)和(3.15±1.26)μg·L-1,IL-6分别为(161.78±44.18)和(257.63±51.36)ng·L-1,TLR-4分别为(8.45±4.37)和(11.68±4.94)pg·m L-1,意识恢复时间分别为(2.30±0.57)和(3.21±0.64)d,吸吮能力恢复时间分别为(4.17±0.42)和(5.01±0.45)d,原始反射恢复时间分别为(4.23±0.48)和(6.85±0.59)d,肌张力恢复时间分别为(4.68±0.49)和(7.04±0.53)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试验组的药物不良反应主要有胃肠道反应及发热,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26%(4例/39例);对照组的药物不良反应主要有胃肠道反应、躁动及发热,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82%(5例/39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节苷脂联合鼠神经生长因子对脑损伤早产儿的临床疗效确切,有利于缩短恢复时间,改善神经功能,且药物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鼠神经生长因子注射剂联合前列地尔注射液治疗突发性耳聋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96例突发性耳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8例和试验组48例。对照组予以前列地尔每次10μg,qd,静脉注射;试验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予以鼠神经生长因子每次18μg,qd,肌内注射。2组患者均治疗10 d。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血清血管细胞黏附因子1(sVCAM-1)、血管内皮细胞钙黏蛋白(VE-cadherin)、高迁移率蛋白-1(HMGB1),以及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3.75%(45例/48例)和75.00%(36例/48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和对照组的sVCAM-1分别为(199.20±21.50)和(242.99±21.97)ng·mL-1,VE-cadherin分别为(2.76±0.37)和(3.71±0.45)mg·L-1,HMGB1分别为(1.78±0.25)和(2.55±0.31)mg·L-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试验组发生的药物不良反应主要有注射部位疼痛,对照组发生的药物不良反应主要有头痛和头晕。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总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6.25%和10.4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鼠神经生长因子注射剂联合前列地尔注射液治疗突发性耳聋的临床疗效确切,其可明显降低血清sVCAM-1、VE-cadherin、HMGB1的表达,且不增加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穴位注射鼠神经生长因子结合康复技术对脑瘫患儿康复的疗效。方法将入选的脑瘫患儿286例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4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采用常规康复配合鼠神经生长因子穴位注射治疗,治疗前与治疗3个疗程后均经神经内科专业康复医师进行整体评估。结果康复治疗前2组患儿粗大运动、认知及语言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康复治疗3个疗程后2组患儿粗大运动、认知及语言方面较训练前显著改善( P <0.01),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P <0.01);观察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P <0.01)。结论穴位注射鼠神经生长因子结合常规康复训练可以明显提高脑瘫患儿的康复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