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院 1991年 1月~ 1998年 1月共收治骶骨骨折合并骶神经损伤 10例 ,疗效满意。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 1)一般资料 :本组男 8例 ,女 2例 ;年龄 18~ 5 2岁 ,平均 42 .3岁。致伤原因 :车祸伤 3例 ,塌方压伤 2例 ,吊车重物砸伤 2例 ,高处坠落伤 2例 ,铲车铲伤 1例。受伤至入院时间 1h~ 9d。闭合骨折 9例 ,开放骨折 1例。合并伤 :合并单侧耻骨上下支骨折 2例 ,双侧耻骨上下支骨折 3例 ,T12 压缩性骨折 1例 ,脾破裂 1例 ,肾挫伤 2例。骨折类型 :CT及X线片示横形骨折 6例 ,其中S1骶孔平面 1例 ,S2 骶孔平面 1例 ,S3 、S4 骶孔平面各 …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骶骨骨折分型与神经损伤之间的关系及治疗方法。方法分析本院2003~2013年期间诊治的21例骶骨骨折合并神经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5例,女性6例;年龄18~66岁,平均36岁。根据影像学资料,并按照Denis分型标准将所有患者分为Ⅰ型5例、Ⅱ型13例及Ⅲ型3例,并对Ⅰ、Ⅱ型骨折患者先行骨盆牵引等非手术治疗,观察2~3周后,视症状改善程度确定是否实施手术治疗;对于Ⅲ型骨折患者,则尽早行后路骶椎管减压神经根探查减压手术;对于陈旧性Ⅱ、Ⅲ型骨折患者,只要存在神经损伤症状即实施手术。结果对21例实施非手术治疗13例,经7~36个月随访,其中6例优秀,4例良好,2例中等,1例较差,优良率为76.92%;手术治疗8例,其中优秀4例,2例良好,1例中等,1例较差,优良率为75.00%。结论由于骶骨骨折造成的神经损伤症状不够明显,对于高能量冲击损伤等患者,行常规检查的同时,一般应对骶骨部进行检查;在骶骨骨折中,对于合并神经损伤都要尽早给予良好复位,良好的复位、牢固的内固定均可明显降低骨折对神经的压迫和继发性损伤;对于不同的骨折分型应分别选择非手术或手术等相应的治疗方案,手术方式以后路骶管减压骶神经为宜,陈旧性骨折只要存在神经损伤症状即应行手术探查。  相似文献   

3.
1例38岁患者因高处坠落致S1、S2椎体粉碎性骨折并骶丛神经损伤,外院行非手术治疗,左下肢麻木及足下垂症状未见明显好转,伤后2个月入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治疗,诊断为:左骶骨陈旧性骨折(DenisⅡ型)合并左侧骶丛神经损伤。入院后经前路腹直肌外侧切口对患者骶丛神经进行松解,术后随访15个月评价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前路伤口一期愈合,无医源性神经损伤及其它并发症发生,术后即感左足麻木疼痛症状减轻,2周下地行走,4周感觉完全恢复,术后6个月左下肢神经感觉运动功能完全恢复,恢复正常工作。随访15个月患者诉下肢功能基本恢复至伤前。  相似文献   

4.
目的:初步探讨涉及腰骶关节的不稳定型骶骨骨折手术治疗方法及临床疗效评价。方法笔者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3年6月期间治疗的不稳定型骶骨骨折10例,男性7例,女性3例;年龄28~51岁,平均38.7岁。根据患者临床表现、神经系统查体是否合并神经系统损伤、以及影像学检查进行骨折分型;根据骨折解剖区域不同,按照Denis分型:Ⅱ区2例,Ⅱ区+Ⅲ区5例,Ⅰ区+Ⅱ区+Ⅲ区3例。其中根据Gibbons评分标准:1分4例,3分3例,4分3例。手术方式采用经后路骶神经孔减压+腰椎椎弓根螺钉联合骶骨椎弓根螺钉[和(或)髂骨螺钉]重建腰-骨盆环稳定性。随访根据Majeed及Gibbons评分评估恢复情况。结果手术时间100~210min,平均130min;术中出血量300~700mL,平均480mL。10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8个月,平均11个月,患者均骨性愈合。涉及Ⅱ区2例恢复良好,神经功能无明显异常;Ⅱ区+Ⅲ区4例恢复良好,1例明显改善;Ⅰ区+Ⅱ区+Ⅲ区1例恢复良好,1例明显改善,1例改善不明显。结论对于涉及腰骶关节的不稳定型骶骨骨折,早期采取手术治疗往往是首选方案,而除摘除碎骨、解除神经根压迫外,还需重视重塑腰-骨盆环的稳定性。腰骶段的重建对于脊柱骨盆的整体稳定性有重要作用,腰椎椎弓根螺钉联合骶骨椎弓根螺钉和(或)髂骨螺钉系统能有效重建腰骶段受损结构,是治疗涉及腰骶关节的不稳定型骶骨骨折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5.
骶骨骨折多为交通伤、挤压伤或高处坠落伤所致,属于高能量损伤,不稳定骶骨骨折容易合并神经损伤。2002年3月-2006年1月,我院采用通用型脊柱内固定系统(GSS)固定及骶骨减压,治疗不稳定骶骨骨折伴神经损伤,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7.
目的:探讨骶骨衰竭骨折的影像表现特征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经影像学检查并随访证实的骶骨衰竭骨折的影像学征象,15例均行MRI检查,10例同时行X线平片及CT检查,2例行ECT检查。结果:15例(共25侧)均发生在骶骨翼,其中10例为双侧骨折,5例为单侧骨折,8例合并骨盆其他部位的骨折。15例骶骨翼骨折MRI表现为波浪状低信号影,骨折线周围见T1WI呈片状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水肿区,3例骨折周围肌肉大片状水肿;10例CT图像可见与骨小梁垂直的透亮线,8例周围骨质增生硬化性改变;2例X线平片显示阳性征象,表现为线状硬化影,与相邻关节面平行;2例ECT表现为对称性放射性核素异常浓聚。结论:影像学诊断骶骨衰竭骨折具有特征性,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8.
骶骨骨折的X线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骨盆外伤时骨发生骨折的部位是坐骨,耻骨和髂骨,而Harris代报告骶骨骨折亦可高达72%(1),由于患者当时病情多较严重,摄片前不能很好地进行肠道清洁准备,加上摄片时病人因为疼痛影响骨盆位置不易摆正……许多因素影响了骶骨骨折的X线观察,因此Harris氏报道骶骨骨折漏诊率竞高达61%(1)。  相似文献   

9.
骶骨是人体负重线上的轴心,与周围腰椎髂骨构成复杂韧带骨结构复合体。高能量损伤多见,应力骨折及骨质疏松性骨折等也有报道,骶骨骨折的分型从最早的Denis分型,侧重神经损害的Roy-Camille分型,侧重腰椎骶骨稳定性的ISSLE分型,侧重骨盆环稳定性的AO分型以及较新的引入韧带评价的LSICS评分,反映了临床医生对骶骨及其周围损伤的认识不断深化。骶骨骨折治疗重点是重建骨盆环稳定、重建脊柱骨盆稳定以及神经损伤治疗,微创化及坚强固定是主要的发展方向。同时本文也介绍了笔者单位对骶骨骨折的治疗情况。  相似文献   

10.
目的:建立骶髂关节脱位合并同侧骶骨翼骨折(SJDISWF)分型系统,并进行可信度检验及临床应用效果评价。方法:采用多中心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及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收治的20例SJDISWF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8例,女12例;年龄13~...  相似文献   

11.
骶骨骨折的诊断和治疗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有关骶骨骨折的描述最早可一直追溯至公元7世纪。骶骨骨折发病率不高,但在临床诊治中很容易漏诊,近年来国内文献中专文报道较少见。笔者就近年来骶骨骨折及骨折合并神经损伤的诊断及治疗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巩文庆  王玥  朱晨 《临床军医杂志》2023,(11):1190-1193
目的 比较骶髂螺钉与腰盆固定治疗骶骨骨折所致骨盆后环损伤患者的的疗效。方法 选取自2019年1月至2022年5月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78例骶骨骨折所致骨盆后环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骶髂螺钉组(n=39)和腰盆固定组(n=39)。比较两组围术期指标(手术时间、透视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感觉及运动功能恢复情况、Majeed骨盆功能评分、骨折复位质量、骨折愈合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骶髂螺钉组手术时间短于腰盆固定组,术中出血量少于腰盆固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腰盆固定组术后6个月脊髓损伤神经学分类国际标准(ISNCSCI)感觉评分、ISNCSCI运动评分、Majeed骨盆功能评分均高于骶髂螺钉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骨折复位质量、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骶髂螺钉比较,腰盆固定治疗骶骨骨折所致骨盆后环损伤患者的效果较好,可有效恢复术后感觉、运动功能,提高骨盆功能,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研究髂骨后柱的解剖形态及腰椎-髂骨固定术在Denis Ⅲ区粉碎性骶骨骨折后骨盆环重建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用17具尸体骨和干燥骨对髂骨后柱的形态、特征进行观察,测量髂骨后柱的长度、宽度、安全高度及标准高度,描述髂骨钉的进针点及操作方法.选择9例累及DenisⅢ区的粉碎性骶骨骨折合并神经损伤患者,在减压的同时采用腰椎-髂骨固定技术进行骨盆环重建.术后进行随访,对腰椎-髂骨固定技术的作用及神经康复的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髂骨后柱平均长110.57 mm,宽24.24 mm;标准高度14.54 mm,安全高度31.46 mm.使用固定技术的9例患者术后可即刻行翻身活动,8例进行了13~37个月的随访,重建的骨盆环稳定,坐卧行功能良好,植骨融合,达到保持患肢功能和骨盆稳定性的目的 .结论 髂骨后柱为腰椎-髂骨固定技术提供可靠的解剖基础,在骶骨骨折合并前盆环破裂需要神经减压和固定时,该技术可提供牢固的内固定,对骨盆环重建、术后护理和康复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4.
骶骨骨折的常规X线和三维CT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三维重组对骶骨骨折的临床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对46例骶骨骨折患者的X线、多层螺旋CT三维成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X线平片确诊27例(58.7%,27/46),漏诊19例(41.3%,19/46),CT三维成像明确诊断44例(95.7%,44/46),漏诊2例(4.3%,2/46)。对确诊的骶骨骨折进行Denis分类,X线平片正确分型20例(74.1%,20/27),CT三维成像正确分型44例(100%,44/44),X线平片与CT三维成像组之间的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46例骶骨骨折患者,34例行保守治疗,12例手术治疗,手术所见与CT扫描结果完全一致。结论螺旋CT三维成像对骶骨骨折的诊断、分类及指导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15.
骶骨骨折的形态学特点及生物力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骶骨骨折的形态学及生物力学特点,为临床手术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集人体新鲜骨盆骨骼标本10具,行动态冲击试验和静态压缩试验,测量动态骨折时的一系列动力学参数,确定骨折的动力学特性;并取骶骨翼骨折块、骶骨孔块和骶边缘骨折块,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1)骶骨骨折的形态与受到冲击能量大小有关。低能的冲击加载,大都是发生髂骨或髋臼、髋髂嵴骨折。当高能量冲击时,骶骨发生以下三种方式骨折(按Denis骶骨骨折分类):Ⅰ型骨折为骶骨翼骨折,Ⅱ型骨折为骶骨孔骨折,Ⅲ型骨折为中央椎管骨折,Ⅰ型、Ⅱ型和Ⅲ型骨折均可累及一侧神经根损伤或两侧神经根损伤。(2)骶骨的动态破坏机制与静态破坏机制两者在力学性质上有很大的不同,不但极限载荷不同,而且前者随应变速率的提高而快速增加,冲击能量达到25J以上会产生劈裂状通过骶骨孔骨折,并累及神经根损伤;当低于20J时,以发生髂骨骨折和骶骨骨折为多,处于20~25J之间易产生Ⅰ型骨折;而静态试验大多为髂骨或髋臼骨折;(3)骶骨的骨板开裂,层状交劈裂,分离哈佛板呈脆性断裂,导致骨板分离,也有少数横断骨板,形成裂隙错位。结论动态冲击试验以骶骨DenisⅠ型和Ⅱ型骨折居多,常累及一侧或两侧神经根损伤,骶骨骨折与其微观结构形态、骨小梁分布、骨陷窝与哈佛系统相联系。而静态压缩试验大多为髂骨或髋臼骨折,周围组织损伤轻。  相似文献   

16.
《经皮骶髂关节螺钉治疗骶骨纵形骨折》是一篇很好的文章,立题符合现今趋势,病例数较多,随诊率很高,临床结果良好,文献搜集较全,介绍了操作方法和注意点,便于他人借鉴学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髂腰固定治疗合并骶骨骨折的骨盆后环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地分析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河南省南阳市中心医院及兰州军区总医院骨科收治的合并骶骨骨折的骨盆后环损伤患者21例,均采用后路髂腰固定术.结果 21例均获得随访,时间6~18个月,X线片提示骨折愈合良好.术后Gibbons评分为1.4~2.56分.其中10例神经功能完全恢复(术前2.9分,术后1.2分),3例明显改善(术前3.5分,术后1.9分),1例效果差(术前3.9分,术后2.59分).均无切口感染、钉棒断裂、退钉、骨折再移位等并发症.结论 髂腰固定可有效复位、固定合并骶骨骨折的骨盆后环损伤,达到三维固定,恢复骨盆本身及脊柱-骨盆的稳定性,对于合并腰骶神经根损伤者宜同时早期行减压手术.  相似文献   

18.
经皮骶髂关节螺钉治疗骶骨纵形骨折   总被引:9,自引:4,他引:9  
目的应用经皮骶髂关节螺钉固定术治疗骶骨纵形骨折及疗效评价。方法牵引复位后,C形臂X线机透视下经皮骶髂关节螺钉固定骶骨纵形骨折19例,男11例,女8例;年龄18~57岁,平均30.2岁。其中17例行骨盆前环固定,闭合复位耻骨支经皮空心拉力螺钉固定9例,耻骨联合分离经皮拉力螺钉固定2例,耻骨支骨折合并耻骨联合分离经皮拉力螺钉固定1例,耻骨支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固定5例。结果手术时间30~65min,平均42.5min。术后住院时问3~12d,平均6.5d。19例均获得随访,时间6~34个月,平均18.5个月。无骶髂部疼痛16例,轻度疼痛3例;18例均恢复原工作,1例术后再移位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而发生医源性S1神经损伤。结论经皮骶髂关节螺钉固定骶骨纵形骨折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少,手术时问短,康复快。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盆腔肿瘤放疗后骶骨衰竭骨折(SIF)的18F-脱氧葡糖糖(FDG)PET/CT显像特征。方法 选取行盆腔肿瘤放射治疗且经确诊为SIF的49例患者,分析其18F-FDG PET/CT影像学特征。结果 49例SIF患者共发现75处骨折,盆腔原发肿瘤以宫颈癌最为常见。SIF患者以绝经期女性为主,多无明显临床症状,少数表现为髋部疼痛或不适。49例患者中左侧骶骨翼单发17例,右侧骶骨翼单发8例,双侧骶骨翼14例,左侧骶骨翼合并骶骨峡部5例,右侧骶骨翼合并骶骨峡部2例,双侧骶骨翼合并骶骨峡部3例。41例患者CT表现为近骶髂关节处骨质密度不均匀增高,35例患者发现纵行骨折线。骨折处18F-FDG摄取增高,SUVmax为1.8~5.9,平均SUVmax为3.3,高代谢模式以平行于骶髂关节为主。结论 盆腔肿瘤放疗后SIF以绝经期宫颈癌患者多见,临床症状不典型,18F-FDG PET/CT检查具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跗骨窦入路与外侧"L"型扩大入路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2017年2月南京梅山医院骨科收治的72例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资料,按手术入路分为跗骨窦入路组和外侧扩大"L"形入路组。跗骨窦入路组34例,其中男性21例,女性13例,左足18例,右足16例;年龄26~74岁,平均43.4岁。外侧扩大"L"型入路组38例,其中男性30例,女性8例,左足17例,右足21例;年龄27~72岁,平均43.1岁。比较两组患者受伤到手术的时间、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术后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AOFAS评分及骨折愈合时间。结果 72例患者经全程门诊随访12~18个月,平均14.3个月。外侧扩大"L"型入路组2例患者切口有较多渗液,经换药后好转;跗骨窦入路组1例出现腓肠神经牵拉症状。外侧扩大"L"型入路组和跗骨窦入路组受伤到手术的时间[(10.21±1.29)d vs.(5.30±0.68)d,P<0.05]、切口长度[(13.03±0.82)cm vs.(6.84±0.39)cm,P<0.05]、手术时间[(96.80±11.30)min vs.(80.60±5.90)min,P<0.05]、术后引流量[(108.20±13.30)mL vs.(98.20±12.60)mL,P<0.05]、术后VAS评分[(5.40±0.90)分vs.(4.10±1.00)分,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AOFAS评分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跗骨窦入路在术前等待时间、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VAS评分方面相对于外侧扩大"L"型入路有优势,对于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跗骨窦入路可替代外侧扩大"L"型入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