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总结36例心脏黏液瘤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9年1月至2015年1月间,36例心脏黏液瘤病例手术资料,男性16例,女性20例;平均年龄:(34±4.6)岁,病程1~96个月。诊断为左心房黏液瘤34例,右心房黏液瘤2例,均在体外循环下行黏液瘤摘除术。结果:所有患者手术顺利,无手术死亡。平均ICU入住时间:(1.3±0.2)天,平均住院时间:(12±1.5)天,均无严重并发症。32例患者定期随访1~3年,总随访512个月,平均随访37个月,总的随访率88.9%。所有随访患者心功能I级(NYHA),未见复发和晚期死亡病例。结论:心脏黏液瘤的手术效果确切,手术安全,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原发性心脏肿瘤的临床特征及外科治疗。方法:本院1997年5月至2010年5月,手术治疗原发性心脏肿瘤34例。其中良性肿瘤28例,恶性肿瘤6例。术前均经彩色超声心动图并结合CT、MRI明确诊断。结果:所有患者均在体外循环下施行肿瘤切除,33例痊愈出院,1例死亡。痊愈患者28例良性肿瘤,随访6个月至10年未见复发。5例心脏恶性肿瘤,随访3个月至6个月,3例术后复发,2例死亡。结论:原发性心脏肿瘤,因随时可能发生栓塞,甚至猝死。由于恶性肿瘤进展较快,应早期手术并结合综合性治疗以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3.
心脏非黏液性原发肿瘤的外科治疗(附22例报告)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心脏非黏液性原发肿瘤临床特点。以提高对本病的了解和手术疗效。方法 对我院1994年1月至2000年12月22例心脏非黏液性原发肿瘤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2例患者,良性14例,恶性8例。累及历心系统7例,左心系统9例,心外膜6例。病理以源于心肌间质和源于心肌的肿瘤多见(14/22)。随访20例,6例死亡,1例复发。结论 心脏非黏液性原发肿瘤和黏液性肿瘤相比,具有临床表现各异,病理类型多样,病变广泛和预后差等特点。手术应尽早进行,手术原则为尽可能切除肿瘤和保持心脏结构的完整性和功能。  相似文献   

4.
78例心脏原发肿瘤手术治疗的临床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78例心脏原发肿瘤患者手术治疗的临床经验。方法1985年1月至2007年3月,78例心脏原发肿瘤患者在我院接受诊断和手术治疗。心脏原发肿瘤分为3类:黏液瘤、良性非黏液性肿瘤及恶性肿瘤。对生存者进行随访,平均随访(7±5)年。结果本组心脏原发肿瘤共78例。70例为良性肿瘤:黏液瘤65例(83.33%),良性非黏液性肿瘤5例(6.41%);恶性肿瘤8例(10.26%)。心脏良性肿瘤组住院死亡率为1.49%(1例,良性非黏液性肿瘤组),恶性肿瘤组无住院死亡。结论手术是心脏原发肿瘤的首选治疗方法,心脏良性肿瘤可以通过手术治疗达到治愈,手术可以缓解恶性肿瘤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5.
二尖瓣肿瘤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总结二尖瓣肿瘤的临床特点、外科治疗方法及其效果。方法回顾分析1983年6月至2004年5月收治的9例二尖瓣肿瘤的临床病例。其中良性肿瘤7例,恶性肿瘤2例。9例中行二尖瓣替换术8例,二尖瓣成形1例。结果本组无手术死亡及其他并发症,患者全部痊愈出院。随访3个月至20年,死亡2例,均为恶性肿瘤,其余7例心功能I级5例,Ⅱ级2例。结论二尖瓣肿瘤的临床表现多为劳累后心慌气短。外科治疗应当根据肿瘤的性质、累及二尖瓣的部位等采取二尖瓣替换术或二尖瓣成形术。良性肿瘤外科治疗的远其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44例原发性心脏肿瘤的发生部位、肿瘤性质、诊断及外科治疗方法。方法2006年1月至2007年12月44例原发性心脏肿瘤患者接受手术治疗,男性12例,女性32例,年龄25~69(37.6±11.9)岁;其中良性肿瘤42例、恶性肿瘤2例。所有病例均经超声心动图诊断并在体外循环下行手术切除治疗。结果手术死亡1例,其余43例术后随访6个月至2年,1例恶性肿瘤于术后6个月死亡,2例黏液瘤分别于术后10、20个月后复发。结论原发性心脏肿瘤良性以黏液瘤多见,彻底切除肿瘤是防止复发的关键。心脏恶性肿瘤手术近远期效果差。  相似文献   

7.
目的:回顾性总结原发性心脏肿瘤103例的外科治疗效果。方法:根据病检结果分类,103例中良性肿瘤97例,占94.2;恶性肿瘤6例,占5.8。本组病例术前均行心脏彩超,怀疑恶性者行CT或核磁共振检查。所有良性肿瘤中,除1例平滑肌瘤由下腔静脉延伸至右房,仅部分切除外,其余均完全切除。同期行Dacron补片房间隔修补74例,三尖瓣瓣膜置换1例,二尖瓣整形6例,三尖瓣整形1例,同期行冠状动脉搭桥2例。恶性心脏肿瘤患者中,2例血管肉瘤患者,1例完全切除肿瘤,同期行右房-房间隔重建并行右房-上腔静脉人工血管连接术,并在术后接受局部放疗,另1例行部分切除及自体心包右心房修补;2例右室横纹肌肉瘤患者,行部分肿瘤切除术;2例肺动脉恶性间皮瘤累及肺动脉患者,在体外循环下经肺动脉切口清除肿瘤,疏通肺动脉直至肺门水平。结果:住院期间,全组仅死亡1例,其余患者均顺利出院。良性肿瘤在(2±1.7)年随访期内未发现复发者。6例恶性肿瘤患者中5例术后6个月内早期复发。结论:原发性心脏肿瘤的治疗应根据其恶性程度、来源、侵犯范围、大小来决定手术时机和方式;心脏良性肿瘤中最常见的是黏液瘤,手术应及时进行。发热及血沉增快并不是手术禁忌;术中应防止瘤体破碎,避免遗留肿瘤组织,应切除瘤蒂附着的房壁、房间隔甚至部分瓣膜,防止复发;心脏原发恶性肿瘤预后不良,往往难以完全切除,术后应辅以化疗或放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 总结30例心脏黏液瘤外科治疗经验,评价心脏黏液瘤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方法和术中注意要点.方法 对2005年11月-2009年11月手术治疗的30例心脏黏液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左房黏液瘤27例,右房黏液瘤2例,右室黏液瘤1例.均在全麻低温体外循环下行心脏黏液瘤切除术.结果 全组无手术死亡病例.随访1年~4年(平均2.8年),无复发,1例术中并发肺出血,经治疗成功.结论手术是治疗心脏黏液瘤的有效方法,术中需注意抗凝监测及体外循环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心脏黏液瘤的外科治疗的临床要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92例心脏黏液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1997年至2012年收治经手术治疗和病理证实的心脏黏液瘤患者92例,男性38例,女性54例,年龄4~67岁,病史1个月至5年;其中左房黏液瘤80例,右房黏液瘤6例,双心房黏液瘤2例,右心室黏液瘤3例,左心室黏液瘤1例.术前均由超声心动图确诊,在全麻体外循环下手术摘除黏液瘤.同期行二尖瓣成形、二尖瓣置换术各3例,三尖瓣成形6例.术前诊断率100%.所有患者均治愈出院.87例经随访,随访时间3个月至5年2个月,复发1例.结论 心脏黏液瘤是最常见的心脏肿瘤,手术治疗效果确切.把握手术时机、避免肿瘤脱落引起栓塞等并发症的发生是手术成功的重要因素.超声心动图对诊断及随访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心脏黏液瘤的诊断与手术治疗方法。方法体外循环下行心脏黏液瘤摘除29例,经右房-房间隔切口,切除黏液瘤及蒂周围0.5~1.0cm的房间隔组织,房间隔缺损小的直接缝合,大的补片修补。结果29例手术病人均无死亡。门诊随防2个月直4年,心脏功能良好。无黏液瘤复发及再生。结论体外循环下行黏液瘤切除方法可靠确实,治疗彻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瓣膜病合并心脏恶液质(SOCC)的外科治疗体会。方法总结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1996年1月至2005年12月行917例瓣膜手术,其中SOCC患者90例。结果SOCC组90例病例,死亡6例,死亡率6.7%,死亡原因为低心排、呼吸衰竭、恶性心律失常、DIC、多脏器功能衰竭。非SOCC组827例,死亡率4.8%。结论瓣膜病合并心脏恶液质患者的术前准备,手术时机的选择,术中三尖瓣的处理,术后低心排的处理,围术期营养支持和多脏器功能的维护很重要。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总结冠状动脉瘘的诊断和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28例不同部位的冠状动脉瘘患者采用超声心动图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明确冠状动脉瘘发生位置,全部采用外科治疗,统计其疗效。结果 单纯冠状动脉瘘20例,合并其他心内畸形8例;右冠状动脉瘘18例,左冠状动脉瘘8例,双冠状动脉瘘2例。瘘入右心室13例,瘘入右心房12例,瘘入左心室1例,瘘入肺动脉2例。心腔内双瘘口及三个瘘口各有1例,余26例为单一瘘口。所有病例行手术治疗,8例合并其他心内畸形同期矫治。全组无死亡及残余瘘,效果满意。结论 心脏直视手术治疗冠状动脉瘘效果肯定,合并其他心内畸形应同期矫治。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对明确冠状动脉瘘发生位置和(或)瘘人心腔的位置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13.
成人法洛四联症根治术6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总结成人法洛四联症(TOF)的外科手术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09年8月我院65例成人法洛四联症患者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在低温体外循环下行根治术,其中44例采用跨瓣环补片加宽右心室流出道及肺动脉,8例仅行右心室流出道扩大补片,13例疏通流出道后直接缝合右室切口。结果住院期间死亡率3.1%(2/65),死亡原因均为低心排血量综合征;其余并发症包括室缺残余漏1例,一过性Ⅲ度房室传导阻滞2例未安装永久起博器,心包积液1例,胸腔积液3例,肺不张3例,肺部感染2例,肾衰竭2例(行血液滤过治疗后,1例恢复1例死亡)。随访3-55个月,平均16.6个月,存活63例,心功能Ⅰ级48例(75%),心功能Ⅱ级15例(25%)。结论彻底矫正畸形、加强心肌保护、避免发生低心排血量综合征、加强术后管理,成人法洛四联症外科手术可取得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心脏外伤的诊断及治疗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目的:总结分析心脏外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1989年1月至2006年10月,共收治18例心脏外伤患者,男性15例,女性3例,年龄6~55岁,平均(24.4±8.5)岁,刀刺伤10例,车祸伤5例,枪伤3例;急诊入院9例,门诊入院9例。其中诊断创伤性室间隔缺损7例。18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结果:术后患者恢复良好,无死亡。结论:心脏外伤应尽快确定诊断,即刻手术,提高抢救成功率。合并的室间隔缺损或瓣膜病变,如果不危及患者生命,可以择期手术,以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5.
心脏外科手术后脑梗死的临床分析和影像学特点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通过分析体外循环与非体外循环心脏外科手术后脑梗死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探讨其发病机制。方法:将心脏外科手术术后脑梗死患者45例分为非体外循环与体外循环2组。非体外循环组30例,体外循环组15例。比较2组术后脑梗死临床及影像学特点。结果:非体外循环组拔管时间及ICU时间明显短于体外循环组〔P0.05,(22.8±16.6)h与(50.9±32.6)h,(25.6±14.0)h与(52.6±30.0)h〕;非体外循环组早发脑梗死、大面积脑梗死及双侧脑梗死的发生率明显低于体外循环组(P0.05,6.7%与40.0%,21.7%与64.3%,4.4%与35.7%);非体外循环组皮层脑梗死的发生率43.5%明显高于体外循环组的7.1%(P0.05);2组分水岭脑梗死及多发脑梗死的发生率均较高。结论:体外循环手术后易发生早发脑梗死,常为双侧与大面积脑梗死,症状较重;非体外循环手术后脑梗死常为迟发脑梗死,皮层梗死较多;2者分水岭梗死均较多。说明2者脑梗死的发病机制不同,但均与栓塞和低灌注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闭式二尖瓣扩张术后心脏瓣膜替换术的手术指征、手术方法及并发症防治。方法:回顾分析闭式二尖瓣扩张术后心脏瓣膜替换52例,男性14例,女性38例,年龄25~69岁。术式为二尖瓣替换46例,二尖瓣+主动脉瓣替换6例,同时施行三尖瓣成形14例,左心房血栓清除8例,冠状动脉搭桥1例。结果:术后并发脑栓塞2例,其中1例死于严重脑损害;急性心包压塞1例,经及时心包引流治愈。随访3个月至16年,获访47例,晚期死亡1例,其余心功能明显改善。结论:合理选择手术适应证,术中加强心肌保护,有效预防脑栓塞和术中、术后出血是取得良好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