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后外侧胫骨平台骨折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平台骨折,其治疗存在很多争议,临床上也缺乏统一的标准,多年来一直是创伤骨科医师研究的重点和热点,其中手术入路的选择和应用一直是学者们探讨的一个焦点.本文从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手术入路出发,分析了各自的优缺点和相对适应证,并进行归纳和总结.同时就当前手术入路在临床应用中存在的共性问题与大家分享和共勉,旨在为下一步基础研究和临床治疗提供指导和参考,希望有助于加深临床骨科医师对这类损伤的认识,进一步提高对于这类损伤的救治水平.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对于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行不同手术入路进行治疗,观察其临床治疗疗效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1月~2016年1月入住胫骨平台骨折患者70例,根据其临床治疗方法的不同随机均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35例对照组患者通过前外侧入路手术进行治疗,35例研究组患者通过双外侧入路手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术后疼痛情况、关节面塌陷情况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为88.57%,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71.43%的临床治疗有效率( 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5.71%,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术后14.29%的并发症发生率,组间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对于胫骨平台骨折患者选择双外侧手术如路进行手术治疗临床效果显著、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值得进行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封面故事     
正胫骨平台骨折占全身所有骨折的1%~2%,累及后外侧柱的骨折皆为胫骨平台后方剪力骨折,常常合并后外侧复合体、半月板的损伤,因其所处解剖位置较为复杂,近年来在术前、术中对于入路的制定、选取上常常存在争论。3D打印在骨科中的推广应用中,对于胫骨平台骨折治疗上取得了积极的作用,本期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团队论文《3D打印辅助改良前外侧双肌间隙入路治疗后外侧柱胫骨平台骨折》回顾了3D打印辅助下改良前外侧双肌间隙入路复位内固定治疗累及后外侧柱胫骨平台骨折21例,结果显示该方法是一种可供优先选择并加以推广的方法,但3D打印技术术前模拟时精细化程度和制备材料方面有待改善。  相似文献   

4.
胫骨平台后髁骨折为临床常见的关节内骨折,多因膝关节在屈曲/半屈曲位时,受垂直力、内外翻暴力引起胫骨平台内、外侧髁后1/3部分发生劈裂或压缩骨折。报道显示[1],单纯胫骨平台后髁骨折较少发生,多合并前侧髁骨折,多数医师采用单一切口治疗前后髁合并骨折,但因胫骨平台后髁的独特解剖结构,传统前侧入路无法完美显露该处骨折线,由后侧入路因该处与膝关节后方的解剖关系复杂,也难显露骨折端及复位前髁。因此,选择合适的切口入路,是临床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膝关节后外侧入路手术复位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择2006年1月- 2009年7月采用后外侧入路手术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患者32例,其中男19例,女13例;年龄27 ~ 70岁,平均38.1岁.致伤原因:交通伤19例,高处坠落伤9例,其他伤4例.合并伤:合并前交叉韧带损伤7例,均为胫骨平台止点撕脱. 结果 本组32例均获随访12~36个月,平均18.2个月.骨折全部愈合,无切口感染,无内固定松动或断裂,无膝关节内、外翻畸形或骨折再移位.1例患者术后出现腓总神经牵拉伤,用甲钴胺片保守治疗2个月后恢复.术后根据Rasmussen膝关节功能评定评分标准:优19例,良11例,可2例,差0例,优良率为94%. 结论 膝关节后外侧人路手术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有利于骨折的复位和固定,具有暴露清楚、内固定安放方便、创伤小及临床疗效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改良Carlson入路治疗单纯胫骨后外侧平台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0年1月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创伤骨科收治的单纯胫骨后外侧平台骨折患者5例临床资料,男性3例,女性2例;年龄30~67岁,平均47.2岁;左侧3例,右侧2例;致伤原因:摔伤1例,道路交通伤4例.采用改良Carlson...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单纯外侧锁定加压钢板或内侧"T"型钢板治疗Ⅵ型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0年5月~2012年6月收治的29例胫骨平台双髁骨折(Schatzker分型Ⅵ型)临床资料,采用单纯外侧锁定钢板或内侧T型钢板进行手术治疗,其中21例应用单纯外侧锁定加压钢板,8例应用单纯内侧T型钢板。通过对术后功能恢复情况分析探讨内固定疗效。结果随访5~20个月,29例骨折均临床愈合,平均愈合时间约为术后13.5周,骨折对位对线良好,关节面平整,膝关节功能基本正常,未见复位丢失,疗效按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功能评价标准,优14例,良12例,中3例;优良率89.66%。结论对于大多数Ⅵ型胫骨平台骨折单纯外侧锁定加压钢板或内侧T型钢板能有效固定骨折并获得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比分析前外侧入路和后外侧入路锁定钢板固定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笔者选取2011年1月~2014年4月收治的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患者80例,分为前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组(前外侧组)和后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组(后外侧组)。前外侧组40例,Schatzker分型:Ⅳ型9例,Ⅴ型22例,Ⅵ型9例;后外侧组40例,Schatzker分型:Ⅳ型10例,Ⅴ型20例,Ⅵ型10例。对比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胫骨平台内翻角(TPA)、后倾角(PA)、膝关节活动度和美国纽约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同时对比两组患者术后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术后的TPA、内侧PA和外侧PA均显著低于术前(P0.05);前外侧组术后的TPA、内侧PA和外侧PA均显著低于后外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的膝关节屈曲度、膝关节伸直度和HSS评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前外侧组术后的膝关节屈曲度、膝关节伸直度和HSS评分均显著高于后外侧组(P0.05)。前外侧组的优良率显著高于后外侧组,χ2=4.0897,P=0.04310.05。结论前外侧入路锁定钢板固定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可以保护后外侧骨折块,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应用后内侧联合外侧髌旁入路治疗SchatzkerⅣ型胫骨平台骨折的效果。方法 2015年6月—2017年6月平煤神马医疗集团总医院创伤骨科采用手术治疗因创伤致胫骨平台SchatzkerⅣ型骨折患者22例,其中女性8例,男性14例;年龄29~48岁,平均37.6岁;均为新发闭合骨折。手术采用后内侧联合外侧髌旁入路,分别对胫骨平台SchatzkerⅣ型骨折进行复位及钢板内固定。术后评价临床疗效并观察并发症。结果本组手术顺利,无皮肤坏死、下肢深静脉血栓、血管神经损伤、切口感染等并发症发生。22例术后获得12~18个月随访,平均14.4个月,骨折均愈合。骨折愈合时间11~16周,平均14.1周。术后1年膝关节屈曲活动度为120°~135°,平均122.0°。术后1年疗效按HSS膝关节功能评分77~91分,平均88.2分。优良率为90.1%。所有患者术后即刻与术后1年胫骨平台内翻角及内、外侧平台后倾角度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访期间无一例发生内固定物松动、断裂、内固定失败、骨不连、关节僵硬和骨性关节炎等并发症。结论后内侧联合外侧髌旁入路治疗SchatzkerⅣ型胫骨平台骨折显露充分,安全方便,复位切实,固定牢固,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好,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0.
胫骨平台骨折以关节面塌陷和劈裂为基本特点,导致手术复位与固定困难,胫骨平台毗邻的膝关节软组织结构较多,阻碍对胫骨平台骨折的复位与固定,骨折伴发伤及手术损伤也会加剧膝关节稳定性的丢失,因此膝关节骨组织稳定性重建与周围软组织保护是胫骨平台骨折治疗难点,笔者就胫骨平台骨折治疗的手术入路、骨折固定技术、关节镜辅助复位内固定技术、球囊成形术和膝关节置换术、数字骨科技术及软组织损伤处理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治疗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对胫骨平台骨折与髌上囊积液关联性研究,指导外伤后膝关节DR影像读片,减少胫骨平台骨折漏诊.方法 回顾本院2019—2020年膝关节外伤有髌上囊积液病例777例,年龄2~79岁,其中DR摄片+CT检查348例,DR摄片+MRI检查273例,DR摄片+CT检查+MRI检查156例.探讨胫骨平台骨折与髌上囊积液的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应用关节镜辅助下经皮螺丝钉固定治疗胫骨平台Ⅲ型骨折。方法 2006年2月~2009年8月收治胫骨平台Ⅲ型骨折22例,年龄28~73岁,平均57岁,均采用关节镜辅助下经皮复位植骨治疗,术后早期功能锻炼。结果术后随访6~18个月,骨折平均愈合时间12~23周,平均16周。优13例,良6例,中1例,差1例;优良率90%,均无并发症出现。结论关节镜辅助下经皮螺丝钉固定治疗胫骨平台Ⅲ型骨折,可以有效预防胫骨近端关节面塌陷,治疗胫骨平台Ⅲ型骨折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螺旋CT三维重建(3D)和多平面重建(MPR)技术在胫骨平台骨折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经X线、螺旋CT横断、3D及MPR技术证实的胫骨平台骨折9例。层厚2~5mm,螺距1,重建间隔1~2mm。结果9例胫骨平台骨折经3D和MPR成像后均能立体显示骨折的部位、形态、类型、关节面碎裂、塌陷程度等空间信息。9例中,Ⅰ型4例,Ⅱ型2例,Ⅲ、Ⅳ、Ⅴ型各1例。结论 螺旋CT3D和MPR技术能为临床医师选择治疗方案和手术计划提供更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开放复位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伴髁间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7年6月~2011年6月对收治的42例胫骨平台伴髁间嵴骨折采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同时行钢丝固定髁间嵴骨折36例,6例未固定。胫骨平台骨折按Schatzker分型:Ⅲ型8例,Ⅳ型18例,Ⅴ型10例,Ⅵ型6例;胫骨髁间嵴骨折按Meyers McKeever分型:Ⅰ型6例,Ⅱ型17例,Ⅲ型13例,Ⅳ型6例。结果术后1例切口发生脂肪液化并感染,经清创、负压吸引及II期缝合后愈合,余伤口均Ⅰ期愈合。随访12~26个月,平均18个月。末次随访时,患者膝关节伸直均达到0°,屈膝80°~150°,平均122°;膝关节稳定性检查:3例Lachman试验及前抽屉试验( ADT)为阳性;参照Rasmussen膝关节功能评分标准:优16例,良19例,可4例,差3例;优良率为83.3%。7例发生膝关节创伤性关节炎,3例胫骨髁间嵴骨折未愈合。结论手术治疗胫骨平台伴髁间嵴骨折应重视对髁间嵴骨折的固定,包括无移位的髁间嵴骨折,有利于术后早期功能锻炼及维持膝关节稳定。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应用锁定钢板治疗复杂中老年胫骨平台骨折,观察其临床疗效,探讨中老年胫骨平台复杂骨折的治疗方法。方法2009年3月~2012年6月,采用锁定钢板治疗中老年复杂胫骨平台骨折22例,男18例、女4例;年龄40~55岁,平均48岁。骨折按Schazker分型:Ⅴ型13例,Ⅵ型9例。术中取内后侧切口及前外侧切口,于胫骨前外侧及后内侧置入锁定钢板进行内固定。患者术后1个月、3个月,半年及1年常规摄x线片。术后3个月后逐渐完全负重,最后1次随访时按Honkonen—Jarvinen标准对患者进行评分。结果22例均获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8个月,骨折平均愈合时间5个月。骨折愈合20例,延迟愈合2例。结论锁定钢板治疗中老年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提供了持续稳定的固定,防止骨折的Ⅱ期移位和膝关节力线改变,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满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三柱理论指导下锁定钢板三柱固定治疗胫骨平台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胫骨平台粉碎性骨折患者40例,均为三柱骨折,其中男性25例,女性15例;年龄29~64岁,平均(36.6±3.1)岁。均采用漂浮体位下三柱侧柱锁定钢板固定,平台塌陷处以同种异体骨植入,术后随访2年,X线片观察骨折复位及愈合程度,比较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功能评分、Rasmussen评分,并观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均得到良好固定,膝关节内翻角和后倾角均得到很好纠正,Rasmussen放射学评分满意,术后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膝关节功能恢复满意,术后2年HSS评分优良率达到90%。除2例出现轻度创伤性关节炎外,其他患者无明显并发症。结论三柱固定理论有利于更好地指导胫骨平台粉碎性骨折的临床治疗,主要体现在中期随访中,锁定钢板三柱固定可使骨折获得更好的复位和牢固的固定,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总结本院1998年1月—2008年1月收治的胫骨平台骨折48例的治疗效果。按Schatzker分类,Ⅰ型8例,Ⅱ型30例,Ⅲ型5例,Ⅳ型3例,Ⅴ型1例,Ⅵ型1例,均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结果42例获得随访,随访期1~5年,全部骨性愈合。结论手术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有效方法,解剖复位、骨缺损植骨、稳定的固定和早期功能锻炼是减少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伴有后柱损伤的SchatzkerⅤ、Ⅵ型胫骨平台骨折的治疗策略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2013年5月手术治疗的22例伴有后柱损伤的SchatzkerⅤ、Ⅵ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的治疗效果。术前常规行三维CT扫描明确骨折类型及移位情况,采用前外侧切口联合后内侧切口、双钢板内固定,其中12例接受自体骨植骨,术后早期行不负重功能锻炼。根据美国纽约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标准进行功能评价。结果 22例均获满意复位,其中19例术后得到10~22个月随访,平均16.6个月,均达到骨性愈合。HSS评分58~92分,平均83.12分,其中优8例,良8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为84%(16/19)。结论前外侧切口联合后内侧切口、双钢板内固定治疗伴有后柱损伤的SchatzkerⅤ、Ⅵ型胫骨平台骨折可有效恢复膝关节的力线及关节面平整,结合早期不负重功能锻炼可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对胫骨平台隐匿性骨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6例临床上可疑胫骨平台隐匿性骨折患者采用多层螺旋CT进行扫描,同时在工作站上作3D及MPR影像后处理,16例患者CT扫描前均采用X线片检查。并就X线平片与多层螺旋CT影像进行比较和综合分析。结果 16例胫骨平台隐匿性骨折中,X线平片漏诊10例,可疑诊断6例,螺旋CT均予以诊断。3D影像可清晰显示胫骨平台骨折的立体形态;MPR影像则可明确显示胫骨平台内部的骨质损伤情况如骨折的具体部位、关节面碎裂及塌陷程度、骨折移位距离。结论螺旋CT及后处理技术对胫骨平台隐匿性骨折的诊断具有很高的准确性,明显优于X线平片,当临床怀疑骨折而X线片未显示或显示不清时应及时行CT检查。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膝关节镜下辅助复位微创内固定手术治疗胫骨平台SchatzkerⅠ-Ⅲ型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广东省汕头市第二人民医院2013年1月—2015年11月收治的胫骨平台SchatzkerⅠ-Ⅲ型骨折患者60例,其中男性44例,女性16例;年龄20~70岁,平均45.0岁。致伤原因:道路交通伤24例,坠落伤19例,重物砸伤17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行膝关节镜下辅助复位微创内固定术,对照组行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术后随访12~20个月,平均15.5个月。比较两组术中及术后一般资料、术后胫骨平台解剖学参数、Rasmussen复位解剖学评分及膝关节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107.7±12.29)mL和骨折愈合时间(26.7±1.94)周,均低于对照组的(137.8±21.16)mL和(30.7±2.63)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12个月两组胫骨平台内翻角、胫骨平台后倾角和Rasmussen复位解剖学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12个月观察组HS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至末次随访,两组手术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SchatzkerⅠ-Ⅲ型骨折,膝关节镜下辅助复位微创内固定术对软组织损伤小,更利于骨折愈合及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