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 毫秒
1.
目的分析HBsAg和抗-HBs双阳性乙型肝炎患者HBVS基因“a”决定簇序列特征。方法巢式PCR法扩增4例HBsAg和抗-HBs双阳性乙型肝炎患者HBVS基因,PCR扩增产物直接进行测序和克隆后测序,对获得的“a”决定簇序列进行比对分析。结果PCR扩增产物直接测序表明,4例患者HBV“a”决定簇低保守区各有1个氯基酸位点显示多态性。PCR产物克降后测序表明,病例1S基因“a”决定簇126位点(s126)氨基酸可为苏氨酸(T)、异亮氨酸(I)和丝氨酸(S),s134氦基酸可为苯丙氨酸(F)和丝氨酸(S);病例2s126氨基酸可为丙氨酸(A)和苏氨酸(T);病例3s126氨基酸可为异亮氨酸(I)和天冬酰胺(N);病例4术发现多态性位点。结论HBVS基因“a”决定簇序列的多态性可能是引起乙型肝炎患者HBsAg和抗-HBs双阳性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福建部分地区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HBV基因型、亚型的分布与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及其基因启动子区-238、-308位点基因多态性的关系。方法选取福建部分地区203例HBeAg阳性CHB患者,采用HBV基因分型(B、C基因型)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BV基因型或HBVS基因为直接测序法检测HBV基因型、亚型;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PCR-RFLP)的方法检测TNF-α-238及-308位点基因多态性,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血清TNF-α水平,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HBV基因型B、C分别占58.6%、41.4%,其中150例HBVS基因为直接测序,Ba亚型81例,Ce亚型69例;B基因型患者平均年龄和体重指数(BMI)小于C型(P=0.020)。HBV基因型B、C的TNF-α水平、TNF-α-238和-308位点基因多态性的分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福建部分地区HBeAg阳性CHB患者HBV基因型以B型为主,其次是C型,仅见Ba和Ce亚型;B基因型患者较年轻,BMI小于C型;但HBV基因型B、C与TNF-α水平、TNF-α-238和-308位点基因多态性可能无关。  相似文献   

3.
细菌“L”型与慢性骨髓炎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采用改良的Kagan培养基,从20例慢性骨髓炎患者的浓汁标本中检出细菌“L”型17株。其菌落、革兰氏染色及细胞壁染色等均符合细菌“L”型的特征。其中以金黄色葡萄球菌最为多见。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与骨质疏松症之间的相关关系。方法分别对201例CHB患者(CHB组)和122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进行和左侧股骨颈和腰椎前后位(L1-4椎体)的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进行测定。对两组的BMD、骨质疏松患病率进行比较,并对BMD的影响因素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 (1)男性及女性受试者中,CHB组和对照组的患者的左侧股骨近端多个部位和多个腰椎BMD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2)在男性受试者中,CHB组中骨质疏松症患病率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在小于40岁、40岁至60岁、大于60岁的不同年龄段男性及女性受试者中,CHB组和对照组的患者的左侧股骨近端多个部位和多个腰椎BMD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4)线性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以CHB患者的左股骨近端BMD为因变量,BMD与CHB病程呈负相关(r=-0.52,P0.05)。以CHB患者的腰椎BMD为因变量,BMD与CHB病程呈负相关(r=-0.28,P0.05)。结论 CHB可能是骨质疏松症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阿德福韦酯耐药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相关S抗原变异、疫苗逃逸相关变异以及部分已知特异性T细胞表位变异情况。 方法收集2007年12月至2011年9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收治的阿德福韦酯治疗失败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70例,并随机选择ADV治疗非耐药患者70例作为对照。采用PCR产物直接测序法获得患者HBV反转录酶区与S抗原序列。应用PCR产物直接测序法与焦磷酸测序法明确阿德福韦酯耐药情况。比较阿德福韦酯耐药患者与无阿德福韦酯耐药患者耐药相关S抗原变异、疫苗逃逸相关变异以及HBV特异性T细胞表位变异情况。 结果ADV耐药组与对照组患者人口学等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本组患者中42例rtA181T耐药变异关联的HBsAg变异均为sW172*。在rtA181T/ sW172*变异患者体内,该变异株在病毒准种中所占平均比率为(42.6 ± 22.1)%(12.2%~100%)。与非ADV耐药组患者相比,ADV耐药组患者发生HBsAg疫苗逃逸变异(χ2 = 12.8736、P = 0.0003)以及T细胞抗原表位变异(χ2 = 4.8344、P = 0.0279)几率显著升高。 结论我国ADV耐药患者rtA181T变异关联的HBsAg变异主要为sW172*变异,HBsAg抗原疫苗逃逸变异以及T细胞抗原表位变异与ADV耐药相互影响,相关机制尚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是规范慢性乙型肝炎预防、诊断和治疗的指导性文献,但对于慢性HBV携带者的处理,仍没有统一的意见.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肝组织病理诊断对指导治疗是非常重要的,目前,我们对慢性HBV携带者和HBeAg阳性的轻度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共74例的肝穿刺病理进行比较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人类对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普遍易感,除病毒本身毒力强弱、数量和环境因素外,宿主的遗传因素极有可能是影响乙型肝炎进展和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1-3]。HBV感染者的肝细胞损伤并非由病毒本身引起,而是由免疫反应导致。研究发现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cocyte antigen,HLA)Ⅱ分子可以增加巨噬细胞对免疫复合物的吞噬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发生与肝功能变化的关系。方法采用焦虑抑郁量表对53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200例正常志愿者进行心理状况调查,根据调查时两周内的部分肝功能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胆红素(TBil)情况,分成肝功能正常、轻、中、重度损伤4组。肝功能异常者,在上述指标恢复正常后复测一次作为B组。用EXCEL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肝功能异常者的自身前后比较,用Wilcoxon符号秩检验,用Jonckheere-Terpstra检验进行趋势检验。结果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焦虑症状检出率为45.3%,抑郁症状检出率为36%,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病例组中的肝功能异常组的自身前后对照P<0.001,也有统计学差异。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焦虑抑郁症状检出率与肝功能损伤程度呈正相关。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焦虑抑郁症状者显著高于正常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功能损伤越重焦虑抑郁症状发生率越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究慢性乙型肝炎(CHB)孕妇血清乙肝病毒(HBV)载量、干扰素-γ(INF-γ)表达与新生儿结局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期间在本院住院分娩的C HB孕妇117例为研究组,根据HBV载量是否≥1.0×103 U/ml,分为高载量组(n=70)和低载量组(n=47),同期非CHB健康孕妇1...  相似文献   

10.
乙型肝炎病毒共价闭合环状 DNA ( HBV cccDNA)是嗜肝病毒持续感染和HBV复制的突出标志,也是评价HBV感染状态及治疗效果最客观、敏感的指标。监测肝脏内 HBV cccDNA的含量对于病情判断、疗效和预后评估均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检测拉米夫定初治后患者肝组织内HBV cccDNA 的含量及血清 HBsAg、HBeAg、HBV DNA等水平,探讨肝组织内HBV cccDNA的含量与HBV血清学标志物和病毒载量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耐阿德福韦酯(ADV)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中HBV多聚酶区基因突变模式及基因型的关系。方法选取2010年2月-2012年5月宁波市第二医院住院及门诊114例ADV耐药的CHB患者,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对患者血清HBV多聚酶区进行扩增,对PCR产物进行直接测序比对。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非正态分布数据用M(P25-P25)表示,经过数据转换方差齐的采用方差分析和LSD-t检验。结果114例CHB患者的基因突变模式为8种,以rtA181V/T/S(57.89%)、rtN236T(14.91%)和rtA181V/T/s+N236T(9.65%)突变为主,其中单独突变102例(89.47%),联合突变12例(10.53%)。114例患者B基因和C基因分别为21例(18.42%)和93例(81.58%),B基因以rtN236T突变模式为主,占47.62%(10/21);C基因以rtA181V/T/s突变模式为主,占65.59%(61/93);HBVB基因和C基因rtA181V/T/S和rtN236T突变模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2.269和18.658,P〈0.01)。结论耐ADV的CHB患者血清HBV多聚酶区基因突变以rtA181V/T/S、rtN236T和rtA181V/T/S+N236T为主,且不同基因突变模式与基因型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细胞内HBcAg分布规律与血清病毒学指标的相关性。方法对95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血清学、病毒学、免疫组织化学等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在肝细胞内HBcAg不同分布类型之间,血清HBeAg阳性率及HBV DNA载量均存在显著性差异(χ2值分别为364.01和417.41,P〈0.001)。其中,此两项指标以HBcAg核型和混合型分布组最高,HBcAg阴性组最低,而HBcAg浆型分布组的HBeAg阳性率及HBV DNA载量则介于上述两组之间。结论 HBcAg在受染肝细胞内的分布与血清病毒学指标之间具有明显的相关性,随着HBcAg分布态势由受染肝细胞核向细胞浆漂移到最终不能检测到,HBeAg阳性率及HBV DNA载量呈逐渐降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闽南地区核苷酸(类)药物(NAs)经治的乙型肝炎患者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型与逆转录酶区(RT)耐药突变特点。 方法采用PCR产物直接测序法分析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10医院肝病中心收治的524例HBV感染者HBV RT区K169~M250核苷酸序列。随访患者抗病毒治疗史,同时检测其血清中HBV e抗原(HBeAg)、HBV DNA、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等水平。 结果入组524例患者中,293例(55.92%)为HBV B型,231例(44.08%)为HBV C型。HBV B型和C型患者性别、HBeAg状态、病程、NAs药物选择、不同药物治疗方式下NAs相关耐药突变率、NAs用药时间及血清HBV DNA载量、ALT、AST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但HBV C型患者年龄(t = 6.486、P < 0.001)和NAs相关耐药突变率(64.94% vs. 51.88%,χ2 = 8.493、P = 0.003)显著高于HBV B型患者。524例患者中NAs相关耐药突变检出率为57.63%(302/524),204位点突变频率最高,其次为180、181和229。10个位点突变均伴随M204变异出现,包括169、173、180、200、202、207、214、237、245和250。HBV C型患者在9个位点上(180、181、184、191、200、221、224、229和238)的突变率显著高于B型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5)。HBV B型患者在236和250位点的突变率显著高于C型患者(χ2 = 5.867、P = 0.015,χ2 = 4.226、P = 0.040)。M204相关的伴随突变在基因型B和C中亦表现出不同的倾向性:M204I突变更易出现在B型患者中,而L180 + M204I、T184 + L180 + M204V更易出现在C型患者中。 结论在NAs药物选择压力下,HBV B型感染者和C型感染者表现出不同耐药突变特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eP-CHB)HBV前C/BCP突变/准种及其与HBeAg、HBV DNA水平的关系。 方法采用断面研究对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的220例eP-CHB患者进行前C/BCP突变检测,其中24例患者进行前C/BCP区扩增、克隆,同步检测血清HBeAg和HBV DNA水平,分析前C/BCP突变/准种的发生情况及其与HBeAg和HBV DNA水平的关系。 结果220例eP-CHB患者中,HBV前C/BCP总突变率为70.0%(154/220),前C/BCP共同突变率为18.2%(40/220),前C突变率为30.9%(68/220),BCP突变率为57.3%(126/220)。HBV DNA≥ 5 lgIU/ml患者上述4种突变检出率均高于HBV DNA< 5 lgIU/ml者,其中前C/BCP总突变和BCP突变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5.809、P = 0.016,χ2 = 5.081、P = 0.024)。HBeAg水平越低(< 500 COI、500~1 000 COI和> 1 000 COI共3组患者比较),以上4种突变检出率越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31.738、17.291、16.263、22.164,P均< 0.001)。HBV DNA≥ 5 lgIU/ml患者中,HBeAg水平越低,以上4种突变检出率越高,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χ2 = 40.503、19.654、16.727、29.119,P < 0.001)。准种检测中,前C区高突变组患者HBeAg水平低于低突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2.230、P = 0.017),前C、BCP高突变组与低突变组间HBV DNA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 0.624、P = 0.462,t = 0.893、P = 0.317)。 结论eP-CHB患者中仍存在广泛的前C/BCP突变。高HBV DNA、低HBeAg表达者,前C和BCP突变的发生率较高;前C区突变株在准种中比率高者更影响HBeAg的表达。推测前C/BCP突变可能是eP-CHB出现低HBeAg、高HBV DNA,并导致抗病毒治疗停药后易复发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HBsAg致敏自体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来源的树突状细胞(抗HBV-DCs)联合恩替卡韦对慢性乙型肝炎(CHB)的治疗效果。方法104例CHB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抗HBV-DCs联合恩替卡韦治疗,51例)和对照组(恩替卡韦治疗,53例),比较患者肝功能、HBV DNA、HBeAg的变化。结果治疗组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的比率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但治疗组HBeAg阴转率(35.3%)、HBeAg血清学转换率(31.4%)以及ALT复常率(84.3%)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22.6%、17.0%及71.7%),治疗组治疗6个月时,其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的比率(66.7%)、HBeAg转阴率(35.3%)、HBeAg血清学转换率(31.4%)以及ALT复常率(84.3%)均显著高于治疗3个月时(分别为35.3%、19.6%、11.8%及68.6%),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抗HBV-DCs联合恩替卡韦治疗CHB较单用恩替卡韦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HBV不同基因型对药物反应性及S基因变异情况。 方法收集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于2016年3月至2017年7月就诊的186例HBV DNA阳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血清样本,根据是否用药分为治疗组130例和对照组56例,治疗组根据用药不同分为干扰素组、核苷(酸)类似物组、保肝药组和中成药组,分别提取HBV DNA后扩增S基因并测序,结合临床资料分析疗效与基因型相关性。 结果对照组共51例患者扩增出S基因[91.1%(51/56),其中B基因型30例,C基因型21例],治疗组共有104例患者样本扩增出S基因[80.0%(104/130),其中B基因型62例,C基因型42例],均以B、C基因型为主。两种基因型对核苷(酸)类似物的反应性(肝功能改变、HBVDNA拷贝数)与未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B基因型HBV S基因经核苷(酸)类似物作用后,第597位碱基鸟嘌呤G变为腺嘌呤A即183位苯丙氨酸(Phe/F)突变为缬氨酸(Val/V),使翻译终止。保肝药和干扰素引起131位鸟嘌呤G突变为腺嘌呤A,进而甘氨酸(Gly/G)变为谷氨酸(Glu/E),且9和213位氨基酸突变率为100%。C基因型HBV则发生26位胞嘧啶C突变为胸腺嘧啶T,即脯氨酸(P)变为亮氨酸(L)及53位点丝氨酸(Ser/S)突变为亮氨酸L。保肝药物作用主要引起68位点异亮氨酸(Ile/I)突变为苏氨酸(Thr/T)和49位点P变L。干扰素和中成药均可引起225位酪氨酸-异亮氨酸(YI)变为异亮氨酸-组氨酸(IH)和9位氨基酸P变L。 结论不同HBV基因型对药物反应不同,B、C基因型HBV对药物反应可产生相同突变位点。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改良终末期肝脏疾病模型(MELD-Na)在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的预后评估与治疗策略的制定中的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12月单一中心426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入院时的血清Na~+浓度、MELD值、MELD-Na值和接受治疗2周后的MELD-Na值与入院时MELD-Na值的差值(ΔMELD-Na分值)与患者3个月病死率的关系,以cstatistic评价各模型的预测准确性.结果 患者入院时的血清Na~+浓度、MELD值和MELD-Na值预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3个月病死率的c-statistic分别为0.718、0.875和0.922.MELD-Na≥40组、35<MELD-Na<40组、30<MELD-Na≤35组、25≤MELD-Na≤30组和MELD-Na<25组的3个月病死率分别为86.9%、53.8%、35.4%、5.4%和2.0%,各组间病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ΔMELD-Na>0组和≤0组的病死率分别为65.9%和15.8%,两组间病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ELD-Na能准确预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的预后,ΔMELD-Na值是临床工作中预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治疗效果的一个良好参数.  相似文献   

18.
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是一种以肝脏损害为主要表现的感染性疾病,可进展为肝纤维化、肝硬化、肝衰竭或肝癌,危及患者生命。CHB患者易并发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相关性肾小球肾炎,或合并其他肾脏疾病,这类患者的抗病毒治疗需要充分考虑药物的肾脏安全性。根据目前相关指南推荐,合并肾功能不全或者有潜在肾功能损害的患者应优先选用替比夫定、恩替卡韦或丙酚替诺福韦,但这几种抗HBV药物各有利弊,如何在CHB合并肾脏损害的患者中进行抗病毒治疗值得进一步深入探究。同时,抗病毒治疗过程中应定期监测肾功能,以便早期识别肾功能损害。本文就CHB合并肾功能损害的原因,抗HBV治疗引起肾脏损害的风险,抗病毒治疗方案的选择,以及患者肾功能监测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