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颈内动脉狭窄83例的血管内支架治疗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目的 探讨颈内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治疗的方法。方法 选择颈内动脉狭窄大于85%的患者83例行血管内支架治疗,于围手术期进行抗血小板治疗,并行全脑血管造影及颈部超声检查。手术采用2类支架,分预扩与不预扩两种操作。结果 83例手术操作顺利,无临床并发症,影像学评价完全成功,超声波检查示脑血流恢复正常或好转。56例临床症状消失,27例临床症状不同程度好转。术后随访3~24个月,复查脑血管造影及超声波示支架形态良好,血液通畅,血管无再狭窄。结论 采用正确的围手术期治疗及手术方法对颈内动脉狭窄行血管内支架治疗是安全的,支架的选择与是否预扩尚待商榷。  相似文献   

2.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外颈动脉狭窄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 评价颅外颈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的安全性及近期疗效。 方法  2 0 0 0年 10月~ 2 0 0 2年 12月共收治颈动脉狭窄 16 4例 ,其中颅外分叉部颈内动脉狭窄 14 6例 ,单纯颅外段颈内动脉狭窄 13例 ,单纯颈总动脉狭窄 5例 ,采用自膨胀支架进行血管成形治疗。 结果  16 4例支架植入均获得成功 ,血管狭窄程度从治疗前 (78 8± 13 6 ) %降低到 (10 2± 7 5 ) % ,围手术期无死亡及大卒中发生 ,1例出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ransientischemicattack ,TIA) (0 6 % ) ,1例出现小卒中 (0 6 % )。14 5例获得随访 ,时间 3月~ 30月 (平均 8 9月 ) ,随访期间无TIA及卒中发生 ,无死亡。术后 6月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随访 4 5例 ,再狭窄 1例 (2 2 % ) ,但无临床症状。 结论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治疗颈动脉狭窄安全而有效的方法 ,短中期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总结血管内支架治疗颅外段颈动脉狭窄的方法和并发症的预防.方法2001年10月至2008年6月共271例(300侧)颅外段颈动脉狭窄患者接受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术前口服氯吡格雷75 ms/d,肠溶阿司匹林100~200 mg/d,辛伐他丁40 mg/晚,共5~10 d.应用肝素持续静脉滴注(50 mg/d)共2 d.术后继续抗血小板、降脂治疗.结果:271例患者(300侧)手术均获成功,颈动脉狭窄和脑缺血症状得到明显改善.术后1周内并发症7例,1例死亡.226例患者3~24个月行超声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5例发生再狭窄;其中45例患者超声随访超过36个月,无再狭窄病例;所有病例随访期间无脑缺血相关症状发生.结论:血管内支架治疗颈动脉狭窄是安全有效的,正确的围手术期的处理以及娴熟的操作技巧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颈动脉狭窄的血管内支架治疗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总结颈内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治疗的经验与并发症。方法 颈内动脉狭窄患者417例,全部患者行全脑血管造影及颈部超声检查。134例患者使用脑保护装置;283患者未使用保护装置,对其中202例(71.38%)进行预扩张,66例(23.32%)采取后扩张,3例未扩张。结果 417例患者术中,心率下降者105例(25.18%);术中微栓子脱落5例,其中2例治疗后好转,2例留有一侧肢体运动障碍,术后颅内出血死亡1例。322例随诊,占77.22%,其中再狭窄15例,再狭窄发生率为3.6%。325例有临床症状的患者中,256例症状消失或好转,占78.77%;结论 采用正确的围手术期治疗及手术方法,颈内动脉狭窄的血管内支架治疗是安全的,应对术后脑血管过度灌注导致脑出血给予重视。  相似文献   

5.
张玲 《护理学杂志》2006,21(5):25-26
回顾性总结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30例颈动脉狭窄患者的护理,提出术前做好心理护理,完善术前准备,术后全面、连续、动态观察神经系统的临床症状.加强体位护理.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是保证治疗成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颈、椎动脉狭窄七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于2001年11月至2002年5月共治疗颈、椎动脉狭窄7例,行支架成形术10个,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血管重建术治疗Metz Ⅲ级颈内动脉扭曲的可能性及总结治疗经验.方法 2008年7月至2009年6月应用血管重建术治疗症状性颈内动脉扭曲患者5例,其中男性2例,女性3例;年龄53~68岁,平均62岁.手术在患者颈内动脉起始部环形切断,游离并拉直颈内动脉,根据扭曲的情况剪除多余的血管;2例动脉粥样硬化明显者首先行外翻式内膜切除术,然后吻合颈内及颈总动脉.结果 5例患者术后顺利恢复,脑缺血症状改善明显.除1例出现轻度高灌注综合征外无其他明显并发症,复查颈动脉CT血管造影,示扭曲血管已拉直,血管通畅良好.随访5~16个月,未再出现短暂脑缺血发作及脑梗死,复查颈动脉血管超声未发现再狭窄者.结论 血管重建术是治疗Metz Ⅲ级颈内动脉扭曲的有效方法,但该手术仍有一定的风险,术前应进行全面的评估,严格控制手术适应证.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and summarize the possibility and experience of reconstructive vascular operation for kinking of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Methods Reconstructive vascular operation was performed on 5 patients with symptomatic kinking of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between July 2008 and June 2009. There were 2 male and 3 female patients,age ranged from 53 to 68 years( mean 62 years). Cutting the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at the bifurcation, mobilizing and stretching the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then anastomosing the internal and common carotid artery. Two of them underwent endarteriectomy simultaneously. Results For the 5 patients, postoperative recovery went smoothly and symptoms were well improved. Except that mild high perfusion syndrome happened in 1 patient, no other obvious complications.Kinking of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had been stretched in the postoperative CT angiography. In the 5-16-month follow-up, no tranient ichemic attack or cerebral infarction happened, and no restenosis appeared.Conclusions Reconstructive vascular operation is an effective surgical approach to kinking and coiling of the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For some risk exists, all-round evaluation should be performed before operation,and operative indication should be strictly controlled.  相似文献   

8.
支架置入治疗颈内动脉狭窄病人的护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6例颈内动脉狭窄病人行支架置入治疗.结果均一次置入成功.术后病人症状明显改善.未发生不良反应。提出术前周密的准备.术中、术后严密监测血压、精神神经症状及肢体活动情况,发现异常及时处理是保证治疗成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基底动脉狭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基底动脉狭窄的近期疗效。方法 20例症状性基底动脉狭窄应用球囊膨胀支架行血管内成形术治疗。结果 12例基底动脉恢复正常管径,8例狭窄程度减小80%以上,无手术相关并发症。无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sttack,TIA)或卒中再发作。脑血管造影随访13例,均无血管再狭窄。结论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基底动脉狭窄的近期疗效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0.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移植肾动脉狭窄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一、资料和方法肾移植患者3例,男性2例,女性1例。3例均为供肾动脉同受者髂动脉端端吻合。移植时间0.5~9年。临床主要症状为进行性高血压,且用降压药效果不佳;肾功能受损,表现为血尿素氮,肌酐逐渐升高,尿量减少伴双下肢浮肿。3例均采用对侧股动脉穿刺Seldinger技术行移植肾动脉造影证实移植肾动脉狭窄的部位和程度。然后用4~6mm球囊导管,直径选择以邻近正常血管直径为标准。在透视下将球囊导管置入狭窄动脉处,反复扩张球囊至球囊壁上切迹消失,再放置内径6mm的Streaker支架(Boston公司,美国),造影复查了解血管成…  相似文献   

11.
支架成形术治疗老年人颈动脉狭窄前后脑血流动力学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老年颈动脉狭窄相关局部脑血流量(rCBF)的影响因素,分析支架成形术前后脑血流灌注及相关临床症状的变化.方法:回顾2005年8月至2008年4月我院行SPECT检查且经血管造影证实的老年颈动脉狭窄68例,分析颈动脉狭窄程度、狭窄侧别、是否合并椎基底动脉狭窄(VBS)、侧支循环是否开放和支架成形术前后等情况时相关rCBF的变化.结果:单侧颈动脉狭窄按不同因素分组时相关rCBF下降例数的卡方检验:狭窄90%~99%分别与50%~69%和70%~89%患者比较,P值分别为0.046和0.020;合并VBS和不合并VBS患者比较,P值为0.927;侧支循环开放与无侧支循环患者比较,P值为0.222.颈动脉单侧狭窄与双侧狭窄患者比较,P值为0.046.支架成形术后狭窄相关的rCBF下降区76%的患者得到改善,神经功能状况的改良Rankin评分由入院时(1.4±0.7)分降为术后的(0.4±0.3)分(P<0.001).结论:颈动脉狭窄程度、狭窄侧别可能是影响老年颈动脉狭窄相关rCBF的因素,支架成形术可明显改善狭窄相关rCBF,临床相关症状亦显著改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高危颈动脉狭窄患者血管腔内治疗的短期疗效和并发症预防。方法对41例高危颈动脉狭窄患者行颈动脉支架植入术,术前狭窄程度为75.0%~98.0%,狭窄长度1.3~3.6 cm,患者均合并一种或多种内科疾病。结果本组均采用脑保护伞及自膨式支架,操作均获得成功,术中颈动脉造影残余狭窄率≤30%。12例患者于术中出现一过性不同程度心率下降,1例患者支架释放后近端出现动脉夹层,1例患者在支架置入后出现失语及右侧肢体偏瘫,无脑出血,经保守治疗14天后症状缓解。随访33例患者,随访时间3~18个月。随访期间,1例死于恶性肿瘤,1例死于心肌梗死,2例出现支架内再狭窄,但无临床症状,其余患者支架无移位,支架内血流通畅,无脑缺血症状。结论对于高危患者,血管腔内治疗近期疗效较好,规范操作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回顾性总结应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的早期效果和经验。方法:对82例(男66例,女16例,年龄48~84岁,平均68.6岁)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病人行CEA。全组均经颈部血管多普勒超声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确诊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颈动脉狭窄。手术采用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39例,颈丛麻醉43例。术中放置动脉临时转流管56例,其中全麻应用39例,颈丛麻醉17例。结果:全组无死亡病例,脑缺血症状明显改善者65例,症状好转者14例,术后并发脑梗死2例,颈动脉内血栓形成1例。结论:CEA是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双侧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的手术适应证、时机和策略.方法:1987年2月至2007年12月共收治74例双侧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其中34例患者症状限于一侧,均施行了一侧颈动脉内膜切除(CEA),其中8例对侧因狭窄>70%或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而行CEA或支架成形(CAS).38例双侧均有症状,15例双侧先后施行CEA;3例一侧行CEA,对侧行CAS;20例仅行单侧CEA.另外2例双侧无症状,均因狭窄>70%而行单侧CEA,其中1例还行对侧CAS.结果:本组74例患者共行93侧CEA,68例术后顺利,2例神经功能障碍加重,2例出现心肌缺血,1例脑出血,1例声音嘶哑.67例患者平均随访4.9年,63例无与术侧颈动脉相关的脑缺血事件发生.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只要指征明确,无论对侧颈动脉正常、狭窄甚至闭塞,均应施行CEA.双侧狭窄患者的治疗时机和策略因人而异.CEA术中主要依据电生理监测结果决定是否采用转流.  相似文献   

15.
症状性颈动脉狭窄82例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回顾应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CEA)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的早期效果和经验。方法对 82例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行CEA手术。全组均经颈部血管多普勒超声 ,数字减影(DSA)确诊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 ,颈动脉狭窄。手术采用全身麻醉 39例 ,颈丛麻醉 4 3例。术中放置动脉临时转流管 5 6例。结果全组无死亡病例。随访 76例 ,随访时间 4~ 18个月 ,平均 12 4个月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消失、头晕、昏厥症状明显改善者 5 7例 ,反应好转 ,肢体肌力提高Ⅰ~Ⅱ级者 14例。术后并发脑梗塞 2例 ,颈动脉内血栓形成 1例。结论CEA是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颈动脉狭窄患者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术中使用颈动脉转流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79例颈动脉狭窄患者,术中通过经颅多普勒监测双侧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VMCA)。阻断颈动脉前后记录系统收缩压、术侧VMCA、对侧VMCA。将79例患者分为两组:A组V2-a<40%V1-a 41例,使用颈动脉转流;B组V2-a≥40%V1-a 38例,未使用颈动脉转流。提高血压使术侧VMCA达到50%V1-a,即刻和恢复血供后记录系统收缩压、术侧VMCA、对侧VMCA。结果:A组、B组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22.0%、5.3%(P=0.032);A组、B组主要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9.8%、5.3%(P=0.743)。结论:颈动脉狭窄患者行CEA术,术中使用颈动脉转流增加不良事件发生率,但对主要不良事件发生率无明显影响,不常规推荐使用颈动脉转流管。  相似文献   

17.
腔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颈动脉狭窄(附64例报告)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介绍颈动脉腔内支架成形术的基本方法,总结64例经验体会,探讨该术式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操作和并发症的预防。方法:64例颈动脉狭窄病人行腔内支架成形术,共放支架66个,其中Wallstent支架41个,Smart支架22个.OptiMed支架3个。应用脑保护装置26例。结果:术中出现较重卒中2例:1例术出现左眼视野缺损.3个月后仍有残余症状:1例术中出现意识丧失、右侧肢体偏瘫,经救治神志恢复。出现轻度卒中3例。10例出现一过性血压降低、心动过缓,其后逐渐恢复。1例术后出现原有神经系统症状加重。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率为7.88%,严重卒中是3.13%。循环系统并发症是15.63%。应用脑保护装置的病人仅有1例发生一过性神经系统并发症。结论:颈动脉腔内支架成形术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有效手段,在有经验的医师操作下,治疗是安全的。使用脑保护装置可明显减少神经系统并发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CEA)治疗颅外颈动脉硬化性狭窄病变中的地位和疗效。方法 对1993年 5月至 2 0 0 3年 10月 5 9例 6 1次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早期 4 6例 4 7次CEA采用颈丛麻醉下通过阻断试验结合返流压力测定选择性应用转流管 ,近期 13例 14次手术在全麻并常规应用转流管下进行。结果 早期手术组颈动脉平均阻断时间 (2 0± 6 )min ,近期手术组颈动脉平均缺血时间 (4 2± 0 7)min ,P <0 0 1。术后 30d内无死亡和脑卒中。术后 2年和 5年神经系统症状发生率分别为 4 7%和 14 8%。结论 本组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取得满意的近远期疗效。采用全麻合并术中转流可以显著减少同侧脑缺血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