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内毒素是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的组成成分之一,于1892年被发现并命名[1].直至1970年,人们才认识到内毒素在脓毒症中的重要作用并尝试进行治疗[2-3],但没有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4-5].肠道是人体最大的细菌及内毒素储存库,在病理状况及使用抗生素治疗过程中内毒素被大量释放,穿过通透性增高的肠黏膜移位入血,诱发严重全身性内毒素损害,导致休克和MOF.因此防治重症感染的主要着力点,应放在能否早期有效控制或减少肠道内毒素移位入血,这也是防治全身性内毒素损害的一个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2.
内毒素是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的组成成分之一,于1892年被发现并命名[1].直至1970年,人们才认识到内毒素在脓毒症中的重要作用并尝试进行治疗[2-3],但没有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4-5].肠道是人体最大的细菌及内毒素储存库,在病理状况及使用抗生素治疗过程中内毒素被大量释放,穿过通透性增高的肠黏膜移位入血,诱发严重全身性内毒素损害,导致休克和MOF.因此防治重症感染的主要着力点,应放在能否早期有效控制或减少肠道内毒素移位入血,这也是防治全身性内毒素损害的一个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3.
肠黏膜屏障损害致肠源性内毒素血症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研究肠黏膜屏障损害与内毒素血症的相互关系。方法 采用兔做动物模型,在常温无菌条件下机械性阻断肝十二指肠韧带造成肠道缺血、缺氧、肠黏膜屏障损害,肠道内大量内毒素穿过肠壁进入门静脉,造成内毒素血症。于对照组及实验组阻断前和阻断后不同时间,分别采血测血内毒素值,并作肠黏膜的病理检查。结果 肝门阻断后,门静脉血内毒素值明显高于阻断前和引照组(P<0.01),肠黏膜病理改变也随时间延长,损害逐渐加重。结论 肠道缺血缺氧是肺黏膜屏障损害的直接原因,内毒素与肠黏膜损害形成恶性循环,加重屏障损害。预防和减少肠源性内毒素的产生对指导临床工作有利无弊。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肠黏膜屏障损害与内毒素血症的相互关系。方法 采用兔做动物模型,在常温无菌条件下机械性阻断肝十二指肠韧带造成肠道缺血、缺氧、肠黏膜屏障损害,肠道内大量内毒素穿过肠壁进入门静脉,造成内毒素血症。于对照组及实验组阻断前和阻断后不同时间,分别采血测血内毒素值,并作肠黏膜的病理检查。结果 肝门阻断后,门静脉血内毒素值明显高于阻断前和对照组( P < 0-01),肠黏膜病理改变也随时间延长,损害逐渐加重。结论 肠道缺血缺氧是肠黏膜屏障损害的直接原因,内毒素与肠黏膜损害形成恶性循环,加重屏障损害。预防和减少肠源性内毒素的产生对指导临床工作有利无弊。  相似文献   

5.
梗阻性黄疸与肠源性内毒素血症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刘海  王炳煌 《普外临床》1995,10(4):213-215
  相似文献   

6.
肝硬化患者多伴有肠道细菌过度生长、通透性增加及细菌移位,腹水一旦形成常伴有高动力循环状态[1],进而导致肠源性内毒素血症(IETM),我们检测了肝硬化患者血清内毒素结合蛋白(LBP)水平,探讨其与IETM的关系,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急性坏死性胰腺炎(ANP)时肠粘膜屏障的改变和肠源性细菌和内毒素移位。方法 将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6)、假手术组(n=30)和ANP组(n=39)。采用人工胆汁胰管逆行灌注法制作ANP模型。观察胰腺、小肠病理改变和小肠粘膜上皮细胞间紧密连接(冷冻蚀刻电镜)变化。动态测定血浆D-乳酸、内毒素水平,以及腹腔脏器细菌移位率。结果 ANP后小肠粘膜损伤,皮皮细胞间紧密连接破坏甚至消失,血浆D-乳酸水平上升,发病早期即出现内毒素血症;ANP发生后72h脏器细菌移位率达到59.5%。结论 ANP早期肠粘膜屏障功能受损。导致肠道细菌和内毒素移位,成为全身炎症反应和胰腺继发感染的根源。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外科危重病中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变化规律,以及它与器官功能、免疫状态和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对41例存在肠功能障碍的外科ICU病人,观察治疗前、治疗后第3 d和7 d的APACHEⅡ评分,器官功能损害数目,内毒素水平,细胞因子,免疫状态的特点.结果:按预后分组,治愈组和好转组的L/M、内毒素水平在治疗后第7 d均有下降,有统计学意义,死亡组则显著升高.治愈组的Th1/Th2漂移在治疗后第3 d和7 d均有统计学意义,死亡组的Th1/Th2第3 d即有明显的下降趋势,第7 d显著低于正常值.HLA-DR于治疗后第7 d治愈组的升高有统计学意义,死亡组HLA-DR则显著降低.结论:在外科危重病中,器官损害数目的增加,内毒素水平、尿L/M的进行性升高,Th1/Th2显著降低和HLA-DR表达低下,均是判断预后不良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9.
乳果糖治疗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10.
内毒素导致肠源性感染发病机理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11.
外科危重病症与肠源性细菌/内毒素易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外科危重病症常伴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或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重者甚至演变为多器官功能衰竭(MOF),MOF一旦发生死亡率很高犤1犦。近年,肠道屏障功能受损后,肠源性细菌/内毒素易位在MODS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倍受重视,现就这方面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一、肠源性细菌/内毒素易位的概念创伤、应激后的患者容易出现严重感染,而严重感染与MODS密切相关,但死于脓毒症的部分患者(约30%)却找不到明确的感染灶,应用抗生素预防和控制感染并不能有效降低MODS的发生率和病死率,血中培养出来的细菌往往与肠道…  相似文献   

12.
采用大鼠40%TBSAⅢ度烫伤模型,将动物随机分成烫伤对照组和选择性消化道脱污染(SDD)防治组,探讨烫伤大鼠全身性细胞免疫抑制与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关系。结果显示,大鼠40%Ⅲ度烫伤后脾细胞对促有丝分裂原增殖应答反应、诱生白介素-2(IL-2)活性及T细胞亚群(Th/Ts)比值明显下降。预防性进行SDD动物,内毒素血症发生率显著降低,脾细胞增殖应答反应和IL-2活性的诱生能力均明显恢复(P<0.05~0.01),但外周血中Th/Ts比值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提示烫伤所致肠道细菌/内毒素移位可能与诱发机体细胞免疫功能异常密切相关。SDD预处理可防止动物细菌/内毒素移位,从而减轻创伤后的免疫抑制  相似文献   

13.
采用大鼠40%TBSAⅢ度烫伤模型,将动物随机分成烫伤对照组和选择性消化道脱污染(SI)D)防治组,探讨烫伤大鼠全身性细胞免疫抑制与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关系。结果显示,大鼠40%Ⅲ度烫伤后睥细胞对促有丝分裂原增殖应答反应、诱生白介素-2(IL-2)活性及 T 细胞亚群(Th/Ts)比值明显下降。预防性进行 SDD 动物,内毒素血症发生率显著降低,脾细胞增殖应答反应和 IL-2活性的诱生能力均明显恢复(P0.05)。提示烫伤所致肠道细菌/内毒素移位可能与诱发机体细胞免疫功能异常密切相关。SDD 预处理可防止动物细菌/内毒素移位,从而减轻创伤后的免疫抑制。  相似文献   

14.
目的建立猪急性重症胰腺炎(ASP)模型,并观察 ASP 后肠源性内毒素/细菌的易位。方法选健康长白种猪40头,体重17~22kg,雌雄不限,随机分为 ASP 组(n=34)和对照组(n=6)。在麻醉状态下,进腹向胰总管内注入1ml/kg 5%牛磺胆酸钠混合液(内含8000~10000BAEE 单位胰蛋白酶/ml,pH7.6)诱导 ASP。以0.9%NaCl 磷酸盐缓冲液取代5%牛磺胆酸钠混合液即为对照组。采集腔静脉血作内毒素测定(鲎试剂法)。ASP 后72小时,采集门、腔静脉作系列细菌定量培养和细菌鉴定。然后推注10%氯化钾20ml 处死后立即进胸腹取大小肠系膜淋巴结、肺组织、肺门淋巴结、胰组织,称重后研磨成组织匀浆,并作细菌定量培养和细菌鉴定。结果血浆内毒素水平 ASP 后6h 明显升高,48h 达峰值(P均<0.01)。ASP后72h,在门、腔静脉、肺门淋巴结、大小肠系膜淋巴结、肺及胰腺组织中出现大量易位细菌。结论 (1)成功地建立了猪 ASP模型;(2)ASP 后早期出现血浆内毒素水平明显升高,最大可能系肠道内毒素易位所致;(3)ASP 后72h 在门、腔静脉血和肠道远离器官和组织中可出现大量易位细菌。  相似文献   

15.
烫伤大鼠细胞免疫抑制与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大鼠40%TBSAⅢ度烫伤模型,将动物随机分烫伤对照组和选择性消脱污染防治组,探讨烫伤大鼠全身性细胞免疫抑制与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关系。结果显示,大鼠40%Ⅲ度烫伤后脾细胞对促有丝分裂原增殖应答反应、诱生白介素-2(IL-2)活性及T细胞亚群(Th/Ts)比值明显下降,预防性进行SOD动物,内毒素血症发生率显著降低,脾细胞增殖应答反应和IL-2活性的诱生能力均明显恢复(P〈0.05 ̄0.01),  相似文献   

16.
大承气汤对腹膜炎大鼠肠源性内毒素移位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本实验以125I-LPS对大鼠灌胃后,观察腹膜炎大鼠肠源性内毒素移位后各脏器中分布。结果表明:急性感染性腹膜炎可致肠源性内毒素移位增加,各重要脏器中均含不同浓度的内毒素,内毒素含量由高至低为:肾、肺、肝、胰、肠系膜淋巴结、心脏(P<0.05)。大承气汤能明显抑制腹膜炎大鼠肠源性内毒素移位(P<0.01),并可增加125I-LPS的粪便排出量(P<0.01)。为临床治疗肠源性内毒素血症提供了一个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猪急性重症胰腺炎与肠源性细菌/内毒素易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建立猪急性重症胰腺炎(ASP)模型,并观察ASP后肠源性内毒素/细菌的易位。方法 选健康长白种猪40头,体重17~22kg,雌雄不限,随机分为ASP组(n=34)和对照组(n=6)。在麻醉状态下,进腹向胰总管内注入1ml/kg 5%牛磺胆酸钠混合液(内含8000-10000BAEE单位胰蛋白酶/ml,pH7.6)诱导ASP。以0.9%NaCl磷酸盐缓冲液取代5%牛磺胆酸钠混合液即为对照组。采集腔静脉血作内毒素测定(鲎试剂法)。ASP后72小时,采集门、腔静脉作系列细菌定量培养和细菌鉴定。然后推注10%氯化钾20ml处死后立即进胸腹取大小肠系膜淋巴结、肺组织、肺门淋巴结、胰组织.称重后研磨成组织匀浆,并作细菌定量培养和细菌鉴定。结果 血浆内毒素水平ASP后6h明显升高.48h达峰值(P均<0.01)。ASP后72h.在门、腔静脉、肺门淋巴结、大小肠系膜淋巴结、肺及胰腺组织中出现大量易位细菌。结论 (1)成功地建立了猪ASP模型;(2)ASP后早期出现血浆内毒素水平明显升高,最大可能系肠道内毒素易位所致;(3)ASP后72h在门、腔静脉血和肠道远离器官和组织中可出现大量易位细菌。  相似文献   

18.
成年人呼吸紧迫综合症(ARDS)是脓毒血症的常见并发症。ARDS以肺动脉高压和肺血管通透性增加为其特征,但与白细胞和血小板在肺内积聚和花生四稀酸代谢产物,特别是血栓素A_2(TxA_2)的产生等很多因素亦被认为有关。本文作者用未经麻醉而带有慢性肺淋巴瘘的绵羊作试验,注射大肠杆菌内毒素后测定血中白细胞、  相似文献   

19.
创伤后肠源性感染的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创伤后肠源性感染的防治重点在于维护肠道正常的生理功能(包括肠粘膜屏障功能、肠道正常菌群的生态平衡和肠道免疫功能),采取有效措施调理机体免疫功能,同时阻止或限制过强的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20.
肠道双歧杆菌与烫伤大鼠肠源性细菌/内毒素移位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目的 观察肠道双歧杆菌在肠源性细菌 /内毒素移位中的变化和作用。 方法 制作严重烫伤大鼠模型 ,同时设假伤组。检测细菌和内毒素 (LPS)移位及盲肠膜菌群变化 ,ELISA法检测血浆白细胞介素 6(IL 6)浓度。 结果 大鼠严重烫伤后脏器细菌移位明显增多 (P <0 .0 1) ;血LPS水平在致伤 1、3、5d后分别为 (0 .2 3 6± 0 148)Eu/ml、(0 .197± 0 .15 6)Eu/ml、(0 10 4± 0 .0 90 )Eu/ml,显著高于假伤组的 (0 .0 72± 0 .0 49)Eu/ml(P <0 .0 5 ) ;盲肠膜菌群中双歧杆菌数剧减 2 0~2 5 0倍、真菌数剧增至 5~ 60倍、大肠杆菌数增加 0 .5~ 3 0倍 ,双歧杆菌与大肠杆菌比值由假伤组的2 5 0 0 0∶1降为伤后的 4~ 80 0∶1;血浆IL 6水平显著增高。经分层统计 ,与未发生肠道细菌移位大鼠相比 ,盲肠膜菌群移位大鼠的双歧杆菌量减少约 12 0倍 ,真菌数增加约 5 0倍 ,大肠杆菌数增加约 3 0倍。盲肠膜菌群中双歧杆菌数量与血浆中IL 6、LPS浓度呈负相关 (r1=- 0 .4817,r2 =- 0 .4912 ,P <0 .0 1) ,血IL 6和LPS浓度间存在显著正相关 (r =0 .82 5 8,P =0 .0 0 0 1)。 结论 严重烫伤可导致大鼠盲肠膜菌群紊乱 ,细菌和LPS移位增加 ;盲肠膜菌群中双歧杆菌的比例和数量的减少 ,可能促使了严重烫伤后肠源性细菌 /内毒素移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