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回顾性分析慢性HBV感染者肝细胞内HBV ccc DNA含量与肝细胞tDNA、HBsAg、HBcAg的关系以及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检测未经抗病毒治疗的患者58例(未抗病毒组)、经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4例(抗病毒组)的肝细胞HBV ccc DNA和tDNA含量,应用免疫组化法定性检测肝组织内HBsAg和HBcAg表达,用SPSS 13.0软件统计分析肝细胞HBV ccc DNA含量、tDNA、HBsAg、HBcAg间的关系.结果 肝细胞HBV ccc DNA、HBV tDNA含量与HBsAg、HBcAg在肝细胞中的表达模式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肝细胞内HBV cccDNA含量与HBV tDNA含量呈高度正相关(P<0.01).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患者中,疗程> 2年并达到<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停药标准,肝细胞内ccc DNA、tDNA含量较未抗病毒组显著降低,但肝细胞内仍然可以检出HBV ccc DNA、tDNA.结论 肝细胞HBV ccc DNA含量与HBsAg、HBcAg在肝细胞的表达模式间无一定规律性.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 2~3年并不能完全清除肝细胞内HBV ccc DNA.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对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进展为肝癌(HCC)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该病的发生规律和临床特征。方法对本院收治的52例HBeAg阴性HCC患者的性别、年龄、生化学指标、HBV DNA载量、免疫学状态以及服药情况等进行综合分析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52例HBeAg阴性HCC患者的血清HBV DNA分布:<103拷贝/ml者18例(34.63%),103~105拷贝/ml者22例(42.30%),>105拷贝/ml者12例(23.07%)。血清HBV DNA载量愈高的患者肝损伤愈重。抗-HBe (-)/抗-HBe(+)和抗-HBs(-)/抗-HBs(+)不同血清HBV DNA的分布无相关性,HCC的发生与抗-HBe和抗-HBs是否出现无关。经抗病毒药物治疗的HCC发生例数显著低于未使用过药物者,提示抗病毒药物能降低或延缓HCC的发生。结论对于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尤其是有重症化和肝硬化病理基础、年龄偏大的患者,其HBeAg转阴可能是在药物作用下实现的自然血清学转换伴HBV DNA水平下降至正常,甚至有患者出现HBSAg阴转;也可能是病毒发生变异所致;此两类患者均应警惕HCC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替比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及不良反应并评估影响疗效的因素。方法采用替比夫定600 mg/日口服治疗75例HBe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根据治疗24周时HBV DNA是否低于检测下限将所有患者分为A组和B组,根据基线ALT水平将所有患者分为2~5倍ULN组及>5倍ULN组,根据基线HBD DNA水平将所有患者分为中低载量组(105拷贝/ml ≤ HBV DNA<107拷贝/ml)及高载量组(≥107拷贝/ml),分别计算治疗24周、48周、96周患者的ALT复常率、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的比率、HBeAg血清转换率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A组和B组患者替比夫定治疗48周时的ALT复常率、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的比率、HBeAg血清转换率分别为97.2% vs 66.7%、100% vs 33.3%、52.8% vs 12.1%(P <0.05),治疗96周时A组与B组相比分别为94.4% vs 66.7%、97.2%vs 48.7%、55.6%vs 12.1%(P<0.05);基线ALT 2~5倍ULN组和>5倍ULN组治疗96周时的ALT复常率、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的比率、HBeAg血清转换率分别为77.8% vs 82.1%、58.3%vs 84.6%、19.4%vs 43.4%;基线HBV DNA中低载量组和高载量组治疗96周时的ALT复常率、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的比率、HBeAg血清学转换率分别为75%vs 81.4%、87.5%vs 60.5%、53.1%vs 16.3%。结论替比夫定可迅速抑制HBV DNA复制,患者发生ALT复常、HBeAg血清学转换的比率较高,治疗24周HBV DNA下降幅度能较好预测治疗第48周、96周的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肝细胞HBV ccc DNA含量与血清HBV DNA、肝组织纤维化程度的相关性及在抗病毒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48例未接受抗病毒治疗CHB患者(A组)和6例经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2a规律抗病毒治疗48周CHB患者(B组)进行肝组织活检以检测肝纤维化分期,并应用real time-PCR检测肝细胞HBV ccc DNA含量。分析A组患者肝细胞HBV ccc DNA与肝纤维化程度以及两组患者肝细胞HBV ccc DNA与血清HBV DNA相关性,分析B组患者HBV ccc DNA变化。结果肝细胞cccDNA及血清DNA水平均与肝组织纤维化程度呈负相关,但HBV ccc DNA相关性更强(r=-0.465,P=0.008)。肝细胞HBV ccc DNA与血清HBV DNA不存在相关性(r =0.057, P =0.418)。B组患者肝细胞HBV ccc DNA较对照组(自A组中选取性别、年龄及HBV DNA无差异患者共12例)显著下降,其中3例患者血清HBV DNA载量低于检测下限,但肝细胞仍可检出HBV ccc DNA。结论肝细胞HBV ccc DNA与肝纤维程度呈负相关,而血清HBV DNA水平不能反映肝内病毒复制的程度。CHB患者抗病毒治疗需要长期进行才可能完全清除肝细胞内HBV ccc DNA。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e抗原(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由相同肝实质细胞体积分摊的血清HBV DNA载量与肝组织炎性分级(G)的关系。方法采用荧光多聚酶链反应检测118例HBeAg阴性CHB患者的血清HBV DNA载量,通过推算肝实质细胞体积获得不同炎性分级患者相同肝实质细胞体积分摊的HBV DNA载量。多组间资料的比较采用ANOVA检验,不同肝组织炎性分级与患者年龄、血清HBV DNA定量及相同肝实质细胞体积分摊的HBV DNA载量的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s分析。结果118例HBeAg阴性CFIB患者中,肝组织炎性分级为1、2、3和4级的患者血清HBV DNA载量分别为2.75×10^5±5.73×10、3.12×10^5±2.50×10、6.03×10^5±3.02×10、7.40×10^5±2.81×10,各级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G1与G2、G3、G4比较,t值分别为0.41、0.39和0.49,G2与G3、G4比较,t值分别为0.36和0.46,G3与G4比较,t值为0.45,P值均〉0.05);而各炎性分级患者由相同肝脏实质细胞体积分摊后的血清HBV DNA载量分别为2.18×10^8±5.78×10^2、7.45×10^8±1.58×10^2、8.87×10^9±6.25×10^2、7.33×10^10±5.68×10^2,其中G3与G1,Gg与G1以及G4与G2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0.67、0.82和0.77,P值均〈0.05)。相关性分析显示,肝组织炎性分级与相同肝实质细胞体积分摊的HBV DNA载量呈正相关(r=0.308,P〈0.05),而与年龄和血清HBV DNA载量无相关性(r值分别为0.121和0.111,P值均〉0.05)。结论HBeAg阴性CHB患者肝组织炎性程度与相同肝实质细胞体积分摊的血清HBV DNA载量水平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湖南省怀化市少数民族及汉族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病毒基因型分布特点及不同基因型与临床肝病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S基因序列分析法对湖南省怀化市111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分型,并分析相关流行病学、病例构成、HBV DNA载量、HBeAg阳性率及肝功能情况.结果 该地区111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基因型检测到B型及C型,其中B型90例(81.08%),C型19例(17.12%),2例(1.80%)无法分型. B、C基因型分布情况:33例少数民族组患者B基因型31例(93.93%),C型2例(6.07%);76例汉族组患者B基因型59例(77.63%),C基因型17例(22.37%).C基因型患者肝硬化及肝癌构成比高于B基因型患者,HBV DNA载量、HBeAg阳性率及球蛋白水平高于B基因型,而白蛋白水平低于B基因型.结论 该地区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以B型为优势基因型,少数民族与汉族患者HBV基因型构成有显著差异,C基因型患者HBeAg血清转换率低,可能较易发生肝病进展.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HBV DNA、HBeAg含量不同时外周血T淋巴细胞人白细胞抗原DR(HLA-DR)的表达情况.方法 收集2008年9月-2009年10月杭州市第六人民医院134例CHB患者,另外选取36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所有研究对象外周血CD3+HLA-DR+、CD4+HLA-DR+和CD8+HLA-DR+T淋巴细胞HLA-DR抗原的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血清HBV DNA含量,化学发光法定量检测血清HBeAg含量.所有患者根据血清HBV DNA载量分为HBV DNA阴性组(≤103拷贝/mL)、低载量组(>103~105拷贝/mL)、中载量组(>105~107拷贝/mL)和高载量组(>107~109拷贝/mL);根据血清HBeAg含量分为HBeAg阴性组(≤1 PEIU/mL)、低含量组(>1~100 PEIU/mL)、中含量组(>100~1 000 PEIU/mL)和高含量组(>1 000~10 000 PEIU/mL).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随着HBV DNA、HBeAg含量的升高,CD3+HLA-DR+、CD4+HLA-DR+和CD8+HLA-DR+细胞百分比降低,其中CD8+HLA-DR+细胞百分比降低尤为明显.与HBV DNA阴性组比较,高载量组CD3+HLA-DR+、CD4+HLA-DR+和CD8+HLA-DR+细胞百分比均明显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686、4.592和3.216,P值均<0.01);中载量组CD4+HLA-DR+和CD8+HLA-DR+细胞百分比均明显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761和2.862,P值均<0.01);低载量组CD8+HLA-DR+细胞百分比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15,P值<0.05).与HBeAg阴性组比,HBeAg高含量组、中含量组CD3+HLA-DR+、CD4+HLA-DR+和CD8+HLA-DR+细胞百分比均明显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高含量=3.144、2.222和4.035;t中含量=3.311、2.362和3.374,P值均<0.05);HBeAg低含量组CD8+HLA-DR+细胞百分比明显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029,P值<0.05).结论 联合检测患者血清HBV DNA、HBeAg含量以及T淋巴细胞HLA-DR抗原表达不仅有助于评价CHB患者的免疫状况,对疾病进展和临床疗效评价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乙型肝炎病毒P基因突变在乙型肝炎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意义,为其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接受拉米夫定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进行血清YMDD检测且出现病毒学反弹的68例CHB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治疗前HBV DNA载量、ALT水平、免疫标志物和变异后HBV DNA载量、ALT的情况分别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68例患者中,YMDD变异者42例,其中YIDD变异者30例,YVDD变异者8例,YIDD和YVDD混合变异者4例,YMDD变异的检出率为61.8%.YMDD变异组治疗前的ALT水平显著低于YMDD野生组(P< 0.05);YMDD变异组与YMDD野生组治疗前的HBV DNA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YMDD变异组与YMDD野生组治疗前HBeAg阳性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YIDD变异组患者治疗后的HBV DNA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P< 0.05),YVDD变异组患者治疗后的HBV DNA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YIDD变异组与YVDD变异组治疗后的HBV DNA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YMDD变异组的患者治疗后与治疗前ALT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CHB患者接受拉米夫定治疗期间应定期监测肝功能和HBV DNA水平以及时发现是否存在YMDD变异,采取补救措施,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9.
乙肝病毒活跃复制与肝细胞癌发生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前瞻性队列研究启东肝癌高发区人群HBV HBeAg、cccDNA的表达与肝细胞癌发生的相关性。方法 对1989--2002年启东地区377例HBV感染的男性患者进行随访,采集系列血清,监测肝细胞癌的发生,选取其中发生肝癌的32例患者与32例非肝癌慢性HBV患者作对照,组成巢式病例对照研究队列。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HBeAg,半巢式PCR扩增HBV cccDNA并经序列测定证实。结果 血清HBeAg在肝癌组和对照组的阳性率分别是53.1%和15.6%(OR=6.12,P<0.01)。HBV cccDNA,在肝癌组和对照组的阳性率分别是62.5%和21.8%(OR=5.73,P〈0.01)。结论 慢性HBV感染的中年男性,HBeAg和ccc DNA反映的HBV复制的活跃程度与肝癌的发生密切关联,可作为预测肝癌发生的风险指标。  相似文献   

10.
乙型肝炎病毒共价闭合环状 DNA ( HBV cccDNA)是嗜肝病毒持续感染和HBV复制的突出标志,也是评价HBV感染状态及治疗效果最客观、敏感的指标。监测肝脏内 HBV cccDNA的含量对于病情判断、疗效和预后评估均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检测拉米夫定初治后患者肝组织内HBV cccDNA 的含量及血清 HBsAg、HBeAg、HBV DNA等水平,探讨肝组织内HBV cccDNA的含量与HBV血清学标志物和病毒载量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肝硬化活动期患者HBVDNA水平与HBeAg状态的分布和临床特点及意义。方法调查337例乙肝肝硬化住院患者,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HBVDNA载量,MEIA法检测HBV血清标志物,常规方法检测肝功能,同时行超声检查。比较不同HBVDNA水平患者中HBeAg阳性和阴性、不同Child—Push分级和肝癌患者的比例,以及不同年龄患者中不同HBVDNA水平和HBeAg状态患者的比例。结果80.4%(271/337)患者HBVDNA阳性,31.5%(106/337)患者HBeAg阳性,68.5%(231/337)患者HBeAg阴性。HBVDNA水平越高者中HBeAg阳性者比例越高,HBeAg阴性者比例越低;不同HBVDNA水平患者中不同Child-Pugh分级患者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HBVDNA3~41g拷贝/ml患者中肝癌的比例高于HBVDNA〈31g拷贝/ml患者(P=0.014)和≥71g拷贝/ml患者(P=0.009);HBeAg阴性患者比例随年龄增大而增加,但HBeAg阳性患者与阴性患者的临床特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绝大多数乙肝肝硬化患者HBVDNA阳性,且2/3患者HBeAg阴性。长期抗病毒治疗可能有助于改善乙肝肝硬化患者的病情和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母亲血清HBV标志物(HBVM)及HBV DNA对新生儿静脉血HBVM的影响,探讨新生儿血清HBVM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于本院分娩的HBsAg阳性母亲,根据其新生儿出生7个月后HBVM检测,分为HBV感染组和免疫成功组,对两组母亲及其新生儿的血清HBVM、HBV DNA及母婴传播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HBV感染组和免疫成功组母亲HBeAg阳性率分别为97.1%和43.7%;HBV DNA阳性率分别为97.1%和16.2%。母亲血清HBV DNA水平越高,新生儿HBV感染率也越高(χ2=392.56,P<0.0001)。HBV感染组新生儿出生时血清HBsAg、HBeAg、抗-HBe和HBV DNA的阳性率显著高于免疫成功组(P均<0.0001);尤其是HBV DNA,HBV感染组的新生儿出生时HBV DNA 100%为阳性,而410例免疫成功组新生儿仅1例出生时HBV DNA为阳性(3.67&#215;103拷贝/ml)。在免疫成功组的新生儿中,HBsAg阳性率只有11.0%,HBeAg阳性率为34.9%,而免疫成功组和HBV感染组新生儿血清抗-HBc阳性率分别为98.8%和100%,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317,P =0.663)。结论 HBV母婴阻断失败与母亲HBeAg阳性和HBV DNA水平有关。胎盘对HBV抗原及其抗体有选择的通透性,HBsAg不易透过胎盘,HBeAg可以部分透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抗-HBc可以自由从母血中透过胎盘。新生儿出生时静脉血HBV DNA阳性和(或)HBsAg、HBeAg同时阳性可以预测新生儿的宫内感染和HBV免疫失败。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HBV-GN)患者临床与病理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经肾活检确诊的52例HBV—GN患者的肝功能、肾功能、血脂、24h尿蛋白定量、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HBV-DNA等,应用乙肝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40例血清乙型肝炎病毒(HBV)阳性和12例HBV阴性患者肾组织中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HBcAg)和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表现和肾组织病变特征。结果HBV阳性的临床表现以肾病综合征最多见(38例,72%),病理类型以膜增殖性肾炎(16例,40%)和重度系膜增生性肾炎12例(30%)多见。两组之间的临床表现和肾组织病理类型无显著性差异(P〉0.05)。HBV抗原除在肾小球沉积外,肾小管常有阳性表达,尤其肝功能异常和HBV-DNA阳性者HBcAg肾小管阳性率达36%,高于肾小球的21%,有显著性差异(P〈0.05)。血清HBeAg阳性者肾小球HBeAg的检出率显著高于血清HBeAg阴性者(P〈0.05)。结论HBVGN的临床表现、病理类型与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类似。HBV可能直接感染肾组织导致HBV-GN的发生。肾小球HBeAg与血清HBeAg阳性者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乙型肝炎病毒e系统状态和复制指标在肝纤维化发生过程中的变化及其与血清纤维化标志的关系,探讨它们在肝纤维化发生过程中的作用及其可能的临床意义.方法:18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根据肝纤维化程度分为S0~S4期等5组,分别用定量PCR及放免法检测患者血清中HBV-DNA及肝纤维化标志透明质酸、Ⅳ型胶原、Ⅲ型前胶原和层粘连蛋白的含量;HBeAg和抗-HBe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并观察其在不同肝病理纤维化分期时的变化.结果:随着肝纤维化程度加重,血清HBV-DNA含量逐渐升高,从S1期开始显著增加(P<0.01);而HBeAg阳性率逐渐降低,S3、S4期较S0显著减少(P<0.05和P<0.01);抗-HBe阳性率呈相反的变化趋势,在S3和S4期的阳性率明显高于S0期(P<0.05和P<0.01).血清HBV-DNA( )HBeAg( )组血清纤维化标志最低,HBV-DNA(-)抗-HBe( )组最高,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HBV复制和e系统状态的改变与肝纤维化程度密切相关,肝内病毒复制标志与血清纤维化标志联合检测,对于判断肝纤维化程度和指导抗病毒治疗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肝移植术后HBV再感染的治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分析肝移植术后乙型肝炎病毒(HBV)再感染患者的抗病毒治疗与乙肝病毒基因变异情况。方法317例HBV相关终末期肝病患者肝移植术后15例单独使用LAM,302例使用小剂量乙肝免疫球蛋白(hepatitis B immune globulin,HBIG)和拉米夫定(lamivudine,LAM)(或adefovir dipivoxil,ADV)联合预防HBV再感染,同时检测HBV血清标志物、血清HBV DNA、YMDD区变异、及肝活检组织乙型肝炎标记物。结果术后LAM组有4例术前HBV DNA阳性患者术后HBV再感染,LAM+HBIG联合用药组16例HBV再感染,两组术后HBV再感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6.7%VS.5.30%,P〈0.01)。317例患者术后12例发生YMDD变异,发生率为3.79%,再感染病例60%(12/20)。经加用ADV治疗后5例HBV DNA转阴性,4名患者HBV DNA滴度下降,肝功能显著改善,3例发生纤维淤胆性肝炎,2例死亡,1例经再次肝移植治愈。结论小剂量HBIG+LAM可以有效地预防肝移植术后HBV再感染;在小剂量HBIG+LAM用药基础上HBV再感染可能产生YMDD(tyrosine,methionine,aspartate,aspartate)变异;ADV可作为LAM耐药后用药,对于发生突破性感染的患者应采取以ADV为主的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HBV相关性肾炎( HBV-GN)患者血清HBV DNA复制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09年1月至2012年10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接受治疗的HBV-GN患者102例。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测定所有患者血清HBV DNA载量,并依此将患者分为HBV DNA低度复制组( HBV DNA<103拷贝/mL)、HBV DNA中度复制组(103拷贝/mL≤HBV DNA≤105拷贝/mL)和HBV DNA高度复制组( HBV DNA﹥105拷贝/mL)。所有患者行肾脏穿刺活检,明确病理类型,并进行肾脏组织中HBV相关抗原( HBsAg、HBcAg及HBeAg)的免疫荧光定量检测。所有患者均接受拉米夫定(100 mg/d)联合阿德福韦酯(10 mg/d)治疗,随访观察18个月,并对各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肾功能和生化免疫学指标进行比较。采用One-way ANOVA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不同HBV DNA复制水平的患者肾功能、生化免疫学指标、肾脏组织中HBV相关抗原沉积的差异,并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法分析血清HBV DNA水平与肾脏病理分期的相关性。结果102例患者中, HBV DNA低度复制组20例,HBV DNA中度复制组51例,HBV DNA高度复制组31例。随着血清HBV DNA复制水平的增高,患者24 h尿蛋白定量、胆固醇及三酰甘油呈现不同程度的增加( F=34.64,40.10和31.72,P<0.01),血浆白蛋白降低(F=24.04,P <0.01);肾脏组织中 HBV 抗原(HBsAg、HBcAg及HBeAg)免疫复合物的沉积增加(F=41.49,15.64和10.41,P<0.01)。对78例膜性肾病(MN)患者分析发现,随着血清HBV DNA复制的增加,HBV-MN患者病理分期加重(r=0.38, P<0.01)。抗病毒治疗后,各组24 h尿蛋白排泄量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 t=7.86,19.28和16.74, P<0.01);补体C3较治疗前上升,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5,1.04和1.94,P>0.05);血肌酐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 t=0.14,0.52和0.57,P>0.05)。治?  相似文献   

17.
乙型肝炎后肝硬化肝移植乙型肝炎病毒再感染检测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DNA、YMDD变异及血清标志物在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肝移植后HBV再感染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HBV DNA;HBV PCR产物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检测YMDD变异;酶联免疫检测HBV血清标志物;分析乙型肝炎患者肝移植后YMDD变异、HBV DNA及血清标志物检测结果。结果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肝移植术后HBV再感染率为8.9%(17/189);YMDD变异病例达HBV再感染病例58.8%(10/17);HBV DNA定量检测有较高的灵敏度,能早期诊断HBV的再感染,有利于临床治疗;对HBV DNA阴性但HBsAg阳性病例,PreS1和HBeAg血清标志物可用于病毒复制的补充检测。结论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肝移植后预防乙型肝炎复发应采用HBV DNA、YMDD变异及血清标志物联合检测。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妊娠晚期对乙型肝炎病毒(HBV)表面抗原(HBsAg)和HBV e抗原(HBeAg)双阳性的高HBV载量孕妇应用替比夫定行HBV感染母婴阻断的疗效。 方法选取2007年7月1日至2017年6月30日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产科门诊进行系统产前检查的慢性HBV感染孕晚期(妊娠28周)孕妇及其分娩婴儿作为研究对象,分析血清HBsAg和HBeAg双阳性、肝功能正常、HBV DNA≥ 1 × 106拷贝/ml,且获得完整随访资料的孕妇共250例,向患者充分告知HBV母婴阻断孕期抗病毒用药的利弊,根据知情自愿原则,按照患者是否服用替比夫定,分成替比夫定组(150例)及对照组(100例)。替比夫定组孕妇自孕28周起口服替比夫定600 mg/d,至分娩后42 d止。对照组孕妇则不应用抗病毒药物。检测两组受试者在孕28周和分娩时血清HBV DNA载量;观察替比夫定组孕妇服药后出现的不良反应。两组孕妇的婴儿出生后均接受主、被动联合免疫;在出生6 h内、1月龄和6月龄时肌内注射乙肝疫苗各10 μg,均于出生后6 h内和1月龄时肌肉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各200 IU。检测婴儿出生后6 h内(于主、被动免疫前抽股静脉血)和7月龄血清HBsAg阳性率及HBV DNA载量。 结果服药后分娩前替比夫定组孕妇平均HBV DNA载量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31.07、P < 0.001)。替比夫定组与对照组婴儿出生6 h内血清HBV DNA阳性率(0.00% vs. 17.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27.36、P < 0.001);新生儿7月龄时,替比夫定组HBV DNA载量均低于检测下限,对照组婴儿HBV DNA阳性率为10.00%。经Fisher精确检验,对照组婴儿宫内感染率显著高于替比夫定组(12.00% vs. 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替比夫定组使用随访期间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且该组婴儿未发生出生缺陷。 结论随着分娩前孕妇血清HBV DNA载量升高,HBV宫内感染的危险性增加。肝功能正常、HBsAg及HBeAg双阳性,HBV DNA高载量孕妇孕晚期应用替比夫定抗病毒治疗可显著降低妊娠晚期孕妇血清HBV DNA载量,有效阻断HBV宫内感染,对母婴均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建立流式细胞分析术对精子细胞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HBcAg)定性、定量检测的诊断方法。方法收集62例乙型肝炎患者精液标本,制备成精子细胞单细胞悬液,用荧光标记的小鼠抗HBcAg单克隆抗体与标本细胞充分反应后,应用流式细胞分析术进行定性、定量检测,并制定诊断标准。结果该方法对乙型肝炎患者精子细胞HBcAg定性阳性检出率即敏感度为96.77%,对10例健康对照标本HBcAg定性阴性检出率即特异度为100%,阳性、阴性预测值均为100%,准确度97.22%。该方法精子细胞中HBcAg含量以精子细胞HBcAg指数(SHBcI)表示。乙型肝炎组和对照组SHBcI分别为(5.8777±8.9114)和(0.2800±0.154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高病毒载量(HBV DNA≥106拷贝/ml)组SHBcI明显高于低病毒载量(HBV DNA106拷贝/ml)组;24例拉米夫定治疗者,治疗后SHBcI明显下降,分别为(8.49±5.13)和(4.18±3.17)。结论该方法能够对精子细胞HBcAg定性兼定量进行诊断,该方法建立对于预测乙型肝炎父婴传播以及阻断治疗都将起到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