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联合格列本脲治疗2型糖尿病(T2DM)伴冠脉病变对患者胰岛细胞功能、斑块稳定性及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将西安市北方医院老年病科2013年9月至2015年9月期间收治的96例T2DM伴冠脉病变患者以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8例。给予观察组瑞舒伐他汀联合格列本脲治疗,给予对照组阿托伐他汀联合格列本脲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90 d。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糖、血脂指标[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FPG)、甘油三酯(TG)]、胰岛细胞功能指标[空腹胰岛素(FINS)、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胰岛β细胞功能(HOMA-βF)]、斑块稳定性生物学指标[同型半胱氨酸(Hcy)、血浆粘附分子1(VCAM1)、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及血清炎症因子指标[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lCAM-1)],通过冠脉狭窄程度(Gensini)积分评估治疗效果,并观察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糖和血脂指标、胰岛细胞功能指标、斑块稳定性生物学指标及血清炎症因子指标水平比较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治疗后FPG [(4.37±1.32) mmol/L]、2 hFPG [(7.34±1.40) mmol/L]、TG [(1.34±1.23) mmol/L]明显较低,FINS [(10.03±2.39) mU/L]、HOMA-βF (5.66±0.86)明显较高,HOMA-IR (2.15±1.00)明显较低,Hcy [(11.26±2.64) ng/mL]、VCAM1[(1.71±0.23) nmol/mL]、MMP-9[(1.80±0.21) ng/mL]均明显降低,CRP [(2.44±1.12) mg/L]、TNF-α[(57.43±10.92) ng/L]、IL-6[(61.28±21.22) ng/mL]、slCAM-1[(162.71±43.72)μg/L]均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两组患者治疗后的Gensini积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治疗后观察组的Gensini积分为(19.11±5.22)分,较对照组的(24.49±8.13)分显著降低,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联合格列本脲可有效改善T2DM伴冠脉病变患者胰岛细胞功能、斑块稳定性、炎症因子的相关指标水平,可显著降低冠脉病变程度,且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吡格列酮联合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方法将40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n=20):吡格列酮30mg/d联合胰岛素;对照组(n=20):只应用胰岛素,疗程均为12周。观察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hP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和胰岛素用量。结果两组患者的FBG,2hPBG和HbA1C均得到良好控制;治疗组胰岛素用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吡格列酮联合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能减少胰岛素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二甲双胍联合吡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患者糖脂代谢及胰岛素抵抗的影响。方法对2010年3月至2013年3月云南省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予以二甲双胍治疗,每次250 mg,每日2次,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吡格列酮治疗,吡格列酮每日1次,每次1片。检测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三酰甘油、胰岛素抵抗指数。评价治疗后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总体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2.5%(37/40)比72.5%(29/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三酰甘油、胰岛素抵抗指数显著低于对照组[(6.4±1.2)mmol/L比(7.9±1.2)mmol/L,(9.3±1.4)mmol/L比(10.7±1.5)mmol/L,(1.8±0.4)mmol/L比(2.1±0.4)mmol/L,2.2±0.3比3.5±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二甲双胍联合吡格列酮能明显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糖脂代谢及胰岛素抵抗,且疗效明显优于单纯二甲双胍用药。  相似文献   

4.
Bu S  Guo XH  Yang WY  Lu GZ  Yang ZJ  Ren TT  Gao Y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44):3115-3118
目的 探讨每日两次预混胰岛素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转为每日一次基础胰岛素加口服降糖药的血糖控制情况与人群特征的关系及基础胰岛素的使用剂量.方法 为随机、开放、两中心的平行对照研究,治疗期12周,选择每日注射两次预混胰岛素(加或不加口服降糖药治疗),空腹血糖(FBG)在7.8~16.7 mmol/L,糖化血红蛋白(HbA1c)在7%~10%的2型糖尿病患者80例,随机分至每日注射一次甘精胰岛素加格列美脲3 mg或每日注射两次预混30 R(诺和灵)胰岛索加格列美脲3 mg治疗组,胰岛素剂量每3天调整1次,至目标FBG≤6.0 mmol/L.结果 治疗12周后,甘精胰岛素组和预混胰岛素组的HbA1c均较基线水平显著下降,两组HbA1c下降幅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8%→8.0% vs 8.9%→7.8%,P>0.05).治疗期间,预混胰岛素组低血糖发生频率均显著高于甘精胰岛素组,总低血糖事件分别为123次、57次,经证实的低血糖例次(94 vs 21,χ2=23.692 P=0),其中午餐前低血糖发生尤其显著(64 vs 17,χ2=7.762,P=0.005).甘精胰岛素治疗后HbA1c≤7.5%者达28.2%(11例),剂量为(0.58±0.29)U·kg-1·d-1;HbA1c>8.5%者占23.1%(9例),剂量为(0.66±0.30)U·kg-1·d-1.甘精胰岛素两亚组治疗前HbA1c、糖尿病病程、餐后2 h C肽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8.1±0.8)% vs (9.6%±1.2)%,10年(6.0~14.5年)vs 13年(8~19.5年),餐后C肽:2.5 nmol/L(1.4~3.3 nmol/L)vs 1.4 nmol/L(1.2~2.6 nmol/L),均P<0.05.结论 每日2次预混胰岛素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转为每日1次甘精胰岛素联合口服降糖药治疗可以达到良好的血糖控制,治疗前HbA1c水平、糖尿病病程和餐后2 h C肽水平是影响一次基础胰岛素联合口服降糖药治疗疗效的主要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吡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脂联素、内脂素的影响.方法 对新诊断的49例T2DM患者(T2DM组)和5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采用病例对照及治疗前后自身对照的方法,比较2组治疗前及T2DM组经吡格列酮治疗12周后空腹血清脂联素、内脂素的水平.结果 T2DM组治疗前与对照组相比,脂联素水平下降[(6.4±1.1)mg·L-1 vs (12.3±2.8)mg·L-1,P<0.01],内脂素水平升高[(36.2±10.6)μg·L-1 vs (13.5±9.2)μg·L-1,P<0.01];治疗后T2DM组与治疗前比较,脂联素明显升高[(9.1±1.4)mg·L-1 vs (6.4±1.1)mg·L-1,P<0.05],而内脂素无明显变化[(34.5 ±11.4)μg·L-1 vs (36.2±10.6)μg·L-1,fquP>0.05].结论 吡格列酮治疗可改善T2DM所导致的脂联素水平改变,而对内脂素水平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6.
日的研究消渴丸对大鼠2型糖尿病的治疗作用,并与格列本脲进行对照研究。方法100只雄性SD大鼠,取12只为正常对照组,其余大鼠给予高脂饲料。4周后以链脲佐茵素(STZ)30mg/kgip,将随机血糖≥11.1mmol/L并剔除血糖过高或胰岛素过低的大鼠,按血糖(BG)水平随机分为:模型组,消渴丸高、低剂量组(1、0.5g/kg·d),格列本脲高、低剂量组(1、0.5mg/kg·d),每组12~13只,灌胃给药,连续12w。观察药物对糖尿病大鼠体重、尿量、摄食量、饮水量、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胰岛素(Ins)、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的影响。结亲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BG、HbA1c、HOMA—IR、尿量、摄食量、饮水量显著升高,Ins、体重显著下降。与模型组相比。消渴丸高、低剂量组组和格列本脲高、低剂量组大鼠BG、HbA1c、HOMA—IR、尿量、摄食量、饮水量明显下降,Ins和体重明显升高。与格列本脲组高、低剂量组比较,消渴丸高、低剂量组组大鼠BG、HOMA—IR和HbA1c进一步降低(P〈0.05)。结论消渴丸(1、0.5s/kg·d)灌胃给药对大鼠2型糖尿病有良好的治疗作用,消渴丸的降糖和改善胰岛素抵抗作用优于等量的格列本脲。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格列本脲联合二甲双胍对2型糖尿病(T2DM)患者糖代谢和胰岛素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门诊病人61例,分为格列本脲治疗(格列本脲组,n=32)和格列本脲+二甲双胍治疗(格列本脲+二甲双胍组,n=29),格列本脲组为初诊病人;格列本脲+二甲双胍组在保持平时服用二甲双胍的剂量不变的基础上加用格列本脲。随访24周,每4周根据空腹血糖(FBG)调整剂量,治疗前后做血脂、血糖、胰岛素、C肽测定,并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HbAlc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均P〈0.01)。格列本脲+二甲双胍组治疗后FIns和HOMA-IR较治疗前均有显著降低(均P〈0.05)。结论格列本脲单用或与二甲双胍合用都能有效降低血糖,并没有明显的胰岛β细胞功能损害。但在改善胰岛素抵抗方面,两者联用效果更优。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不同有氧运动方式对2型糖尿病小鼠血糖和血清胰岛素的影响.方法 将40只C57BL/6J小鼠分为4组:正常组(A组),糖尿病游泳1组(B组),糖尿病游泳2组(C组),糖尿病非运动组(D组),每组10只.高脂饲料饲养小鼠4周,B组、C组和D组小鼠一次性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获得糖尿病模型小鼠.B组每日游泳1次,连续游泳90min;C组每日游泳2次,每次45min;B组、C组游泳时间为6周,A组和D组不做游泳运动.血糖仪检测血糖浓度,碘[125I]胰岛素放射免疫分析血清胰岛素的变化.结果 C组血糖浓度明显低于B组和D组[(14.64±2.69)mmol/L,(19.22±3.28)mmol/L,(27.35±2.88)mmol/L,P<0.05];C组血清胰岛素明显低于D组[(36.95±14.66)mU/L,(55.24±18.42) mU/L,P<0.05].结论 每日2次各45 min的有氧运动对改善2型糖尿病小鼠血糖及胰岛素水平具有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西格列汀对需要大剂量胰岛素治疗的老年2型糖尿病(T2DM)患者胰岛素抵抗及血糖波动的影响.方法 100例需要大剂量胰岛素治疗的老年T2DM患者分成两组:西格列汀组应用磷酸西格列汀片,每次100 mg,1次/天,口服;吡格列酮组应用盐酸吡格列酮片,每次15 mg,1次/天,口服.两组均同时应用胰岛素,疗程均为12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24 h葡萄糖曲线下面积(AUC)、血糖变异系数(CV)、空腹C肽(FCP)、餐后2hC肽(2hPCP)、空腹胰高血糖素(PGG)、餐后2h胰高血糖素(2hPGG)、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收缩压(SBP)、舒张压(DBP)、日胰岛素用量(DID)、体质量指数(BMI)、血清CA19-9及血尿酸(BUA)、低血糖发生的频次及药物的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12周后,西格列汀组患者的FPG、2hPG、HbA1c、AUC、CV、PGG、2hPGG、TC、TG、SBP、DBP、DID及BMI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或P<0.01);吡格列酮组患者的FPG、2hPG、HbA1c、AUC、CV及BUA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或P<0.01);西格列汀组患者治疗后的2hPG、HbA1c、AUC、CV、PGG、2hPGG、TC、TG、SBP、DBP、DID及BMI均低于吡格列酮组(均P<0.05),西格列汀组患者治疗后的FCP及2hPCP均高于吡格列酮组(P<0.01);西格列汀组的低血糖发生率低于吡格列酮组(P=0.045).西格列汀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43).结论 与吡格列酮相比,对需要大剂量胰岛素治疗的老年T2DM患者应用西格列汀可以减轻胰岛素抵抗,减少胰岛素剂量,降低低血糖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瑞格列奈或格列吡嗪联合甘精胰岛素治疗对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降糖的疗效及对β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笔者所在医院门诊初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45例,随机分成瑞格列奈组(瑞格列奈+甘精胰岛素,n=23)和格列吡嗪组(格列吡嗪+甘精胰岛素,n=22).结果 两组治疗3个月后餐前和餐后的末梢血糖及HbA1c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结论 瑞格列奈(1 mg,3次/d)联合甘精胰岛素控制餐后血糖、HbA1c和改善胰岛β细胞分泌功能较格列吡嗪(5 mg,1次/d)联合组更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患者分别用门冬胰岛素30注射液及格列苯脲治疗前后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变化。方法选取78例初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成2组,分别给予门冬胰岛素30注射液或格列本脲治疗12周,比较治疗前后血清hs-CRP、甘油三酯(TG)、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胰岛素分泌指数(Homa-B)等的变化。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血清hs-CRP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门冬胰岛素30注射液治疗后血清hs-CRP显著下降(P〈0.05),而格列本脲治疗组下降不显著(P〉0.05);治疗后2组患者TG、HbA1c、2hPG、Homa-B均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hs-CRP较正常人升高,门冬胰岛素注射液能有效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hs-CRP水平。  相似文献   

12.
吴护群  卢汶  张文  张进安 《吉林医学》2012,(27):5899-5900
目的:探讨磺脲类降糖药格列美脲与格列苯脲对2型糖尿病(T2DM)患者胰岛素抵抗和胰岛β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入选2型糖尿病患者45例,随机分为格列美脲组(22例)及格列苯脲组(23例),观察治疗12周后两组患者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PG)、空腹胰岛素(FINS)、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及胰岛素抵抗(HOMA-IR)指数、胰岛素敏感性(HOMA-IS)指数、胰岛β细胞功能(HOMA-β)指数的变化。结果:①两组患者经治疗12周后FPG、2 hPG、HbA1c均明显下降(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治疗后,格列美脲组FINS下降(P<0.05),格列苯脲组FINS无明显变化(P>0.05);③治疗后,格列美脲组HOMA-IR指数明显下降(P<0.05),HOMA-IS指数及HOMA-β指数明显升高(P<0.05),格列苯脲组HOMA指数均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格列美脲与格列苯脲均有良好的降糖作用,但格列美脲可明显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抵抗及胰岛β细胞的功能,优于格列苯脲,是更理想的降糖药物。  相似文献   

13.
瑞格列奈和格列吡嗪对初发2型糖尿病氧化应激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探讨瑞格列奈和格列吡嗪对初发2型糖尿病氧化应激的影响.方法 60例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瑞格列奈组(30例)及格列吡嗪组(30例),服用12周后,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空腹及餐后2 h血糖(FBG,2 h PG)、餐后1 h及2 h胰岛素(1 h Ins,2 h Ins)、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及氧化应激相关指标的变化.结果 两组治疗后FBG及2 h PG、HbA1c均明显下降(均P<0.05).与格列吡嗪组比较,瑞格列奈组2 h PG明显下降(P<0.05),1 h Ins明显升高(P<0.05).格列吡嗪组治疗后2 hIns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而瑞格列奈组无明显变化.瑞格列奈组治疗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明显上升,丙二醛(MDA)水平显著下降(均P<0.01),而格列吡嗪组无明显变化.结论 瑞格列奈可改善胰岛素早期分泌时相,更好地控制餐后血糖,并具有抗氧化能力,通过抑制氧化应激反应而对T2DM患者有额外的益处.  相似文献   

14.
黄仲娴  黄德仁 《吉林医学》2013,(35):7387-7388
目的:探讨胰岛素增敏剂吡格列酮联合含磺脲类药物及中药方剂的消渴丸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初诊2型糖尿病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两组在控制饮食及运动的基础上,治疗组给予吡格列酮30 mg,1次/d,消渴丸5丸/次,3次/d,餐前半小时服;对照组给予吡格列酮30 mg,1次/d,格列本脲2.5 mg/次,3次/d,餐前半小时服,根据血糖水平调整药物剂量,疗程为3个月。治疗前、治疗后检查糖化血红蛋白、血糖、血脂、体重等相关参数。结果:治疗组空腹血糖(FBG)、餐后两小时血糖(2 h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与对照组比较明显下降(P<0.05)。两组体重指数、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吡格列酮、消渴丸治疗作用上有明显的协同作用,并能尽显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互补作用,能显著降低患者的胰岛素抵抗,是有效的、合理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促动力药物红霉素对2型糖尿患者餐后血糖和胰岛素水平的影响。方法:12例2型糖尿病患者在2天内进食前分别给予安慰剂或200mg红霉素,连续测定患者进食后4小时内的血糖和胰岛素水平。结果:进食后第1小时,红霉素组餐后血糖水平显著高于安慰剂组(P<0.05);红霉素组餐后胰岛素平均峰值(144±28mU/L),显著高于安慰剂组(96±13mU/L)(P<0.05)。结论:促动力药物红霉素可能增加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血糖水平和胰岛素水平,血糖升高水平和胰岛素水平的不一致可能影响患者的血糖水平,从而影响2型糖尿患者餐后血糖的控制。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精蛋白锌重组赖脯胰岛素混合注射液(25R)联合吡格列酮治疗2型糖尿病(T2DM)的临床疗效。方法根据治疗方法将我院102例T2DM患者分为两组各51例,对照组给予精蛋白锌重组赖脯胰岛素混合注射液(25R)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吡格列酮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含量和餐后2h的平均血糖以及治疗前后HbA1c和胰岛素用量。结果治疗后,治疗组的空腹血糖含量和餐后2h平均血糖均显著低于对照组,HbA1c和胰岛素治疗用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精蛋白锌重组赖脯胰岛素混合注射液(25R)联合吡格列酮治疗T2DM能显著降低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门冬胰岛素(IAsp)和可溶性人胰岛素(HI)分别联合中性鱼精蛋白胰岛素(NPH)在糖尿病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220例来自全国5家医院的1型(T1DM)或2型糖尿病(T2DM)患者按1:1的比例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接受IAsp或HI联合NPH治疗.以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h P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及低血糖事件作为评价指标.结果 IAsp/NPH组[(14.6±5.3)mmol/L比(8.4±4.1)nunol/L]较HI/NPH组治疗后2 h PPG改善更为显著[(14.9±3.9)mmol/L比(10.6±3.5)mmoL/L,P<0.05],且达标率分别为50.0%、25.5%(P<0.01).治疗后IAsp/NPH组[(9.3±1.4)%比(7.7±1.3)%]和HI/NPH组[(9.2±1.2)%比(7.7±1.2)%]HbA1c明显下降,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37).达标率分别为24.5%和14.5%(P<0.05).在Imp/NPH组未见严重低血糖事件和其他不良事件,且夜间低血糖发生率更低(IAsp/NPH:3%,HI/NPH:4%).IAap/NPH组与HI/NPH组患者胰岛素日均剂量分别是0.60/0.23 IU/kg和0.65/0.24 IU/kg.结论 IAsp联合NPH能更好地控制餐后血糖,提高患者血糖达标率且不增加夜间低血糖和不良事件的风险.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对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联合应用甘精胰岛素、那格列奈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65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组,33例实验组患者联合应用甘精胰岛素、那格列奈治疗,32例对照组患者单纯应用那格列奈治疗,比较2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后,实验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AUCg、HbA 1c、空腹胰岛素、餐后2 h胰岛素水平分别为(5.92±1.23)mmol/L、(8.55±2.69)mmol/L、(18.92±3.12)、(5.21±1.04)%、(5.78±0.65)mU/L、(29.32±3.21)mU/L,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联合应用甘精胰岛素、那格列奈治疗,效果满意,值得进一步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很多2型糖尿病患者经过治疗后的糖化血红蛋白A1C(A1C),都没达到或维持在美国糖尿病协会(ADA)推荐的治疗标准内。在这项多中心双盲试验中,我们以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受试者,他们通过饮食和运动疗法无法将血糖控制在理想水平(A1C7%~12%之间)。试验的目的是比较格列本脲/二甲双胍混合成分药物治疗和单药物治疗的差别。方法 病人(n=486)被随机分为3组,分别服用格列本脲/二甲双胍(1.25/250mg)、二甲双胍(500mg)和格列本脲(2.5mg)。16周之后,测定血A1C、空腹血糖、血果糖胺、血脂和体重,以及标准餐后两小时血糖。结果格列本脲/二甲双胍组A1C较基础值下降2.27%,和二甲双胍组(1.53%)与格列本脲组(1.90%)相比有显著差别(P=0.0003)。与单一药物组相比,混合组还明显降低了受试者的空腹血糖及餐后两小时血糖浓度。格列本脲/二甲双胍组(3.7/735mg)最后的平均剂量也比二甲双胍组(1796mg)或格列本脲组(7.6mg)低。结论 以格列本脲/二甲双胍为主的一线治疗方案,可以更好地控制血糖,并使患者在服用更少药物的情况下达到ADA推荐的治疗标准。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究格列苯脲联合胰岛素治疗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的疗效及对糖化血红蛋白和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 本探究研究对象为2020年12月~2021年12月于我院治疗的80例妊娠期糖尿病患者,数字随机法分为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前者采用格列苯脲联合胰岛素治疗,后者只采用胰岛素治疗。比较治疗3个月后血糖控制情况,并记录治疗期间胰岛素用量以及血糖达标时间,详细记录患者围产期各项妊娠并发症以及剖宫产的发生率并比较两组产妇的妊娠结局;结果 观察组胰岛素用量显著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FBG)、餐后2小时血糖(2hPBG)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均显著降低,且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孕妇围产期妊娠期高血压(妊高症)、胎膜早破、羊水过多、产程延长、剖宫产发生率无差异(P>0.05);观察组新生儿低血糖症、早产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格列苯脲联合胰岛素治疗妊娠期糖尿病相较于单独使用胰岛素治疗能够降低胰岛素日用量,血糖控制效果更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