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目的 探讨婴儿室间隔缺损外科治疗适应症、手术技巧和围手术期处理要点。方法  2 0 0 1年 7月至2 0 0 3年 6月本院连续治疗 189例婴儿室间隔缺损。患儿月龄 2~ 12月 (7.2± 3.7月 ) ,体重 2 .5~ 11.0kg(6 .1± 1.7kg) ,其中室间隔缺损位于膜周部 14 1例 ,肺瓣下 4 7例 ,膜周干下型 1例。结果 术后死亡 1例 ,死亡率0 .5 3% ,死亡原因为肺动脉高压危象。围手术期并发肺部感染 17例 ,肺动脉高压危象 6例 ,心律失常 5例 ,低心排、肺水肿 2例 ,少量残余分流 2例。对 188例存活患儿随访 2~ 4 8月 ,患儿生长发育良好 ,体重增加 ,呼吸道感染明显减少 ,无远期死亡。结论 婴儿室间隔缺损的手术治疗安全 ,效果良好。正确掌握手术时机 ,加强围手术期处理 ,提高手术技巧是手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①目的探讨体质量5 kg以下<6个月小婴儿室间隔缺损(VSD)的外科治疗和围术期处理方法,为临床提供理论依据.②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体质量5 kg以下小婴儿(<6个月)行室间隔缺损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5例,女20例,体质量<5.0 kg,平均(4.1±0.8)kg,年龄27~182 d,平均(131±17)d.所有病儿均易发生呼吸道感染,伴有肺动脉高压,其中膜周型VSD者20例,嵴内型VSD者1例,肺动脉瓣下VSD者12例,多发VSD者2例,VSD直径8~25 mm,均在全麻体外循环下手术治疗.③结果术后早期死亡1例;出现并发症者13例,其中肺不张8例,低心排综合征2例,心律失常2例,胸腔积液1例,均经过治疗后痊愈出院.④结论只要把握好手术时机,掌握恰当的手术技术,完善围术期处理,体质量5 kg以下小婴儿(<6个月)室间隔缺损的外科治疗可以取得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马周瑞  杨应南  李亚雄  陈智豫  郑世营 《医学综述》2009,15(5):799-800,F0003
目的探讨婴儿心室间隔缺损(VSD)外科治疗适应证、手术技术及围术期管理要点。方法作者回顾总结昆明市延安医院1997年1月至2007年9月255例婴儿VSD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及随访情况。本组患儿年龄28d至12个月(平均9.7个月),体质量4~10kg(平均7.24kg),均在全身麻醉浅低温体外循环下手术,其中膜周部VSD219例、干下型VSD19例、肌部VSD6例、混合型11例。全组补片修复242例,直接缝合13例。结果全组围术期死亡13例,重要并发症13例,术后平均住院时间11d,出院时心功能和健康情况良好。结论婴儿VSD手术治疗效果良好;VSD如对心肺功能已造成损害或预计缺损难以自行闭合者均应在婴儿期手术修复;术中心肌保护及术后围术期管理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4.
谭程  邓明彬  于风旭 《四川医学》2007,28(8):911-912
目的探讨低体重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时机、手术方法、体外循环管理和术后处理。方法总结我院2003年1月至2006年12月共实施10kg以下婴幼儿先心病体外循环(CPB)手术39例的外科治疗情况。结果全组39例患儿均在体外循环心内直视下行一期根治性手术,死亡3例,病死率7.69%。结论婴幼儿先心病应掌握好手术适应证及手术时机,手术操作熟练,重视体外循环管理、围手术期处理,可取得满意的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5.
10 kg以下婴幼儿室间隔缺损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10 kg以下婴幼儿室间隔缺损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83例10 kg以下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患儿均在全麻低温体外循环下行一期矫治术。结果:本组无病死,并发肺炎22例,心律失常3例,气胸2例,低心排1例,残余分流1例。结论:反复肺炎和肺动脉高压的室间隔缺损婴儿应尽早手术。选择适当的手术时机,合理有效的围术期治疗,可提高治疗成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婴儿大型室间隔缺损(VSD)合并肺动脉高压的外科治疗经验,探讨早期手术时机、适应证和围手术期处理问题。方法对婴儿大型VSD合并肺动脉高压60例(VSD膜周型46例,肺动脉瓣下型14例),均在全麻及体外循环下行一期根治术。结果术后无死亡,所有患儿均痊愈出院。随访所有患儿活动量和生长发育改善,呼吸道感染明显减少,无后遗症。结论早期手术治疗可提高和改善婴儿大型VSD多合并肺动脉高压的治疗效果和预后,完善围手术期管理是降低并发症、减少病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张峰  丁力  金丹群 《安徽医学》2007,28(1):48-49
目的总结6个月以下小婴儿室间隔缺损(VSD)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PH)围术期处理的经验。方法2004年3月~2005年10月,我院收治6个月以下VSD合并重度PH患儿20例,体重4.5~7.5kg,年龄2~5.5个月,全组均在体外循环下心内直视手术。结果肺部感染11例,1例气胸,心律失常4例,多器官功能不全2例,死亡2例。结论小婴儿VSD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术后肺部并发症最常见,合理有效的治疗可获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低体重耍儿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的外科治疗适应证、手术技术及围手术处理。方法:2001年11月~2004年10月手术治疗15例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婴儿。体重5~8kg。室间隔缺损均为单发,其中膜周型10例,肌部型2例,干下型3例。术前均合并中度以上肺动脉高压。全组均在全麻低温体外循环下行室间隔缺损修补术。结果:手术成功14例,死亡1例,死亡率6.67%。结论:反复伴有肺炎、心衰及合并肺动脉高压的婴儿。经内科治疗无效时应及时手术治疗。术前的营养支持,术中的精细操作以及术后正性肌力药物和肺血管扩张剂前列腺素E1的合理使用,注重呼吸道的管理和出入量调整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9.
李岱  杜爱民  高妍 《吉林医学》2007,28(8):1012-1013
目的:总结婴幼儿室间隔缺损外科治疗的临床经验。方法:2000年10月~2006年11月,在全麻、中度低温体外循环下完成心内直视室间隔缺损修补手术48例。患儿年龄6个月~3岁,平均(12.6±4.5)个月;体重5.5~18kg,平均体重(9.2±2.3)kg。合并房间隔缺损(ASD)7例,动脉导管未闭(PDA)5例,同时合并ASD及PDA4例。结果:术后并发低心排5例,心律失常6例,肺不张3例,经治疗均痊愈出院。结论:随着体外循环和外科技术的提高,婴幼儿室间隔缺损手术治疗安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本文探讨婴儿室间隔缺损的外科治疗,包括手术适应症,手术技术特点以及围术期处理要点。方法:回顾总结作者自1999年1月至2001年9月,连续16例婴儿室间隔缺损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患儿年龄1-12月,平均9个月,体重4-10kg,平均7kg,全组手术在体外循环下进行,术中见室间隔缺损位于膜周部11例,肺动脉瓣下4例,膜周干下混合型1例,7例补片修复,9例,直接缝合,结果:全组死亡1例,其余心功能和健康状况恢复良好。结论:婴儿室间隔缺损的手术治疗安全,效果良好,作者认为室间隔缺损对心肺和健康已造成损害以及临床估计缺损难以自愈的患儿均应在婴儿期手术修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67例右室双腔并发室间隔缺损的治疗方法。方法:对67例右室双腔并发室间隔缺损进行根治手术,术中、术后测量其右心室-肺动脉压差。结果:全组手术死亡2例,手术死亡率3%。死亡原因:严重低心排血量综合征1例,发生室性心律失常1例。痊愈患者分别随访3~12个月,所有患者均无室间隔残余分流,右室-肺动脉压差小于20mmHg。结论:行右室双腔并发室间隔缺损手术患儿年龄应适当减小,虽然低心排血量综合征已不是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术后并发症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但在该类手术中仍应引起重视。术中处理重点应为正确处理室间隔缺损和右室肥厚肌束。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左向右分流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术时年龄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对室间隔缺损(室缺)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全肺循环阻力增加)的40例患儿,用心导管的方法进行术前、术后1周内及术后5~7年的心脏血流动力学随访测定。56果:≤2岁组与>2岁组比较,肺动脉/主动脉收缩压比值(Pp/Ps)及阻力之比值(Rp/Rs)和全肺阻力(PVR)及肺小动脉阻力(PAR)差弄有显著性意义,P<0.01。≤2岁组随访中血流动力学参数完全恢复正常,而>2岁纽则Pp/Ps、Rp/Rs接近正常,肺血管阻力未完全恢复至正常。结论:室缺合并重度肺高压要获得良好的远期疗效,消除肺血管病变的关键是年龄,早期予以手术治疗是根本的选择。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婴幼儿室间隔缺损程度与血浆脑钠肽(BNP)水平的关系。方法:应用ELA SA测定60例正常婴幼儿(不包括新生儿)血浆BNP水平,分析血浆BNP水平在婴儿及幼儿有无年龄差异,同时测定68例室间隔缺损患儿血浆BNP水平并分析其与室间隔缺损大小的相关性。结果:血浆BNP水平正常婴儿及幼儿分别为18.46±14.08 pg/m l,17.70±12.28pg/m l,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t=0.222,P>0.05),婴幼儿无年龄差异,血浆BNP水平随缺损的增大呈逐渐增高趋势,小型(<0.5cm)及大中型(≥0.5cm)缺损患儿的血浆BNP水平的均值分别为31.87±15.30 pg/m l,65.12±44.78pg/m l,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F=36.03,P<0.001)。室间隔缺损患儿血浆BNP水平与室间隔缺损大小具有明显的相关性(r=0.664,P<0.001),并设定BNP临界值,计算其灵敏度及特异度,结果发现最佳灵敏度及特异度的BNP水平是30~35 pg/m l。结论:血浆BNP水平与室间隔缺损的严重程度有显著相关性。选定恰当的BNP临界值可为室间隔缺损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及为患儿长期随访提供一个客观的生化参数。  相似文献   

14.
经胸超声指引下经导管关闭儿童膜周部室间隔缺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儿童膜周部室间隔缺损(ventricu lar septal defects,V SD)经导管介入治疗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方法:2002年9月至2005年12月,共89例膜周部室间隔缺损患儿接受了经导管介入治疗。男47例,女42例;平均年龄(6.4±3.9)岁(1~18岁),体重(22±11)kg(9~78 kg)。其中1例合并动脉导管未闭,6例为外科术后V SD残余瘘(3例为法洛四联症术后V SD残余瘘,3例为V SD术后残余瘘)。经胸超声心动图(transthoracic echocard iography,TTE)提示,V SD的平均直径(4.3±1.5)mm(2~8.5 mm)。所有患儿在X线透视及经胸超声监测下通过建立股动静脉轨道,经右心系统释放封堵器,并分别于术后1、3、6、12个月进行超声心动图、心电图、X线片随访评价。结果:85例患儿封堵器置入成功,技术成功率为95.5%。无死亡病例。术后即刻超声及造影显示,微量残余分流12例,9例微量残余分流于术后24h复查超声时消失,3例微量残余分流于术后6个月复查超声时消失。1例发生严重心律失常致抽搐,2例发生溶血,2例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1例左前分支传导阻滞,3例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经激素治疗3~7d后均恢复正常。患儿接受了平均9个月的随访(1~36个月),随访中无封堵器移位,无瓣膜损伤等并发症。结论:经导管介入方法关闭儿童膜周部室间隔缺损具有较高的安全性,近期效果良好。经胸超声心动图在指引小儿V SD介入封堵中可避免全身麻醉和气管插管,缩短手术时间,是完全可行和安全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低体质量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的嗣术期治疗体会。方法回顾总结2006年1月—2011年1月320例体质量≤10kg的先天性心脏病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婴幼儿嗣术期治疗情况。结果所有患儿均行手术治疗,围手术期死亡6例,病死率1.88%:死亡原因:低心排综合征3例,肺动脉高压危象2例,恶性心律失常1例。术后随访复查心脏彩色超声,肺动脉压力明显下降。结论及时的手术治疗充分的围术期处理、加强术后监护是低体质量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12kg以下小儿危重先天性心脏病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12 kg以下低体重小儿危重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外科治疗的手术时机、手术技术和围术期处理。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1999年5月~2004年10月手术纠治32例体重在12 kg以下危重先心病患儿临床资料。包括室间隔缺损伴肺动脉高压、法洛四联症、房间隔缺损伴肺动脉瓣狭窄、动脉导管未闭等。结果: 手术死亡2例,病死率6.3%,其余均治愈出院。术后平均机械通气(18±8.6) h,平均重症监护(4.5±1.5)天。随访2个月~2年,生存患儿心功能显著改善,生长发育明显加快。结论: 随着小儿心脏外科技术的发展和完善,低体重危重先心病患儿的外科治疗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小儿复合型先天性心脏病经导管介入治疗的方法及疗效。方法:1994年3月至2003年12月适合经导管介入治疗的复合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15例,肺动脉瓣狭窄(PS)伴房间隔缺损(A SD)或动脉导管未闭(PDA)者,先行PS瓣膜成形术,再堵塞A SD或PDA;主动脉缩窄(COA)伴PDA者,先行COA血管成形术,4~15个月后再行PDA堵塞术;主动脉瓣狭窄(A S)伴PDA者,先行瓣膜成形术,再行PDA堵塞;室间隔缺损(V SD)伴PDA采用弹簧圈封堵。结果:15例患者经导管介入治疗均获成功。除2例PDA术后即刻有少量紊流,余均无残漏。随访(3.57±2.61)年,跨瓣(或跨缩窄段)压差经超声心动图或导管测压除A S外均正常。围术期机械性溶血、弹簧圈脱落和动脉栓塞各1例。结论:复合型先天性心脏病经导管介入治疗只要恰当掌握指征,操作规范,可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对合并A S者,适应证的掌握及球囊大小的选择需进一步摸索。  相似文献   

18.
婴幼儿危重先心病急诊手术价值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婴幼儿危重先天性心脏病急诊手术的必要性及提高手术疗效的措施。方法:收集婴幼儿危重先心病32例的急诊手术资料,其中男18例,女14例,患儿术前有反复肺炎心衰史或持续缺氧发作。动脉导管未闭(PDA)并肺动脉高压4例,室间隔缺损(VSD)7例,VSD伴肺动脉高压6例,VSD合并房间隔缺损4例,VSD合并PDA3例,严重肺动脉狭窄合并PDA、房间隔缺损1例,PDA并肺高压术后导管再通假性动脉瘤形成1例,法洛四联症6例.均行急诊手术治疗。结果:术后并发气胸2例,呼吸机相关性肺炎3例,拔管后再插管7例,乳糜胸并导管再通假性动脉瘤形成1例。全组病例均痊愈。结论:婴幼儿危重先心病急诊手术效果较好。合理的围术期管理、合适的体外循环方法及手术方案是提高手术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国产双盘型室间隔缺损封堵器治疗室间隔缺损(VSD)的远期随访效果。方法:分析2003年9月至2007年3月间应用国产双盘状封堵器治疗的先心病室间隔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队列研究。出院前、术后1、3、6、12个月和1、2、3年定期复查心电图、心脏超声和胸部X片。结果:共有116例先心病室间隔缺损患者接受封堵治疗,年龄2.5~48(18.6±9.2)岁,体重8~66(28.6±16.2)kg。术中心室造影测量VSD大小为2.3~15.7(6.90±2.76)mm。植入封堵器直径为4~20mm。116例中,112例患者封堵成功,成功率96.8%。术后3个月随访86例,6个月随访72例,1年随访62例,2年随访42例,3年随访26例。随访超声心动图检查显示112例封堵器位置良好,形态正常,无血栓形成。随访期间无感染性心内膜炎、血栓栓塞和溶血等并发症。结论:国产双盘状封堵器治疗室间隔缺损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介入治疗方法,操作简便,成功率高,近期和远期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