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对老年重症心衰患者的营养护理效果进行分析,为老年重症患者营养护理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对93例老年重症心衰患者的营养现状进行测评,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46例,实验组47例,对照组对心衰患者采取常规护理,实验组采取全程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的营养不良情况、白蛋白指标以及病死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实验组进行全程营养干预后血清白蛋白指标比护理前上升(P<0.05),对照组血清白蛋白前后没有什么变化,实验组在护理后营养不良发生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营养护理干预能够有效的提高老年重症心衰患者的营养,加速患者的康复,减少再次住院和病死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老年重症心衰患者的营养护理效果进行分析,为老年重症患者营养护理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对93例老年重症心衰患者的营养现状进行测评,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46例,实验组47例,对照组对心衰患者采取常规护理,实验组采取全程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的营养不良情况、白蛋白指标以及病死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实验组进行全程营养干预后血清白蛋白指标比护理前上升(P0.05),对照组血清白蛋白前后没有什么变化,实验组在护理后营养不良发生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营养护理干预能够有效的提高老年重症心衰患者的营养,加速患者的康复,减少再次住院和病死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神经内科重症患者在肠内营养(EEN)的护理方案方面进行分析。方法对我院收治的60例重症患者进行研究,依照住院号通过随机数表法进行分组,每组30例,对照组当中通过常规方式进行治疗及护理,实验组当中通过综合护理干预进行治疗,对治疗效果和并发症出现的情况进行分析。结果通过分析实验组并发症情况发生率的情况,可以发现实验组和对照组相比发生率明显较低P0.05。结论通过临床外科重症患者进行肠内营养支持的治疗,对肠内营养的顺利实施是非常有利的,能够让患者的生命质量大幅度提高,值得在临床中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4.
神经外科危重患者容易发生营养不良,尤其较长时间昏迷的危重症患者的营养状况可进一步恶化,导致营养不良发生率明显增高,严重影响疾病的预后。我院2004年10月至2007年10月对32例神经外科危重患者采用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与传统延迟肠内营养支持进行比较研究,观察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患者营养不良发生率的影响,探讨早期肠内营养治疗是否能够改善神经外科危重患者的近期预后。  相似文献   

5.
鲁玲 《中国医药导报》2013,10(18):131-134
目的了解社区护士对糖尿病患者进行营养健康教育后的成效,为进一步制定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问卷调查和实验室检测的方法,随机抽取2型糖尿病患者160例,分成两组,实验组60例,对照组100例,实验组糖尿病患者由社区护士进行为期2年的营养健康教育干预,对照组不采取任何干预措施。比较干预后两组营养健康知识调查问卷得分及各实验室检测指标。结果实验组营养健康知识调查问卷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生理指标:两组体重、体重指数、空腹血糖、三酰甘油、餐后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优于对照组;营养素指标:两组能量、维生素A、维生素B1、维生素B6、维生素B12、烟酸、叶酸、维生素D、磷、钾、锌、硒、铜和生物素等16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摄入量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社区护士对糖尿病患者的营养健康教育方式卓有成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和护理在神经外科重症患者治疗过程中的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2012年我院神经外科重症患者33例,全部患者在伤后48h、肠鸣音恢复、无消化道出血的情况下给予鼻饲饮食,同时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对患者治疗情况进行观察。结果:患者均未发生营养不良情况,在整个肠内营养支持过程出现严重腹泻2例,轻度腹泻3例,上消化道出血1例,全部并发症患者给予针对性处理措施后好转。33例患者死亡5例。结论:对于神经外科重症患者给予早期肠内营养支持不仅能改善患者的营养状态,而且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在早期肠内营养支持中还需要注意相关的护理措施,减少不良事件对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选择合适恰当的肠内营养输注方法,降低肠内营养并发症的发生率。方法选取在我院ICU进行肠内营养超过5 d的78例危重病人,将其随机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鼻胃管持续加温少量泵入肠内营养液,对照组采用分次定量鼻饲方法,比较两组相关性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结论持续加温少量泵入肠内营养液,可降低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临床护理路径在PICC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科室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的208例初次行PICC的住院患者,实验组104例,对照组104例,实验组护士采用临床护理路径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教育;对照组护士采用传统的口头宣教方式。结果二组患者4个月内PICC并发症发生率、护理满意度、PICC相关知识达标率的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将临床护理路径应用于PICC健康教育能降低置管4个月内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护理满意度、PICC相关知识达标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营养风险筛查(NRS 2002)在骨肉瘤化疗患者营养管理中的应用价值,为规范骨肉瘤患者营养评估、降低营养不良风险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采用AP(阿霉素+顺铂)方案进行化疗的骨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2014年4月至2015年3月采取AP方案化疗的患者38例为对照组,肿瘤患者生活质量(QOL)评分的食欲评分≤3分时给予营养干预;2015年4月至2016年3月采取AP方案化疗的患者44例为观察组,通过NRS 2002动态评估,对评分≥3分的患者给予营养干预,比较两组患者营养不良风险阳性结果率、营养不良发生率和因此终止化疗的发生率.结果 两组患者筛查出存在营养风险的阳性结果率、住院期间营养不良发生率、因营养状况致化疗终止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结论 NRS 2002在骨肉瘤化疗患者营养管理中的应用具有较好的敏感性,能够及时筛查出具有营养不良风险的患者,从而降低患者营养不良的发生率,提高患者对化疗的耐受性和化疗计划完成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营养评价和营养支持的研究现状。方法:现选取2015年5月-2016年5月我院收治的肝硬化患者共104例,根据患者营养参数指标测量结果以及营养风险评估结果将患者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为营养不良患者,对照组为营养正常患者,对比实验组和对照组营养参数的指标差异。结果:104例肝硬化患者存在营养不良现象的人数为90例、无营养不良现象人数为14例,营养不良发生率为86.53%,检测结果证实,存在营养不良风险;实验组各项营养参数治疗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明显,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硬化患者存在营养不良风险,应对患者给予有效的营养支持。  相似文献   

11.
肝硬化肝移植患者营养状况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调查肝硬化肝移植患者术前的营养状况,并对术前不同营养状况患者的术后恢复进行分析,以了解术前营养状况对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80例肝硬化肝移植患者术前进行营养评价及Child分级,观察术后不同营养状况患者各项指标恢复情况及术后肠内营养的耐受情况,并比较经口饮食的开放时间。结果80例肝硬化肝移植患者术前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发现营养不良发生数为8例(占10%),而主观全面评价方法(subjective global assessment,SGA)方法评价发现营养不良发生数为60例(占7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无营养不良者为16.7%,中度营养不良者为50%,重度营养不良者为53.8%。7例死亡病例均属中度以上营养不良,Child均为C级。术后患者血糖、甘油三酯均较术前有所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肝硬化患者营养不良的发生率极高,不能用传统的BMI对肝硬化患者进行营养评价,术前营养不良严重影响肝移植患者术后的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及术后的恢复。术前正确评价患者的营养状况,并给予营养干预,术后尽早肠内营养支持对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有重要意义,且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2.
李燕玲 《华夏医学》2005,18(5):701-703
目的:探讨急危重患者在肠外营养实施过程中用单瓶输注法和混合输注法两种不同输注方式的效果。方法:抽取我科40例急危重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20例,A组为实验组,即用混合输注法行肠外营养支持;B组为对照组,即用单瓶输注法行肠外营养支持,观察比较使用两种方法的效果差异。结果:A组患者营养状态良好,行机械通气的患者中无1例发生撤机困难。B组有2例发生皮肤严重感染,行机械通气的患者中有2例发生对呼吸机依赖,撤机困难。结论:用混合输注法对急危重患者行肠外营养支持效果明显好于用单瓶输注法行肠外营养支持。用混合输注法行肠外营养支持能保证患者最大限度地利用各种营养素,更符合患者的生理功能,减少了污染机会、医疗费用及护理工作量,是目前医院或家庭中进行肠外营养治疗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联合肠外营养支持在结直肠癌患者术后改善营养不良、提高免疫力的临床研究。方法收集2014年1月~2017年12月间在本院确诊且行手术治疗的结直肠癌患者40例,使用随机抽签的方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0例,实验组患者采用早期肠内联合肠外营养支持方案,对照组采用全肠外营养支持方案,对两组的术后营养学指标、免疫指标和炎症指标等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术后7 d实验组营养指标水平和免疫指标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炎症指标水平CRP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结直肠癌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联合肠外营养支持方案能够快速改善患者营养不良,提高免疫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术前肝门部胆管癌患者发生营养不良的比例,分析营养不良的相关因素及营养不良与肝门部胆管癌术后并发症的关系。 方法 选取山西医科大学附属人民医院普外科在2000年1月1日—2015年1月1日期间收治的可根治性切除的53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术前根据患者主观营养评估法(PG-SGA)评分分为营养良好组(PG-SGA<3分)及营养不良组(PG-SGA≥4分),应用χ2检验分析临床资料及营养不良与术后并发症之间的关系。 结果 通过PG-SGA营养评估,29例(54.7%)肝门部胆管癌患者术前存在营养不良,其发生营养不良与年龄、黄疸持续时间、13C-美沙西丁呼气试验肝功能分级和TNM分期等因素有关,P均<0.05;而与患者性别、肿瘤Bismuth-Corlett分型、BMI、术前白蛋白、肝功能Child分级等因素无关,P均>0.05。术前存在营养不良未能进行营养治疗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高于营养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01,P=0.040),而术前存在营养不良同时进行营养治疗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与营养良好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38,P=0.508)。 结论 肝门部胆管癌患者中术前发生营养不良的比例极高,对营养不良患者围手术期给予营养治疗能够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应用鼻肠管早期肠内营养辅以肠外营养对腹部术后患者的的可行性、安全性及临床效果。方法:将82例腹部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41例,实验组留置鼻肠管,于术后12h后实施早期肠内营养辅以肠外营养;对照组留置鼻胃管,以肠外营养为主,等肠蠕动恢复后给予肠内营养支持。观察两组生活指标、生化指标、胃肠道恢复时间、早期下床活动时间及并发症等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观察期间无死亡、无严重并发症及营养代谢障碍,营养支持后7d血清蛋白呈上升趋势,但两组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血糖均较营养支持前下降,两组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比对照组明显降低、肠蠕动恢复及下床活动时间明显缩短(均P<0.05)。结论:腹部术后鼻肠管早期肠内营养辅以场外营养能够较好的满足患者代谢需要,改善肠道功能,纠正代谢紊乱,减轻患者胃肠不耐受症状,促进患者早期下床活动,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胸腔镜下肺大疱切除术实施专科化管理的成效。方法:在手术设备、环境、人员相对固定的前提下,选择60例采用"专科性定人参与"方式配合的胸腔镜下肺大疱切除术为实验组,选择60例采用传统的"随意性全面参与"方式配合的同种手术为对照组。分别对两组平均每台手术时间、手术医师对护士配合满意度、胸腔镜设备使用熟练度、胸腔镜器械清洗合格率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平均每台手术时间为(2.76±0.23)h,对照组为(3.19±0.62)h;实验组手术医师对护士配合满意度为95.56%,对照组为66.11%;实验组胸腔镜设备使用熟练度为97.5%,对照组为81.67%;实验组器械清洗合格率为100%,对照组为86.67%;上述指标两组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胸腔镜下肺大疱切除术实施专科化管理可明显提高手术室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利于器械保养,延长器械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足量家庭肠内营养支持对食管癌术后管饲患者的BMI、营养不良发生率、术后体重下降及营养指标的影响,以及评价该方法的效果。方法:对照组:选取我院2018年1月-2018年12月常规术后家庭肠内营养宣教的食管癌管饲患者136例为对照组,干预组:选取我院2019年1月-2019年12月常规术后家庭肠内营养宣教+营养食谱干预的食管癌管饲患者146例作为干预组。研究对象均为家庭肠内营养管饲患者。比较两组患者在营养干预前后体重、BMI、营养不良发生率、体重丢失情况及营养指标的变化。结果:出院时,对照组和干预组在体重、BMI和营养不良发生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营养指标中总蛋白、白蛋白、淋巴细胞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营养干预3周后,干预组体重、BMI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营养不良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与对照组相比,3周后体重丢失和BMI变化值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营养指标相比,干预组总蛋白、前白蛋白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白蛋白略微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个体化的肠内营养能够为食管癌术后管饲患者提供足够的营养支持,可以明显预防术后体重丢失,降低术后营养不良发生风险,改善术后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体液分布及其与营养状况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MHD患者80例,并选择同期健康体检人群48名作为对照组,进行人体测量[身高(H)、体重(Wt)等]、血生化检测,采用生物电阻抗法测定全身总液体量(TBF)、细胞外液(ECF)、细胞内液(ICF),计算ICF/Wt、ICF/TBF、ICF...  相似文献   

19.
陈世明 《河北医学》2012,18(7):893-895
目的:研究肠内外联合营养支持对急性重症脑卒中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60例急性重症脑卒中患者,随机分成A、B、C三组,A组予肠内营养支持,B组予肠外营养支持,C组予肠内外联合营养支持治疗.比较3组患者营养状况、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肠内外联合营养支持患者白蛋白和血红蛋白水平升高较单纯肠内营养支持及肠外营养支持明显,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肠内外联合营养支持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15.00%明显低于单纯肠内营养组25.00%及肠外营养组50.00%,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15,p<0.05).结论:肠内外联合营养支持能有效改善急性重症脑卒中患者营养状况,降低患者感染及胃肠道并发症发生率,明显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调查终末期肾脏病接受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的营养不良发生率,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3年1月间在温州市中心医院血透室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86例终末期肾脏病患者,采用改良定量主观整体评估表(MQSGA)评价MHD患者营养状况,根据MQSGA评分(〉10分者判为营养不良)将患者分为营养正常组与营养不良组,并采用t检验或x2检验比较营养正常组与营养不良组患者问临床指标包括年龄、性别、透析龄、体重指数、血红蛋白(Hb)、白蛋白(Alb)、血肌酐(Scr)、血尿素氮(BUN)、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差异。结果86例MHD患者中,有42例患者MQSGA评分≤10分,纳入营养正常组;11~20分者有42例,21~35者有2例,共44例纳入营养不良组,营养不良发生率为51.16%,重度营养不良发生率为2.33%;营养正常组与营养不良组的年龄、Kt/v、Alb、hs—CRP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在性别、透析龄、体重指数、血红蛋白、血肌酐、血尿素氮、胆固醇、甘油三酯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HD患者营养不良发生率高,血白蛋白可作为反应机体营养状况的可靠生化指标,而年龄、微炎症状态、透析充分性是影响MHD患者营养状态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