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3.
4.
5.
洲滩地区耕牛血吸虫病防治的制约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畜同步化疗消灭传染源是控制血吸虫病的关键[’-‘],世行项目亦强调耕牛普治及选择化疗为其重要策略[’1。安徽省在利用世行贷款控制血吸虫病项目执行期间,人群感染率明显下降,而耕牛血吸虫病防治不力,现阶段耕牛成为本省洲滩地区主要传染源,牛粪对有螺滩地污染极为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道了在血吸虫病流行区进行健康教育,居民的血防知识掌握率提高了36.65%,信念正确率提高了26.47%,显著高于健教前,行为良率提高了2.08%,与健教前差异无显著性;健教后居民接触疫水率下降了42.02%。 相似文献
7.
洲滩型地区急性血吸虫病流行因素及控制对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分析了洲滩型地区急性吸虫病流行因素,结果显示:20岁以下为主要感染发病人群,急性感染发生与接触疫水方式密切相关,急感病人有明显的区域聚集性,外来人口急感发病率显著高于疫区人群,根据流行因素采取针地性干预措施,能够很快控制血吸虫急性感染,降低居民的患病率,降低滩地阳性钉螺密度及野粪污染程度,并且防制费用低廉。 相似文献
8.
本文报道彭兴和泰兴洲滩型血吸虫病流行区流行因素,结果表明当地钉螺分布广,有螺面积123.8万m^2,阳性螺密度0.0071只/框,钉螺自然感染率为0.14%。人群感染率为7.68%。保虫宿主耕牛的感染率最高,而且污染环境严重。居民主要以生活型方式接触疫水,卫生设施较差。KAP调查表明居民血防知识欠缺。流动人口增多使疫情加剧。 相似文献
9.
在洲滩型血吸虫病流行区实施人畜扩大化疗结合健康教育防治策略后,进行了纵向观察。结果表明:居民血吸虫感染率从实施前(1992年)的10.39%降至实施结束时(1995)的0.96%,而钉螺感染率和阳性螺密度则分别下降了64.29%和86.32%。在对策中止实施3年后,疫情出现回升,居民感染率升至6.25%,其中优以10~15岁年龄升幅最大,男、女性感染率分别由2.82%、1.30%升至16.30%和 相似文献
10.
血吸虫病的流行与自然因素及社会因素密切相关,随着改革开放,农村经济逐渐活跃,人口流动日益频繁,流动人口这一特殊人群在血吸虫病流行病学中的地位益显重要,因此,我们选择了一洲滩型血吸虫病流行区,对其1992~1994年内流行人口血吸虫感染及有关因素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如下。1试区畅况试区位于安徽省长江下游的当涂县境内,共有25个村民小组,926户居民。居民沿江堤居住,堤外为江滩,滩地冬陆夏水,每年平均水淹时间4~7个月,主要农作物为蔬菜和棉花,试区人口流动频繁,多数为从事水上运输业。近5年来每年均有急性感染发生。该… 相似文献
11.
为了准确地掌握江滩型重疫区血吸虫病疫情动态和趋势,应用流行病学原理和方法,对流坡村系统观测六年。经三年人群扩大化疗后人群感染率曾一度下降,但很快回升,急性感染人数减少,但仍有发生;滩地螺情一直较重,感染螺消长与水情相关;据调查,该试区主要传染源为感染的牛和猪。观测结果提示,人群扩大化疗对江滩型重疫区虽能降低人群感染率,但难以阻断血吸虫病传播。为控制疾病,当前仍需坚持人畜同步扩大化疗,同时,要积极探讨人群再感染规律及影响因素,以便不断完善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安徽省泾县陈村水库灌区工程建设运行后对灌区螺情的影响 ,为制定合理的控制钉螺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收集陈村水库灌区灌溉工程资料 ,近 10余年螺情资料及气象资料 ,并对历史有螺环境进行调查 ,描述螺情变化趋势 ,分析其影响因素。 结果 陈村水库灌区在主渠道运行头 10年中新发现有螺环境 1处 ,次 10年新发现有螺环境 16处 ;进入 2 0世纪 90年代后螺情严重并有回升趋势 ;2 0 0 2年已有 6 9.6 7%历史有螺环境发现钉螺 ;经回归分析 ,钉螺密度与气温变化有关 ,与年降雨量及日照时数无明显关系。 结论 1981年泾县血吸虫病达到传播控制 ,但在水库及灌溉工程建成运行后 ,灌区螺情开始回升 ;除气温是一重要影响因素外 ,灌区自流或引水灌溉可能在钉螺的生长繁殖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海南省疟疾发病及疫情漏报情况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掌握疟疾实际发病人数 ,分析疫情漏报原因 ,提出相关措施 ,减少疟疾疫情漏报。 方法 在海南省疟区分层整群随机抽样 ,选取 4个市县 12个乡镇 36个行政村作为调查点 ,采取问卷调查方式由工作人员逐户上门调查访问 ,了解疟疾发病人数 ;对调查点的各医疗机构和私人诊所进行调查 ,通过对医生的访问并查阅血检记录、门诊登记、治疗处方、住院记录等 ,统计疟疾病例数。 结果 共调查 386 35人 ,疟疾发病 1733例 ,发病率为 4 .4 9% ,同期该人群报告疟疾疫情 93例 ,漏报 16 4 0例 ,漏报率为 94 .6 3%。医疗机构漏报率从高到低依次为私人诊所 30 .30 %、乡镇卫生院2 2 .0 1%、村卫生室 14 .6 3%、农场医院 11.4 6 %、患者自诊自治 9.39%、县医院 6 .4 6 %、农场连队卫生室 5 .73%、县防疫站为 0。对 12 5个各类医疗机构调查结果显示 ,血检或诊断为疟疾的共 4 6 85例 ,但上报疫情仅为 388例 ,漏报 4 2 97例 ,漏报率为 91.72 % ,同时漏报疟疾死亡 1例。 结论 海南省疟疾疫情漏报问题较为严重 ,漏报主要发生在基层乡村各医疗机构和私人诊所 相似文献
14.
1989~2003年江苏省疟疾流行态势分析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目的了解江苏省疟疾控制后的流行特点,为制定防治对策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全省各县1989~2003年疟疾疫情资料,对不同年份、不同地区的发病率或阳性率进行相关分析或显著性检验.结果全省疟疾疫情呈下降趋势,疫情出现波动与局部疟疾暴发有密切关系.2003年复媒介地区发病率为0.32/万,单一中华按蚊区发病率为0.06/万,前者发病率明显高于后者(P<0.01).本地居民发热病例血检阳性率为0.06%,流动人口发热病人血检阳性率为0.55%,后者明显高于前者.间接荧光抗体(IFA)阳性率与发病率呈正相关.结论江苏省复媒介地区疟疾潜在流行的危险性仍较高,控制局部暴发点是当前的主要任务;必须加强对流动人口和媒介的监测力度. 相似文献
15.
70 年代末,云南边境逐步开放,大量流动人口出入国境,边境疟疾回升。9 年观察结果显示,人口流动与疟疾发病关系密切,来自内地的流动人口和山区下河谷生产人员疟疾发病率分别为1.12% 和0.64% 。中国边民与来自缅甸、老挝和越南入境边民发热病人血检阳性率分别为 4.53% 、19.75% 、27.55% 和3.90% 。中国边民出境到缅甸、老挝和越南回归后发热病人血检阳性率分别为8.80% 、32.82% 和3.38% 。微小按蚊是边境地区的主要媒介,平均半通宵密度0.32 只/人·半夜,人工小时捕蚊,平均人房0.25 只/h,牛房 0.89 只/h,户密度平均人房0.06只/户,牛房0.21 只/户。1989~1996 年103 个自然村发生疟疾暴发流行,通过开展边境疟疾联防,疟疾发病出现缓慢下降的趋势。加强对各种流动人群的分类管理措施,才能控制边境疟疾流行。 相似文献
16.
本文报告了江滩地区血吸虫病流行因素以及试区采用化疗加健康教育防治的对策研究。结果表明,家畜在流行因素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社会、自然环境的变化对疫情有严重影响。实施化疗加健康教育后,防治效果显著,费用低廉。提示这一措施适用于江滩型地区血吸虫病防治。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及时掌握血吸虫病传播控制和传播阻断后流行因素的动态变化 ,为制订防治策略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综合筛查方法进行居民血吸虫病监测 ;每年用粪孵法进行耕牛等家畜血吸虫病监测 ;同时采用不同方法进行钉螺监测。 结果 1999~ 2 0 0 2年传播控制和传播阻断地区钉螺面积平均每年递增 3 3 .82 %和 5 4.5 7% ,新的钉螺孳生地不断出现 ;传播控制地区居民血清阳性率 ( 0 .46% )显著高于传播阻断地区 ( 0 .0 6% ) ,存在当地感染的病人 (包括急性病例 )、病牛 ;传播阻断地区局部出现感染性钉螺和急性血吸虫病。 结论 江苏省血吸虫病传播控制和传播阻断地区疫情呈上升趋势 ,传播阻断地区局部出现再流行。现行血吸虫病监测系统和监测方案能够有效监控血吸虫病流行动态 ,被动监测系统尚有待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8.
19.